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专题练习(三十)(含答案与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宿上三乘。
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
”诗中描述的是()A.造纸术B.指南针
C.火药D.印刷术
2.(2016·安徽联考)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
”这说明()
A.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
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
D.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发展
3.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
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B.没有理性思维
C.长期领先世界D.强调实用价值
4.(2016·张家界月考)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
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
”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
5.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
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7.(2016·徐州期中)“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
《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说明宋代文学()
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8.(2016·海淀期中)右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市担婴戏图》。
从中我们可以
看出()
①风俗画在宋朝得到充分发展
②绘画表现了活跃的商业活动
③宫廷画的创作题材十分狭窄
④画风忽略写实注重传情写意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9.《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
”《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材料反映了()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C.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D.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10.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人画()
A.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D.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11.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
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材料表明()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12.“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
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
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
”材料反映了()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
13.自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纸一直是人类交流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更是所有科学和文化进步的基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世有质文,则治有损益;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
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
……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
若乃六亲乖方,离群索居……援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晋书》卷五十一《纸赋》材料二
造纸术西传过程一览表
——根据王连科的《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编制材料三
18世纪之后,欧洲各国的纸张生产,逐步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械操作过渡,改进了工艺,提高了效率和质量,翻开了造纸工业新的一章。
……(但是我国在纸发明以后)1700年内一直停留在手工造纸阶段,直到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上海成立了由美商出面经营的华章造纸厂,中国才有了第一家机器造纸厂。
——王连科《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1)材料一中“作契以代绳”“造纸以当策”各指什么?分析纸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地位和作用。
(8分)(2)请指出材料二中一处明显的史实错误并说明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纸术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6分)
(3)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18世纪之后欧洲“翻开了造纸工业新的一章”,而中国却长期“停留在手工造纸阶段”的原因。
(8分)
14.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
”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材料二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材料三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
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
(8分)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答案
1~5.BADDB
6~10.CDACD
11~12.DB
13.(1)“作契以代绳”是指用文字来替代结绳记事;“造纸以当策”是指用纸来替代竹木简牍。
地位和作用: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错误:1694年由荷兰传入美国。
理由:因为1776年美国才建国。
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
(3)欧洲:18世纪后欧洲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工业革命的展开推动了造纸术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械操作过渡。
中国: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阻碍了科技进步;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使新的生产方式未能得到正常发育,从而使造纸术一直停留在手工阶段。
14.(1)文学: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
艺术:《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2)因素:宋代科技发达,胶泥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等;教育普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程朱理学等新的哲学流派。
(3)原因:政治上仍然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科技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理学思想后来日益走向僵化;蒙古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解析
1.解析:诗句的意思是,在罗盘盘面北方正位是指向二十八宿的虚宿和危宿的界缝,南方正位是指向二十八宿张宿三度,这是对校正罗盘北方和南方的方法的描述,可判断出与指南针有关,选择B项。
2.解析:“以版印日历”“满天下”可知唐朝时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故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故B项错误;“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可知民间印刷能力的强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教育发展的信息,故D项错误。
3.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古代科技有官方印记,没有理性思维过于绝对,没有体现出古代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故A、B、C三项错误;据“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可以看出其强调实用价值,故D项正确。
4.解析: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先进武器战胜落后的封建贵族,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指南针的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使得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印刷术在欧洲地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题意不符,故错误,符合题意。
5.解析: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被称为汉赋四大家。
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汉武帝时期这一气势恢弘的时代,故B项正确。
6.解析: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并不是后世都不重视,故A项错误;和八股取士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在当时属于社会地位低下的戏子们(戏曲演员)演唱的曲目,受到官修典籍和士大夫(儒硕)的排斥,故C项正确;并非厚古薄今,而是鄙视市民倾向,故D项错误。
7.解析:适应市民阶层需要属于世俗化的趋势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说话”(讲故事)文学形式,没有集中表现农村生活,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凸显的是一种文学形式而不是历史故事,故C项错误;“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说明“说话”(讲故事)这种文学形式下移,为广大平民所接受,反映了世俗化的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
8.解析:画作体现的是民间市井生活,是风俗画发展的表现,故①正确;从挑担商贩的绘画题材可知当时商业活跃,故②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宫廷画的创作题材,故③错误;风俗画是写实风格,故④错误。
故选择A项正确。
9.解析:隶书和篆书不存在隶属关系,故A项错误;楷书出现于唐代,在隶书之后,故B项错误;由“起于官狱多事”可推知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隶书创作者,故D项错误。
10.解析:唐朝时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理学还未兴起,故A项错误;文人画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求,故B项错误;文人画强调个性,追求的是抒情写意,故C项错误;文人画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D项正确。
11.解析:戏曲是市民文化发展的表现,但在市民文化素养不高的时代,广为流传的戏剧不自觉地起到道德规范、教化的功能,统治者神化关羽,影响了戏剧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
12.解析:百戏之祖是昆曲,不是京剧,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京剧是经融合后而推陈出新的,故
B项正确;材料只是叙述京剧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反映其地位,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故C、D两项错误。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解答关键是对“作契以代绳”“造纸以当策”的正确理解;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第一、二小问,须依据所学知识逐一排除;第三小问应从对欧洲的文化、艺术、思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来思考。
第(3)问,可从18世纪后欧洲和中国的政治、经济等角度分别分析。
14.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中的时间限制“宋代”和角度限制“文学艺术”,结合所学可得出“宋词的流行”“散曲的出现”和“风俗画的盛行”等结论。
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逐一分析。
第(3)问,结合北宋时期的政治、科技与思想情况概括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