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实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实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共危机主要是指对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
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公共危机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对工业社会建立起来的以控制为导向型的危机管理模式提出严峻挑战。
作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直面我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现实,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模式变革。
公共危机管理也被称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按照传统观念,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安全相对应,而与国家安全鲜有关联。
这是因为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分别主要指称国家的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二者没有交集。
如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国家安全理念将内外部安全整合在一起。
今天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双重使命:一是有效预防、应对公共危机,最大限度地限制、控制其影响,确保公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二是防止公共危机传导、放大、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
不确定性是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们难以根据既往的经验或对未来精准的预测来全面把握公共危机的缘起、演进,它们往往会超越人的常规思维。
公共危机越发不受地理边界或职能边界的限制,具有较强的传播与扩散能力。
在全球化时代,关键基础设施在世界范围高度互联,其崩溃将造成全球供应链中断,引发公共危机的全球跨境传播。
2011年泰国发生洪灾,淹没了众多生产企业,由于泰国生产全球28%的硬盘驱动器,洪灾发生后,世界各地的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生产受到影响。
进入21世纪后,以控制为导向的工业社会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与质疑。
工业社会对一切事物进行严格、精确的控制,以产生所追求的秩序,公共危机管理者可以按照控制的逻辑,构建应急组织并采取按部就班的响应行动。
但是,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适合应对复杂程度低、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而不适合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
而且,控制需要拥有清晰职责边界的响应组织。
后工业社会公共危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强大的跨界性使清晰的职责边界变得形同虚设、破绽百出。
在后工业社会这样一个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的影响沿着社会网络中的关系链条扩散、蔓延,形成一个异常纠结的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危机也形成一个复杂的影响网络,应对网络化危机需要采取网络化模式。
公共危机的应对不仅是每个社会单元的职责,还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职责。
各个相关主体之间要形成密切协同关系,特别是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广泛、深入的合作,对公共危机开展有效的共同治理;最后共同享有公共危机治理的收益与成果。
(摘编自王宏伟《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变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公共危机管理应针对社会转型的新变化、公共危机的新特点,探索新模式。
B. 当今转型社会的公共危机表现出复杂性高、不确定性强、跨界性大等特征。
C. 相比于传统观念,现今对公共安全定位的认识应调换到国家外部安全层面。
D. 构建多元共治共享的网络化危机管理模式是时代的要求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公共危机新特点到公共危机管理新模式,文章既分析问题又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B. 文章以泰国洪灾导致国外企业受影响的事实,论证现今公共危机具有跨界性的观点。
C. 文章通过对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特点的揭示,阐明应该采用网络化模式应对的理由。
D. 文章着重比较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不同特征,以强调公共危机管理应因时而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的演进、影响更难测、复杂,其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的可能性也更大。
B. 只有打破常规思维以及加强精确控制,才能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
C. 响应组织的职责边界不再清晰,使得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D. 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防止公共危机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比预防公共危机产生更重要。
参考答案:
1. C
2. D
3. A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曲解文意。
根据原文,按照传统观念,国家安全(国家的外部安全)与公共安全(国家的内部安全)二者没有交集。
也就是说,对公共安全的定位是基于国家内部安全的。
如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内外部安全整合在一起,这说明现今两者是融合关系,对公共安全定位的认识也应融合两个层面,而不是层面的调换。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分析有误。
对原文论证的内容进行分析看,原文虽然对后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不同特征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有所说明,但并没有作着重比较,D项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说法正确。
公共危机变成国家安全危机是一种传导、放大、演化的结果,而且可以推断,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的缘起、演进难以精准预测,影响更为复杂纠结,无疑是会增大这种传导、放大、演化的机会,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的演进影响更难测、复杂与它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的可能性更大,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B项,曲解文意。
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可知,打破常规思维以及加强精确控制,是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的做法,是因为“我们难以根据既往的经验或对未来精准的预测来全面把握公共危机的缘起、演进,它们往往会超越人的常规思维”,但是这“不适合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选项用“只有……才”,表意错误。
C项,分析有误。
文中讲“进入21世纪后,以控制为导向的工业社会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与质疑”,联系相关内容可知,是因为“控制需要拥有清晰职责边界的响应组织。
后工业社会公共危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强大的跨界性使清晰的职责边界变得形同虚设、破绽百出”,选项说“响应组织的职责边界不再清晰”,偷换概念,结论不当。
D项,无中生有。
原文讲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变革,说明了“今天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双重使命”,并未将“防止公共危机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和“预防公共危机”进行比较,没有说哪一个问题更重要。
故选A。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
在手工劳动中,原始技术同劳动者不可分离。
手工劳动的技术,是最原始的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即手控制手工工具的能力,亦称手工技能。
这种原始技术本质上是人的体能。
人的体能有两种功能:一是改变物体状态的能力,即体力。
二是控制物体的能力,在手工劳动中就表现为控制手工工具的能力。
这就是最早的技术——体技或手技。
所有的技术都是人对自己的超越。
人的双手的动作不准确、不精确,而手工技术追求的就是一准二精。
这种准确性和精确性的提高,不是通过工具,而是通过劳动者的苦练得来的。
“熟能生巧”,这“巧”是手之巧,靠的是熟练。
手工技能是由双手的动作的准和精表现出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的生理局限,提高了人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技术”。
手工技能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它本身也不是知识,也不需要知识作为前提条件。
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别人要学习这种技能,主要靠动作的模仿和用心去领悟。
这种技术的传授必须面对面进行。
这种手工技能是劳动者的身体所具有的,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离开了劳动者的双手,这种技能就不再存在。
这种技能与其说是“社会的”,不如说是个人的,它不可能在空间上大规模传播,也不可能在时间上世代相传。
由于人具有高度的个性,所以手工技能也具有一定的个性。
为什么古代的许多手工技术品、手工艺术品,使现代人都觉得望尘莫及?这是因为今人的双手没有练到那种程度。
这说明手工技术是会失传的。
近代技术的特点,是机器取代了手工工具。
近代机器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
动力机取代了手的改变物体的动力,工作机取代了手的控制物体的能力。
自动化是工作机的一个特点。
传统的自动化是指人赋予了机器一种固定的程序,机器一旦启动,它就会按这种程序运转。
所有的手工工具都是被动的,而工作机却有一定的自动性。
在机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工人可以离开机器,工作机可以离开工人的手。
机器运转的程序是技术专家的设计,工人在开动机器时,可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工人不一定要懂得机器设计和技术原理。
以前手工工具完全听从劳动者双手的指挥,可是在大机器生产中,工人双手的动作却反而要服从机器的运转。
在手工劳动中,技能只是劳动者的熟练度和经验的自发的积累,没有技能发明者和应用者之分。
可是在机器劳动中,技能发明者和技能应用者分离了。
有了机器以后,技术就开始有了物化的形态。
不同的劳动者应用相同的机器劳动,其劳动水平也基本相同。
于是,技术不再表现为劳动者个人的技能,而是表现为机器的技能。
机器成了近代技术的基本形式,机器的结构、功能、操作方式可以用文字和图像来表示。
技术开始从经验上升为知识,以知识的形式存在。
于是技术可以大规模传播,这种传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机器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机械,以机器为代表的近代技术的诞生,表明从此技术成了真正的技术,技术开始成为社会的财富。
(摘编自林德宏《科技哲学十五讲》)
2.下列对“手工技能”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最原始的技术,手工技能与劳动者不可分离,手工技能的高低,主要体现为劳动者自身改变物体状态和控制手工工具的能力。
B.为了弥补人的双手动作不准确、不精确的缺憾,提高手工技能的精准性,劳动者必须通过苦练突破自身的生理局限,以求熟能生巧。
C.作为生理性技术的手工技能不属于知识范畴,也不需要以知识为前提条件,因此,对这种技能的学习,必须面对面进行。
D.之所以说手工技能是一种个性化的技能,是因为它只能存在于劳动者体内,空间上不能大规模传播,时间上也不能世代相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手工技能在本质上是劳动者的体能,而近代技术出现后,这种体能分别被机器中的动力机和工作机所取代。
B.使现代人都觉得望尘莫及的古代的许多手工艺术品,其制作技术与工具并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靠制作者的巧手。
C.手工技能阶段,技术与劳动者不可分离。
而在近代技术阶段,由于机器的出现,技术与劳动者实现了分离。
D.原本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手工技能在近代技术阶段开始以知识的形式存在,并真正成为宝贵的社会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工技能是由双手动作的准和精表现出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的生理局限。
此特点表明,它同杂技、体操应属同一类型的技能。
B.手工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具有个性的人自身所具有的技术,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技术,所以历代书法家的作品才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风格。
C.在大机器生产阶段,工人与机器的关系不像手工技术阶段人与工具的关系那般合而为一,这主要源于技能发明者与应用者的分离。
D.近代技术的物化形态主要表现为可以用图文表示的机器的技能,而这种物化的技术可以大规模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参考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
这是一幢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 1500平方米。
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
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
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
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
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
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
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
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
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
当时,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
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
1855年,35岁的沈葆桢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
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
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
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家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
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
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
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
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
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
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
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
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只好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
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
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装备起了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
沈葆桢还创办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
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在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
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
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
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节选自《文史参考》2011年总第44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林则徐不以貌取人,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沈葆桢,后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C.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E.沈葆桢的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6分)
(3)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分析。
(6分)
(4)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无私”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3分)E(2分)C(1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B. “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的说法曲解原意。
C.“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的说法与前面文意联系不确切。
D.“三顾茅庐”的具体内容属无中生有。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案:①描写了沈葆桢故居的环境(内容作用);②烘托出沈宅的富丽和文化气息(手法作用);③为后面写沈葆桢重视读书的特点和他的功绩(与他有深厚的文学文化功底有关)作铺垫。
(结构作用)(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归纳整理能力。
答案:①平叛太平天国运动七战七捷;②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③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④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并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⑤明确提出“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的主张;⑥建设台湾并改善了台湾的经济。
(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观点的能力。
答案:观点一:出身有可能帮助人获得声誉。
观点二:读书能帮助人获得成就和声誉。
观点三:无私一定能帮助人获得美誉和成就。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共18分)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
高祖①践阼,为后军鄱阳王(萧)恢录事参军。
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
顷之,迁武昌太守。
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武昌俗皆汲江水。
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
其它事率多如此。
江左多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
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者。
后起为武康令。
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
高祖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
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
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
而性果断,民不敢非,畏而惜之。
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治状。
顷之,出为信武将军,监吴郡。
在吴颇有酒失,迁东阳太守。
远在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
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
远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
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以此多为俗士所恶。
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
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
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
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
”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节选自《南史?何远传》,有删改)
【注】①高祖:梁武帝。
②摙:担运。
③糗:干粮。
④近畿:京城附近地区。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它事率多如此率:一般,大抵
B.士类益以此多之多:赞赏
C.民不敢非,畏而惜之非:非议
D.众共伺之,不能记也伺:伺候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近代未之有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者臣以险衅,夙遭闵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