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边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试题共44小题,每题1.5分,共66分)
1.亚里士多德认为废除债务奴隶制是梭伦采取的最具民主特色的措施之一,以下说法可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这一措施
A.解决了雅典公民内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四个等级的公民都可参加四百人议事会
C.铲除世袭贵族的特权,促进公民的平等意识
D.确保了公民集体的稳定性,巩固了城邦的社会基础
2.在梭伦改革之前,没有人能立遗嘱,死者的全部财产必须留给自己的家族。
但是梭伦却允许没有儿女的人可以把财产给与自己属意的人……另一方面,却并不允许无限制的、任何方式的赠与。
他所允许的,只限于那些在不受逼迫无奈之下,或不在妻子劝诱之下所作的赠与。
这种变化表明
A.雅典公民的自由受到限制
B.财产权摆脱血缘束缚
C.社会财富实现了合理分配
D.私有财产得到了保护
3.亚里士多德说:“梭伦政体在三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二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三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
因此群众有了力量。
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
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
A.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B.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
C.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 D.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
4.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同时,在军事义务方面,一、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从前按照血缘划分等级的肯定
B.维护利用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利益
C.加剧了贵族阶层和社会下层的矛盾与冲突
D.体现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统一的思想
5.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
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
”“三官贫,必削。
”这表明商鞅认为( )
A.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
B.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C.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
D.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
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7.“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8.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②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
③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表明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10.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最主要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游牧民族的农业化
C.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1.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
12.北魏统治者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这实际上就是( )
A.俸禄制的雏形
B.租调制的雏形
C.均田制的雏形
D.迁都洛阳的先声
13.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
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则恐鞭“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以下各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中苏辙的观点的是()
A.青苗法增加了地方官员的额外行政负担B.青苗法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C.青苗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青苗法为官吏贪污制造机会
14.一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中写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硫远,谗佞辐餐,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A.司马光作为变法的反对者,其言多为污蔑之词不足采信
B.司马光作为变法的亲历者,所述反映了他对变法的反思
C.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分析要比其他人客观公正
D.司马光作为王安石的好友,势必为其寻找借口开脱责任
15.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最根本的不同是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6.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改革”时制作了下表,观察下表,选择表述正确的一项
A.商鞅和孝文帝结局不同,孝文帝流芳百世;商鞅遗臭万年
B.商鞅遭车裂说明改革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C.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为王安石官职太小,不足以左右局面
D.商鞅遭车裂、王安石遭罢官说明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
17.关于马丁·路德与加尔文改革的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B.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C.认为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联系
D.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
18.受天主教把团结互助视为社会责任的宗教传统影响,威廉一世提出:“必须把那些工人阶级直接感受到的、不言而喻的实惠,用法律的手段固定下来,才能使工人阶级感知到,国家并不是力图保障社会上富有阶级的工具。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 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
B. 德国有悠久的社会救助传统和经验
C. 宗教传统有助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D. 德国统一后君主立宪政体专制色彩浓厚
19.一书中写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
材料意在说明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20.路德一再激烈攻击理性,以《圣经》的名义斥责哥白尼,他坦率承认,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基督教的许多预料推测都是荒谬的;加尔文宣扬人类开初生来就是道德上无力的,而先定论的教义似乎有意要使人类的一切努力归于无效。
上述材料表明( )
A.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别无二致
B.科学与宗教信仰水火难相容
C.宗教改革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D.改革后的宗教坚持信仰至上
21.下列关于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重点发展民用工业
B.首先发展军事工业
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D.采取官办方式
22.英国外交大臣麦斯顿说:“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
”麦斯顿这样说的原因有
①阿里政权的强大和扩张不符合英国的殖民利益
②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比阿里政权更符合英国的利益
③土耳其与英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④穆罕默德·阿里才艺过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
2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
A.遏制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B.整顿了埃及的社会秩序
C.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D.促进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24. 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社会的主要矛盾有 ( )
①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的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③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集团的矛盾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2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意义包括
①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
②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③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
④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巩固封建统治和对外扩张
⑥由于封建统治本身的弊端,加上欧洲列强的干涉,最终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④
D.①②③⑤⑥
26.亚历山大二世曾经赢得“解放者”的美誉,也曾经得到过农奴的欢呼,但是他最终被暗杀身亡。
这主要是因为他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严重损害了农奴主的利益
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D、改革的负面影响激化矛盾
27.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你从表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A.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B.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
C.俄国逐步实行了现代化
D.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28.日俄之所以会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因为()
①两国封建势力都较为强大
②两国都没有出现革命形势
③两国资本主义都较弱
④两国统治者都希望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9.废除农奴制度后,沙皇政府对司法机关进行了改革,废除过去了等级法院,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
这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 )
A.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
B.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
C.适应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
D.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
30.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
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1.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
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32.1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
其对当时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有( )
①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地税征收现款,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④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为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应是()
A、制定宪法
B、创办近代工厂
C、改革传统教育
D、加强中央集权
34.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倒幕运动的成功
C、西方思想的传入
D、天皇专制的建立
35.著名学者萧功秦认为:“明治维新的日本与1918年以前的德国,则属于一种特殊的‘非典型的立宪政体’。
”下列关于日本的评价可以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不具有立宪政体的基本形式
B.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残余
C.与德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一致
D.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改革目标
36.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
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
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
”材料说明()
A.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
B.近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儒家思想
C.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
D.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
37.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38.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 A.科学知识 B.企业管理制度
C.政治制度 D.教育制度
40.1905 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
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A.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B.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
C.民主革命运动已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
D.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1.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
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
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
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
42.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公元前3世纪晚期秦朝建立
B.民国二十六年全面抗战开始
C.康熙五十年时康熙皇帝50岁
D.1898年是干支纪年的戊戌年
43.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饮食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这反映了
A.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B.运动与饮食相结合的主张
C.对传统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D. 中庸之道的观点
44.大前提:柏拉图主张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
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结论: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
该推论
A.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B.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正确
C.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都错误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二题,34分)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兴办太学;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赋诗,罢贴经、墨义。
最终以范仲淹被排挤出朝廷而失败。
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由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主持的。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被称为“熙宁兴学”。
主要有以下内容: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简称;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改革科举制等。
“熙宁兴学”也难以避免失败的悲剧。
第三次兴学运动是由蔡京主持的,意图继承熙宁新法来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恢复和发展“熙宁兴学”的某些措施,史称“崇宁兴学”。
“崇宁兴学”的措施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此次兴学虽不免失败的教训,但是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起的作用超过前两次。
——摘编自张西梅《浅论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影响及失败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教育改革的内容和目的。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北宋教育改革的影响。
(6分)
4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李鸿章的评价具有多元化,他即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亦被称为镇压革命人民的刽子手、封建社会的维护者,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
材料一李鸿章经历简表(部分)
材料二李鸿章出仕为官时,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日衰决定了清政府不可能有平等的外交地位,只能是屈侮外交。
对此,李鸿章一清二楚,……国力衰竭,非李鸿章一人所能左右,……必要时委屈将就忍小忿而图远谋,力保和局,减少因战争带来的损失,争取自强的时间与空间,这是李鸿章“和戎”的含义和出发点。
——方伟君:《试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和活动》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由于要受到种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使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却不一定能得到完美的结果;而有人从某种卑劣的目的出发,却不自觉地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种“种瓜得豆”,即客观效果与主观动机不一致,有时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所以,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一生的重要历史活动时,既要看到其在当时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对后世所发生的影响;又不能完全忽视该历史人物从事这些活动的主观动机。
——欧阳跃峰《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论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与奠基人”。
(6 分)
(2)根据材料二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就李鸿章“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这一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10 分)
参考答案
45.
(1)内容:重视太学的作用;兴建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兴办专科学校。
(每点2分,共8分)目的:选拔实用人才;挽救统治危机.(4分)
(2)北宋教育改革促进了全国性官学系统和科举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形成重视学校教育的风气,推动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2分)科举改革和兴办专科学校,促进了经世致用,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
(2分)
但是,北宋教育改革作为挽救统治危机的一项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2分)
46.
(1)军事上:洋务运动中,以自强为口号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海军,推动了军事的近代化;
经济上:引进西方机器及管理,修筑铁路,创办民用工业,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教育上: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培养洋务人才,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每点2分,共6分)
(2)材料评价历史人物的理论:“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其历史活动的当时和后世影响,又不能忽视历史人物活动的主观动机。
”(2分)
从客观历史背景看,其外交行为是是清政府的委派;丧权辱国条约签订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腐朽,国力的衰落和近代中国的落后。
(2分)
主观上来看,他签订条约,力保和局目的在于争取时间以变法图强。
(2分)
客观效果来看,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和国土,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造成了中国的近代的落后。
(2分)
因此,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客观效果上讲李鸿章是卖国贼,但是从其外交行为的背景和主观目的上看,不能将李鸿章定性为卖国,其外交行为具有误国的内涵。
(2分)
1-10 DBBDB BABBD 11-20 CCCBB DDCAB 21-30 ADDCA DCBAA 31-40 BAABB ACDCA 41-44 D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