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练 语言得体及文言文中的敬辞谦辞-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讲练 (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阶练05 语言得体及文言文中的敬辞谦辞(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面是小牟同学写的邀请函,其中谦辞和敬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荣幸B.莅临C.赏光D.拙见
【答案】D
【解析】
【详解】
A.荣幸:谦辞,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

使用正确;
B.莅临:敬辞,是光临的意思,表示对来客的敬重。

使用正确;
C.赏光:敬辞,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

使用正确;
D.拙见:谦辞,称自己的见解。

不能用来指别人的见解,使用有误;可将“拙见”改为“意见”;
故选D。

2.小语想在元旦假期邀请小文来宁海玩,短信中敬辞或谦辞使用不当
....的一项是()
我的家乡在风景优美的梁皇山下,想邀请你和家父家母
..你们的
....来游玩,欢迎来寒舍
..小住几日,恭候
光临
..!
A.家父家母B.寒舍C.恭候D.光临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家父”是对他人谦称自己的父亲的称呼;“家母”是对他人谦称自己的母亲的称呼。

在邀请他人及他人父母时使用是有误的,应将“家父家母”改为“令尊令堂”;故选A。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词语从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有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如:“随机应变”是褒义词,“见异思迁”是贬义词。

B.“那天,有只.小猫竟然上.到了我的书桌上.,趴在那里
..看我写字。

”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量词、动词、名词、代词。

C.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礼仪之邦,中学生理应掌握一些常见的谦敬辞。

谦辞如家严、小店、拙见、寒舍,敬辞如令爱、垂念、高朋、贵庚。

D.《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几篇都是回忆作者的老师的,温馨的文字里饱含着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
D.《范爱农》的主人公范爱农不是鲁迅的老师,而是鲁迅的朋友;
故选D。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谦辞或敬辞用得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您家母
..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

(敬称对方母亲)
B.令爱
..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谦称自己女儿)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
..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谦称自己父亲)
D.令郎
..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敬称对方儿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家母,对人谦称自己的母亲;
B.令爱,尊称对方的女儿;
C.令尊,敬辞,指说话者对方父亲;
故选D。

5.下面句子中使用的谦辞或敬辞符合表达习惯
......的一项()
A.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
..着。

B.令爱
..在艺术节书画展中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C.毕业后,我们一直对恩师十分垂念
..,只是由于学业繁忙,无暇登门拜访。

D.奉上拙著
..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甚多,敬请斧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惠存:敬词,意思是请别人保存。

不能指自己;
B. 令爱:敬辞,敬称他人的女儿,多用于称呼对方的女儿。

不能指自己的女儿;
C.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

不能指自己对恩师的挂念;
D.拙著:谦辞,谦称自己的著作。

使用正确;
故选D。

6.下列有关敬辞和谦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小张一直挂念着被表弟借走的航船模型,他忍不住打了个电话:“你何时把它奉还给我?”
B.小方是我的好朋友,她毕业时送我的礼物——一本精美笔记本,我一直惠存着。

C.李老师说:“你们把写好的文章放在这吧,等我忙完了手头的事情,我会一一斧正的。


D.张教授见到李教授说:“我最近出版的拙著您读了吗?”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和应用。

A.奉还:敬辞,归还。

指还给别人东西,不能用于自己。

使用错误;
B.惠存:敬辞,请保存。

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使用错误;
C.斧正:敬辞,指请别人修改文章。

不能用于自己。

使用错误;
D.拙著:谦辞,拙劣的作品,谦称自己的著作。

使用正确;
故选D。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令尊”“令堂”“贵庚”等词属于敬辞类,“家父”“愚兄”“拙见”属于谦辞类。

B.古人关于年龄有许多别称,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
C.《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

D.在《济南的冬天》中,老舍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来描写山光水色,抒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故选C。

8.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
..,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B.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当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
..多时。

C.他从小父母不在身边,幼年承蒙
..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D.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

A.“高足”本义是良马,骏马,犹言高才,后常用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不能用于自己;选项错误;
B.“恭候”意为恭敬地等待,敬辞,用于自己等待别人,不能用于他人;选项错误;
C.“承蒙”为敬辞,用于称呼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不能用于自己;选项错误;
故选D。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过中不至”交代了不守信用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是指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咏雪》通过叙述家庭聚会中咏雪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D.“尊君”是敬辞,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是谦辞,谦称自己的父亲。

【答案】B
【解析】
【详解】
ACD说法正确。

B“儿女”在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B.《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故事。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中华是礼仪之邦,在交往中常用谦辞,如:称自己为“鄙人”,称自己的文章“拙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
B.《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并非纪传体通史。

故选B。

二、综合性学习
1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礼文化,恒顺中学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天人关系属于礼。

人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如何与万物相处,在古代中国都是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的。

《礼记·月令》上面逐月记载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气象与物候的变迁周期,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过程,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

材料二:国家典制属于礼。

在中国文化中,制订符合道德理性的国家制度称为“制礼作乐”,好的制度被破坏了称为“礼崩乐坏”。

材料三:一生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生前与美国学者谈论中国文化时说:“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就是礼。

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你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2)交际语言中的谦辞和敬辞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自谦而敬人的特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谦辞和敬辞已不再适用,但不少仍有生命力。

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有人用错。

下面就有两个用错的例子,请写出它们的序号:____________。

①请您明天一定光临。

①小芳送朋友小勇一本书,并在扉页上题:“小勇留念,小芳惠赠。


①谢谢您的高见。

①请您拜读一下我的大作。

(3)下面是三位同学的对话,请根据语境,补写出小芳说话的内容。

小明:都什么年代了,传统礼文化就是一堆糟粕,我可不想被它们束缚。

小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红:是呀,小明,我也认为礼文化,尤其是其中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用行动来弘扬。

【答案】(1)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①①(3)小明,传统礼文化不全是糟粕呢,其中蕴藏着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完全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

譬如,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建设和谐人际关系都大有益处,我们可不能随意丢弃啊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结合题目的要求,提炼作答。

材料一阐述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礼之间的关系;材料二阐述国家政治与礼之间的关系;材料三阐述中国文化与礼之间的关系。

可见,在历史上,“礼”扮演了核心的角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敬辞和谦辞的掌握。

第①句话“惠赠”使用错误,“惠赠”是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
赠与行为,句中指“小芳送朋友小勇”,对象用错;第①句话“拜读”“大作”使用错误,这两个词语都是敬辞,用于自己对别人作品的阅读,应改为“阅读”“拙作”。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仔细阅读对话,根据小红的话可知,小芳对小明的观点持反对意见,也就是赞成传统文化。

针对小明的错误之处提出反对的理由,表述时,要有称呼,说理要有据,语言要通顺。

如:小明,传统礼文化不一定全是糟粕,里面有许多珍贵的文化精髓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1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尊君在不.( )
(3)相委.而去( )
(4)入门不顾.(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友人惭,下车引之。

14.古人追求文化修养,称谓上有谦辞和敬词的区别。

选文中有谦称、尊称吗?请各找出一个,说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15.先读【链接材料】《杨氏父子》及译文,再回答:姓杨的孩子与元芳对于客人的回答同样很是巧妙,
杨姓孩子的回答巧妙
..在哪里呢?由此我们看出古代儿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链接材料】
杨氏父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家君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答案】12.约定同“否”舍弃回头看
13.(1)友人过了中午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14.敬辞:(1)君(您,敬辞,称对方)、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谦辞: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表现了元方懂礼貌,尊重他人;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

15.是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聪明的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具有良好的家庭修养。

【解析】
12.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期,约定;
(2)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吗;
(3)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委,舍弃;
(4)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顾,回头看。

13.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重点词语:(1)至,到,到达;舍,舍弃;去,离开;乃,才;(2)引,拉,牵拉;之,代词,指元方。

14.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的谦辞和敬辞。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

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

文中敬辞有:君,您,称对方;尊君,
尊称对方的父亲;谦辞: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文中元方称父亲的朋友为“君”,是敬辞;称自己的父亲为“家君”,是谦辞,表现了元方懂礼貌,尊重他人,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拓展的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

通过链接材料《杨氏父子》及译文可知,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

”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不是我家的果,所以请您知道这个道理”这个意思,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
黄琬巧对
黄斑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①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人聚集在一起)
B.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
C.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
D.为.魏郡太守(当,担任)
17.本学期我们学习的文言作品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人的日常称谓,请解释加点词。

①兄子.胡儿
①与儿女
..讲论文义
①君与家君
..期日中
18.下列各句中,敬辞或谦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换号了,敬请惠存”先是以同学名义通知换号,再开口借钱,不法分子竟利用其中空隙,伺机行骗。

B.令尊年过六旬依然下地干农活,作为他的孩子,我感到既自豪又羞愧。

C.听说你们家舍妹要去当兵,这种雄心壮志令我钦佩不已。

D.“各奔天涯何处是,惟愿君安好”,我就不送您了。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20.谢道韫和黄琬都以年幼巧对著称,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的回答各自妙在哪里吗?
【答案】16.B
17.①哥哥的儿子①子侄辈①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8.A
19.(1)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
20.谢道韫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黄琬说日食后的样子是像刚出来的月亮或如初升的弯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解析】
【分析】
16.
B.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因:趁,乘。

解释不正确。

故选B。

17.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

兄子:哥哥的儿子。

①句意为: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儿女:子侄辈。

①句意为: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8.
B.有误,“令尊”是敬辞,是对他人父亲的称呼,称自己的父亲应为“家父”;
C.有误,“舍妹”是谦辞,是对自己妹妹的称呼,称他人的妹妹应为“令妹”;
D.有误,“留步”是敬辞,是客人离去时请主人不要再送时使用;
故选A。

19.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欣然,高兴的样子;似,像。

①句中重点词有:何,为什么;言,说;如,像。

20.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

结合甲文内容可知,“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既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又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

结合乙文内容,“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这句话黄婉把日食后的样子比作“刚出来的月亮或如初升的弯月”,生动形象的描述了日食的样子。

【点睛】
参考译文:
【一】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黄婉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

京城里看不
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

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

黄琬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于是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老先生的礼数
沈轶伦
①采访老先生们,我常常被他们身上的礼数感动。

②比如老画家戴敦邦,每次我离开他家时,他不管在做什么,必定要放下手中事,起身拄着拐杖送我出家门,一直送到楼道口,还要叮嘱儿子把我送出小区到大路上为止。

有时我走出很远,回头一看,发现他竟然还站在楼道大门前,犹自微微摇手目送。

我想,对我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后辈,何以如此。

③溽署天气,为了作画,他在室内穿着棉袄,走到楼道门口时还是这样一身打扮。

来来往往衣着清凉的行人从他身边擦过,更衬得一身冬衣的他与众不同。

这是一幅我想永远记在心里的画面,不用一个字,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在大毒日头下的身影。

④这,是待客之礼。

⑤历史学家陈绛也是这样的。

八十八岁高龄的他住在医院病房,我告辞的时候,他执意起身相送·我连忙扶住他胳膊,再三请他留步,他却仰起脸来笑道:“我正好要散散步,不如你陪陪我?”这样一来,倒显得不是他来送我,是我在陪他。

⑥纵然如此,老先生们还会说自己做得不到位。

陈绛先生说过一个细节:他小时候到外地读初中,一次家书的信封上写了父亲的名讳,下面用“××先生展”。

当时,他觉得“展”字比“收”或“启”字新奇。

没想到放假回到家里,父亲拿出这个信封对他说:对长辈不能用“展”字,这是不恭敬的,并提醒他日后用字遣词要注意长幼有序。

⑦我心里想,现在连手写书信都是稀罕物了,人际交往,整天短信来微信去,张口就是
“喂”“哎”“哦”,哪里还用得上体现辈分的称呼呢?大家在群里,直接@一下就算是叫人了,那些尊称与谦辞,曾经是日常交际的常用语,如今却像是少数人才掌握的暗语但也正因其稀少,言辞之间反而更易于确认说话者的出身。

⑧有一次,我去上海闵行区采访一位老年社区志愿者。

我说了些恭维他的话,对方立即从座位上欠身,口里连说“不敢不敢”,而在问我情况时,他则一直用“敢烦”和“府上”等词汇。

这给我的印象深刻极了,后来一问,果然对方是位四十年代的老大学生。

和这样的老先生说话,我自己也不敢怠慢。

语境形成的气场,就仿佛有只手推着我似的,让我脊背挺直,整个人都因肃然起敬而变得像样起来。

⑨他们让我想起我的祖父。

在我幼时,他将我抱在膝上,手把手教我:“问人姓名说责姓,说到自
己用鄙人。

赞美别人用高见,无暇陪客说失陪……”但这些用词,到我父母那代,使用率就很低了;而到我们这代,更是远逝得不见踪影。

一次一位老先生称呼我为“世讲”,我竟然疑心他是不善用电子设备而打错了字。

后来一查,我才惭愧地意识到,原来这是老派人对朋友后辈的称呼。

⑩究竟是什么使这些本该世代因袭的礼数难以为继?一方面,时代和社交方式的变化、外来语以及网络词汇的冲击,让许多古雅的作派形同古董,很难在现实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另一方面,时下人们显然更乐意“炫”和“秀”,仿佛刷存在感和博人眼球才是应有的姿态,而谦恭自抑是不是已经是落伍的东西?
也许,规矩,是注定要被打破的。

传统,注定是会被替代的。

在这瞬息万变的城市中,己经没有什么持续性强的东西了。

但老派人坚持的礼数,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恭维对方而存在的。

这种时刻自省的谦恭是提醒人们,不要自以为是,要晓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

眼前的一切并非所有的世界。

就像见过钩窑的人,再使用塑料杯子时,也要知道,除了眼下普及的生活方式,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有删改)注:【钧窑】北宋时期著名的瓷窑,所出产的瓷器极其珍贵,具有很高的鉴赏、收藏价值
21.试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2.“老先生的礼数”具体表现在哪几件事情上?请简要概括。

23.根据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回头一看,发现他竟然
..还站在楼道大门前,犹自微微摇手目送。

(从加点词语角度)
(2)语境形成的气场,就仿佛有只手推着我似的,让我脊背挺直,整个人都因肃然起敬而变得像样起来。

(从描写角度)
24.请结合全文,说说第段中“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含义。

【答案】21.内容上,抒写被老先生们礼数感动之情,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对老先生们礼数的具体叙述。

22.①老画家戴敦邦拄杖送“我”出门,并摇手目送;①历史学家陈绛执意相送我,并当是“我”陪他散步;
①陈绛先生讲述少时父亲教导他用字谴词要注意长幼有序;①一位老年社区志愿者谦恭地与我交谈;①祖父教幼小的我学礼数;①一位老先生称我为“世讲”。

23.(1)“竟然”表明戴敦邦老先生的行为出乎我的意料,表现出他为人谦虚,待客有礼,同时也表现出我对老先生礼数的惊讶和钦佩。

(2)对我的动作和神态进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老先生的影响下庄重恭敬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谦恭的老先生的钦佩与赞美。

24.(从自我的角度)坚守自我,言行有礼,谦恭自抑、不自以为是、不自大不自傲;(对他人的角度)敬重他人,态度真诚,礼数周到,言语得体。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