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3年四年浙江文言文真题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届高考文言文复习——真题训练集
班级姓名
(2013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送丁琰序(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
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
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
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
”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
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
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
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
于令也,得人矣。
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
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皆可为材且.良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则.愚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恐年岁之.不吾与
18.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整理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
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整理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2)奚重而不更也? (3分)
(2012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
与荆南乐秀才书(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
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
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
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
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
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
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
..其文字。
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
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
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
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
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
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
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
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
”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
幸察。
【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而贽.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辱:辜负。
C.或过称
..其文字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就:跟从。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然言出而.罪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吾其.还也
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理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整理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整理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整理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3分)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4分)
(2011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
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
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
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
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
再迁水部员外郎。
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
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
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寖虚。
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
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
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人罔常怀,怀于有仁。
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
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
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性严正,未尝回容。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或曰:“已议。
”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
②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
③佗:他。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明经第:考取。
B. 子无为嫌嫌:疑忌。
C. 俾.其守约束俾:使
D. 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方:仿效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所.不及
B. 因.极推引
公之逮所.由使也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 逸则富以.康
D. 保邦于.未危
醉则更相枕以.卧室西连于.中闺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整理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
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8分)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
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
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
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
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
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
"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
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
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
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
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
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
"遂不坐而去。
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
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
授叟末佐,不称其怀。
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
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
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
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
复还于蜀。
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
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尠有屈焉屈:屈辱。
B.鸠率僧旅鸠:聚合。
C.将加大辟大辟:死刑。
D.遗其珍物遗:赠送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唯《易》乎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拂衣而出 / 倚歇而和质
C.遂得免焉 / 风雨兴焉 D.复还焉蜀 / 且贰焉楚也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为别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2013年答案
16【解析】B。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此处的诬是欺骗的意思。
...........对于实词,除了平时的积累,也可以将可供选择的意思放进文章内来理解,就可以得出正确的意思。
17【解析】A前一个表递进,意为而且,后一个意为将要;B皆表陈述语气;C前一个则表判断语气,意为“就”,后一个表转折,译为“却”;D前一个宾语前置,为代词,后一个是结构助词,取独。
对虚词的学习一定要立足于课本,将常规的十八个虚词的用法(之、以、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焉、因、于、与、则、者、也)分类,配上课文中出现的原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记忆。
18【解析】C造成“今之贤也少”的原因是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传承古代,而不是“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
19【答案】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20(1)注意句式,“密于法”、“患”等关键字词要翻译出来。
【答案】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2)注意句式,“奚”字很关键。
【答案】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译文】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
这是不言而喻的了。
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
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人,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不贤官吏)。
(各个郡守县令)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一个接一个地被外放。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
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今。
每回举荐都有名有姓,叫到跟前来考察,推究他那才干品行(才质行为)确能胜任的人.也一直没有见到过。
举荐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凭借我所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暗暗估计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也一直没有见到过。
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之人)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
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且地位,所闻所见也特别广博的人请教,从他那里询问那些人有谁真该被举荐,可也一直没有见到过。
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还是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下人才来呢?
假使天下大臣担心天下的弊病,于是就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种弊端。
法律条文一天天地愈加周密,然而弊端一天天愈加繁多。
难道今天离开古代时日已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方法吗?古人有学校,有师友的交往,有相关部门的考评,因而奖励惩罚从乡里开始,施教的详尽到这样(细致)。
士人有圣人的学说,那么都能推行圣人的教化;有可教之人,那么都能成为人才而且是良材,所以古代的贤人多。
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人选都适宜,难道仅仅是(掌管)千里、百里(政务)的长官吗?他们为官施政难道不是既遵守法律并且处事严明,他们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吗?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如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传承古代,士人有圣人之道,想推广(圣人之道)并且在乡里在天下施教,那么就无路了。
人愚笨,就(更)愚笨了!可以通过教育使他贤能的,最后谁来教他呢?所以
如今的贤人少。
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这样的大官)到管理牛羊仓廪(这些杂务)的小官人选经常不足,难道仅仅是太守县令(人选不足)吗?因此对(人才)的索求没有不到的(地方),那法律一天天地愈加细密,然而不足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因,推究源头都是出于这吧。
唉!为什么(情况)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苏州人丁琰治理南城,南城的政事安定。
我了解南城的县令,县令说:丁君辅佐我(才这样太平)。
(我)又了解南城的邑人,邑人没有不乐意称道丁琰的。
现在(丁琰)到淮阴做县令,是居于上位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而推荐举用他。
对于县令(这一职位而言),得到人才了。
使丁君像以往那样推广这颗爱民勤政的心,能在这里(南城)受到信任,能不在那里受到信任吗?
索求我写文章的人很多,(我)推拒不想给他们写。
唯独丁琰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并且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2012年答案
16【解析】B而又辱.之,辱:敬辞,屈尊给我书信。
和《报任安书》中的“曩者辱赐书”中的“辱”词义一致。
17【解析】A两个以均是介词表原因,翻译为因为;B前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表转折,译为“却”;C 前一个远指代词,译为“那”,后一个是副词,表商量的语气,译为“还是”;D前一个表被动,译为“被”,后一个是所字结构,当助词。
18【解析】C整理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并非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19【解析】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答案】示例: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20(1)【解析】注意判断句的翻译,“安”表反问。
【答案】示例: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
(2)【解析】“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工”是“工巧”的意思,“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答案】示例: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顿首禀告乐秀才足下。
当初乘船相遇,多次承蒙您来看望我。
又承蒙您把自己所写的一册书(送给我),在此之前与我交谈,就好像后进见前辈时拿着礼物求见(的礼仪一样。
)田秀才从西来,送给我信;这以后我的家奴从府回到县里,又等到(得到)了您送的信。
我是有罪之人,众人所共同鄙弃,但是您尊重我的礼节像这样,我怎么能担当得起呢?担当了您的礼节没空回复,(您)应该就断绝交往的,但是您再次送信;再次送信但是我(依然)没有回复,更加应该断绝交往,但是您又送给我信。
为什么(您)
这样殷勤呢!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先生力学好问,急于为自己谋划才这样。
但是承蒙先生索求我所写的文字,这似乎有超越过往听闻(之嫌)。
我年轻时从考中进士到相关部门(任职),为作诗写赋而学习,以之备战科举考试,总共考了三次而得第。
同读书人相识的很多,所以常常(有人)能说起我的名字,而且又因为跟我交往的人偏爱我的私心,有的人过分称赞我的文字。
所以使先生听到我的虚名,而且想见识我所写的文章,原因就是这样吧。
我从小孤苦贫穷,贪图薪水官职来供养母亲,没有空闲跟从老师极力钻研经籍,来(全面)学习圣人留传的学业。
而广泛粗略地阅读经书史籍,姑且随世俗写所谓的时文的原因,都是钻研经书传文,移此种说法相并到另一种说法,(自己)认为(所写的文章)轻薄,不朴实,恐怕不被时人所取悦,没有高超出众像古人这样自立(一家之言)的内容。
但是相关部门过采,多次因为先生夸赞读书人。
等到中进士以来,从以前所写文章的不足来适合有司的举荐并且担当长者的了解,这才大大改进了我所写的文章,差不多可以在世上立足。
但是(我)言语出格因而招致罪至,学业成但是身心受辱,为彼就能获誉,为此就要受祸,这就是明显的后效。
那些时文虽然说浮巧,然而它们写得成功,也不容易。
我的本性不喜欢但勉强去写文章,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先辈(乐秀才)少年志盛,正想在世上取得荣誉,那么不如顺从时俗。
天圣年间,皇上下诏书,申敕(命令)学者摒弃浮华,这以后文风(有)大改变。
现在的读书人所写的文章,文雅适当有两汉(西汉东汉)的文风了。
先辈(乐秀才)去学习它,不过只是顺应时俗取得荣誉而已,假若那些最好的文章,这是同两汉时期读书人的文章价值高度相等的。
像我这样的人,这以前所写的文章已经不值得学,这以后所写的文章太谨慎不能学,因此我犹豫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因为这个原因。
在《易经》的《困》篇中有这样的话:“有的话不诚实。
”说那人正处于困厄时,他的话不被别人信服。
现在(我的处境)可以说困厄了,怎么值得被先生所取信呢?惭愧先生的信既多且殷切,我不敢不回复。
恳请先生体察(我的心意)。
2011年参考答案分析:
16.D (方:副词,正当,正如)
17.B就(A. ……的人,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作名词性短语∕与介词构成所字结构,表原因 C. 而且∕而 D.在∕与、和、同)
18. D(“张文瓘贬谪移职”错,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指升官)
19.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0. (1)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
(2)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
文段翻译(原创):
张文瓘字稚圭,是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年,搬家到魏州的昌乐。
(张文瓘)幼时父亲就去世,他侍奉母亲、兄长,以孝闻名。
贞观初年,(他)考取明经博士,补任并州参军。
当时李勣是长史,(李勣)曾经感叹说:“稚圭,(是)当今的管仲、萧何,我比不上他。
”李勣升迁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都为李勣饯行,李勣用佩刀、玉带赠给属僚二人,但是没有东西赠送给文瓘。
文瓘把心中的疑问向李勣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