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曲子词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曲子词的发展
摘要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其繁荣、在各类作品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朝代,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
唐代曲子词便诞生在这一时期,它流传到现代,原本的曲调都早已遗失,我们只能靠古人留下的史料和古籍的残卷解译出当时的曲谱。
曲子词是伴随着燕乐的普及而发展的文学艺术形式,题材内容广泛,描写事物多样。
曲子词大多为长短句式,是“倚声填词”的产物,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和乐曲配合,吟唱出来。
曲子词在有宫廷走向民间后渐渐俗化,变成了后来的“曲”,后又经文人墨客的雅化,演变出后来的“词”。
曲子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为后世宋词、元曲的出现做出了积极地探索。
本文从唐曲子词与燕乐乐曲的关系和曲子词在唐代各个时期的所表现出的特色和内容进行概述。
因唐曲子词是李唐王朝真实发展的反映,也是唐代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唐曲子词具有极高的价值,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关键词:唐曲子词;燕乐;时代特色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ng ci in tang dynasty
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was a prosperous dynasty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which left a strong legacy in all kinds of works. In its heyday, the tang dynasty achiev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politics, economy and diplomacy.
Tang song words of the tang dynasty was born in this period. It has been passed down to the modern times. The original tunes have long been lost. Tang song words are literary art form developed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yanyue. Most of the song words are short and long sentence patterns, which are the product of "filling words by sound", in order to better cooperate with the music and sing out. Tang song words gradually became vulgar after the court went to the people, and became the later "qu", and then after the literati refined, evolved into the later "ci". Tang song word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t has made active exploration for the appearance of song ci and yuan qu.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 song words and yanyu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Tang song words in each period of tang dynasty. Because the Tang song words of tang dynasty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real development of li tang dynasty and the true portrayal of people's life, so the Tang song words of tang dynasty is of high value and worth our study.
Keywords:Tang song words;Yanyu;Age characteristics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绪论 (1)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
一、唐曲子词总说及其与燕乐的关系 (3)
(一)唐曲子词概述 (3)
(二)唐曲子词与燕乐 (3)
1、燕乐 (3)
2、大曲 (4)
3、曲子 (5)
二、初唐——曲子词产生萌芽期 (6)
(一)初盛唐曲子词出现的背景 (6)
(二)唐代的俗乐机构 (7)
三、中唐——曲子词快速发展期 (8)
(一)歌者与乐工的贡献 (8)
(二)文人学士的主动探索 (9)
三、晚唐——曲子词最终成熟期 (10)
(一)曲子词成熟的背景 (10)
(二)晚唐诗客曲子词的代表—温庭筠、皇甫松 (11)
结语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浅谈唐曲子词的发展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唐代为中国文学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唐曲子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本文拟从唐曲子词产生的背景、唐曲子词与燕乐的关系、唐曲子词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来对唐曲子词进行研究与探索。
关于唐曲子词的研究成果颇多,学术界也十分活跃,近年来更有蓬勃发展的趋势,概括说来,可以有以下几个特点:1、研究视野十分开阔,研究方法种类繁多,有文献考察法、文化学阐释、文学作品印证等;2、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对过往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发表个人新的观点,勇立新说。
一直以来,唐曲子词研究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热门研究话题,许多作品中都有对它的研究: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任半塘《唐声诗》、王重民《敦煌曲子集》、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吴梅《词学通论》、夏承焘《唐宋词论丛》等重要论著,这些都是在唐曲子词的研究上做出重要贡献的文献,其成果颇具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经调查研究,国外关于唐曲子词方面的研究,暂无查到相关具体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二个大部分:第一个大部分是唐曲子词的产生以及与燕乐的关系,系统的介绍唐曲子词。
第二个大部分主要是唐曲子词在唐代各个时期的发展。
文章将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阅读分析相关文献进行研究。
同时采用例证法,通过举例来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写作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笔者想通过写作论文,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对唐代的曲子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这样有利于自身知识的积累。
在研究过程中体现的主要问题是研究方法局限在文献收集、归纳演绎和观点陈述上,有点类似规范研究,但又不够充分和准确,明显缺乏学术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论训练。
解决办法在于多阅读各种类型的学术论文,学习和体会研究方法;选读有关研究方法论的专著和论文,了解研究方法;学点逻辑学,掌握和运用形式逻辑的基本形式,如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一、唐曲子词总说及其与燕乐的关系
(一)唐曲子词概述
“曲子”是流行于唐代的歌曲。
在唐以前人们基本上把来自民间的曲调称为“民歌”,而到了唐代都以“曲子”相称。
“曲子”有时指乐曲本身,有时还指与乐曲相配的曲子词。
曲子词是词的早期名称之一,还被称为乐府、近体乐府等。
它的特点是“依曲填词,先有曲调、再按曲调来填词”,所以在当时“作词”也被称为“倚声”、“填词”。
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一“歌词之变”一节曰:“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
”[1]亦将词叫“曲子”。
“曲子”是指在唐代时期流行的歌曲。
在唐代之前来自民间的曲调被人们称作“民歌”,但是到了唐代都用“曲子”相称。
最初的唐代曲子在民间流行,歌曲被人们在街隅里巷中传唱,后来不断流行,渐渐传播开来,有的传到了上层阶级,有的传到了王宫内院,这些悦耳的曲调传入上层阶级的生活中后,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编和加工,由最初的民间歌谣升级成为形式更加多样,结构更加复杂,内容更为丰富的其他音乐形式,如配合音乐进行歌唱的“小曲”;还有既可以配合音乐进行歌唱,又可以伴随舞蹈的“大曲”;甚至是发展到后来集歌唱、舞蹈、器乐演奏为一体的“法曲”的出现等等。
这些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归功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唐代曲子发展到后来乐工、乐人们对其加工改编后的样式,另一方面是与外来音乐融合后产生的新形式。
不论如何,唐代曲子都是这些艺术形式出现孕育的源泉。
变化后的曲子主要在贵族阶级的生活中使用,是为王室子孙服务的,而保留了原来风貌的唐代曲子仍然在民间流行,并为广大的人们群众所服务。
因此,唐代曲子的传唱呈现出两大趋势,即宫廷与民间。
(二)唐曲子词与燕乐
1.燕乐
隋唐燕乐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流行对唐曲子词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曲子词配上音乐吟唱是词与音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的结合。
燕乐是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
隋唐宫廷燕乐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的大规模的输入,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得必然产物。
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
乐。
又称“宴乐”。
燕乐中包括多种音乐形式,如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
其中歌舞音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多段的大型歌舞曲叫做“大曲”,在唐代燕乐中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自开元已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 [2]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卷五曰:“外国之声,前世自别为四夷乐。
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
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3]然后这种新的音乐体系在唐朝广泛流传起来。
刘崇德先生在《燕乐新说》中对燕乐作了详细的解释:“周秦以来燕乐本为宫廷宴饮盛会之歌舞,隋唐以胡部新声充之,所谓九部乐、十部乐者……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诏令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奏,盖其皆为宫廷宴乐,皆为唐代俗乐,实际自此时起,燕乐以胡部新声太常十部乐为基础,逐渐吸收法曲代表的教坊清乐,形成以下微成律本、四声七均二十八调为乐调规范的燕乐体系。
” [4]燕乐的快速兴起和广泛传播导致了曲子词的产生与成熟。
曲子词就是乐曲曲子的歌词,是用来配乐演唱的。
从音乐方面来看,词乐就是燕乐的声乐化。
曲子词是音乐与文学相互配合的产物,是一种新的音乐文学。
由于其与音乐结合,所以有非常多的样式,表达的感情也更加的丰富,所反映的东西也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虽然说唐五代及宋的许多词调皆缘于隋唐燕乐曲,但词体并非是为燕乐乐曲配词的文体,其曲调有着多种来源,许多曲调来源于民间曲子、市井曲子、伶工作曲、词人自度曲等,但“隋唐燕乐”的宫调体系和程式化音乐形式,是孕育词乐的母体,是规范化的曲牌体词乐形成与发展的源头。
2.大曲
在隋唐燕乐中,艺术水平在最高、表演场面最为宏大的就是“大曲”。
王国维在《唐宋大曲考》中说道:“大曲之名,始于蔡邕《女训》,曰:琴曲,小曲五终而止,大曲三终则止。
(《太平御览》卷五百五十七)而详于《宋书·乐志》。
” [5]蔡邕《女训》中出现的“大曲”,这是已知的“大曲”一词出现的最早记录。
但是这里的“大曲”不是指在隋唐燕乐中,而是指包含在琴曲中的。
据唐崔令钦《教坊记》中记载,共有大曲四十六首:《踏金莲》、《薄媚》、《贺圣乐》、《甘州》、《泛龙舟》、《采桑》、《伴侣》、《伊州》、《千秋乐》、《绿腰》、《凉州》、《霓裳》、《后庭花》、《胡僧破》、《雨霖铃》、《大宝》、《拓枝》、《平翻》、《相驰逼》、《吕太后》、《突厥三台》、《一斗盐》、《舞一姊》、《急月记》、《断弓弦》、《羊头神》、《大姊》、《碧霄吟》、《穿心蛮》、《罗步底》、《回波乐》、《千春乐》、《映
山鸡》、《昊破》、《龟兹乐》、《醉浑脱》、《四会子》、《安公子》、《看江波》、《舞春风》、《迎春风》、《寒雁子》、《又中春》、《玩中秋》、《迎仙客》、《同心结》。
唐大曲的典型结构为:散序、中序、破。
第一部分散序,即散板的引起部。
一般由器乐演奏的若干遍乐曲构成。
如《霓裳羽衣曲》散序共 6遍。
第二部分中序,又称歌头、拍序或排遍,即有板的乐曲主体。
多为慢板,一般由若干遍舒缓的歌唱构成,有时也有舞蹈。
如《霓裳羽衣曲》为18遍,《水调》为 5遍。
其第 1遍称歌头。
各遍之间有明显的节奏变化。
据宋王灼《碧鸡漫志》等书记载,大体上有、正等部分。
第三部分上舞蹈;第三部分破,因以舞蹈为主,所以又称舞遍,有时也加入歌唱,一般由人破、虚催、衰遍、实催、歌拍、然衰等段落组成,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十分频繁和复杂。
大曲这种体裁中,有一部分称为“法曲”。
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
因其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
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结合,并逐渐成为隋朝的法曲。
《新唐书·礼乐志》:“出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
其器有饶铰、钟、磐、箫、琵琶;其声金石丝竹以次作。
隋场帝厌其声澹,曲终复加解音。
” [6]由此乐见,法曲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一些,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
与大曲的风格差异很大,但在结构方面,法曲与大曲是一致的。
3.曲子
关于“曲子”的概念,任二北在《唐声诗》中说:“《词苑萃编》一引《乐府杂录》:(今传本无此条,《萃编》或误注。
)‘隋、唐以来,曲多以“子”名。
’唐调名凡称‘.子’.者,原则上概为小曲。
大曲除少数例外,无称‘子’者。
《教坊记》曲名曰‘子’者六十四,约当全数二百七十八之四分之一。
……而《千秋子》、《甘州子》、《采莲子》、《破阵子》、《剑器子》等,又分明为《千秋乐》、《甘州》、《采莲》、《破阵乐》、《剑器》诸大曲中之一遍。
……他如《水调》亦称《水调子》,王昌龄有《听流人水调子》诗。
” [7]唐崔令钦在《教坊记》中以“子”命名的曲子名六十九个:《醉公子》、《南歌子》、《十拍子》、《八拍子》、《渔歌子》、《七夕子》、《措大子》、《风流子》、《醉胡子》、《吴吟子》、《生查子》、《山花子》、《水仙子》、《竹枝子》、《细锢子》、《金钱子》、《天仙子》、《赤枣子》、《胡蝶子》、《千秋子》、《心事子》、《沙债子》、《酒泉子》、《剉碓子》、《迷神子》、《得蓬子》、《麻婆子》、《红娘子》、《镇西子》、《甘州子》、《刺历子》、《北庭子》、《采莲子》、《师子》、《破阵
子》、《剑器子》、《女冠子》、《仙鹤子》、《蕃将子》、《穆护子》、《赞普子》、《回戈子》、《带竿子》、《大吕子》、《摸鱼子》、《南乡子》、《南浦子》、《拨掉子》、《引角子》、《河满子》、《曹大子》、《队踏子》、《水沽子》、《拾麦子》、《化生子》、《金峨子》、《多利子》、《毗砂子》、《剑阁子》、《上元子》、《西溪子》、《嵇琴子》、《莫壁子》、《玩花子》、《胡攒子》、《唧唧子》、《四会子》、《寒雁子》、《安公子》。
虽然一直在说“唐代曲子”,但真正能够流传到现在的是曲子的歌词部分,所以唐代曲子的歌词部分被很多研究者看成是一个文学概念,曲子就是词,词就是曲子。
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一中说到:“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 [8]在这里曲子被他称为词,那么说到唐代曲子,探讨曲子的主要根据就是歌词。
“曲子”在唐朝更多的是指乐曲,在本篇论文中则更多的是指与乐曲相合的词,上文提到的《碧鸡漫志》除外,在唐僖宗时期的文人孙棨的《北里志》里也有关于曲子的记载:“……聪爽能为曲子词,或云尝私于令宾,因取哀词数篇,教挽枢前通唱之,声甚悲怆……自是盛传于长安,挽者多歌之。
” [9]从此可以看出,唐代曲子即是词。
二、初唐——曲子词产生萌芽期
(一)初盛唐曲子词出现的背景
在初唐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物质文明的丰富也体现在了精神文明中。
李唐王室的包容性也使音乐、文学在唐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所以使音乐与文学快速达到了巅峰时期。
明卓坷月《词统》旧序引明何元朗曰:“唐太宗以文教开国,又玄宗与宁王辈皆审音,海内清晏,歌曲繁兴。
一时如李太白《清平调》、王维《郁轮袍》;王昌龄、王之涣诸人,略占小词,率为伎人传习,可谓极盛!追天宝末,民多怨思,遂无复贞观、开元之旧矣。
” [10]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学方面,才气焕发到极致的诗人们把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在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的不懈努力下曲子词也不断走到大众眼前。
(二)唐代的俗乐机构
唐代教坊是在唐高祖武德时期由官方设立的,属于宫廷的俗乐机构,它在唐代的音
乐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由歌舞位音乐向曲剧音乐过度的历史转变,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视。
教坊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音乐种类的发展。
不管是旧时代的清商余音,边地音乐和里巷歌谣等民间音乐都齐聚教坊,它最终成为了燕乐兴盛成长的媒介,并且给曲子词的萌芽提供了成长的温床。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在“乐署”一节说:“太常寺,其属有协律郎,掌和六律六吕其署曰太乐署、掌教乐人调合钟律。
曰鼓吹署、掌鼓吹。
梨园院。
掌俗乐,在太常寺西北。
内教坊掌俗乐,武德末置。
云韶府武后改称。
左右教坊宜春北院并明皇增置。
上晓音律,以太常不应典杂伎,更置左右教坊,命中宫为之,使教新声散乐倡优之伎。
又选坐部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院,因改名别教院。
宫人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梨春北院。
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人。
其云韶教坊称宫人,宜春妓女称内人,声色尤殊。
文宗朝复改云韶院仙韶院云。
” [11]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到唐朝统治者对于俗乐的大力推崇,教坊和梨园都是俗乐机构。
盛唐时期,音乐仅仅是上流社会的消遣,杜甫都惊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赠花卿》)[12]曲子词被配乐演唱最初也产生在这里,虽然最初只是上流社会的消遣方式,也不够成熟,与真正的词无法相比,但无法否认的是初唐曲子词的出现开创了真正的词。
唐崔令钦的《教坊记》载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教坊制度和轶闻,因崔令钦在教坊任著作佐郎,所以他的记录是可以相信的。
在教坊中,不是每一首曲子都有适合的曲子词与之相配,在《教坊记》中,记录的曲子词有四十六首:《抛球乐》、《清平乐》、《杨柳枝》、《还京乐》、《长命女》、《浣溪沙》、《浪淘沙》、《河读神》、《望江南》、《摘得新》、《归国遥》、《木兰花》、《思帝乡》、《菩萨蛮》、《遐方怨》、《凤归云》、《定西番》、《拜新月》、《荷叶杯》、《长相思》、《上行杯》、《渴金门》、《渔父引》、《巫山一段云》、《诉衷情》、《胡渭州》、《梦江南》、《拓枝引》、《三台》、《山鹤鸽》、《望远行》、《南歌子》、《天仙子》、《鱼歌子》、《竹枝子》、《酒泉子》、《采莲子》、《何满子》、《女冠子》、《拨掉子》、《绿腰》、《甘州》、《回波乐》、《雨霖铃》、《拓枝》、《突厥三台》。
教坊成立后,来自街隅里巷和边境外地的音乐汇聚于此,乐工将它们整理加工并保存下来,并且通过在社会上快速普及。
这时的文人很少创作曲子词,真正对曲子词的出现起到乐观促进作用的是歌女和乐工,他们经常选取当时诗人的诗词进行配乐演唱。
歌女与乐工们甚而还截取诗人的律诗加入到曲子中演唱,曲子词《长命女》“云送关西雨” [13]就是岑参五
律《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征》的前半首。
他们还对诗人的诗词进行改动,这样能与曲子更好地配合,唐代曲子词《一片子》“柳色青山映,梨花雪鸟藏。
绿窗桃李下,闲坐叹春芳”乃根据王维《春日上方即事》五律之下半“柳色青山映,梨花(一作花明)夕鸟藏。
北窗桃李下,闲坐(一作步)但焚香”
[14]改动的,即使有部分的词语不同,然而两者相近部分极多。
歌女和乐工的择词配乐,不仅促进了乐曲的传播,还让更多的人关注曲子词的创作和传唱。
三、中唐——曲子词快速发展期
安史之乱的到来,标志着中唐时期的到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15]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这两句是非常形象的描写出了安史之乱给李唐王朝带来的动荡不安。
虽然统治者们征兵平乱,但却未在史书上留下记载,而令后人欣慰的是,杜甫的六首诗词让我们窥见了中原大地的动乱,在此之后,唐王朝从盛世欢歌走向虚弱衰败,也改变了大唐的盛世之路。
(一)歌者与乐工的贡献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同样在迁都中宫廷中的歌者与乐工也纷纷流落民间,这使宫廷内和上流社会独自享有的乐曲在民间传播流行。
《旧唐书·文苑传下·王维传》:“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
” [16]这些乐工在安史之乱期间被伪燕所用。
唐肃宗即位后,曾任伪职者,大多数被罢去。
剩下的也都辗转流失,或在战乱中死去,或流落民间。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下言:“肃宗克复,方散求于人间,复归于京师,十得二三。
” [17]这些都表明了乐工们离开宫廷内的教坊,在民间辗转,同样也使得燕乐和曲子词在民间得到极大而又快速的发展。
许多学者认为唐曲子词的创作者大多是歌者、乐工和伶人,便是依据《云谣集杂曲子》。
此曲集内内容的表达和语言的形式都浅显易懂,应该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乐工和伶人等民间艺人创作的,持有这个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
比如说王国维在《云谣集杂曲子·跋》中说曲子词在《乐府诗集》中是诗,而在《云谣集杂曲子》中则是长短句,“盖诗家务尊其体,而乐家只倚其声,故不同也。
”[18]由此可知他承认重这些民间艺人的倚声填词式的创作对于曲子词广泛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国维在《敦煌发现唐朝之
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中也表示出:“此一首,情词婉转深刻,不让温飞卿、韦端己,当是文人之笔。
其余诸章,语颇质俚,殆皆当时歌唱脚本也。
” [19]他据上述材料认为,《云谣集杂曲子》中多数语言通俗,多为市井之语,应该是出自乐工歌伎的口中,是歌唱的脚本。
龙沐勋也与王国维有相同的结论,他在《词体之演进》中称道《云谣集杂曲子》说:“词俱朴拙,务铺叙,少含蓄之趣;亦足为初期作品,技术未精巧之证。
且三十首中,除怨征夫远去,独守空闺之作外,其他亦为一般儿女相思之词,无忧生念乱之情,亦无何等高尚思想。
” [20]阴法鲁也与上述两位持有相同的观点,他在王重民编辑的《敦煌曲子词集》序言中说道:“真正原始的词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出于乐工伶人之手的作品。
可惜文献无可征考,乃常常引为憾事!《敦煌曲子词集》,今天恰恰弥补了这一段缺陷。
”他觉得《敦煌曲子词集》中收集记录的词,恰巧证明了了曲子词传播的主要人物是乐工和伶人。
教坊的解散和乐工的外流,使原本“属于”皇室贵族的曲子词和乐曲曲调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这种被加工整理过的宫廷曲子快速的赢得了普通百姓的喜爱。
所以在中唐以后出现了“新声”,这些“新声”就是原先的教坊曲目在民间传播后或改编或传唱的乐曲形式。
王灼《碧鸡漫志》言:“唐中叶渐有今体慢曲子。
”[21]表示中唐时期之后,曲子词逐渐开始复兴,这一复兴过程正与教坊同步。
(二)文人学士的主动探索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除先秦外,中唐上与魏晋、下与明末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三个比较开放和自由的时期。
”[22]在中唐时期,文人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宫廷和上流社会,而是向民间乡野方向进行创作,因曲子的大范围流行,文人墨客可以更多的接触到流行与民间的曲子。
而“新声”的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曲风极大地促进了文人学士们的创作热情,所以曲子词的创作变得有自发性来,并且在创作中正式形成。
中唐的曲子词因远离宫廷,贴近民间,从而迸发出新的活力,向人们呈现出不同以往华丽风格的清新田园风。
文人词始于初盛唐,最开始只是尝试阶段,创作主要内容围绕着当时的统治者而进行,具有极其明显的宫廷性。
中唐时期,文人创作曲子词的风气渐盛,尤其以张志和、韦应物、王建、白居易、刘禹锡等为代表。
代表作有:张志和的《渔夫》五首、韦应物和戴叔伦的《调笑令》、白居易的《忆江南》、刘禹锡的《浪淘沙》等。
白居易作《忆江南》词,刘禹锡和之,并注解道:“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