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绿地设计中绿视率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5-21
作者简介:赵生华(1976-),男(锡伯族),辽宁营口人,辽宁北方国际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
第13卷第2期2011年4月沈 阳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SH ENYANG COLLEGE OF EDU CATION Vol 13,No.2Apr.2011
文章编号:1008 3863(2011)02 0073 04
城市道路绿地设计中绿视率的应用
赵生华1,梁曲扬1,周晓丹1,苏宝玲2
(1.辽宁北方国际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013;
2.沈阳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044)
摘 要:分析了城市道路绿地的界定及城市道路绿地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论述了道路空间特殊的动态观赏方式是绿视率的一个基本特征,结合沈阳市城市道路绿地设计,提出了提高绿视率可采取合理配置常绿针叶植物、优化绿地植物、强化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等措施。
关 键 词:城市道路绿地;设计理念;绿视率中图分类号:U 412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Green Looking Ratio in Urban Road Greenland Design
ZH A O Sheng hua 1
,LIAN G Qu yang 1
,ZH O U Xiao dan 1
,S U Bao ling
2
(1.Ar ktree L andscape Design Co.Ltd,Shenyang 110013,China; 2.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Env ironmental Engineering,Sheny ang U niversit y,Shenyang 110044,China)
Abstract:The definition of urban road greenland and its role in the city are analy zed.Based on g reen looking ratio and associated theory,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looking ratio is discussed.In combination w ith urban road greenland design in Shenyang,the application of g reen looking ratio in actual work view of urban road greenland design including evergreen conifers,optimization greenland plant,enhancement vertical g reening and dimensional g reening is put forw ard.
Key words:urban road greenland;design conception;green looking ratio 城市道路绿地作为城市道路体系中重要的部分,不仅是展示城市文化的平台和视廊,同时它作为城市自然环境和人工构造物的综合体,也是实现环境再造和环境心理研究的重要载体。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希望能在城市中获得一种轻松、温馨、愉悦的心理感受,而城市道路绿地系统恰恰可以承担这样的功能。
基于环境心理学提出的 绿视率 理论,成功地把心理!环境两者之间的抽象关系以量化的形式具体表达出来,为城市绿色空间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评定指标。
目前,我国的绿化评定指标主要有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三大指标,这些指标的制定,除了考虑景观、经济、游憩等需求外,主要是以绿地的生态效益为依据。
与以上三种指标相比, 绿视率 更能反映城市绿地的视觉质量,更符合人本化的绿地设计理念。
绿视率 是一种全新的绿化评定指标,在国内还未把它作为绿化评价的定额指标,也没有统
一的标准。
但是,它能够充分地反映城市绿地视觉质量的特点,更多的从使用者的角度来感知,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师已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把对于 道路绿视率 的思考带入城市道路绿地的设计中来。
一、城市道路绿地设计概述
1.城市道路绿地的界定
城市道路(Urban road)是指城市中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既是城市的骨架,又要满足不同
性质交通流的功能要求[1]。
我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对城市道路绿地的定义为道路绿化是一种在道路绿地内,栽植植物以改善道路环境的活动[2]。
其对道路绿地的规定是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确定的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包括道路绿带、交通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等[3]。
我国∀城市道路绿地规划与设计规范#中规定: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1)道路绿带指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包括车道分隔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等。
(2)车道分隔绿带指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是中央分隔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是两侧分隔绿带。
(3)行道树绿带指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
(4)路侧绿带指在道路侧方,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
2.城市道路绿地的功能
城市道路绿地在有限的空间内几乎囊括了园林绿地所能承担的一切功能。
改善道路本身和道路两侧地段的气候、卫生状况,使行人和道路两侧建筑房间内免受日晒、灰尘、大风、噪声的污染等,在提高环境质量,调节城市景观方面作用更明显[4]。
城市道路通常与给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和电信等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混合配置,树冠又常覆盖在路面上方,因此,不单独划拨绿化用地。
但道路绿化覆盖面积往往在城市覆盖总面积中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城市道路绿地在城市环境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净化空气。
道路上的粉尘污染源主要是降尘、飘尘、汽车尾气的烟尘等,绿地中的灌木通过枝叶,发挥降低风速的功能,把道路上的粉尘、烟尘等滞留在绿带之中和绿带附近,即使在树木落叶期,其枝干、树皮也能滞留粉尘。
绿带中的草坪滞尘作用也很显著,地被植物的茎叶可以吸附粉尘,防止二次扬尘。
同时,利用植物吸收CO2和SO2等有毒气体,放出氧气的作用,可以不断地净化大气。
(2)降低噪声。
随着社会的发展,噪声的危害已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式。
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影响着路侧居民的生活。
绿化植物通过密植形成的自然屏障,以及植物枝叶特有的排列方式可以有效的吸收声波,大大降低噪声的侵害。
随着建筑业、交通运输等的发展,城市中建筑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等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据调查,城市中的环境噪声70% ~80%来自地面交通运输。
加大道路绿带的宽度和合理配置形成绿墙,可以大大降低噪声。
(3)调节和改善道路环境小气候。
道路绿化对调节道路附近地区的温度、湿度、降低风速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当道路绿地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一致时,可将市郊的清新空气趁风势引入城市中心地区,为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的条件。
植物在夏天可通过树冠的遮阴减少太阳对地面的直射,降低辐射能量,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消耗热能,通过绿化廊道的通风形成凉风,调节气温;在冬天可以通过树冠的阻挡,将辐射到地面的热量截留,防止其向高空扩散,起保温作用。
(4)防眩作用。
城市道路中夜间相向行驶的车辆其灯光照射会产生眩光,使驾驶员难以辨别路面交通情况,影响行车安全和行车速度。
在道路中间分隔绿带合理种植植物,能遮蔽对面车辆的灯光,达到防眩的目的,保障夜间车辆的安全行驶。
(5)美化视觉环境。
车辆在道路上,尤其是快速干道上行驶,速度快、时间长,若城市道路沿线景观单调,枯燥无味的硬质景观很容易造成驾驶员视觉疲倦,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而植物本身具有色彩美、形态美、季相美和造型美的特性,合理地运用这些特性,在道路沿线绿带进行植物配置,创造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不仅能表现平面的、立体的美感,还能表现富有韵律的美感。
道路绿地的上述特点能有效地缓解司机的不良反应及视觉疲劳,给司乘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空间,而跳跃的植物颜色更能使其提高注意力,振奋精神,从而利于行车安全和提高交通效率,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绿视率与城市道路绿地设计
1.绿视率的起源
绿视率这一概念首先由日本的青木阳于1987年提出,是指在人的视野中绿色所占的比率。
后由日本环境心理学研究专家大野隆造
74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第13卷
(2002)提出的 绿视率理论目前已被国际上许多国家认可[5]。
绿视率是指眼睛看到的绿化面积占整个圆形面积的百分数[6]。
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绿视率低于15%时,人工的痕迹明显增大,而绿视率大于15%时,则自然的感觉便会增加。
绿视率这一概念的引入对绿化的评价范围扩大到三维度,为城市绿地视觉质量的评价确立了量化的指标标准,使城市绿地视觉价值得到了数量化的统计。
然而,由于绿视率是从人对环境的感知方面考虑的,并且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衡量指标。
虽然很多研究专家为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但它难以用普通的方法统计,且在国际也没有可比性,因此,这一指标的考量仍处于研究阶段。
2.绿视率的基本特征
城市道路所具备的景观的特质使得其动态空间的特征十分明显,同时在城市里既无处不在,又似乎到处都无,没有感知。
因此,研究道路空间特殊的动态观赏方式也是绿视率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特征。
应该考虑对于在动态景观空间里的 使用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太长的一段时期内,他们的景观观赏和感受被大大的忽略;而同时我们又越来越意识到,道路的日常使用者是唯一参与整个景观过程的重要角色,规划管理机构和设计者只是这个复杂的过程的一部分。
在城市道路的动态景观环境中,使用者是整个景观过程的唯一完整的参与者。
这是在道路动态景观环境的感知动态性过程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
因此,在各个主体景观要素中,使用者无疑成为最具有影响力和最值得关注的景观要素之一。
他的影响力集中体现在:他是动态景观环境的动态性参与者和景观感受的直接受益者。
无论是设计者还是管理者,在这个意义上,都是缺少发言权的[7]。
他们只是静态的设计和决策这一景观环境的状态,而参与运动过程的动态性主体要素,就是唯一的道路使用者,即动态的观赏者。
因此,对于道路景观的动态性本质特征,也只有使用者是可以感知和评判的。
在道路景观环境中,使用者是运动着的,是具备速度条件的,因此对于景观的要求,相应的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特殊的景观要求,对于景观环境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提出了更多层面的要求。
3.绿视率在城市道路绿地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道路绿地是自然环境和人工构造物的结合体,也是实现环境再造和环境心理研究的重要载体,健康的城市道路环境体系会为道路使用者带来审美情趣和驾驶愉悦等诸多积极的影响。
研究城市道路绿视率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对于城市道路绿地建设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
道路绿视率概念的提出,为城市道路绿化质量的优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衡量角度,为城市景观绿化的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真正地实现了道路绿地设计中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道路绿视率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城市领导者和城市绿地工作者的重视,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城市道路绿地的风貌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工程建设,并能为城市和区域发展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其次,由于城市道路绿地环境的特殊性和用地的局限性,有必要考虑城市道路绿地设计的绿视率指标,在有限空间内最大程度改善城市道路绿地风貌;最后,伴随公众参与机制的发展,人自身的需求和感知越来越受到绿地规划者的重视。
虽然 提高城市道路绿视率已在全社会达成了高度的共识,但是就如何在城市道路绿地设计中提高绿视率指标目前还没有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往往是各抒己见,各个城市提高绿视率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就沈阳市而言,基于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的现状,提高绿视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合理配置常绿针叶植物的比例,保证冬季视绿体验。
沈阳市作为典型的北方城市,分明的四季景观是城市景观最鲜明的特征。
按季节划分,每年的4月初至11月末,即春、夏、秋三季,城市道路绿地中的植物可以展现花团锦簇、枝繁叶茂、色彩缤纷的景象。
而进入冬季,即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月,植物处于休眠期,绿视率几乎无从谈起。
因此,在道路绿地的设计中,常绿植物的比重不应低于30%,适生的植物品种有很多种,例如油松、云冷杉、沈阳桧、丹东桧、圆柏、侧柏及沙地柏等。
(2)优化道路绿地植物配置,丰富空间结构。
作为老工业城市,沈阳市的城市道路规划更多的是基于满足交通功能,而且随着城市的扩容,道路绿地的面积更为有限。
大多的城市道路绿地只能保证行道树的栽植空间,道侧绿地少之甚少。
只有和平大街、北陵大街和万柳塘路等少数的几条城市主干道,能够维持道路建设初期的绿化效果。
75
第2期 赵生华等:城市道路绿地设计中绿视率的应用
面对这一现状,这就要求道路绿地设计中,应利用有限的绿地空间,抓住视绿范围,从林下空间入手,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使用植物材料,植物类别包括草坪、地被植物、花灌木、亚乔木和大乔木,绿景空间包括前景空间、中景空间、主景空间和背景空间。
不同空间的处理,可根据绿地范围调整比例和尺度。
(3)强化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
城市交通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日趋完善和通畅,城市道路已经不是简单的路的概念,更多的高架桥梁构成了立体交通空间。
道路通行视线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钢筋构筑物,广泛开展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是提升城市道路绿视率直接有效的举措。
可实施的办法一是在构筑物基部栽植攀援植物,通过绿色植物的生长特性,向上生长覆绿;二是利用构筑物的结构,悬挂种植器皿,在其中栽植植物。
参考文献:
[1]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 JJ75!9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
与设计规范[S].
[3]许冲勇,翁殊斐,吴文松.城市道路绿地景观[M].乌鲁木
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2.
[4]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2:75.
[5]方咸孚,李海涛.居民区的绿化模式[M].天津:天津大学
出版社,2001:207.
[6]邓小军.绿化率绿地率绿视率[J].广角镜,2002(6):75-
78.
[7]林万明.高速公路的空间环境与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
2003(3):65-66.
∃责任编辑 张明霞%
(上接第63页)
创办了∀高等教育研究#,它们已经成为教育学的核心期刊。
目前我国教育社团主办的刊物十分丰富,未来教育的各个研究领域几乎都会有属于自己领域的学术刊物。
4.组织活动影响不断扩大
教育社团早期组织的活动主要是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邀请外国学者访华进行学术交流,等等。
社团组织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近些年来,教育社团不但与国际教育组织进行学术交流,更有许多外国的教育组织主动与教育社团进行合作。
教育社团在科研上,也由单纯的理论研究发展到现在的研究并进行试验和推广。
组织活动的影响力在社团组织活动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的同时也随着扩大,而且这种影响力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例如:从中国教育学会每年的大事记可以看出,早期的学会活动主要集中在国内,对外的交流合作以邀请外国学者访华为主。
到了1983年,10月10日应亚太地区国际数学教育会议筹备组邀请,中国教育协会数学教学研究会派6人代表团,赴东京参加亚太地区国际数学教育会议。
我国教育学会在国际上的影响开始逐步扩大。
到了2009年,由中国教育学会、这个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与世界教育质量促进联盟、国际及跨地区认证委员会合办的2009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参考文献:
[1]张素芹,杨凤英.我国高等教育社团组织现状和主要问题
[J].教育与职业,2010(14):41-42.
[2]杜钢.高等教育社团如何实现社会服务职能[N].科学时
报,2001-04-19.
[3]李兵,欧阳秀雄.中国学术社团的立法与问题[J].求索,
2008(7):32.
[4]揭秉让.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学会的作用[J].中国教育
学刊,1994(2):56.
[5]李小榕.学术团体的机制和作用[J].学会,1994(1):31.
∃责任编辑 王 颖%
76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第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