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二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古韵分部导源于宋明时期,兴盛于有清一代,至于近现代更加成熟。
一、宋明时期
1、吴棫,字才老,福建人。
(约1100--1154)五卷《韵补》《毛诗叶韵补音》《楚辞释音》
方法:搜集上自《尚书》《诗经》《周易》,下至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诗文中不合乎“今韵”的押韵字,以《广韵》韵目为纲领,分别归类、释义、举例,最终分古韵为九部(九类):
(1)东冬锺江登蒸唐阳侵萧;
(2)支脂之微皆佳咍灰齐麻歌戈尤幽蒸;
(3)鱼虞模歌麻豪宵尤侯幽灰支之;
(4)真臻文欣魂痕山删寒桓先仙真臻文谆魂庚清青蒸侵;
(5)删山寒桓元仙真臻文谆魂痕庚清青蒸侵;
(6)萧宵尤幽;
(7)歌
(8)阳;
(9)尤。
评价:以古音材料为主,归纳韵文,实为古韵分部之开端。
顾炎武:“考古之功,实始于吴才老。
”但他把唐宋时代的韵文跟先秦两汉的韵文杂糅一起,缺乏明确的历史观念,押韵字条件太宽,牵连范围太大。
虽分部,实和未分部差不多,和古音实际相差甚远。
2、郑庠
《古音辨》亡佚。
学说见于戴震《声韵考》,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夏炘《诗古韵二十二部集说》。
分古韵六部。
戴震:“阳支先虞尤覃”
评价:古音学研究史上,正式列古韵韵部,始于郑庠,只是他的古韵韵目,完全是平水韵的韵目,后人对此多有非议,认为可能是夏炘所作。
3、杨慎明代
《转注古音略》不同意宋人的叶韵。
提出古人的叶韵是有标准的,从转注而来。
4、陈第福建人(1541---1617)《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
具有语言发展观,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
研究方法:“本证”(《诗经》韵语),“旁证法”(其他先秦古籍)
例:“皮”字古读应为“蒲禾切”(婆),不读“蒲糜且”[pˊi35]
本证:《召难·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
旁证:《说文》:“波、坡、颇、跛”
《左传》
陈第定下的古音学原则:同一个字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域,读音一定是统一的。
不会像宋人所猜测的那样,以为字没有固定的读音,可以由诗人随便规定“叶音”的。
评价:
没有使他的研究系统化,也没有进行古韵分部,甚为可惜。
不过,他还是批判了“叶音说”,提出了语音发展的观点,为前进的道路扫清了障碍。
二、有清一代
清代学者在古韵分部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秦古韵不的划分在他们手上基本完成。
1、顾炎武的十部(1613-1682)
《音学五书》包括《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最重要,概括古音来纠正唐代韵书的错误)和《古音表》(收录了十部)
复古:天之未丧斯文也,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
分部:
(1)东冬钟江;
(2)支脂之微齐佳皆灰咍;
(3)鱼虞模侯;
(4)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
(5)萧宵肴豪幽;
(6)歌戈麻;
(7)阳唐
(8)耕清青;
(9)蒸登
(10)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贡献:
(1)确立了“离析唐韵”的方法,即按照古音实际把《广韵》一些韵的字分在不同韵部。
宋·吴棫,明·郑庠拘守《唐韵》,将其看作整体;明·陈第逐字解决,抛弃《唐韵》;顾炎武有分有合,即照顾了语音的系统性,又看到了历史的发展;
(2)入声韵配阴声韵;
(3)开始从谐声字寻找分部依据。
不足:
(1)复古影响到方法。
江永批评他“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
(2)分部仍有草创的粗略性。
陈第、顾炎武订下了古音学的总原则,直到后来所有的古音学家都没有违反这些总原则,所根据的材料又是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后来越分越细,古韵并不致分为十部呢?原因有三:
(1)顾氏没有彻底贯彻离析《唐韵》的原则;
(2)对于韵例的看法有分歧;
(3)承认不承认合韵。
2、江永的十三部(1681-1762)戴震是其弟子。
字慎修,江西人,《古韵标准》
与顾氏不同有三点:
(1)顾第四 A.真谆臻文殷魂痕→口敛而声细
B.元寒桓删山仙→口侈而声大
A.鱼模
(2)顾第三、五 B.宵
C.侯幽
(3)顾第十 A.侵
B.添严咸衔凡
贡献:
(1)区别侈弇,讲究音理;
(2)入声兼配阴阳,叫做数韵共一入。
3、段玉裁的十九部(1735-1815)字若膺,江苏人,《六书音均表》。
42岁做成,其师:“能发自唐以来讲韵者所未发。
”
划分;
(1)“支”“脂”“之”三分;一个创举。
但这三个韵部区别到底在哪,在上古的音值是怎么辨别的,直到逝世前也没有弄明白。
他感到十分遗憾,在给江有诰的信中说:“足下能知其所以分为三乎?僕老耄,倘得闻而死,岂非大幸!”
(2)“侯”部独立,“侯”“幽”分立;
(3)把江永的第四“真”“文”分立。
贡献:
(1)建立了“同声必同部”的理论;
宋·徐蕆《韵补序》→明·陈第→清·顾炎武、江永→段玉裁定为原则
(2)依古韵的相近关系排列。
4、戴震的九类二十五部(1725-1777),字东原,安徽人,《声类表》
划分:
(1)入声独立,9个,首创阴、阳、入三声相配的框架;
(2)“侯”“幽”不分;
(3)“真”“文”不分;
(4)“脂”中分出“祭”。
5、孔广森的十八部(1752-1786)字众仲,山东人,《诗声类》《诗声分例》,戴震的弟子。
划分:
(1)无入声韵,阴阳对转理论,解释通假贡献很大。
与段氏十七部不同之点在于:
(2)冬部从东部分出,“东”“冬”分韵自孔氏开始;
(3)“合”与“侵谈”分开;
(4)“真”“文”合并。
6、王念孙的二十一部(1744-1832),从小受业于戴震,字怀祖,江苏人,《古韵谱》
在段玉裁基础上划分:
(1)“至”“脂”分开;
(2)“祭”“脂”分开;
(3)缉捕独立;
(4)盍部独立。
戴震分为二十五部,王念孙没有收[-k]尾的入声韵五部。
7、江有诰的二十一部(?-1851),字晋三,安徽人,《音学十书》
划分基本同于王念孙,不同在于:少了至部,多了冬部。
贡献:
(1)在清代古音学家中,他最深入、最全面地做了研究,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用大量的材料说明问题;
(2)精于等韵学;
(3)所作《谐声表》价值很高。
夏炘:“王念孙加江有诰的二十二部,清代古韵分部的最后定局;增之无可复增,减之无可复减。
”
三、近、现代时期
1、章太炎的二十三部《国故论衡》《文始》
划分:
(1)队部独立;
(2)“冬”“侵不分。
2、黄侃的二十八部《音略》《声韵同例》
划分:
(1)阴八,阳八,入十相配成系统;
(2)在王念孙、江有诰的基础上增加了:没、锡、铎、屋、沃、德六部。
(无所辖的字,模糊)
3、王力的三十部
《上古韵母系统研究》《汉语音韵》等
划分:
早年二十三部(与章太炎的不同点)
(1)同意章氏冬补归入侵部(冬侵不分);
(2)“脂”“微”分立。
(王力的创举)
晚年二十九部:多出“职、觉、药、屋、铎、锡”
三十部:“冬、侵”,《诗经》时代“冬、侵”不分,战国时代“冬、侵”分立。
王力的上古三十部系统可以作为古韵分部的阶段性总结。
清代的古音学家,值得叙述的有以上七、八人,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顾、段、二江;而影响最大的,只有段玉裁、江有诰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P119 第三节古韵三十部与谐声偏旁以及《广韵》二〇六韵的关系
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
之部[ɘ] 职部[ɘk] 蒸部[ɘŋ]
幽部[u] 觉部[uk] 冬部[uŋ]
宵部[o] 药部[ok]
侯部[ɔ] 屋部[ɔk]东部[ɔŋ]
鱼部[a] 铎部[ak] 阳部[aŋ]
支部[e] 锡部[ek] 耕部[eŋ]
歌部[a] 月部[at] 元部[an] 脂部[ei] 质部[et] 真部[en]
微部[ɘi] 物部[ɘt] 文部[ɘn]
缉部[ɘp] 侵部[ɘm]
叶部[ap] 谈部[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