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题】“班级要制作一个有关端午民俗的短视频”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

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

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

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

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

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

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

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固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

(摘编自张志坚《以短视频构建诗意的共情空间》)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

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有人说,短视频催生了一个“读秒时代”,越来越少用户有耐心等待视频播放结束,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

这意味着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信息,而是观看体验。

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逐渐转变为更具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也正凭借着传播技术打造出雅俗共赏的体验空间,不断吸引用户注意力,在多感官的交互中丰富用户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往往事先设定一个明确的受众圈子,按照他们的认知和趣味来“派单”。

这样的分众传播难以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力。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关键在于持续收获新的认同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

面对如此丰富的受众“宝矿”,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频频与年轻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

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围绕这一特点,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确保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编码与用户对其的转码相一致,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引起用户的共鸣。

在时间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下不断触动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回忆,并引导用户重新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

如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叙事与当下传播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情感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用户的情绪,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情效果。

某视频账号通过国风变装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其视频内容以“遇到困难—放弃—解决困难—实现变装”的线条来呈现。

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

也正是因为主人公坚持做热爱的事情,使用户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将“我”投射到短视频的内容之中,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摘编自刘文辉《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何以“破圈”传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可短视频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且都提到要以短视频构建共情空间。

B.材料一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比较晦涩难懂,所以这类文化类短视频经常曲高和寡,难以产生共鸣。

C.材料一认为,传统文化短视频立足当下,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出发,注重“以古观今”。

D.材料二认为,很多用户在一个短视频上的停留时间很短,这说明很多用户其实难以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强调体验感,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这也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发展。

B.文化传播不应该提前预设某些明确的受众群体,而应该注重广泛性,扩大传播影响力。

C.传统文化视频的创作者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大众的体验中,体现大众性的特点。

D.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要始终追求“破圈”传播,以实现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主要从注重“以古观今”和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及凝聚性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一第二段,主要从历史和现实对接的角度论证文化记忆怎样产生情感共鸣的问题。

C.材料二第二、四两段列举详细数字,准确概括了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现状。

D.材料二最后两段列举了部分事例,具体分析了一些短视频“破圈”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4.材料二充分体现了议论类文章的通俗形象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5.如果班级将要制作一个有关端午民俗的短视频,我们在制作视频时除了形式方面的因素,还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A 2.D 3.C
4.①运用了“东风”“派单”“宝矿”“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词语或诗句,有助于内容生动形象展现出来。

②列举部分事例来通俗化解释短视频传播的问题。

5.①要挖掘出端午节民俗文化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注重“以古观今”,构建端午节诗意的共情空间。

②抓住“读秒时代”的特点,让大众能从端午视频中获得文化体验。

③注重“以文化人”,用优秀的端午民俗感化教育今人。

名师讲题: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比较晦涩难懂,所以……”错误,据材料一“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可知,“晦涩难懂”的并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项偷换概念,因此“所以……”的因果关系也不正确。

C.“传统文化短视频立足当下”错误,原文为“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是“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而非所有的传统文化短视频都立足于当下。

选项扩大范围。

D.“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不准确,原文“这意味着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信息,而是观看体验”。

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要始终追求”错误,文中只说“加速‘破圈’”,选项说法绝对化。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概括了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现状”错误,第二段“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此处列举详细数字,主要是介绍短视频用户看短视频的情况,并非体现短视频用户规模的情况。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灶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可概括出,运用了“东风”“派单”“宝矿”“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词语或诗句,有助于内容生动形象展现出来。

结合“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可概括出,列举部分事例来通俗化解释短视频传播的问题。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国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可知要挖掘出端午节民俗文化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注重“以古观今”,构建端午节诗意的共情空间。

结合“短视频催生了一个“读秒时代”,越来越少用户有耐心等待视频播放结束,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

这意味着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信息,而是观看体验”可知,抓住“读秒时代”的特点,让大众能从端午视频中获得文化体验。

结合“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可知,注重“以文化人”,用
优秀的端午民俗感化教育今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