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理解《老木匠桑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3 中考阅读理解《老木匠桑伯》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01:39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
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zh ì)飞舞,沉香弥漫开来。
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
”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茬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
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
”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
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
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
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一爿(pán)家具店。
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
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
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
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
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阳光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
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
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
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
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
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
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
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
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
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
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
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
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
”水妹低声说。
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
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
”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
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
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
他的头发白了很多。
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
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02:21
今晚学习上面这篇阅读理解《老木匠桑伯》,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浏览一遍。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09:23
跟我一起重温一遍。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09:54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
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zh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
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
”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10:44
第一至第四段,写老木匠桑伯与陶子树(请木匠的人)的对话。
你发现了吧:这篇文章中人物的名字很有意思,老木匠叫“桑伯”,他儿子叫“桑果”,请桑伯的人叫“陶子树”。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14:16
以前,做家具(打家具)的人,会把木匠请到自己家里去,供应饭菜。
刨刀(刨子)、墨斗是木匠的两件工具,前者用来刨平、刨光木板,后者用来在木板上“弹”出一条墨线。
你看得出来,桑伯跟陶子树说得来,因为两个人都是老手艺人(后文有说明),因为两个人都相信手工制造的实木家具。
以前,家具得结实,因为要传给几代人用。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15:02
第四段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
”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桑伯的话里有情绪,有什么情绪?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17:55
第四段,桑伯的话透着一个手艺人的自豪跟不屑。
自豪什么?不屑什么?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19:22
自豪自己几十年的木工手艺,不屑从城里来的新式家具(工厂流水线制造的吧)。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0:20
所以,这篇阅读理解中蕴含着中国这几十年巨大变化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留到后面再说。
【冒泡】初二川妹2020/12/12 20:20:30
类似古代读书人的清高?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0:40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
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
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
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一爿(pán)家具店。
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
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
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
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
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0:55
第五段,补充说明了一些信息。
有哪些?
【冒泡】初二川妹2020/12/12 20:22:02
传统行业与现代行业的冲突。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3:05
第一,桑伯是怎么到陶家来做木匠活的;
第二,儿子桑果没有继承父亲桑伯的手艺——为什么?
第三,桑伯来陶家来做木匠活是“解痒痒”来了。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3:38
追问一下:为什么儿子桑果不愿意继承父亲桑伯的木匠手艺?
【冒泡】初二川妹2020/12/12 20:24:14
因为如此无法满足他的物质需求。
他也想,但要生活。
【活跃】千城、墨白ゲ2020/12/12 20:24:26
他儿子喜欢潮流,时代不一样。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5:54
作为木匠桑伯的儿子,桑果未必不知道木匠手艺的价值,但他看明白了时代的变化——传统手艺在没落,新式家具才卖得出去才卖得好。
所以,桑果没继承手艺,却给父亲介绍了一回生意。
【活跃】仓鼠。
2020/12/12 20:26:00
兴趣不大,认为父亲的木匠手艺在当时的市场并不是很受欢迎。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7:27
桑果这个人,没那么简单。
在桑果身上表现了许多人的一种矛盾:明知道传统手艺好,但为了生活为了生意不得不随波逐流,去“拥抱”机器生产的快速消费产品。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7:48
阳光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
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
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
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
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
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
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
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8:50
第六至第十段,接续第一至第四段,故事向前发展。
很明显,第五段是一个插入段,补充说明了一些信息。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
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
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第八段比较重要,陶子树的话说明了什么?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33:28
传统手艺在没落,手艺人被遗忘,有些不得不改行。
这,不仅仅是桑伯的木匠手艺,还有理发、补锅(补碗)、箍桶……
这说明,桑伯的遭遇不是个案,传统手艺的没落、传统手艺人的被遗忘,是一个趋势——是在科学进步、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一曲“悲歌”。
【活跃】仓鼠。
2020/12/12 20:34:56
从一个小故事升华到一个时代的变化。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35:08
这就是本文所蕴含的一个大主题,这种对传统(旧人、旧事物、旧生活方式)的缅怀,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一个主题。
不信,讲完了发给你们看一篇前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锄》。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35:37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
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
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36:11
第十段,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36:33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这是叠词。
“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这是两个比喻,还有刚与柔的对比,还是一个整句——整齐的句子。
“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比喻。
【活跃】千城、墨白ゲ2020/12/12 20:38:16
修辞手法特别多。
【活跃】仓鼠。
2020/12/12 20:39:11
运用比喻、对比,人物的动作描写加以修饰细节描写。
文中的那个“渗”也不错哦。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39:42
“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
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
雕完了梅花,桑伯为什么“一行泪水溢出眼眶”,因为雕刀划伤了手么?
【活跃】千城、墨白ゲ2020/12/12 20:41:23
害怕传统手艺会断掉。
“一行泪水溢出眼眶”,我想这是表现桑伯内心的伤痛:这么好的手艺却要……,这或许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
【活跃】仓鼠。
2020/12/12
其实我觉得不只是表达他内心的忧伤、伤痛,向外延伸一点,还有一种很享受这种木匠手艺的情感夹杂在这段吧。
我是从“雕完了梅花”这里体会到的。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42:14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
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
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
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
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
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
”水妹低声说。
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
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
”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44:27
第十一至第十四段,写桑伯忙完了陶家的活回家就病了,为什么?写桑果跟水妹(桑果未婚妻)的对话,说明桑伯给陶子树家二小子打的家具算是白做了——进一步证实传统手艺没落了。
你发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很会结构(动词)。
【活跃】千城、墨白ゲ2020/12/12 20:45:56
“低声说”“靠近……耳朵说”。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46:18
桑伯病了,但“体检结果:一切正常”,说明这是心病——因为传统手艺没落、传统手艺人被遗忘而生的心病。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46:36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
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
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
他的头发白了很多。
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
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48:29
结尾两段很有意思,引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儿子桑果为什么不让父亲仍掉做木工活的“家伙”?
问题二:桑伯为什么用贵重的檀木给自己打了一把椅子?
细细咀嚼,你会发现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1:03
问题一:儿子桑果为什么不让父亲仍掉做木工活的“家伙”?
我猜,身为木匠的儿子,桑果实际上是知道传统手艺的价值的;更重要的是,桑果知道做木工活的“家伙”是父亲桑伯的“命”。
这就又引出一个新问题:既然是自己的命,那桑伯为什么要扔(做木工活的“家伙”)?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1:27
生气,赌气呗,一赌气就扔了。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2:50
享受。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3:37
来看题。
1. 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
”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4:08
讲过了,直接看答案:
1. ①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
②桑伯对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痛心。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4:27
2. 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活跃】千城、墨白ゲ2020/12/12 20:55:02
因为他知道传统手艺重要性,也是他父亲的命。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5:03
也讲过了,看答案:
2. 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因为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5:50
对,桑果知道父亲“扔”是因为生气,“扔”得心痛。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6:01
3. 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6:31
也讲过了,但答案更完整:
3. 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动作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8:22
叠词、整句(整齐的句式)、对比、比喻、动词“渗”。
与“整句”相反的叫“散句”。
这答案太全了,简直没法得满分。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8:39
4. 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第4题有意思而且重要,特别是着眼于高中语文的话。
统文化)没落了、要消失了,这些手艺人也要被遗忘了,他们故去后,某些传统文化就要失传了,所以……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1:02:36
看答案:
4. 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1:03:38
如果你知道“非物质文化”,以及联合国、国家、地方对它们的保护,你就会理解这篇阅读理解所要表达的了。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1:04:26
最后,发一篇与今天所讲的有关联的高考阅读理解。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Ⅰ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
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
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
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晬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
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
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6分)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