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理解《老木匠桑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3 中考阅读理解《老木匠桑伯》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01:39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

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zh ì)飞舞,沉香弥漫开来。

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

”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茬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

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

”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

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

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

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一爿(pán)家具店。

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

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

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

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

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阳光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

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

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

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

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

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

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

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

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

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

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

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

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

”水妹低声说。

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

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

”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

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

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

他的头发白了很多。

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

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02:21
今晚学习上面这篇阅读理解《老木匠桑伯》,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浏览一遍。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09:23
跟我一起重温一遍。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09:54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

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zh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

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

”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10:44
第一至第四段,写老木匠桑伯与陶子树(请木匠的人)的对话。

你发现了吧:这篇文章中人物的名字很有意思,老木匠叫“桑伯”,他儿子叫“桑果”,请桑伯的人叫“陶子树”。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14:16
以前,做家具(打家具)的人,会把木匠请到自己家里去,供应饭菜。

刨刀(刨子)、墨斗是木匠的两件工具,前者用来刨平、刨光木板,后者用来在木板上“弹”出一条墨线。

你看得出来,桑伯跟陶子树说得来,因为两个人都是老手艺人(后文有说明),因为两个人都相信手工制造的实木家具。

以前,家具得结实,因为要传给几代人用。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15:02
第四段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

”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桑伯的话里有情绪,有什么情绪?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17:55
第四段,桑伯的话透着一个手艺人的自豪跟不屑。

自豪什么?不屑什么?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19:22
自豪自己几十年的木工手艺,不屑从城里来的新式家具(工厂流水线制造的吧)。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0:20
所以,这篇阅读理解中蕴含着中国这几十年巨大变化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留到后面再说。

【冒泡】初二川妹2020/12/12 20:20:30
类似古代读书人的清高?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0:40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

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

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

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一爿(pán)家具店。

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

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

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

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

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0:55
第五段,补充说明了一些信息。

有哪些?
【冒泡】初二川妹2020/12/12 20:22:02
传统行业与现代行业的冲突。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3:05
第一,桑伯是怎么到陶家来做木匠活的;
第二,儿子桑果没有继承父亲桑伯的手艺——为什么?
第三,桑伯来陶家来做木匠活是“解痒痒”来了。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3:38
追问一下:为什么儿子桑果不愿意继承父亲桑伯的木匠手艺?
【冒泡】初二川妹2020/12/12 20:24:14
因为如此无法满足他的物质需求。

他也想,但要生活。

【活跃】千城、墨白ゲ2020/12/12 20:24:26
他儿子喜欢潮流,时代不一样。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5:54
作为木匠桑伯的儿子,桑果未必不知道木匠手艺的价值,但他看明白了时代的变化——传统手艺在没落,新式家具才卖得出去才卖得好。

所以,桑果没继承手艺,却给父亲介绍了一回生意。

【活跃】仓鼠。

2020/12/12 20:26:00
兴趣不大,认为父亲的木匠手艺在当时的市场并不是很受欢迎。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7:27
桑果这个人,没那么简单。

在桑果身上表现了许多人的一种矛盾:明知道传统手艺好,但为了生活为了生意不得不随波逐流,去“拥抱”机器生产的快速消费产品。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7:48
阳光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

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

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

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

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

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

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

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28:50
第六至第十段,接续第一至第四段,故事向前发展。

很明显,第五段是一个插入段,补充说明了一些信息。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

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

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第八段比较重要,陶子树的话说明了什么?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33:28
传统手艺在没落,手艺人被遗忘,有些不得不改行。

这,不仅仅是桑伯的木匠手艺,还有理发、补锅(补碗)、箍桶……
这说明,桑伯的遭遇不是个案,传统手艺的没落、传统手艺人的被遗忘,是一个趋势——是在科学进步、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一曲“悲歌”。

【活跃】仓鼠。

2020/12/12 20:34:56
从一个小故事升华到一个时代的变化。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35:08
这就是本文所蕴含的一个大主题,这种对传统(旧人、旧事物、旧生活方式)的缅怀,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一个主题。

不信,讲完了发给你们看一篇前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锄》。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35:37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

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

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36:11
第十段,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36:33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这是叠词。

“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这是两个比喻,还有刚与柔的对比,还是一个整句——整齐的句子。

“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比喻。

【活跃】千城、墨白ゲ2020/12/12 20:38:16
修辞手法特别多。

【活跃】仓鼠。

2020/12/12 20:39:11
运用比喻、对比,人物的动作描写加以修饰细节描写。

文中的那个“渗”也不错哦。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39:42
“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

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雕完了梅花,桑伯为什么“一行泪水溢出眼眶”,因为雕刀划伤了手么?
【活跃】千城、墨白ゲ2020/12/12 20:41:23
害怕传统手艺会断掉。

“一行泪水溢出眼眶”,我想这是表现桑伯内心的伤痛:这么好的手艺却要……,这或许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
【活跃】仓鼠。

2020/12/12
其实我觉得不只是表达他内心的忧伤、伤痛,向外延伸一点,还有一种很享受这种木匠手艺的情感夹杂在这段吧。

我是从“雕完了梅花”这里体会到的。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42:14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

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

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

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

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

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

”水妹低声说。

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

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

”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44:27
第十一至第十四段,写桑伯忙完了陶家的活回家就病了,为什么?写桑果跟水妹(桑果未婚妻)的对话,说明桑伯给陶子树家二小子打的家具算是白做了——进一步证实传统手艺没落了。

你发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很会结构(动词)。

【活跃】千城、墨白ゲ2020/12/12 20:45:56
“低声说”“靠近……耳朵说”。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46:18
桑伯病了,但“体检结果:一切正常”,说明这是心病——因为传统手艺没落、传统手艺人被遗忘而生的心病。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46:36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

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

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

他的头发白了很多。

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

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48:29
结尾两段很有意思,引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儿子桑果为什么不让父亲仍掉做木工活的“家伙”?
问题二:桑伯为什么用贵重的檀木给自己打了一把椅子?
细细咀嚼,你会发现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1:03
问题一:儿子桑果为什么不让父亲仍掉做木工活的“家伙”?
我猜,身为木匠的儿子,桑果实际上是知道传统手艺的价值的;更重要的是,桑果知道做木工活的“家伙”是父亲桑伯的“命”。

这就又引出一个新问题:既然是自己的命,那桑伯为什么要扔(做木工活的“家伙”)?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1:27
生气,赌气呗,一赌气就扔了。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2:50
享受。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3:37
来看题。

1. 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

”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4:08
讲过了,直接看答案:
1. ①桑伯对自己木工手艺的自信和对新式组合家具的鄙视。

②桑伯对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手艺的热爱和不舍,对传统手艺日渐没落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失落和痛心。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4:27
2. 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活跃】千城、墨白ゲ2020/12/12 20:55:02
因为他知道传统手艺重要性,也是他父亲的命。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5:03
也讲过了,看答案:
2. 因为桑果对木工手艺兴趣不大,认识到传统手艺不受市场欢迎,所以不肯“接班”;因为他理解和尊重父亲对木工手艺的感情,明白父亲烧工具只是一时的情绪发泄,所以他苦苦请求。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5:50
对,桑果知道父亲“扔”是因为生气,“扔”得心痛。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6:01
3. 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

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6:31
也讲过了,但答案更完整:
3. 使用叠词和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表现桑伯高超的雕花技艺;使用对比和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桑伯雕花动作的娴熟和游刃有余;“渗”字形象地表现了桑伯雕花时专注投入的状态。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8:22
叠词、整句(整齐的句式)、对比、比喻、动词“渗”。

与“整句”相反的叫“散句”。

这答案太全了,简直没法得满分。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0:58:39
4. 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第4题有意思而且重要,特别是着眼于高中语文的话。

统文化)没落了、要消失了,这些手艺人也要被遗忘了,他们故去后,某些传统文化就要失传了,所以……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1:02:36
看答案:
4. 示例:文章通过塑造桑伯这一人物,引导人们关注当今社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传统手艺的命运与价值,进而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1:03:38
如果你知道“非物质文化”,以及联合国、国家、地方对它们的保护,你就会理解这篇阅读理解所要表达的了。

【群主】麦田里的守望者2020/12/12 21:04:26
最后,发一篇与今天所讲的有关联的高考阅读理解。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Ⅰ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

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

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

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晬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

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

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6分)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