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幻灯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呈现;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 转变,由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
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 饱问题;
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 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 ;
各地餐饮业飞速发展。
3、 “住”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 程” 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 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 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第四单元第1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3)“住”
四合院 (北方地区)
四合院的欧化 (租界)
新式住宅 (京津地区)
传统
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
(4)从社会风俗方面 ①表现: 改变传统的婚姻俗,倡导婚姻自由,简
化婚丧仪式;社交礼仪发生变化;倡导妇女 “废止缠足”。
②特点: 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
27Βιβλιοθήκη 材料二:近期关于上海普通居民住房问题的一段采访: 主持人:看看你这边的房子。这个房子大概多大呀,先 带我们参观一下吧。
A:我们是70多个平方,两室一厅。 主持人:两室一厅,就三口人吗?
A:对,我们就三口人。 主持人:那您原来的住的房子是多大的?
A:房子不大。我原来居住的房子大约是9平方左右, 就象我女儿现在的房间那么大。
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 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新中国的成立后,人民推翻了三 座大山,当家做主; (2)党和政府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 的奋斗目标。
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物质生活:国家实行统销统购,保障 人 民基 本物质生活需要,但未能解决农民温 饱问题。
现
第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
一 鸦片战 民地半封建社会,“洋 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 次 争以后 货”大量涌入、上海等 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
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著的变化。
第
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 1912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
次
年 立了中华民国
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
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 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 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 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 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 的。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 大的生活变迁
变化 时 间 历 史 背 景 表
主持人总结:如今的上海到处都洋溢着现代大都市的繁 华。很难想象,这一切的变化都发生在短短的十几年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反映了旧上海普通居民住房难、住房条 件差的状况。
(2) 两则材料的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上海普通居民的住房条件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
(1)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哪一个风俗?
这一风俗在什么时候被改变?
①女子缠足
②中华民国成立后
(2) 这项风俗给女性带来了哪些消极的影响? ①摧残肉体,限制了体力劳动 ②助长了男尊女卑,
造成男女不平等③女子丧失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 为什么这一时期,这项风俗会发生改变?
“我7岁的时候,(一个妇女向普鲁伊特说),我 的妈妈给我洗过脚后擦上些明矾,剪去脚指甲,然后把我 的几个脚趾压到脚掌心,用一尺长二寸宽的布裹住,先裹 右脚,后裹左脚。……过了几个月,除大拇趾外,几个趾 头都压在脚心上了……妈妈打开裹脚布,擦干脚上流出的 浓血。她说,只有把肉去掉,我的脚才能变得娇小可 爱……每两个星期给我换双新鞋,每次新鞋都比前一双旧 鞋小一两分。……四个脚趾弯得像死毛毛虫一样,过了两 年才达到三寸的模式……我的小腿细了,两只脚背拱起, 又难看又臭。
然而禁止妇女缠足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在中 国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中国落后的农村的变化 还是微弱的。
(二)农村
(1)基本状况:落后、封闭、贫穷
(2)新的生活因素的出现:少量的“洋烟”、 “洋火”、“洋布”进入中等 生活水平的农 民家庭。
原因 ; 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
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 就几乎为零。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的表现: 1、“衣”的变化
服饰变化三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式与西 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如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 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 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体 如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③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世界接轨,多彩
(2)风俗习惯:取缔社会丑恶现象,制定 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社会风气 发生根本性转变。
3、改革开放以来
(1)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的原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 建设的奋斗目标。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 革,并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第 中华人
政府的强制行动,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
三 民共和 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 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
次 国成立 缔
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 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第 改革开 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
四 放以后 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 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
次
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小结
阅读下列材料
4、 “社会风俗”方面
党和政府还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 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 转变。
社会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节假日的延长, 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休闲生活的时间。
人们利用充足的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提高 自己的素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成 为一种社会时尚。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 殊意义的服装,
①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渗透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
想的传播③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相关政策
(4) 除了这项风俗外,请你再举出几个与女性有关的 风俗变化。(至少两项)
①旗袍等相关服饰的变化②女子同男子共享
受教育的机会③恋爱自由渐成时尚④点头握手 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
材料一:电影《72家房客》描写了旧上海一个破旧的 大 院里72家房客与屋主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狭窄的 楼道、低矮的阁楼都成为旧上海市民生活状况的经典镜头。
旧并存的特点。
早在1883年,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就在老家广州南 海,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
他也以身作则,他的妻子和女儿都不缠足。维新时期又 成立了不缠足会,推行放足运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 政府,申明禁止妇女缠足。
清末民初,中国两亿男性同胞在很短的几年内全部 剪掉了长辫子,将延续268年的清代发式,统一改成世 界通行的近代男发,
2、“食”
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 饱问题;
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 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 ;
各地餐饮业飞速发展。
3、 “住”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 程” 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 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 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第四单元第1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3)“住”
四合院 (北方地区)
四合院的欧化 (租界)
新式住宅 (京津地区)
传统
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
(4)从社会风俗方面 ①表现: 改变传统的婚姻俗,倡导婚姻自由,简
化婚丧仪式;社交礼仪发生变化;倡导妇女 “废止缠足”。
②特点: 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
27Βιβλιοθήκη 材料二:近期关于上海普通居民住房问题的一段采访: 主持人:看看你这边的房子。这个房子大概多大呀,先 带我们参观一下吧。
A:我们是70多个平方,两室一厅。 主持人:两室一厅,就三口人吗?
A:对,我们就三口人。 主持人:那您原来的住的房子是多大的?
A:房子不大。我原来居住的房子大约是9平方左右, 就象我女儿现在的房间那么大。
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 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新中国的成立后,人民推翻了三 座大山,当家做主; (2)党和政府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 的奋斗目标。
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物质生活:国家实行统销统购,保障 人 民基 本物质生活需要,但未能解决农民温 饱问题。
现
第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
一 鸦片战 民地半封建社会,“洋 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 次 争以后 货”大量涌入、上海等 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
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著的变化。
第
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 1912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
次
年 立了中华民国
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
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 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 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 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 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 的。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 大的生活变迁
变化 时 间 历 史 背 景 表
主持人总结:如今的上海到处都洋溢着现代大都市的繁 华。很难想象,这一切的变化都发生在短短的十几年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反映了旧上海普通居民住房难、住房条 件差的状况。
(2) 两则材料的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上海普通居民的住房条件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
(1)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哪一个风俗?
这一风俗在什么时候被改变?
①女子缠足
②中华民国成立后
(2) 这项风俗给女性带来了哪些消极的影响? ①摧残肉体,限制了体力劳动 ②助长了男尊女卑,
造成男女不平等③女子丧失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 为什么这一时期,这项风俗会发生改变?
“我7岁的时候,(一个妇女向普鲁伊特说),我 的妈妈给我洗过脚后擦上些明矾,剪去脚指甲,然后把我 的几个脚趾压到脚掌心,用一尺长二寸宽的布裹住,先裹 右脚,后裹左脚。……过了几个月,除大拇趾外,几个趾 头都压在脚心上了……妈妈打开裹脚布,擦干脚上流出的 浓血。她说,只有把肉去掉,我的脚才能变得娇小可 爱……每两个星期给我换双新鞋,每次新鞋都比前一双旧 鞋小一两分。……四个脚趾弯得像死毛毛虫一样,过了两 年才达到三寸的模式……我的小腿细了,两只脚背拱起, 又难看又臭。
然而禁止妇女缠足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在中 国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中国落后的农村的变化 还是微弱的。
(二)农村
(1)基本状况:落后、封闭、贫穷
(2)新的生活因素的出现:少量的“洋烟”、 “洋火”、“洋布”进入中等 生活水平的农 民家庭。
原因 ; 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
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 就几乎为零。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的表现: 1、“衣”的变化
服饰变化三阶段: 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式与西 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如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 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 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体 如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③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与世界接轨,多彩
(2)风俗习惯:取缔社会丑恶现象,制定 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社会风气 发生根本性转变。
3、改革开放以来
(1)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的原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 建设的奋斗目标。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 革,并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第 中华人
政府的强制行动,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
三 民共和 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 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
次 国成立 缔
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 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第 改革开 经济发展蒸蒸日上,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
四 放以后 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 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
次
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小结
阅读下列材料
4、 “社会风俗”方面
党和政府还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 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 转变。
社会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节假日的延长, 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休闲生活的时间。
人们利用充足的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提高 自己的素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成 为一种社会时尚。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 殊意义的服装,
①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渗透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
想的传播③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相关政策
(4) 除了这项风俗外,请你再举出几个与女性有关的 风俗变化。(至少两项)
①旗袍等相关服饰的变化②女子同男子共享
受教育的机会③恋爱自由渐成时尚④点头握手 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
材料一:电影《72家房客》描写了旧上海一个破旧的 大 院里72家房客与屋主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狭窄的 楼道、低矮的阁楼都成为旧上海市民生活状况的经典镜头。
旧并存的特点。
早在1883年,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就在老家广州南 海,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
他也以身作则,他的妻子和女儿都不缠足。维新时期又 成立了不缠足会,推行放足运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 政府,申明禁止妇女缠足。
清末民初,中国两亿男性同胞在很短的几年内全部 剪掉了长辫子,将延续268年的清代发式,统一改成世 界通行的近代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