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重难点:
1、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重点)
2、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①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②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二、预习检测,读准下面的字音:
萌发翩然风雪载途销声匿迹簌簌农谚孕育连翘草长莺飞纬度;
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
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三、整体感知,归纳课文提纲:
第一部分(第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分析课文: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的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句诗
句。

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
参考:(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4、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5、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本段是接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

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既然
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
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

第二句子整齐美。

2、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三)研读第3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
学。


2、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
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1)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回答: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①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④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
①既然“大自然的语言”指的就是物候现象,那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这一比喻引出,这有什么作用?
②朗读1~2段,说说这两个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③课文在说明各个知识的时候,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④说说本文举例说明的作用。

⑤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生动形象,能吸引读者,同时将抽象的科学概念通俗化。

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②生动、优美,给我们展示了四季美丽的景色,还让我们了解到大自然的这些现象与气候的关系……这样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出色地勾画了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为下文讲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③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个知识,然后举例说明。

④例如,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而比内陆寒冷。

⑤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另外,纬度和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

按逻辑顺序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二、提出不懂的问题。

大家一起讨论。

三、联系课后练习三(2)小题,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

四、课外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和大家一同交流。

作业,找出相应的说明方法的句子,说说作用。

备课时间:2018年3月26日
备课补充:
1、课文文题是“大自然的语言”,可课文的内容却是说明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物候记录、影响物候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是否离题?
解析:本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研究物候、物候学等就是研究“大自然的语言”这非但不离题,反而从物候现象入手,说明的不但绘声绘色,生动形象,而且通俗易懂,读来亲切。

2、说明方法简析:
①举例子:一是关注“举例词”;二是理解举例子的作用,增加真实性、说服力、通俗易懂,具体性强;三是举例子的针对性作用。

(第二段)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
(第五段)北京物候记录……。

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七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
(第八段)如……又如……
(第九段)例如……
(第十段)根据……
②作比较:使事物具体而鲜明,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第五段)1962与1961和1960比。

(第七段)南京与北京比
(第八段)沿海与内陆比;大连与北京比。

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第九段)山脚与山腰比;
(第十段)用“1741到1750十年平均……”与“1921到1930十年平均……”比。

③列数字:一是关注引用的数字要准确无误,体会何谓准确无误;二是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

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实例见上面)(第七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说明维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④引用(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使说明更准确,具有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十段)根据英国南部……一例
就是引用了人家的物候文献。

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⑤打比方(打比喻):
(第四段)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仪器。

生动形象的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⑥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第三段)物候学;(第九段)逆温层。

可看做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⑦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的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对事物进行状貌描写,谓之摹状貌。

其作用是为了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形象、鲜活、具体。

(第一段)文字即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3、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①1962年的山桃、……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左右”一词,准确、周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②首先是维度。

(“首先”一词,说明维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中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一个。


③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接近”一词,点出了物候学和其他两门科学的相似点。


④……各种花次第开放,翩然归来。

……簌簌地落下来。

(“次第”一词,贴切的表现了花开的次序与状态,渲染了春天的气息,一个接一个的开;“翩然”一词,用语形象,把小燕子活泼伶俐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簌簌”一词,有声有色,让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用词生动形象、准确而有魅力。


4、第十段中具体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哪些意义。

①首先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有参考价值;③还可以利用来引植物种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四点意义)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