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认识平均分评课-范文word版 (7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认识平均分评课
篇一:《认识平均分》评课稿
《认识平均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组高丽伟
本周四有幸听了梁振洪老师老师上的《认识平均分》,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梁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
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平均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
建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分成”入手,先让学生思考“可以怎么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分公平吗”,逐步引导学生明确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
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
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
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教学中,梁老师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安
排小猴分桃子、熊猫分竹笋、小兔分萝卜等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

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
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
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梁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

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
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篇二:认识分数评课稿201X125
《认识分数》的评课董媛燕201X、12、5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

《认识分数》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分数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
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

李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
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
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同桌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
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

李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以及执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
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
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走向未
知领域。

李老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创设了十分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两人郊游分食物,从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产生“平均分”
的需要,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体验由于总量的变化
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从整数两个或一个再到不能用整数的变化的过程,自然
引出分数。

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怎能不让学生感到学习(来自:WwW. : 认识平均分评课 )的乐趣,产生了积极的探究情感。

这个环节的教
学通过情境的创设突出两个层次:第一个,引出并理解平均分。

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二个层次: 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
数字来表示,引出新的数学数字用分数1/2来表示,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
性能够凸现,学生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二、活动以操作探究为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李老师很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
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一全新的理念。

李老师为学生创
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探究环节,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分数。

第一次操作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用圆代替蛋糕折出它的一半在直观的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
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
了认知桥梁,初次感知到生活中的一半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一半可以用
1/2来表示,让学生直观感知1/2产生的过程;并让多位学生说一说1/2所表
示的具体含义。

第二次操作折一张长方形纸并表示出它的1/2的,交流各种不
同的折法。

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
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
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李老师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
纸说一说。

明白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
它的1/2。

凸显数学教学最本真追求。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直观
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完成几分之一概
念的建构。

第三次操作是全课教学的亮点,教师将教材进行调整利用同一种图形,同桌合作折出1/4和1/8,张贴学生的涂色纸片( 1/2 、 1/4 、 1/8 )
分别进行比较1/2 与1/4 ,1/4 与1/8 ,1/2 与 1/8的大小,同桌讨论交流
这三组分数,谁大谁小?从中发现了什么?结合平均分的份数来理解体会到:
把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这样的规律,从而得出几分之
一与几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
思考。

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
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从而达到有效的
数学学习的目的,这样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整节课可以感受到李老师设计中力求体现形式的多样性,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

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
己所发现的分数。

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用语言表达,用手操作,用心
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
操作交流活动中,多次感悟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平均分,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从而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精心设计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展
在新课结束后李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道拓展题,把一个大正方形平均分成不同
的份数,说出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图中的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不
同的形状,根据图中的提供的信息,用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分别说出不同的分数,红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1/4 ,黄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1/8,浅蓝色部分占
大正方形的1/8,蓝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1/16,学生根据平均分得份数不同,
说出不同的分数。

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环节的安排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深化本节课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1、我个人认为有个别学生虽然能直观体悟什么是分数,但是真正说的时候,仍有学生回答的不准确和不够完整,建议老师让学生多说,加深理解。

2、建议课堂上对学困生的关注能再多一些就更好了,特别是不敢举手的学生给他一些表达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