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淮滨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市淮滨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13分)
1. (13分)(2017·营口模拟) 文言诗文填空。
①起舞弄清影,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②大漠孤烟直,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③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④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⑤________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则》)
⑥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⑦《无题》中运用双关写感情忠贞不渝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⑧《泊秦淮》中揭示诗歌主题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⑨《论语十则》中儒家所提倡的恕道是:________ , 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2. (7分) (2017八下·金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曲,完成下列小题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渓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
这首小令所写时节是()
A . 早春
B . 暮春
C . 盛夏
D . 初冬
(2)
下列作品中与这首小令表达的情感相似的是()
A . 《天净沙•秋思》
B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C .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D .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
3. (13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才美不外见不见曦月
B . 策之不以其道策十二转
C . 食之不能尽其材设酒杀鸡作食
D . 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骈死于槽枥之间战于长勺
B . 虽有千里之能得之则生
C . 不以千里称也可以调素琴
D . 其真无马邪门人弟子填其室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篇奇峰突起,先从正面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B . 文章托物寓意,借千里马因“才美不外见”而被埋没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不满之情。
C . 文章的第三段以排比句写出“食马者”的无知浅薄,与他们“执策而临之”,在千里马面前说“天下无马”的荒唐行径形成鲜明对照。
D . 文章篇幅短小而层次分明,每段都用“也”字收住。
这三个“也”字有力地表现出作者对“千里马”的无限痛惜和对“食马者”的讽刺谴责。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 (13分)鲁博士公休仪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
以高第①为鲁相。
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
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
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
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
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
【注释】①高第:考试及考核官吏成绩优等。
(1)
给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受大者不得取小
(2)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嗜________ ②遗________
(3)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4)
请你评价一下公休仪是个怎样的人。
(5)
这篇短文给我们什么启发?
四、对比阅读 (共1题;共9分)
5. (9分) (2018八上·德州开学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窃入学舍________
②辄默记________
③儿痴如此________
④恬若不知________
⑤父怒挞之________
⑥曷不听其所为?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22分)
6. (22分) (2017九上·建瓯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
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
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
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
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
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
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
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
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
母亲说:
“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
”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①________→教“我”磨面做饼→给“我”压岁钱→②__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佩的去向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结合语境,分析好吃词语的表达效果。
)
②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4)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六、名著阅读 (共2题;共11分)
7. (6分)(2016·莆田) “在我们到首都拉格多去的途中,国王时常下令要本岛停留在某些城市、村镇的上空,以便接受下方臣民的请愿书。
”这句话描述的大人国国王巡视国土的情景。
(判断对错)()
8. (5分)名著阅读。
(1)
仔细观察下面三幅插图,回答问题。
①上面三幅插图所反映的内容与_________(作者)所著《格列佛游记》有关。
②请简述与乙图有关的故事。
(2)
下列表述与原著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 《格列佛游记》讲述了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等地的经历,通过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B . 在小人国里,万物的长、宽、高只有正常尺寸的1/12,人的身高不过12厘米,格列佛在那里有如一座大山。
C . 格列佛在“风暴中偏航”又于“麦田里获救”,“孤身救舰队”后又“奇招灭火灾”,他是一个喜欢冒险、渴望自由、刚毅勇敢的航海家。
D . 格列佛见识了各国风情:在小人国他曾一口气吃了二十车的肉,喝了十车的酒;大人国吃的面包都是几何形状的;在慧骃国他却差点在一大碗乳酪中淹死。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7八上·宝坻月考) 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么?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请以“窗外”为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13分)
1-1、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2-1、
2-2、
三、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4-5、
四、对比阅读 (共1题;共9分)
5-1、
5-2、
5-3、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22分)
6-1、
6-2、
6-3、
6-4、
六、名著阅读 (共2题;共11分)
7-1、
8-1、
8-2、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