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考试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所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其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A。

不再以门第选官
B。

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
C。

科举制存在缺陷
D. 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
【答案】C
【解析】
【详解】“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的含义为:没有在地方州县任职的经历,就没有担任中央台省官的资格.唐以后不以门第选官是因为唐代实行科举制。

张九龄的选官原则只是强调官员要有在地方任职的经历,并不能体现出选官不以门第,故A项错误。

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是科举制的特点,张九龄的选官原则并未体现这一点,故B项错误。

唐代的主要选官制度为科举制,张九龄这一原则是与科举制并行的,它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可见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科举制存在的缺陷,故C正确。

题干中强调中央官员候选人一定要有在地方工作的经历,是为了避免中央官员的任用只重视内官,使在地方任职的了解地方实际情况的官员有机会入职台省,提高决策的针对性,防止下情壅蔽,其本质并非是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而忽视地方,故D项错误。

2。

明代法律规定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则纳税,通过黄册、鱼鳞册的编制,使民田得以典卖、继承、赠予等方式流转,“田宅无分界,人人得以自买自卖”。

这一规定
A.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制度 B。

有效解快了当时的人地矛盾
C。

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集中体现 D. 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资金
【答案】A
【解析】
“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使民田得以典卖、继承、赠予等方式流转”说明政府对于民间土地的买卖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确认,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论述土地所有权合法化问题,不可能解决土地和人口的矛盾问题,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权承认不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集中体现,故C项错误;土地所有权不会促使资金的增多,故D项错误。

3。

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

据皖南茶厘总局(征收茶税的机构)具详,……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

”上述材料说明
A.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B. 中国的出口性农副产业无法掌控自身命运
C。

中国经济未被真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西方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

材料“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反映了外国商人争相购买印度、日本的茶叶,使中国商贩亏损,说明中国当时的经济已经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分析选项, B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考点: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列强侵略•影响
4。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广西巡抚沈秉堃、两广总督张鸣岐纷纷宣布独立,变成新政权的都督;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谘议局议长蒲殿俊。

这种形式的“独立”A。

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

为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C。

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 D. 导致革命党人失去了主导权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可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使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虽然这些省份宣布独立,但是并不主张民主共和;C项不选,此后的帝制复辟主要是受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革命党人没有丧失革命的主导权.
5。

19世纪末,桓台县的苗世厚四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

这一时期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C.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民国政府的鼓励与推动
【答案】C
【解析】
材料的时间为19世纪末,结合所学可得知,这一时期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故C项正确.A项出现在一战期间。

B项出现在19世纪60-70年代。

19世纪末中华民国政府还没成立,故排除D。

6.1953年5月,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要办重点中学",全国共确定重点中学194所.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二届人大会议上所说:“首先集中较大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迅速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提高。

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是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
A. 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
B. 精英教育的价值取向
C。

教育政治化倾向明显
D. 忽视义务教育的普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集中较大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导致普通中学的教教育资源不足,违背教育公平原则,排除A;“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精英教育”,故选B;材料无关教育政治化,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义务教育的普及问题,排除D.
7。

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

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

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

”按照这种观点,启蒙运动要实现()
A。

人的独立思考 B. 人人享有政治自由
C. 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D. 摆脱对他人的依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关键是按照“材料”观点去做题,一定要注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等关键的字眼,人要“运用理智的决心
与勇气”就是人要独立思考、人要理性才能成熟,这也是启蒙运动所要实现的目的。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8。

在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日本大量企业破产,致使大批工人失业,职业介绍所前排起的长队一眼望不到尽头。

为此,日本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
A。

将第三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
B. 国家出资兴办工程,扩大就业
C。

缩减工业,发展农业,减少失业
D。

扩充军队,发动对外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二战后第三产业兴起,逐渐成为主导产业,排除A;B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排除;为摆脱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的一般做法是缩减工业,调整农业,减少失业,而且与日本的做法不符,排除C;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日本建立起法西斯专政,企图从战争中寻求出路,积极扩充军队,发动对外战争,故选D;
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在核军备控制领域达成了包括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3)防止核扩散条约(1968)以及美苏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1972)等重要协议.这主要反映
A。

美苏放弃核威慑以维持均势局面
B. 苏联最终确立了超级大国地位
C. 古巴导弹危机对美苏关系的影响
D。

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成为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苏没有放弃核威慑,只是保持和均衡,排除A;苏联在二战后就是超级大国,排除B;材料表明,这些禁止核扩散的条约都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以后,古巴导弹危机是当时世界面临一次核战争的危险。

美苏两国为了防止类似冲突的再次出现,开始进行控制核武器的磋商谈判,形成了一些协议,对核武器的使用和发展进行控制,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出政治多极化的潮流,排除D。

10。

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它表明
A. 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B. 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 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答案】D
【解析】
【详解】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这并未消除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题干图表说明中美双边贸易在1971年后也经历了多次波动,故A错误。

1972-1978年间中美双边贸易出现过波折,并非处于“始终保持增长”的状态。

故B错误。

文革结束于1976年,而根据题干图表可知,中美贸易并不是在文革结束后随即进入发展阶段,而是经过短时间的小幅下降后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故C 错误.由上图可知,1972-1978年间中美贸易总额出现过上下波动,这与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故D 正确.
11。

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

人民被意识形态所分离,却又被文化统一在一起。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联合国的成立与壮大
B. 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C. 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
D. 苏联的建立与解体
【答案】B
【解析】
德国在冷战中因意识形态的对抗而分离,冷战后又被文化统一在一起,选B项;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成立,而冷战开始于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出台,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并没有分裂,不符合题意,排除C;苏联建立于1922年,1991苏联解体,而冷战开始于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出台,D时间不
符合“冷战后的世界”,排除D。

12。

瑞士学者荣格这样评述某部小说:“我大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因为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全书最后那没有标点的四十页真是心理学的精华。

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的那么透.”下列作品与这部小说属予同一风格流派的应该是
A. 《安娜·卡列尼哪》
B. 《巴黎圣母院》
C. 《玩偶之家》
D. 《等待戈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结合所学,材料中作者评价的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其典型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通过变形和扭曲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描绘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等待戈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品,故选D;《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玩偶之家》和《安娜·卡列尼哪》属于现实主义,排除ABC.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

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

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

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
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39)》材料三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

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

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

“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

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

(2)结合材料一、二,与英国相比,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方面有何显著特点?
(3)概述材料三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两种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
【答案】(1)有利因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圈地法令的颁布;
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大农场的推动等);
工业革命的进行。

(2)特点:建立集体农庄,发展公有制;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提供资金原料等)。

(3)观点一:“包产到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观点二:“包产到户”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4)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在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的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灵
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紧扣材料信息“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政治上,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经济上,圈地法令的颁布、农业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的开展等.
(2)本问考查的是苏联“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道路.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与英国相比"要求,避免笼统地直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而得出答案。

紧扣材料二信息“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等,与材料一信息相比,重点把握到以下“特点”:建立集体农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等.
(3)本问考查的是关于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观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紧扣材料三信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不难把握到第一种观点,即持肯定态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紧扣材料三信息“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不难把握到第二种观点,即持否定态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4)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

正确解答本问,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三则材料信息,分析、认知,把握到材料总体立意。

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要注意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其它答案言之有亦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概况及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概况及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可以得出观点一是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得出观点二是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观点一可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进行回答;观点二可从明清时期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民主思想产生、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等方面进行说明。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8年,清政府颁布《咨议局章程》。

1909年8月,除新疆外,各省先后宣告成立咨议局。

《咨议局章程》规定,咨议局是“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弊,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的机构。

其职权为:议决本省兴革事件;议决本省预决算、税法、公债及担任义务的增加;议决本省单行章程规的增删、修改以及权利的存废;选举资政院议员,中复资政院、督抚咨询事件等。

清廷明确规定咨议局所定的议案“采纳与否,凭诸督抚”。

如咨议局“议事有逾越权限,不受督抚劝告者”,督抚可令其停会;咨议局所议事件有“轻蔑朝廷”“妨害国家治安者",督抚得奏请解散.咨议局对督抚行为既不能质问,又不能弹劾,只能呈请资政院核办.而资政院议事均须请旨裁夺,其可否裁夺之权仍在君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咨议局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咨议局的性质和地位,评析清政府成立咨议局的改革。

【答案】(1)背景:内忧外患,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被迫推行“预备立宪”;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立宪派的积极活动。

(2)性质:地方舆论机构。

地位:对督抚只有建议权而无监督权,最终受制于君权.
评析:清政府成立咨议局的改革是挽救统治危机的权宜之计,并非真正践行西方议会制度.但为立宪派提供
了活动场所,客观上为此后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条件.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咨议局成立的背景,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1908年,清政府颁布《咨议局章程》"等信息,结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可以从政治上:内外危机、“预备立宪";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立宪派的积极活动,概括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咨议局的性质和地位及评价改革,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评价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弊,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可知其性质;根据材料“咨议局对督抚行为既不能质问,又不能弹劾,只能呈请资政院核办。

而资政院议事均须请旨裁夺,其可否裁夺之权仍在君上。

”可知其地位;评价改革一问,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其主顾案的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和客观为此后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条件来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