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萧山中学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九)苏教版 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卷
【考生须知】本试卷分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原创)
A、对峙./有恃.无恐机杼./毁家纾.难阿.谀/刚正不阿.
B、伉.俪/引吭.高歌炽.热/独树一帜.呕吐./吐.故纳新
C、儒.生/相濡.以沫偌.大/一诺.千金暴露./泄露.天机
D、宵.禁/不屑.一顾教诲./风雨如晦.横.财/横.行霸道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原创)
A、凑和文绉绉事必躬亲唇枪舌剑
B、蛰伏大杂烩克敌致胜和颜悦色
C、宣泄名信片贸然行事文过饰非
D、松弛挖墙脚乐不可支如鲠在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原创)
A.陈老的文字功底很好,思路清晰,用语严谨,疏而不漏
....,广大读者很喜爱他的作品。
B.几年前,我们在大连海边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
C.孙老头天天喷云吐雾,家里人想劝阻一下,老头子眼睛一瞪拍案而起
....:老子都抽了几十年了,不让抽烟那老子干脆死了算了!
D.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
....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的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原创)
A、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称无论华南虎照是真是假都不能完全说明野生华南虎在当地生存的状况,国家林业局不会越位进行虎照鉴定。
B、省国资围绕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为目标,以加快企业发展步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C、如果一味地升级南海问题并付诸于武力,“两会”提出的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一系列富民强国的大政方针就无法落实。
D、随着公司的业务的拓展,要开车出门的次数越来越多,可公司里只有我跟他学过开车,公司领导很着急。
5、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3分)(改编于08年四川高考卷)
人格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答:________________
6、浙江省各地电视方言台节目火热。
请就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表达准确、鲜明。
不少于60字。
(4分)(改编自2010年浙江高考备考最新语用题)
7、中山大学的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请你运用你所学的语文知识结合校训的意思来分析这个校训的妙处。
(注:《礼记·中庸》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5分)(改编自2010年浙江高考备考最新语用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原创)
五四断想
闻一多
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出生,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
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
挤是发展受到阻碍时必然的现象,而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远革命的,革命的永远是青年。
新的日日壮健着,(量的增长)旧的日日衰老着(量的减少),壮健的挤着衰老的,没有挤不掉的,所以革命永远是成功的。
革命成功了,新的变成旧的,又一批新的上来了,旧的倒下来拦住去路,说“我是赶过路程来的,我的血汗不能白流,我该歇下来舒服舒服”,新的说“你的舒服就是我的痛苦,你耽误了我的路程”,又把它挤掉……如此武戏接二连三的演下去,于是革命似乎永远“尚未成功”。
让曾经新过来的旧的不要只珍惜自己的过去,多多体会别人的将来,自己腰酸腿痛拖不动了,就赶紧让“功成身退”不正是光荣吗?“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是古训啊!
其实青年并非永远是革命的,“青年永远是革命的”这定理只在“老年永远是不肯让路的”这前提下才成立。
革命可能永远“尚未成功”,几时旧的知趣了到时就功成身退,不致阻碍了新的发展,革命便成功了。
旧的悠悠过去,新的悠悠上来,一个跟着一个,不慌不忙,哪天历史走上了演化的常轨,就不再需要变态的革命了。
但目前我们用“挤”来争取“悠悠”,用革命来争取演化“悠悠”是目的,“挤”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于是,又想到变与乱的问题,变是“悠悠”的演化,乱是挤来挤去的革命,若要不乱挤,就是得悠悠的变,若是该变而不变,那只有挤得你变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书夜”,古训也发挥了变的原理。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原创)
A、不论在什么时候,青年都永远革命的。
B、新的正壮健,旧的已衰老,新悠悠取代旧,这样循序渐进,是无可置疑的。
C、革命是新的把旧的挤掉。
D、功成者退了,新的就一定可以上来,社会就会正常演化,不再需要变态的革命。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下是()(原创)
A、“成功”却不“退”,是阻挡新的发展,“后生”将其挤掉,真是“可畏”。
B、新取代旧,但取代旧的新,以后也会成为旧,因而演化会接二连三地进行,革命也可能不断发生。
C、革命需要一种强制性的手段,甚至需要暴力的行动。
D、人类社会的新旧演化如不息的流水一样,悠悠不断,永远向前。
10、联系上下文,理解引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的涵义。
(3分)(原创)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3分)(原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原创)
洗衣妇
【美国】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她是个小个子的妇女,上了年纪,满脸皱纹。
她开始为我们洗衣服时已年过七旬。
我们这条街上所有的老妇人都是驼着背,拄着拐杖走路的。
然而这个洗衣妇,虽然又小又瘦,却具有世代当庄稼汉的祖辈所传下来的一股子力气。
母亲会把积攒了几个星期的一捆要洗的衣服一件一件数着交给她。
随后她便提起那捆衣服,放到自己窄窄的肩头上,扛着它走很长的一段路回家去。
大约两个星期后,她会把洗好的衣服送回来。
我母亲从来没有对哪个洗衣妇如此满意过,然而她要的工钱却不比别的洗衣妇要的多。
她真是个千载难寻的好帮工。
母亲总是先把工钱
准备好,因为老妇人住的太远,不能让她再跑一趟。
那时候,洗衣服可真不容易。
老妇人住的地方没有自来水,得用水泵把水抽上来。
还有晒衣服的活儿!衣服不能晒在外面,因为小偷会把衣服偷走。
因此得把衣服拿上阁楼,挂在晒衣绳上。
只有上帝知道老妇人每洗一次衣服得吃多少苦头!
她本可以在教堂门口行乞,或是近贫民和老年人收容所。
然而在她身上,具有一份许多劳动人民所特有的对劳动的自豪与热爱。
老妇人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因此她负起了自己的生活重担。
一天,老妇人来到我家,当时她已年近八旬,过去几个星期已积下了许多要洗的衣服。
母亲拿给她一壶茶让她暖暖身子,还给了她一些面包。
老妇人坐在厨房的一把椅子上,浑身直哆嗦,把手捂在茶壶上取暖。
她的手指甲异常苍白。
这双手讲述着人类的顽强,诉说着劳动的意志——不仅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在超出体力极限的情况下顽强坚持的那份意志。
目送老妇人扛着一大包衣服蹒跚而去,实在令人心酸。
通常,老妇人在两个星期或最多三个星期后,就会把衣服送回来。
然而三个星期过去了,四个星期、五个星期过去了,却没有听到任何有关老妇人的消息。
对我们来说,洗衣妇没来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我们需要那些洗好的衣服。
我们甚至连老夫人的地址都不知道。
看来她肯定是垮了,死了。
母亲宣称她曾有种预感:我们再也看不到我们的衣服了。
我们很伤心,即为那些衣服也为那老妇人——多年来她兢兢业业地为我们服务,和我们的关系已经变得很密切了。
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
一天晚上,母亲正坐在灯下补缀一件衬衫,这时门开了,飘入一小团气雾,随后进来的则是个硕大的包袱。
包袱底下,正是那位步履踉跄的老妇人,她的脸像亚麻床单一样苍白。
母亲发出一声近乎哽咽的叫喊,仿佛是具死尸走进屋里来了。
我跑过去,帮老妇人卸下肩上的包袱。
她这时愈发消瘦、佝偻。
她一个清晰的字眼也吐不出来,只是用凹陷的嘴巴和苍白的双唇在咕哝着什么。
当老妇人有所恢复之后,她告诉我们说,她病了,病的很厉害。
然而上帝还不想把这个可怜的灵魂召回自己身边。
她开始感觉好一些了,身子恢复过来了,而她一能再次站起来,便又开始洗衣服了。
不光是我们家的,还有另外好几家人的衣服。
“因为有这些衣服要洗,我没法安心躺在床上休息,”老妇人解释说。
“这些要洗的衣服还不肯让我死呢。
”
“有上帝的佑护,你会活到120岁的,”我母亲说。
“但愿上帝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活这么长有什么好处呢?活儿越来越难......我的力气也一天不如一天了......我可不想变成任何人的累赘!”老妇人含糊不清地说着,在胸前划了个十字,又抬眼望着苍天。
领了工钱之后,她走了。
临走时还答应几个星期后再来取一包新的要洗的衣服。
然而她再也没有回来。
上次送回来的那包衣服,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她为一种坚强的意志所驱使:要把物品还给物主,要完成自己所承担的那份责任。
12、赏析第五段划线句子。
(4分)(原创)
13、试分析文章第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分)(原创)
15、小说结尾老妇人“再也没有回来”,联系全文,文中那些地方已经暗示了这个结局?(5
分)(原创)
1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5分)(原创)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8分)(参考改编绍兴一中期末调研卷)
汤中丞杂记
(清)冯景
予问黄进士春江:汤中丞潜庵,自明至今抚吴者谁比?曰:“海忠介、周文襄,得公而三。
”
因言:公莅任时,某亲见其夫人暨诸公子衣皆布,行李萧然,类贫士。
而其日给.为菜韭。
公一日阅簿,见某日市只鸡,公愕问日:“吾至吴未曾食鸡,谁市鸡者乎?”仆叩头日:“公子。
”公怒,立召公子跪庭下,而责之日:“汝谓苏州鸡贱如河南耶?汝思啖鸡便归去!恶有士不嚼菜根,而能作百事者哉!”并笞其仆而遣之。
公生日,缙绅知公绝馈遗,惟制屏为寿。
公辞焉。
众曰:“汪琬撰文在上。
”公命录以入,而返其屏。
及内擢詹事,将行,百姓号呼,如儿失母,罢市三日,各绘像以祀。
去之日,穷乡下邑,士女童叟,手焚瓣香,成来会送。
民共阖城门,不得出。
公劳且慰日:“吾何德?而劳父老,乃.至于此!”民皆罗拜,涕泣良久,乃得行。
敝簏数肩,不增一物于旧.,惟《二十一史》则吴中物。
公指谓道左诸公曰:“吴中价廉,故市之。
然颇累马力。
”
呜呼!清兴以来,八座①之中,一人而已。
宋李及知杭州,在郡数年,不市吴中一物。
比去,惟市《白乐天集》一部,当时贤之。
然李则郡守,而.汤公位开府,又贤于幼几(李及,字幼几)远矣。
宜其可以媲美周、海而三也。
谨记之,以.备异日史官之阙。
注:①八座:指六部及各督府。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参考改编绍兴一中期末调研卷)A.自明至今抚.吴者谁比抚:巡抚(官职)
B.而其日给.为菜韭给:供给
C.不增一物于旧.旧:原有的(物件)
D.比.去,惟市《白乐天集》一部比:等到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参考改编绍兴一中期末调研卷)
A.然李则郡守,而.汤公位开府骊山北构而.西折
B.而劳父老,乃.至于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又贤于.幼几远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以.备异日史官之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参考改编绍兴一中期末调研卷)
A.立召公子跪(于)庭下B.公命录(汪琬文)以入
C.民共阖城门,(汤公)不得出D.而汤公位(之)开府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参考改编绍兴一中期末调研卷)A.全文以问引出对汤潜庵的评价,肯定其地位,然后叙述典型事件,最后以作者的议论作结。
构思简洁,主旨突出,形象鲜明。
B.文章第二、三两段按时间顺序叙述能表现汤潜庵清廉品格的典型事件,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条理清楚,手法灵活。
C.文中多处地方用了衬托手法,其中前代的李及、海忠介、周文襄和同代的汪琬是正
面衬托,“清兴以来,八座之中”则是反衬。
D.文章赞美官员清廉的品格而不局限于一朝一代,并且认为官职越高清廉越难能可
贵,这对当今执政者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原创)
(1)恶有士不嚼菜根,而能作百事者哉!(3分)
(2)宜其可以媲美周、海而三也。
(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
(6分)(原创)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22.诗歌后两句中各有一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简析之。
(3分)
23. 诗人在抒发思乡之情时基调多为低沉忧愁。
本诗与一般的思乡诗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参考改编)
(1)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24.(1)指出这两则文字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
(1分)
(2)这两则文字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请简要分析。
(3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原创)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顾吾念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千呼万唤始出来,。
,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3)关山难越,;萍水相逢,。
(王勃《滕王阁序》)
(4)。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晏殊《蝶恋花》)(5)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
”
曾子曰:“,以友辅仁。
”(《论语》)
四、作文(60分)(原创)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去作文。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有一天他把弟子人叫到床边,他张开口用手指一指口里面,然后问弟子们看到了什么?在场的众弟子没有一个能答得上。
于是老子就对他们说:“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意思是:牙齿须硬但它寿命不长;舌头须软,但生命力更强。
根据材料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命题人:萧山中学
2010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B (A阿.谀/刚正不阿.,读音同;C儒生/相濡以沫,读音同;D教诲/风雨如晦,读音同。
)
2、D (A凑和—凑合,B克敌致胜—克敌制胜,C名信片—明信片)
3、C (C 一拍桌子愤然站起来。
形容非常愤慨。
A 疏而不漏,不能用来形容文章特点;B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日人偶然相遇;D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亦指迷途不知返。
)
4、A (B句式杂糅,应为“围绕做强做大优势企业的问题”或“以为……目标”;C重复累赘,“付诸于”去掉“于”;D有歧义,“我跟他学过开车”可以理解为“我和他都学过开车”,也可理解为“我向他学过开车”。
)
5、⑤③①②④⑥
6、(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语言简练)
看法一:作为电视台,推广普通话义不容辞。
办方言台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
看法二:方言节目能很好地保护方言,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
看法三: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不矛盾,要用法规规范方言节目。
7、①此语层层深入:“博学”要求学生广泛地学习,为第一阶段;“审问”要求学生不明白就要追问到底,为第二阶段;“慎思”要求学生问后要有自己的思考,为第三阶段;“明辨”要求学生思考之后得明辨是非为第四阶段;“笃行”要求努力践行所学,使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为最后阶段。
②此语用词精确,不仅具体告诉学生求学的几个阶段:学、问、思、辨、行;还对每个阶段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博、审、慎、明、笃。
③此语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文化气息浓厚。
(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12分)
8、C (A项,文中第七段中说“其实青年并非永远是革命的”;B项,文章讲的是革命而不是演化;D项“一定”太绝对。
)
9、A (并不是“成功”会阻挡新的发展,而是“旧”的会阻挡心的发展。
)
10、青年人是新生力量,正在发展,可敬可谓;老年人应主动让路,不要阻碍其发展。
以新取代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分)(总共三点,一点一分)
11、革命是除旧布新的最有效途径,而青年则是革命动力的源泉,人们需要顺应其变,后浪“挤”前浪,前波“让”后波,按演化的常规不断向前。
(3分)(“革命是除旧布新的最有
效途径”1分;“青年”是“源泉”1分;“人们要顺应变化”1分)
(二)(20分)
12、采用了细节描写(1分),通过对老妇人“浑身直哆嗦”、“取暖”、“手指甲异常苍白”的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有病在身,生活的艰难,暗示她在洗衣妇时的劳累伤痛(2分),从中也反映出内心的坚毅,且有高尚的责任感,是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1分)(3分)(1)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老妇人命运的遐想(1分)
(2)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老妇人的再次出现埋下伏笔(1分)
(3)暗示人物的命运(1分)
14、老妇人是一个矮小、瘦弱、苍老却又坚毅、自尊、勤劳有责任心的社会底层人物。
(1分)(3分)
15、(5分)(酌情给分,言之有理即可)
年纪上:“七旬”“八旬”(1分)
外貌行为上:“蹒跚”“步履踉跄”“苍白”“死尸”“消瘦、佝偻”“一个清晰的字眼也吐不出来”“凹陷的嘴巴和苍白的双唇在咕哝着什么”
语言上:“活这么长有什么好处呢?活儿越来越难......我的力气也一天不如一天了......”
相隔时间上:“两个星期或最多三个星期”“三个星期过去了,四个星期、五个星期过去了,却没有听到任何有关老妇人的消息”
别人的议论上:“垮了,死了”……
16、(5分)文中的字里行间,有作者对当时真实人性的思考:充满温情的同时,亦不忘关注自身的切实利益。
(2分)但更多却是作者的悲悯情怀:对老妇人这种挣扎在社会底层人物不幸命运的同情,对老妇人在生活、工作上认真负责的态度,即使贫困也不失人格要自力更生的精神的钦佩,人与人之间尚有温情一面,能互相关怀的欣慰。
(3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18分
17、A(抚,动词,担任巡抚)(3分)
18、A(转折连词,承接连词)(3分)
19、D(而汤公位(于)开府)(3分)
20、C(汪琬不是用来衬托的)(3分)
21、(1)哪里有读书人不嚼菜根为食,却能做好各种事呢?(3分)
(2)说他(汤公)可以媲美海忠介、周文襄而成为明清时期第三个清廉的苏州巡抚,是适宜(恰当)的啊!(3分)
【相关知识介绍】汤中丞,即清朝第一清官,汤斌,字潜庵,为清初江苏巡抚,以贤能著
称;清代称巡抚为中丞。
海中介,即海瑞。
明朝著名清官。
为政清廉,洁身自爱。
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诌媚逢迎。
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
周文襄,即周忱。
明前期大臣。
以善理财知名。
(二)6分
22、诗歌后两句中“吹”、“逐”两字用的十分传神。
(1分)“吹”字形象写出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逐”字形象写出梦让思乡者越过千山万水来到朝思暮想的故乡。
这两字生动表现出了全诗浓烈的思乡情。
(2分)
23、①本诗借春触发乡思,引动乡梦,使原本带有伤感情绪的思乡情似乎渗透了春天的温馨明丽色彩,而无低沉忧愁之感。
(1分)②诗人借助描写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不仅透露出思乡情的深切,而且自然表现了诗人因美好梦境而产生的欣喜愉悦之情。
低沉忧愁之情也就不明显了。
(2分)
24、(1)口语记录,文字简洁浅易。
(1分)
(2)仁爱同情;尊重生命。
(注意要有简要的分析过程,谈一点就可)(3分)
25、(6分)(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
(3)谁悲失路之人尽是他乡之客
(4)昨夜西风凋碧树山长水阔知何处
(5)不以人废言君子以文会友
四、作文(60分)
26、(60分)略。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