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比较法 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古诗词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经典的古诗词。

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单独教学每一首作品,却没有让学生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展开对比分析。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古诗词赏析不仅需要感性体会的能力,也需要理性分析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对比法,找到多种多样的对比角度,进而提升古诗词鉴赏的水平。

一、比较题材,形成条形识别古诗词的题材内容广泛,有咏怀诗、咏物诗、写景诗、边塞诗、闺怨诗、讽刺诗等多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同主题的作品放在一起,展开对比分析,尝试总结归纳它们的整体特点。

久而久之学生的头脑中就好像形成了“条形识别码”,当他们再次遇到类似的作品时,就能运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加以赏析,从而提升阅读效果。

《马诗》《石灰吟》《竹石》等作品都是咏物诗,教师组织学生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说说自己的赏析感受,尝试总结咏物诗的写作特点。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咏物诗是单纯咏物吗,除了写物之外,作者还会写什么内容呢?”学生对比分析后,总结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咏物诗不仅写事物,还写出了它们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志愿等,所以看似写物,实际上却是在写自己的情怀。

”这样学生就总结出了咏物诗的特点,认为:“它们写物而非纯写物”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拓展阅读,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其他咏物诗,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准确。

如有学生发现《墨梅》也是一首咏物诗,从表面看,作者写的是梅花,但是实际上,作者却是在赞美高洁的灵魂。

作者认为自己拥有这样高洁的精神,所以他借助梅花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在这样的赏析中,学生学以致用,很好地掌握了咏物诗的特点,提高了阅读效率。

在同题材古诗词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展开拓展阅读的活动。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归纳的某题材古诗词的特点,上网寻找同类型的作品,再次展开赏析。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对比交流,说说对该题材作品的看法如何,从而更
好地把握住特定类型的诗词作品。

二、比较意象,感受表达情感
不少精彩的古诗词作品中都有具有典型性的意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意象展开对比分析的活动,尝试把握住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意象具有相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还可以让学生思考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否有差异。

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住意象,体会到作者独特的内心情怀。

在学习《惠崇春江晚景》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这首作品中描写了什么意象,然后再对比分析其他写春天的作品,看看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意象,并说说从中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如有学生提出:“在写春天的诗词作品中,作者最常用的意象就是春天的草木,这首作品也不例外,它用‘桃花、蒌蒿、芦芽’等意象展现出了春天的气息。

”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写春天的作品,作者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新意,重点思考作者如何展现出早春风景的独特之处。

如有学生提出:“作者写了早春的特点,那就是草木虽然长出来了,但是却并不繁茂。

如‘桃花’是‘三两枝’,‘芦芽’是‘短’,这样就能体现出早春万象更新的状态。

”此外还有学生注意到:“作者还写了‘鸭子’,这是不常见的意象,作者主要展现了春天鸭子探水的场景,体现出了内心的喜悦之情。


由于意象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不同的学生对意象的体会和感悟也未必一致。

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互动讨论,说说各自对意象的评价是什么。

如果学生彼此之间的观点不一致,教师还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辩论,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体会到意象中蕴藏的深刻情感。

三、比较用词,揣摩心理变化古人十分喜欢炼字炼句,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住作品中的关键性词句,展开仔细揣摩,学生可以分析一下作者为何选择这样的词语,运用替换法置换掉其中的某些字词,再展开对比分析,说说作者选词是否恰到好处。

这样的对比分析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比较法,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题材、意象、用词、情境、创作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促使他们找到赏析古诗词的全新角度,让学生全面提升古诗词赏析水平。

【关键词】比较法;古诗词鉴赏能力;小学语文
□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阳泉校区 王丽萱
应用比较法 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9
作者的创作思想,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细微变化,促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变得更为深刻。

在学习《清明》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置换法展开比较,尝试用自己的词句替换掉原文,再进行对比,看看能否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感。

如“清明时节雨纷纷”,可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词语替换掉“纷纷”,学生尝试用“淅沥、缠绵”等词语替代,但是却发现不符合押韵的要求,“纷纷”不仅押韵,而且也能展现出春雨连绵不绝、时下时停的感觉。

又如在“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中,有学生将“欲”换成了“已”,但是却觉得还是“欲”能更好地体现出路人情绪低落、神魂颠倒的感觉,而“已”则是完成时,体现不出“进行”的感觉。

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深入地体会到了诗人的情绪细微变化。

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尝试展开古诗词替换大赛,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替换掉原作中的词句,然后说说谁替换的词句最好,最能展现出原作的神韵,就给予一定的奖励。

这样的游戏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提升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

四、比较情境,体验审美意趣不少作品虽然所写的内容相近,但是所体现出的情境却千差万别,体现出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作品的情境展开赏析,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

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古诗词独特的意境,提升审美感悟能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芙蓉楼送辛渐》虽然都是“送别”主题的作品,但是所写的情境却并不完全相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对比赏析,看看能否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情趣。

学生首先分析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发现这首作品中并没有写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而是单纯地写景物,作者描写了西湖六月唯美的风景,展现出了红绿相间的夏日风情。

再来看《芙蓉楼送辛渐》,这首作品却展现出了凄凉的场景,作者用“寒雨、楚山孤”等词语展现出了悲凉的气氛,让人看到了作者和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感。

此后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用“一片冰心在玉壶”体现了自己的心志。

对比这两首作品,学生就能发现,它们的情境截然不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好像一团“火”,让人体会到作者想要留下朋友的炽热情怀,而《芙蓉楼送辛渐》则仿佛一块“冰”,让人体会到作者明志表怀、依依不舍的情感。

由此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的心情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即使写同一种内容的诗歌,也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境,体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

由于小学生对视频、图像等形象化的事物更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不同的意境设计多媒体课件,辅以图片、视频、音乐等,让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

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趣,
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
己在写作的时候要如何展现出特定的情境,体现出自己的审美感受。

五、比较背景,探究艺术风格有的作者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但是这种风格的形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作者长期创作后形成的艺术特点,而且有的作者虽然有明显的创作风格,却也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风格一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同一位作者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说说能否感受到作者生活经历的变化,此时学生还可以对照作者的生活背景进行分析,这样他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作者创作风格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的创作风格给人沉郁顿挫的感觉,他常常描写百姓的疾苦,写战争的场面,但是杜甫的创作风格也并非完全是这样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作品,看看此时作者的创作风格如何,是否符合其一贯的创作风格。

以《绝句》为例子,学生发现这首作品中展现的是和煦的春风、明媚的春光,给人温暖的感觉,这和杜甫的创作风格并不一致。

此时教师引导他们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活背景,这是作者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者在广德二年暮春居住在四川草堂,虽然他的生活并不如意,但是春天的阳光却让他感受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因此这首作品也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

再来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发现这首作品也没有沉郁顿挫的感觉,反而给人豪放洒脱的感觉,处处都透露出狂喜的心态。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以知道,当时作者得知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自己可以回到家乡,所以手舞足蹈,内心充满了欢愉之情。

在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加以分析后,学生认识到杜甫并非所有作品都是沉郁顿挫的,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他也会创作不同风格的作品。

比较是人们用来鉴别事物优劣真伪的方法,是一种科学严谨的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古诗词赏析的过程中,也可以让他们将具有相同特点的古诗词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这样既能促使学生拓展阅读,让他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更能让其认识更为充分、深刻,提升古诗词理解和鉴赏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刚淮.小学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表征[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01).
[2]石建光.单元整组视野下的“词句段运用”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