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 广东省广雅中学2012至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和答卷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契.机(qì)横.祸(hénɡ)谵.妄(zhān)萦绕.(rào)
B.熙攘.(rǎng)果脯.(fǔ)慰藉.(jiè)肖.像(xiāo)
C.数轴.(zhóu)搭讪.(shàn)癖.好(pì)偌.大(ruò)
D.朱拓.(tà)模.样(mú)蹙.缩(cù)炮.烙(páo)
2.下列各组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焦燥口干舌燥忌惮惮精竭虑
B.委屈委曲求全抱屈曲指可数
C.辐射副员辽阔绵软棉里藏针
D.叱咤莫名惊咤磐石磬竹难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从大学毕业开始就苦心孤诣
....地研究《孟子》,至今几十年了,虽然皓首穷经,至今仍不懈怠,研究成果十分丰厚。
B.在进行散文创作的初期,由于有亲人、朋友和读者的真诚帮助与鼓励,他才能连篇
..
累牍
..地写下去,最后集成了这厚厚的一本。
C.我想说,既然选择了平凡与忙碌,就该在这平凡与忙碌中学会寻找快乐,享受快乐,
并把这份天伦之乐
....融入到工作中,在乐中学,在乐中教。
D.中国的发展速度真是世界罕见。
隔几年回到家乡,这里已面目全非
....,原来低矮的房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楼房与热闹的集市。
4.下面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两座并峙高峰,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史”,在诗坛上并称为“大李杜”。
B.宋词从风格上分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在北宋的代表词人中,婉约派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有苏轼、辛弃疾。
C.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和后来发表的《阿Q正传》《祝福》《药》都收在他的小说集《呐喊》中。
D.《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
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
二、本大题6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18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
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选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立则见其参于.前
B.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C.愿将军量力而.处之君子尊贤而.容众
D.荆州之民附操者.其不可者.拒之
7.下列句子全都能够作为曹操必败的根据的一组是
①英雄无用武之地②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散④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近势耳,非心服也⑥荆、吴之势强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9.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2)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10. 默写(12分)
(1)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霖铃》柳永)
(2),谈笑间,。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3),。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清照)(4)想当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5),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白居易)
(6)乐节礼乐,,,益矣。
(《论语》)三、诗歌鉴赏(13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这首诗的首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作简要的分析。
(3分)
12. 全诗感情浓郁,请简要概括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3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秋江
张炎(南宋)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
潮生潮落海门东。
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
渔歌忽断荻花风。
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13.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
14.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
(3分)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16题。
(一)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
,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了。
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
....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
我叫,‘阿毛!’没有应。
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各处去一问,都没有。
我急了,央人去寻去。
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
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
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
”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
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
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
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节选自《祝福》
(二)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
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
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
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
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
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
..
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15. 理解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4分)
(1)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
....……
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2)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
..
报了仇;
16. 这两段节选文字共同刻画了哪种群体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群体形象的特征。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16题。
最后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
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
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
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
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颗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
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几口大锅开始染布。
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
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
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
青色衬着爸爸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
没过半月,爷爷快乐的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
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
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
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
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
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
没钱,就赊账。
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计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颗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
大染坊被抵了赌债。
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
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要嚼它。
不知是黄豆大硬还是爷爷老了,牙齿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
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
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
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
父亲才回来。
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
如同塌了脊梁。
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
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
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
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
当然没有。
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
17.小说中画线的句子“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这
一行为反映了爷爷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4分)
18.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5分)
19.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0分。
20.请根据下面对联的上联,补写出下联。
(4分)
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下联:
21.关于悲剧,鲁迅有过这样的见解:“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哈姆雷特、夏瑜和孔乙己等都是著名的悲剧人物。
请你参考示例,就《哈姆雷特》或《呐喊》小说集中的悲剧人物写一段简评。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得当,条理清晰,不超过90字。
(6分)(下面表格每行20字)
例如:祥林嫂的悲剧主要是时代造成的。
她善良勤劳,却被封建宗法制度彻底摧毁,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她反抗改嫁、捐门槛,都脱离不了封建思想的磁场,她的悲剧必不可免。
(76字)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漫漫长路,可以分为许多个阶段,应该走好关键的一段,因为那一段往往可以决定你后面要走的路,那关键的一段可以让你对后面要走的路更清晰、更轻松。
不仅仅是面对人生道路的时候要走好那一段,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要走好那一段。
那么,你、我、我们该怎么走好那一段?
请以“走好那一段”为题,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2学年高一语文必修3模块考试参考答案
5. C(济:成功)
11.(1)这是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
(三种手法:俯仰结合、声色并茂、动静结合,答出并分析正确一种
手法得2分,答到2点得3分。
)
12. 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之苦楚,年老多病的孤独,忧国伤时的情怀。
(答出漂泊之苦1分,年老多病1分,孤独1分)
16. 这是一群看客的形象,他们冷漠、麻木、愚昧。
对于丧夫丧子的祥林嫂,鲁镇的人
们没有表示同情,而是认为她“克夫克子”不详,并且认为再嫁的女人不贞洁,充分体现出他们的冷漠,愚昧。
阿Q欺负小尼姑的时候,两次写到“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他们像欣赏一出闹剧一样地看着,冷漠麻木。
(对象1分,特征2分,结合文本分析3分)
19. 寓意:
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
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答出寓意每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
22.作文(略)
附译文:
曹操将要顺着长江向东进发,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
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
现在曹操削平大乱,(中原)大致已稳定,(他)于是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
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您)能拿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朝北向曹操称臣呢!现在将军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但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离)大祸临头没几天了!”孙权说:“假若像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
人敬仰他,就像河水流入大海一样。
如果抵抗曹操的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怎能再成为曹操的属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人(能同我一起)抵挡曹操了,可是刘豫州刚了打败仗,怎能挡得住这个大灾难呢?”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和关羽率领的水兵精锐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士兵也不少于一万人。
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听说追逐刘豫州,轻装的骑兵一日一夜行军三百多里,这就是常说的‘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说‘(这种情况)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
况且北方的士兵,不习惯在水上作战;还有,荆州的民众之所以归附曹操,(是因为)被他的武力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
现在将军果真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与刘豫州协同规划、共同努力,攻破曹操的军队就是必然的了。
曹操的军队被打败,势必退回到北方;如果这样,那么荆州、吴国的势力就会强大,三国分立的形势就会形成。
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孙权听说非常高兴,就同他的部下们谋划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