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搬移技术用于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搬移技术用于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邹惠平
【摘要】目的探讨骨搬移技术用于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取本院收治的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患者78例,按1~78进行编号,单号纳入对照组39例采取同侧带蒂腓骨移植技术,双号纳入观察组39例采取骨搬移技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低于对照组、骨性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arid-Jackson评分、HHS评分及骨愈合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骨髓炎常伴有长段骨缺损发生,采取骨搬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骨愈合率高的特点,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19(025)002
【总页数】3页(P66-68)
【关键词】胫骨骨髓炎;长段骨缺损;骨搬移
【作者】邹惠平
【作者单位】奉新县人民医院骨科,江西宜春 330700
【正文语种】中文
胫骨骨髓炎在临床较为常见,因该部位软组织较少,且周围增生的骨组织包裹在膝关节囊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同时需彻底清除创伤部位的坏死组织及死骨,易
导致胫骨长段骨缺损,增加临床治疗难度[1]。
临床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弱,如开放
植骨术、骨搬移技术、自体腓骨骨移植术等,其中骨搬移技术是通过利用张力牵拉法,利用新的骨组织对骨缺损部位进行填补[2]。
故本院对39例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患者采取骨搬移技术,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患者78例,按1~78进行编号,单号纳入对照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8.2±3.1)岁。
双号纳入观察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38.5±3.2)岁。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骨搬移技术采用局麻,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将气压止血带绑于
患肢大腿根部,有皮肤缺损者,创口部位使用碘伏、双氧水交替冲洗3~4次。
常规消毒铺巾后,将原有外固定支架切除,切开原手术切口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至皮下筋膜,清除坏死软组织及死骨,取出内固定物,再次进行创口冲洗。
清创处理后,对患者骨缺损长度进行评估,骨缺损>3 cm者,于胫骨上段干骺端进行骨搬移技术,术中根据患者感染情况决定行Ⅰ期或Ⅱ期手术;骨缺损长度2~3 cm者,截
断腓骨后,采取骨搬移短缩延长术。
于患肢小腿上套入外固定支架模块,上下双环横跨截骨平面,取2枚2.0 cm克氏针穿入各环并固定,拉紧克氏针使其保持张力。
分别于胫骨平台下、骨缺损远近端置入Ⅰlizarow外固定架,并用克氏针固定。
术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关节腔内,常规留置引流管,最后缝合手术切口,支架钉道用无菌敷料包扎处理。
术后1周以速度0.25 mm/6 h进行延长固定,骨缺损断端进行加压处理,搬移过程中注意克氏针的张力以及外固定架有无松动,确保骨折愈合。
对照组:同侧带蒂腓骨移植术,局麻,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于小腿后侧作一弧形切
开,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至皮下筋膜,根据胫骨缺损部位合理选择截取腓骨瓣位置及血管蒂,于胫骨两端进行凿槽,嵌入带蒂腓骨,分别于胫骨上、下胫腓联合处用2枚皮质骨螺钉固定,术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区,逐层缝合切口。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治疗,术后3~7 d进行膝关节、踝关节被动运动,并在支具保护下适当进行负重运动,直至患者能独立行走。
1.3 评价标准[3] 术后随访1~2年,采取Barid-Jackson评分标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采取HH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分值越高越好;按Paley评分标准对患者骨愈合情况进行评定,优:骨折完全愈合,肢体短缩<
2.5 cm,局部畸形<7°,且无感染复发;良:骨折基本愈合、无感染复发或肢体短缩<2.5 cm、局部畸形<7°;差:骨折未愈合,优良率=(优+良)/100%。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本研究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出血量相对减少,且骨性愈合时间缩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x±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骨性愈合时间(月)6.13±0.45 3.49±0.28 0.514 0.608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39 39 t P手术时间(min)126.27±25.45
102.76±25.09 0.575 0.566手术出血量(ml)127.53±5.27 98.29±5.06 1.367 0.176
2.2 并发症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较大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组别对照组观察组胫骨轴向偏移血管神经损伤针道感染2
0 0 1 1 1合计3(7.69)2(5.13)χ2 P 0.546 0.459
2.3 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治疗后Barid-Jackson评分、HHS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x±s)Table 3 Comparison of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HHS评分76.34±1.48 85.71±1.86 22.985 0.000组别对照组(n=39)观察组(n=39)t P Barid-Jackson评分75.24±1.63 86.92±1.97 26.635 0.000
2.4 骨愈合情况观察组优良率比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骨愈合优良率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excellent and good rates of bone heal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n(%)]组别对照组
(n=39)观察组(n=39)优32 37良4 2差3 0优良率36(92.31)39(100.00)t P 7.997 0.004
3 讨论
胫骨骨髓炎是胫骨固定术后以及开放性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胫骨软组织发生坏死或死骨,术后易并发感染,需彻底清除胫骨坏死软组织或死骨,而病灶清除后,易形成死腔,增加了长段骨缺损发生的风险[4]。
临床治疗长段骨缺损的方法有带蒂腓骨瓣移植术、人工骨或异体骨移植术、负压引流术等,但因上述方法治疗周期较长,且操作复杂,易发生骨不连、肢体不等长,同时会增加骨髓炎复发率。
随着近年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型材料的引进,Ⅰlizarow骨搬移技术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其作用原理是利用牵拉-张力原理,对组织进行牵拉并产生张力,激发组织的再生能力,使新生的组织对骨缺损部位进行填补,最终到达骨缺损修复的目的[5-6]。
该术式的优势包括,手术创伤小,通过以合适的速度将骨段搬移到骨缺损部位,有效避免因大量取骨而
造成其他部位损伤;血运干扰小,术中不会造成骨膜及软组织损伤,促进骨折愈合[7]。
本研究发现,采取Ⅰlizarow骨搬移技术后,患者手术出血量相对减少,手术时间缩短,骨性愈合时间缩短,经随访,发现患者膝关节、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愈合优良率较高,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较大区别,这与马晋[8]报道的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Ⅰlizarow骨搬移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血运干扰小、骨性愈合时间短、骨愈合率高的特点,适用于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的治疗。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张彦龙,彭阿钦,吴希瑞,等.双平面截骨骨搬移治疗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J].中华创伤杂
志,2016,32(7):638-644.
[2] 侯福山,尹芸生,潘耀峰,等.骨搬移治疗胫骨骨髓炎伴大段骨缺损的疗效观察[J].实用骨科杂
志,2015,12(8):757-760.
[3] 于立志,王光敏,李凌云,等.Ilizarov骨搬移结合换药治疗急性胫骨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J].中国综合临床,2015,31(10):945-947.
[4] 朱怡.64例骨缺损微创植骨术与开放植骨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5,21(12):28-29..
[5] 陈海朋.微创植骨术与开放植骨术治疗骨缺损的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35):35-36.
[6] 李宗军.骨搬移技术用于胫骨骨髓炎伴长段骨缺损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6,56(20):86-88.
[7] 张朕,黄雷,徐鹏武,等.骨搬移术治疗慢性骨髓炎致下肢长骨骨缺损的并发症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8):839-842.
[8] 马晋.骨搬移治疗胫骨骨髓炎伴大段骨缺损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6):7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