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话语文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研究一门学科(或特定研究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1.语言建构与使用美国哲学家、教育家XXX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
”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有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
语言的建构能够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水平。
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使用。
语言的使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
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使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实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中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研究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造就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水平。
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使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实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身心特性以及思维发展的特性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实行有效的教学,造就勤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明传承与理解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良多都带有传统文明基因,有的明明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天然激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明暗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4.审美鉴赏与创造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窗:乐学善学:以“学习力”迎接终身学习的时代
栏目:核心素养视窗乐学善学:以“学习力”迎接终身学习的时代【核心素养】乐学善学“乐学善学”,附属于六大核心素养的“学会学习”板块。
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该素养落实到作文命题中,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对于个人、知识和社会等方面的意义, 一般考查学生对学习价值、终身学习的理解,对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认知与把握。
【主题词解读】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 年,而进入新世纪,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得出结论: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
这直接带来了人的生存方式和行业业态的变化。
人越来越难以一辈子从事一个工作,甚至有人说十年就要跳槽一次;新产业不断孕育新职业,旧的产业和职业随之逐渐式微甚至消失。
时代催生了“终身学习”的概念,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开展和个体成长的需要,应在一生中持续地学习;时代也提出了“学习力”的要求,即拥有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 这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
乐学善学的前提是认同学习对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巨大意义,具体表现为热爱学习,面对陌生领域和迭代知识敢于挑战、坚持不懈,面对不同的知识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学习。
【文题例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学者根据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的说法。
如果一个专业入士的知识不更新,那么在“半衰期”之后,基础知识仍然可以用,但是其他一半新知识已经落伍。
实际上,知识包含了两层意思:知是获取信息,知道、了解;识是具备见解,是比知更高的层级。
由知而识,方为智慧。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1. 语言构建,这就好比是盖房子的砖头呀!你看,学了那么多字词、成语,不就是为了能盖出漂亮的“语言房子”嘛!就像写作文,用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就是在搭建稳固又好看的房子嘛。
比如描写春天,你可以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花红柳绿”,多生动呀!2. 思维发展,哎呀呀,这可是让你变得更聪明的秘诀呢!就像解数学题一样,要动脑子去分析、去思考。
比如读一篇文章,去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背后的深意是什么。
像《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后的命运那么惨呢,这就需要用思维去探索呀!3. 审美鉴赏,哇塞,这可以让你发现美呀!诗词里的意境美,文章里的情感美,都是要靠这个素养来感受的哟!比如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画面感,真美得让人陶醉不是吗?4. 文化传承,这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呢!古诗词、文言文、传统节日,都是文化的载体呀!像春节,那热闹的氛围,团聚的喜悦,不就是文化传承的体现嘛。
了解这些,多有意思呀!5. 阅读理解,这不就是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嘛!能看懂文章,理解其中的含义,那才能学到更多呀!像读一个故事,你得明白里面的人物在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这能力多重要哇!6. 写作表达,嘿嘿,这就是你展现自己的舞台呀!把你的想法、感受用文字写出来,让别人了解你。
写一篇日记,或者给朋友写封信,都是在锻炼这个素养呢!7. 口语交际,平时跟人说话交流也很重要呀!清楚地表达自己,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不就是生活中常有的嘛。
和朋友聊天,讨论一个问题,这不就是在运用这个嘛!8. 情感体验,哇哦,读文章能让你哭,让你笑,这就是情感体验呀!像读那些感人的故事,你会忍不住伤心,这就是你在感受其中的情感呢!9. 知识积累,这就好像给自己的知识库不断添砖加瓦呢!积累得越多,你就越厉害呀!背一首诗,记一个名言警句,都是积累的过程呢!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真的太重要啦,每一个都不可或缺,它们相互配合,才能让我们在语文的世界里畅游呀!。
谈谈你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谈谈你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我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得说,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了解世界的大门。
说实话,语文这门学科,可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那么简单。
它其实是我们沟通的工具,是我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桥梁。
你想想,日常生活中,咱们常常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故事。
比如,跟朋友聊聊生活中的琐事,或者在课堂上与老师讨论问题,这些都离不开语文的支撑。
再说了,语文素养还有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阅读。
阅读可真是一个宝藏,不管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书里的世界总是让人流连忘返。
我觉得书本就像一个个小宇宙,能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不同的生活。
想象一下,翻开一本书,立刻就能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跟着角色一起经历冒险。
这个过程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阅读的时候,咱们就像在跟作者聊天,感受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的思想,这不就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吗?还有就是写作,写作可是个绝活。
你知道,写作不仅是把脑子里的东西变成文字,更是一次自我表达的机会。
每次动笔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像是艺术家,在画布上自由挥洒。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是抒发心中的情感。
就像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写出来的东西,总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沟通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部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在这个世界中立足,良好的沟通能力真的是不可或缺。
无论是面对面交流,还是网络上的互动,清晰地表达自己是多么重要。
试想一下,咱们在一次会议上,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赢得大家的认可,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沟通就像一门艺术,能够让我们建立人际关系,促进理解,化解矛盾。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上,良好的沟通都能让我们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语文素养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文化素养。
我们的语言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一个词汇、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语文核心素养
特级教师说| 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2015-11-13 京师书院BigData这个话题,因为高中新课标修订,新增出“核心素养”的说法,由此引发了各种舆论声音。
学术上反而比较沉寂。
此文算作有话说吧!——题记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而,的确有必要厘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
“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
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
这决定了,就教育规划而言,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才的需要。
换句话说,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志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
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
在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自然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科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研究语文科素养,要突出几点:一是,着眼在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现代属性。
现代人处于一个特殊人际活动圈子,其文化特征是鲜明的。
具体说,是现代人聚集起来,过着现代生活,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他们渴望发展的也是基于现代文化而重新塑造新文化。
现代人与现代社会,这个特定环境决定了语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应该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思想价值、思维方法上都要打上这个“现代化”的烙印。
语文教育的这个“现代性”,体现在阅读的语料、认知价值、语言交流、主流价值观等很多方面。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透过对课文的“补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执着探究的思想情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窝里,这也是本课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为此,同会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张绪培先生一语中的:“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
”关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目标可适度倾斜目标即“三维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是起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年修订版的“共同用语”。
应该说,这个“三维性”的目标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因素,是科学而又适用的。
但是,笔者认为,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还是应当要有适度的倾斜,即在目标的落实上(教学实践上)可适当偏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以实现教学对“人”的发展的谋划和驱使。
这样的适度倾斜,不但是“因时而为”——时代发展了,教育自当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是“因事而为”——教育之“事”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之事、成人之事。
曾看到这样一个资料: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记者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我一直是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
”这是感人而又具有启示意义的一段对话:教育要趁“早”,教育要让孩子学“好”。
语文园地三(核心素养版)
语文园地三(核心素养版)教学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认识“弹、钢”等12个生字,理解并运用“动词+名词”的短语结构;能正确辨析并运用同音字;学会使用“一边……一边……”句式表达复杂动作或活动。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类、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提升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拓展练说和写话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品味古诗和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初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古诗《小儿垂钓》和阅读《王二小》,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识字写字,运用“动词+名词”结构,辨析同音字,学会使用“一边……一边……”句式。
2. 难点:写话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逻辑介绍自己喜欢的玩具;理解古诗和故事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玩具实物或图片、《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视频、积累卡模板。
教学过程第1课时板块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通过播放熊大、熊二寻找虎妞的动画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学习任务。
板块二:识字加油站1. 出示游戏名称,引导学生自由读,注意纠正字音。
2. 小组合作,认读去掉拼音的词语,互相纠正发音。
3. 游戏巩固,通过“帮熊大、熊二贴词语”的游戏,加深印象。
4. 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动词+名词”的结构特点,并拓展练说同类短语。
5. 仿写句子,鼓励学生运用新学的短语造句,提升表达能力。
板块三:辨析同音字1. 出示同音字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音字的特点。
2. 小组讨论,探究每组同音字的用法,通过编儿歌、组词等方式加深理解。
3. 闯关游戏,通过选择填空的形式,检验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情况。
板块四:学习句式1. 出示例句,引导学生发现“一边……一边……”的用法。
2. 看图说话,鼓励学生根据图片内容,使用“一边……一边……”造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经典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不仅包括语法、词汇和阅读技巧等传统语文要素,还涵盖了创造性思维、文化意识和社交交往等多方面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详细探讨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全面发展的语文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语法与词汇的掌握语法和词汇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它们是学生正确表达和理解意思的基石。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者应采取以下措施:1.系统化的语法教育: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语法教学计划,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语法规则,例如句子结构、时态和语态等。
教师还可以借助互动式教材和在线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下应用语法知识。
2.词汇积累和应用:学生需要不断扩大他们的词汇量。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和词汇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并鼓励他们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主动运用新学到的词汇。
二、阅读和理解能力阅读是语文学科中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而理解能力则是阅读的核心。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多样性的阅读材料:提供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包括文学作品、新闻文章、科技报告等。
这有助于学生扩展他们的阅读领域,提高对不同文本的理解能力。
2.阅读策略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提问、概括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和思想。
三、写作和表达技巧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以下是培养学生写作和表达技巧的建议:1.写作训练: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常规的写作练习,包括日记、作文、评论等。
同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他们的写作技巧。
2.创造性写作: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例如诗歌、小说、短篇故事等。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语文学科不仅仅是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还包括了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经典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目标。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更关系到他们的文学素养、人际交往、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并提供具体的教育实践建议,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一:阅读素养定义:阅读素养是指学生具备高效阅读、理解文本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这包括对各种文体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育实践建议:1.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不同类型的文本,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2.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包括识别主题、分析作者意图、识别修辞手法等。
通过问题导向的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多样性的文本:提供多样性的文本,涵盖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4.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质疑、分辨真伪、评价观点,不仅仅接受表面信息。
核心素养二:语言表达能力定义: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使用语言进行思想表达、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这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教育实践建议:5.写作训练:提供各种写作机会,包括叙事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帮助学生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应提供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反复修改和改进自己的作文。
6.口头表达:组织口头表达活动,如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话题引导和表达技巧指导。
7.词汇和语法:注重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提高语法准确性,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8.文学鉴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分析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理解文学表达的艺术之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三:文学素养定义:文学素养是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和创造的能力。
这包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文学历史和文学流派的了解,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学科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它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具备较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内涵1. 听的能力:听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有效地理解口头语言信息。
这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听力技巧,如倾听、理解、分析和评价等。
倾听:倾听是理解口头语言的基础,学生要学会认真聆听,捕捉关键信息。
理解:理解是听力能力的核心,学生需要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情感和观点。
分析:分析是指学生能够对听到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提取主要内容和观点。
评价:评价是指学生能够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自己的看法。
2. 说的能力:说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清晰、流畅、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清晰:清晰是指学生在表达时语言要明确,避免产生歧义。
流畅:流畅是指学生在表达时语言要连贯,不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
逻辑:逻辑是指学生在表达时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使听者能够理解。
3. 读的能力:读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书面语言信息。
理解:理解是阅读的基础,学生要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论点和论据。
分析:分析是指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情感和写作手法。
评价:评价是指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客观评价,形成自己的看法。
4. 写的能力:写的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准确性:准确性是指学生在写作时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避免产生歧义。
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学生在写作时语言要连贯,不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
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学生在写作时要敢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1. 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话语实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话语实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方法等综合素养。
话语实践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话语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话语实践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而话语实践则是这些方面的具体实践体现。
通过话语实践,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语言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话语实践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只是死读书本,而不进行话语实践,那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
只有通过实际的语言交流和表达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规范和用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话语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听力和阅读能力,使其在语言运用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话语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话语实践,学生可以学会用合理的逻辑推理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使自己的文字或口头表达更加清晰、准确和有说服力。
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话语实践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全面发展。
通过话语实践,学生可以在语言交流中感受到他人的情感情绪,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和沟通能力。
通过话语实践,学生还可以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第二篇示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语文素养的人才。
话语实践则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中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和结果。
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
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总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
何谓语文素养?众说纷纭,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结构,也尚未形成定论。
分析各类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有的立足于“大语文”概念,扩大了语文素养的主体地位,使得语文素养成为一?包罗万象的大容器,囊括了“人”的全部素养。
也有学者立足于语文学科本身,谈语文的言语形式,谈听说读写能力。
我们以为,要谈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首先需明确此概念的范围,“语文”便是此核心素养之框,不仅指“语文”这一学科,而且指与语文相关的行为活动。
“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的、最主要的、最本质的素养。
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在进行与语文相关的行为活动中所呈现的最基础的、最主要的、最本质的素养。
那么,到底哪些是与语文相关的活动呢?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性出发,从大家所达成共识的理念出发。
我们都知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立足于语文工具性这一角度,与语文相关的概念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文字,一个是文章。
立足于语文人文性这一角度,与语文相关的概念又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文学,一个是文化。
人们在这四个层次的概念上所进行的活动,便是与语文相关的活动。
这四个层次,体现人类对语文学科逐渐深入的理解和运用,体现语文学科外延的逐渐扩大。
语文的核心素养,便是要在这四个层次范围内来提炼和圈定。
一、文字素养层1. 读写能力。
文字是承载语言的符号。
新华社公布汉字总数超过8万个,常用汉字近4千个。
汉字相对于其他文字来说,需要在识记上下更多的工夫,要会读会写会运用。
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个学生认识的汉字越多,理解的词语越多,读起文章来就越容易。
一个学生越能用更多的字进行丰富的组词,解词能力就越强。
因此,学生在文字素养这一层次中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首先体现在字词的读写能力上。
语文核心素养
《课标》中的“语文素养”素养不同于素质。
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干、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
本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原则中都采用了“素养”一词。
课程原则中采用“素养”一词,尚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规定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觉得基本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的”是有层次差别的。
至于人们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也许是由于“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涉及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措施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体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规定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原则(实验稿)》和《一般高中语文课程原则(实验)》中的一种核心概念。
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档到高档、从简朴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容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引和增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中文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构造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措施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本上产生质的奔腾。
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本。
第三,纯熟的语言技能。
纯熟的技能到了一定限度就成为一种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核心素养梳理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水平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水平、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水平、人文素养等。
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实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所以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增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升。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
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仅仅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仅仅井底之蛙,所识有限。
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但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实行扩展:能够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注重旅游广告语;能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能够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实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实行交流。
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不过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理解.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注重的热点问题。
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来说,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个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
不过,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
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很多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
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
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
动等等。
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能够适当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
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
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水平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所以,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理应着重协助他们学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
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升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那么,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不过然地提升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
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
孩子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们能够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能够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
因为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升—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自己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
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
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再拿«小狮子爱尔莎»为例,它不但语言文字优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狮子的顽皮、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喜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狮子的句子,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再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出示一个填空“这真是一只( )的小狮子”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狮子”,“这真是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就让学生从听说读写中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千万不能忘记的。
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
总来说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
要面向绝绝绝大部分学生,讲究实效。
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水平。
形成语文水平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
孩子刚会说话,学会说妈妈,后来会说爸爸、爷爷、奶奶等,随着语言积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对别人的称呼。
如果掌握了3500个常用字,扩大词语积累,就可整合成无比丰富的语言材料。
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很能够派上用场。
其实,就高一个层次来说,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
至于人文素养的提升,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关怀。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
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
不要总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
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点,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
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水平,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
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
组织并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