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牵引结合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膜促性腺激素)、E2(雌二醇)、P(孕酮)激素含量。
新生儿Apgar评分的体征包括心跳、呼吸、肌肉张力、对刺激反应及肤色五项,1min评分的满分为10分,评分小于7分时表示新生儿轻度窒息,评分小于 4分时表示重度窒息。
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4]
保胎成功: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阴道出血停止,B超检查胚胎发育正常,子宫大小和孕周一致,血清β-HGC在同期正常水平内,多普勒彩超检查胎心明显,且胎儿发育正常。
保胎失败:阴道出血时间超过10天未停止,小腹疼痛和腰骶酸痛明显,经过B超检查结果显示胚胎发育不良或者停止发育,血清β-HGC连续监测两次水平均低于同期妊娠正常值下限,胎儿无胎心,子宫小于正常孕周,且流产。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比较 (x±s)组别例时期β-HCG(IU/L)P(ng/L)
观察组84治疗前15.4±2.173.6±3.3
治疗后27.6±3.6*△151.5±15.2*△
对照组84治疗前15.6±2.575.1±2.7治疗后21.1±3.1*127.3±9.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两组保胎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保胎情况比较 例(%)
组别例保胎成功流产
观察组8476(90.48)8(9.52)
对照组8462(73.81)22(26.19)
χ²7.95
P0.00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
早产率观察组6.58%(5/76)、对照组9.68%(6/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45,P>0.05)。
Apgar评分观察组(9.51±0.28)分、对照组(9.46±0.3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05)。
6 讨 论
先兆流产主要由多种因素导致,其中包括精神因素、精子缺陷、黄体功能不健全、染色体异常以及胚胎发育异常等,最终导致胚胎无法正常发育引起死亡[5]。
目前,治疗主要以注射黄体酮为主,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维持妊娠抑制流产[6]。
中医认为,先兆流产主要是由于脾肾不足,冲任不固,胎元失养所致。
因此,治疗需以补肾养脾为主。
所用熟地黄、山茱萸益肾填精;菟丝子、杜仲、续断补肝肾、强筋骨,通利血脉、强壮胎气,红参固脱安神、补益元气;黄芩、白术清热安胎,补脾养胃,山药健脾滋阴;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固冲、健脾益气、安胎元之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可以有效的提高保胎成功率,且对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陈虹,张萍青.张萍青教授对妊娠早期先兆流产及预期先兆流产的保胎经验[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2):82-84.
[2] 马秀梅.早期先兆流产保胎治疗继续妊娠76例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05):655-657.
[3] 贾苒.保胎治疗在早期先兆流产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237-4239.[4] 樊嘉丽.保胎灵胶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早期先兆流产56例[J].中国药业,2015,26(18):102-103.
[5] 李燕.盐酸利托君用于晚期先兆流产保胎治疗的疗效 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0):97-98.[6] 康程.血清孕酮对于先兆流产患者保胎治疗的临床价值[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2):79-80.
[收稿日期]2018-12-06
非药物疗法
寰枢关节半脱位是指寰枢关节的关节囊、覆膜、寰枢前膜及后膜,特别是寰椎横韧带结构改变,导致寰椎前弓后面与齿状突前面之间及寰椎横韧带前面与齿状突后面之间失去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可由外伤、自发性、先天性、退行性等因素导致,临床表现主要是颈部活动受限、疼痛、脊髓压迫症状、耳鸣、眩晕等症状[1]。
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牵引治疗[2]。
我科采用颈椎牵引结合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40例,均为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
试验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29.18±9.20)岁,平均病程(5.6±4.37)天。
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
颈椎牵引结合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观察
袁淑华
(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R247.8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9)05-0589-03
[摘 要]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结合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疗效。
方法: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用持续颈椎牵引结合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对照组单用持续颈椎牵引。
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前VBLAD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A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Vm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治疗前后VP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VP指标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椎牵引和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均有效,但两者结合应用可明显减小齿突寰枢轴线差值和齿突侧块间距差值,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尤其是改善头晕等主要症状效果优于单用颈椎牵引治疗。
[关键词] 寰枢关节半脱位;颈椎牵引;松解枕下肌群
(27.68±10.61)岁,平均病程(5.2±5.13)天。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骨科学》制定。
①近期有颈部外伤史或长期伏案工作、枕部睡姿不当等慢性劳损史;
②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颈椎旋转活动受限,头晕、头痛等;③影像学检查,颈椎侧位DR片示寰齿前间隙(ADI)>3mm且<5mm,颈椎张口位DR片示寰齿侧间隙差值(VBLADS)>2mm。
排除标准:颈椎有手术史、颈椎有脱位或骨折、骨质疏松、寰枢椎发育畸形或严重心肝肾疾病、妊娠期。
2 治疗方法
颈部牵引方法:用翔宇医疗YZ-4豪华电动牵引床治疗,使用枕颌吊带法行坐位牵引,头额面前倾10º~15º,根据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来决定牵引重量,首次牵引从6~10kg开始,根据患者的反应酌情每日或隔日增加1kg,最大牵引力酌情增加到人体体质量的15%~20%,采用持续牵引方法,每次牵引时间30min。
松解枕下肌群:牵引后休息10min,患者仰卧位,术者坐在患者头顶侧,双手手心朝上置于其头部下面。
用手指尖扪及枢椎棘突,向外上方滑动手指至下项线外侧可触及头后大直肌,行拇指弹拨、拇指揉法、捏法松解5min;接着沿头后大直肌的下项线的附着点向内侧滑动可触及头后小直肌,继续用以上手法5min。
接着手指触及乳突后缘,沿上下项线之间向寰椎横突方向可触及一条索状肌肉即头上斜肌;将食指置于寰椎横突和枢椎棘突之间,以拇指固定其颅骨,并让患者头部抵抗阻力转动,即可触及头下斜肌,分别用以上手法松解两块肌肉各5min。
注意松解时重点对肌肉起止点位置进行松解。
松解后行枕下肌群的拉伸,嘱患者腰背挺直,双手放在头顶,然后下巴微收,在手的辅助下低头,手向鼻尖的方向使劲,感觉到枕下肌群有较强的拉伸感,保持15s,拉伸2次。
在这个基础上头可以左右旋转,变换角度拉伸到不同角度的肌肉。
试验组先牵引后松解枕下肌群,每日1次,连续5次。
对照组单用牵引治疗。
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5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再进行下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颈椎DR片ADI值及VBLADS值,CDFI检查值。
用美国ATL公司的HDI-3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定在8~12MHz,将探头放置在椎动脉体表投影处,对椎动脉进行逐段探测,深度保持在20~30mm,观察参数包括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颈椎病的疗效标准[3]。
治愈:头颈活动正常,头晕、头痛、恶心、颈部僵硬不适感等临床症状消失,复查X线片显示寰齿前间隙(ADI)<3mm,寰齿侧间隙等宽,差值(VBLADS)=0mm。
好转:头颈活动基本正常,头晕、头痛、恶心、颈部僵硬不适感等临床症状改善,复查X线片显示寰齿前间隙(ADI)及寰齿侧间隙差值(VBLADS)较治疗前好转但尚未达到治愈标准。
无效:头颈活动受限,头晕、头痛、恶心、颈部僵硬不适感等临床症状无改善,复查X线片显示较前无改善。
5 治疗结果
对照组治愈5例,好转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50%;试验组治愈9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VBLADS及ADI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BLADS及ADI指标比较 (x±s)组别例时间VBLADS ADI
试验组20治疗前 2.82±0.320.82±0.21
对照组20治疗前 2.78±0.350.90±0.13 P>0.05>0.05
试验组20治疗后 1.62±0.370.49±0.16
对照组20治疗后 1.56±0.350.56±0.13 P<0.01>0.05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x±s)
指标
试验组(20例)P对照组(20例)P P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Vm(cm/s)36.71±4.8139.38±4.76>0.0535.61±4.4736.06±5.12>0.05>0.05 VP(cm/s)40.67±6.3246.91±4.32<0.0140.59±6.2243.42±6.59>0.05<0.05 PI0.82±0.110.82±0.12>0.050.85±0.160.85±0.17>0.05>0.05 RI0.67±0.230.67±0.21>0.050.68±0.210.68±0.19>0.05>0.05
6 讨 论
寰枢关节半脱位主要以颈部活动受限、头晕、头痛等症状为临床表现,而头晕是大多数患者就诊的主诉症状。
研究表明引起头晕的机理是因寰枢关节半脱位,压迫椎动脉,而且也会造成附在椎动脉上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造成椎基底动脉发生痉挛,而且也会造成脑部循环血供受阻,再进一步会导致小脑缺血和前庭迷路的功能障碍,使人体对平衡的感觉和对空间的定位产生异常,最终造成头晕的发生,且患者会出现颈肩痛、头痛、颈部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4]。
同时认为寰枢关节半脱位引起的头晕与日常生活缺乏锻炼、长期坐于电脑前和玩手机造成的静力性损伤有着密切关系[5]。
寰枢关节半脱位主要采用保守治疗,一般不采用手术治疗。
中医学认为,筋、骨紧密相连,两者在生理状态下密切相关,在病理状态下也会相互影响,其中筋的移位会造成骨缝错开,而骨缝错开又会导致筋的移位,因而治疗该病时按照“先治筋再整骨”的原则进行治疗[6]。
颈椎牵引可缓解肌肉痉挛,增大椎体间隙及椎间孔,解除椎动脉的扭曲和压迫,完成对颈椎的拔伸,从而纠正寰枢关节的异常错位,解除对椎动脉的压迫,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
持续颈椎牵引结合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对颈部软组织进行放松,分筋理筋,有效解除痉挛,维持外源性动态平衡,恢复脊柱平衡,改善局部微循环状况,促进炎症介质的排出,减少神经冲动,从而缓解头晕、颈肩痛和头痛等临床症状[7]。
另外可以有效松解颈肩部肌肉,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刺激颈肩部末梢神经,有效降低神经的紧张性,促进颈肩部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恢复椎基底动脉血管的顺应性,促进小脑和前庭的正常供血,促进炎症介质的排出,减少对颈反射感受器的刺激,解除异常颈反射,保证神经冲动能够传入小脑和前庭,最终达到缓解头晕 的效果[8]。
继而松解枕下肌群,枕下肌群包括四对短小、发育良好的肌肉,即两对直肌和两对斜肌。
这些肌肉位于头半棘肌的深侧,作用于寰枕及寰枢关节,均由枕下神经后支支配;由枕骨下肌形成的三角称为枕骨下三角,它围绕着椎动脉。
因此通过弹拨和拉伸激活枕下肌群,调控寰枢关节和寰枕关节,从而达到稳定头部,重点是上颈段的稳定,改善脑供血的目的,进而缓解颈椎活动受限、尤其是后伸不利、缓解头痛、头晕等。
颈椎牵引和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均有效,但两者结合应
用可明显减小齿突寰枢轴线差值和齿突侧块间距差值,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尤其改善头晕等主要症状效果优于单用颈椎牵引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学龙.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结构因素及其伴发症状概述[J].医学综述,2008,14(18):2794-2795.
[2] 隋桐,陈雍君,赵慧毅,等.寰枢关节不全脱位50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3):9-12.[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9.
[4] 马宵宵,杜奋飞,卢惠芳.麦肯基疗法结合PNF技术治疗寰枢关节错乱所致颈性眩晕的效果研究[J].中国
社区医师,2016,32(3):102-103.
[5] 袁智先,林锦坤.刃针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23):23-25.
[6] 邵开超,查和萍,范志勇.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机理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61-163.
[7] 唐臻一,任守平.益气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7,32(5):661-663.[8] 曾顺军.穴位注射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颈性眩晕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43-44.
[收稿日期]2018-04-03
青春期原发性痛经(Adolescent primary dysmenorrhea)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小腹疼痛及伴随的其他不适症状[1-2]。
笔者用揿针埋针治疗青春期原发性痛经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52例,均为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诊治患者,随机分为揿针组和西药组各26例。
揿针组年龄17~23岁、平均(18.32±1.54)岁、病程平均(16.86±7.16)月。
西药组年龄17~24岁、平均(18.05±1.38)岁,病程平均(16.70±7.78)月。
两组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痛经的诊断标准制定:①月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腹痛等不适;②无生殖器器质性病变;③初潮后1年后的青春期少女或年轻未婚女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②无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
排除标准:①经临床检查由实质性器官病变引起的痛经;②严重心血管、肝、肾等原发疾病;③对药物有禁忌症;④半个月内服用止痛药。
2 治疗方法
揿针组:耳穴取子宫、内分泌、卵巢、下焦、皮质下,体穴取中极、关元、地机、次髎、三阴交。
碘伏常规消毒,用苏州环球针灸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揿针(规格0.22mm×1.5mm)针刺入穴位后,按压粘牢,埋针治疗3天。
单耳取穴,左右耳朵轮流取穴治疗,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西药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上海爱的发制药有限公司)0.3g,每日2次。
按月经周期推算,开始服药时间为月经前3天,口服药物持续至月经期第2天,服药5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 观察方法
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记录经期痛经症状不同程度。
月经来潮后24h内取空腹静脉血5~10mL,离心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IFN-γ、IL-4、IL-10水平。
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治愈:经前及经期无腹痛,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疼痛不适程度评分为0分。
显效:月经前期及月经期小腹疼痛及伴随不适症状明显减轻。
有效:月经前期及月经期小腹疼痛等不适症状减轻,日常生活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无效:月经前期及月经期小腹疼痛等不适症状未减轻。
揿针埋针治疗青春期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赖良彬,李观庆,林兆辉,车伟军,曹洪铭,曾芙蓉
(广东省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广东 中山 528415)
[中图分类号]R245.319.1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9)05-0591-02
[摘 要] 目的:观察揿针治疗青春期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52例随机分为揿针组和西药组各26例,揿针组用揿针埋针治疗,西药组口服西药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总有效率揿针组80.77%,西药组61.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VAS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揿针组低于西药组(P<0.05)。
结论:揿针埋针治疗青春期原发性痛经较单用西药疗效好,且安全。
[关键词] 痛经;原发性;青春期;揿针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umbtack needl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dysmenorrhea during adolescence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serum IFN-γ, IL-4 and IL-10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Method: 52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humbtack needle group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26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sputum acupunctur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umbtack needle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ral analgesics.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3 courses of treatment.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followed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humbtack needle group was 80.77% while that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was 61.5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VAS score and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index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VAS score and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index of the thumbtack needl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western medicine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primary dysmenorrhea with thumbtack needle is superior to oral analgesics,with high safety,good compliance,easy operation and so on.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Dysmenorrhea;Primary;Adolescent;Thumbtack Nee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