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

合集下载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效果评价研究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重金属的积累在土壤中会对农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

因此,研究和探索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一、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等生物资源,通过生物吸附、生物浸泡、生物交换等方式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根据生物修复的特点,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等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适用于轻污染和中度污染土壤。

通过选择耐重金属的植物,使其吸收并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将其转移到植物体内的地下部分,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减少。

常见的植物修复技术有植物吸附、植物蓄积和植物菌根等。

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应用适合的微生物处理土壤,使微生物对重金属进行固定或转化,从而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常见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有菌株修复、生物酶修复和微生物育苗等。

动物修复技术:通过引入适宜的土壤寄生动物,如蚯蚓,促进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

这种技术通常应用于有机废物处理,以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土壤质量。

2. 物理修复技术:通过物理方法处理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和环境,从而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积累。

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有土壤剖面改良、土壤诱导透析和土壤覆盖等。

土壤剖面改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防止重金属的垂直迁移,减少其对地下水的污染。

这包括深耕、多翻耕、插秧、开沟等操作。

土壤诱导透析:利用电场、渗滤和透析等功能,通过透析草酸、螯合剂等溶解土壤中的重金属,降低重金属的含量。

这种技术通常应用于中度至重度污染的土壤。

土壤覆盖:通过覆盖物,如膜、草坪、植物固定剂等,隔离土壤和大气、水等环境,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

这种技术通常应用于轻度至中度污染的土壤。

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方法正确的评价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土壤修复的实际效果,为进一步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来源以及已有的修复技术研究。

一、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地区和农业密集地区。

其中,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份是我国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废弃物排放:工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直接或间接排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重金属超标。

2.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许多农药和化肥中含有重金属成分,长期过量使用会导致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累积超标。

3. 农作物吸收: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进入人体食物链中,造成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二、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研究当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很多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等生物体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吸附、还原、转化和稳定化等作用,减少重金属的毒性。

例如,菌根真菌可以与植物共生,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及转化。

2. 物理修复技术:采用物理手段改变土壤环境,减少或分离土壤中的重金属。

例如,利用电动力和超声波等技术分离土壤中的重金属。

3. 化学修复技术:通过添加适量的修复剂改变土壤中的重金属形态,减少重金属的毒性。

例如,添加石灰可以提高土壤的pH值,促进重金属的沉淀和吸附。

4. 土地利用调整:合理调整农田的利用方式,减少重金属的暴露和迁移。

例如,将农田改为林地或湿地,减少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三、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加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提高修复效果和修复速度。

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解析技术研究

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解析技术研究

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解析技术研究一、本文概述《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解析技术研究》一文旨在对农业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关的解析技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准确识别和理解农业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对于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治策略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出发,阐述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现有解析技术的优缺点,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解析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其来源具有多元性。

为了更好地进行污染控制和治理,必须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进行深入解析。

农业活动排放:农业活动是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农田灌溉等过程中,重金属元素如铅、汞、铬、镉等容易进入土壤环境,导致污染。

农用地膜的不合理使用也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

工业废弃物排放:工业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特别是含有重金属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经过雨水冲刷、渗透等途径,很容易进入土壤环境,造成农业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交通运输排放: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汽车尾气、轮胎磨损等产生的重金属颗粒,通过大气沉降和径流等方式进入土壤,也是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城市生活垃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

如果不进行合理处理,这些垃圾中的重金属物质很容易通过淋溶、渗透等方式进入土壤,造成农业土壤污染。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解析,如同位素示踪技术、多元统计分析等。

还需要加强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污染问题,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三、重金属污染来源解析技术研究进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是解决农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随着农业生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农田生产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研究和发展一种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剥离、堆积覆盖和土壤修复机械处理等方法。

研究发现,土壤剥离能有效地去除表层污染土壤,减少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机会。

堆积覆盖则是将清洁土壤覆盖在受污染土壤上,起到隔离和稳定重金属的作用。

土壤修复机械处理则是利用机械设备将受污染土壤进行翻耕、破碎等处理,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改善土壤结构。

这些物理修复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修复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

植物修复技术是通过选择适应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植物,生长于受污染土壤中,通过吸收、累积和转运重金属,并固定在植物体内,起到修复土壤的效果。

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通过利用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将其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中。

这些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低成本、环境友好等优势,并已被广泛应用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

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化学物质对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修复。

常用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添加固化剂、络合剂、还原剂等方法。

添加固化剂可促进土壤中重金属的固化,并形成难溶化合物。

络合剂则是通过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还原剂则是将重金属从高价态还原为低价态,减少重金属的毒性。

这些化学修复技术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其成本较高,对环境影响较大,并不是最理想的修复技术。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物理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均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中。

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如何提高修复效率、降低修复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 廖西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 廖西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和重金属廖西元
为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组织管理,近日,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农业面源专项管理工作
会议。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科技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及项目负责人与项目骨干参加了会议。

各项目负责人就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和试验示范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项目执行进展和任务完成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和下一步工作思路等。

专家委员会对专项和项目进行了梳理把脉,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了充分肯定,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会上对项目进行了书面评判和互评,并就如何保证专项的顺利实施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将在汇总整理后分别反馈给项目负责人,督促各项目认真落实。

专家一致认为,专项在管理上坚持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产业导向”的原则,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搭建了有利平台,项目内和项目间协同创新氛围浓厚,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设备研发与标准研制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设备研发与标准研制

丨2018年第5期·111·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设备研发与标准研制郑床木,毛雪飞,刘霁欣*(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农田土壤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田土壤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2014年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在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最高,达19.4%,其中重金属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数的85.8%。

农田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已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威胁农业生态安全,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引起各级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农业农村部出台措施强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提出在2020年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

开展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及评价预报,必须具备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现场快速监测设备,建立科学可行的监测技术标准。

我国农田土壤基质类型复杂、污染地域跨度广、污染水平差异大,当前土壤中氮磷及重金属监测以实验室仪器方法为主,无法满足现场监测需求。

现有X 射线荧光光谱(XRF )及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 )等重金属现场监测技术已有商品化产品,但关键部件国产化、模型谱库、精确定量消除基体干扰等仍待解决,微等离子体光谱及电热蒸发光谱(ETV )等重金属现场监测技术已形成了样机,但消除基体干扰及多元素集成仍待提升。

土壤氮磷速测设备已具备全量监测能力,生物有效性表征、原位提取装置和现场速测技术仍待优化。

此外,长期定位动态监测布点技术及同类指标专项采集设备仍待建立。

针对以上问题,2016年启动实施的“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置了“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设备研发与标准”共性关键技术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钢研纳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13家国内优势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联合承担,以突破土壤复杂背景下重金属监测快速进样及基体干扰消除与分析建模、氮磷生物有效性评价及快速监测、现场布点及智能分析等关键技术,形成系列重金属及氮磷现场监测及样品前处理设备、技术标准规范等,服务于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禁产区划分、污染防治等,以提高监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提升监测标准化水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对策

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对策

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品质。

农田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针对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采取有效的修复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农田重金属污染。

农田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镉、铅、铬、汞、砷等重金属元素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导致农作物和农产品超标的一种环境污染。

这些重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田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市面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忽视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田重金属污染呈现日趋严重的态势,对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进行修复。

针对农田重金属污染,我国应当采取以下对策来进行修复:1. 加强环境监管。

完善农田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2. 采用生物修复技术。

通过植物吸附、蓄积重金属的能力,选择对重金属元素具有较高耐受性的植物进行种植,如石竹、枸杞等,以达到吸收和蓄积重金属元素的目的。

3. 修复土壤微生物群落。

通过引入有益微生物,激活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增加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质量的提高,促进土壤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解毒和还原,从而减轻农田重金属污染。

4. 手段改变土壤酸碱度。

酸性土壤更容易发生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因此可以通过添加石灰、石膏等方式来改变土壤的酸碱度,以减少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和封存。

在修复农田重金属污染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农田地区的特点和不同重金属元素的特性,采取灵活的对策来进行修复。

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农田重金属污染的预防和控制,避免后续的污染再次发生。

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大隐患,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此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田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工作力度,保护农田土壤的健康和农产品的安全,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一、概述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农田径流等,已成为我国水体污染和土壤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投入品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方面,针对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的问题,研究开发了多种新型肥料和农药,如缓释肥、生物农药等,以降低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田径流等污染源,研究提出了多种治理技术,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田径流控制技术等,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地区的污染类型和程度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开展治理技术研究。

现有治理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技术和经济障碍,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和推动,形成合力。

本文旨在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总结现有治理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探讨未来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推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农业面源污染定义与分类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药、化肥、畜禽养殖废弃物、农田土壤颗粒等,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渗漏、土壤侵蚀、农田扬尘以及大气沉降等方式,进入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所引起的污染。

这种污染形式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性大、随机性强、不易监测等特点,因而难以控制和治理。

(1)化肥污染:过量使用化肥,特别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容易造成土壤和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影响生态环境。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是指通过种植、养殖等农业活动而导致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物随着降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影响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态工程治理技术、生物技术治理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方面。

一、生态工程治理技术生态工程是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植被带等生态工程设施,利用植物吸收和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使水体得到净化的过程。

生态工程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利用水稻田和芦苇等植物作为植被带,可以有效吸收水中的氮磷等养分,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二、生物技术治理技术生物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对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吸附、富集等处理的技术。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利用好生物技术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

例如,通过在农田中添加细菌剂,可以促进土壤中有益菌群的繁殖,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达到减少化肥冲刷入水体的目的。

三、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土壤改良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至关重要。

适当施用有机肥、石灰等土壤改良材料,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化肥农药的流失,降低对水体的污染。

四、灌溉和水资源管理技术灌溉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可能会导致较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增加土壤流失和污染的可能性。

因此,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水资源管理技术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至关重要。

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设置排水沟、沟渠等设施,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降低土壤流失的风险。

五、农田环境监测技术农田环境监测技术是指通过监测土壤、水体等环境参数,及时发现和评估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对农田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可以及时了解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农业有了很大进展,工农业现代化技术越来越先进。

但是随着我国工农业的逐步现代化,许多地区的土壤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只依赖传统修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治理要求,因此生物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因其无害、绿色、环保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物修复主要可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两大类,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危害,其次探讨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现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污染;重金属;土壤修复;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引言重金属污染在我国环境污染中所占比重较高,对土壤的危害性较大,不仅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还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存在多种形式,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相较于物理、化学修复技术来说,其较低的成本、效果的稳定性、二次污染小等优势都提高了其应用的广泛性,成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要手段之一。

1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危害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地区主要分布在工业核心区域,包括长江经济区、珠江经济区,总体来看,南方污染情况较北方严重。

重金属来源主要分为两方面: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较人为因素产生的影响较轻,伴随地壳运动,地质发生变化,矿物风化,地表径流以及大气迁移产生,此类因素产生影响较小。

人为因素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近现代我国工矿业发展迅速,各类矿石、煤炭原材料开发量巨大,废弃尾渣露天无序堆放,经过雨水沉降作用进入地表径流;研究表明在矿场、钢制厂、火力发电厂及重工业区周边的土壤重金属检测值明显高于非工业区域。

重金属元素大多为人体非必须元素且多数为有害元素,人类长期食用重金超标食物,或是饮用超标饮用水,均会损害人体健康。

2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现状研究2.1物理化学修复技术(1)土壤淋洗。

该种技术类型主要通过土壤淋洗转移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元素,其中,淋洗液主要为清水或者增强重金属元素溶解性的试剂溶液。

科技发力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科技发力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保障,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矿业发展和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普及,农业环境问题频发,其对农产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成为新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相继启动了一批科技计划,建设了一批试验示范基地,探索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特别是自2016年起,中央财政投资近10亿元启动了“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研发专项,集中了我国农业环境领域的主要科研单位和优势研发团队,着力开展农田面源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方面防控机理研究,突破农田面源污染物和重金属溯源、迁移和转化机构建了一批重要防控理论体系和方法原理,有效提升了技术研发创新度。

初步明确了典型径流易发区农田系统氮磷迁移转化过程与流失的主控因子,建立了农田氮磷积累速率及流失通量的多尺度观测与估算方法;自主建立了化学污染物的同位素标记合成方法,开发了典型污染物的分析检测技术;初步明确了农业废弃物好氧转化碳氮磷硫转化规律与损失驱动因子;初步建立了区域尺度农田与农产品重金属数值法污染源解析方法,阐明了土壤重金属的生态毒害机理及模型和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及标准化等。

形成了一批关键性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有效提升了与产业需求的关联度。

研发了沟塘调蓄功能提升及氮磷阻控能力强化技术、疲劳型旱地农田生态农业修复技术、碳氮磷水协同调控提升作物氮磷吸收利用技术;初步掌握了我国主要有机肥厂工艺方法、堆肥原料、堆肥及有机肥样品的理化指标、微生物菌群等,研发智控系统、菌剂、好氧一体化、自动化设备;初步确定了农田中酞酸酯及农药类污染物环境限制值的计算毒理模型,形成了农田抗生素、激素等污染物的生物炭吸附催化降解技术与产品;研发了硒硅叶面阻隔剂新产品、高效镉砷同步钝化剂,研发了重金属萃取植物材料创新和规模化繁种技术与装备,以及低廉高效环境友好镉砷铅化学活化剂等。

《2024年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综述》范文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综述》篇一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来源及修复技术研究综述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田土壤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重金属污染不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而且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因此,了解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污染来源以及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对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污染元素包括镉、铅、汞、砷等。

这些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城市生活垃圾等。

污染范围广泛,涉及多个省份和地区,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三、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废水、废气、废渣等,通过排放和降雨等途径进入农田土壤。

2. 农业活动: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以及污水灌溉等农业活动,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

3. 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中的重金属通过降雨、地下水等途径进入农田土壤。

四、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针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

1.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客土法、排土法等。

通过将受污染的土壤去除或替换,达到修复目的。

该技术适用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但成本较高。

2. 化学修复技术:包括淋洗法、钝化法等。

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物质,使重金属元素发生沉淀、吸附或转化等作用,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活性。

该技术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需谨慎选择化学物质,避免引发二次污染。

3.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

利用植物或微生物的吸收、转化等作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该技术具有成本低、环保等优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五、结论与展望当前,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江苏省内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修复研究

江苏省内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修复研究

江苏省内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修复研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

江苏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强省之一,也面临着类似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本文将围绕江苏省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状况及其修复研究展开探讨。

首先,需要了解江苏省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江苏省内部分地区的农田土壤中存在着镉、铅、汞等重金属元素的超标问题。

这主要源于长期以来工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和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活动。

这些重金属元素会通过气态、液态、固态等形式进入土壤,并随着农产品的生长和农田的利用逐渐积累,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其次,针对江苏省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修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利用重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如迁移、转化和迁移能力的差异,通过土壤修复技术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常见的修复技术有堆肥堆添加材料和土壤覆盖等。

化学方法主要通过添加化学剂,如石灰土、磷酸盐和有机物等来改变土壤环境,降低重金属元素的有效性和迁移能力。

生物方法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的生理特性,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吸附、转化和蓄积,常见的技术有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

在江苏省的实际应用中,植物修复技术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修复方法。

通过筛选适应江苏省生态环境的植物物种,引入到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中,利用植物的吸收、承载和转运特性,将重金属元素从土壤转移到植物体内,并通过生物吸附和沉积的方式修复土壤。

此外,植物修复还能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特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另外,微生物修复技术也在江苏省内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微生物具有高效、经济和可持续的特点,能够降解重金属元素和转化有害物质,为土壤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研究表明,适当添加合适的微生物菌剂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改善土壤环境。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控制技术研究一、引言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为了满足人民对食物的需求,农业生产中采用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但同时也带来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指农田农药和化肥的残留物、农田排水中的养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农田生态环境和水质产生了严重影响。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1. 农田农药和化肥残留物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农田中的残留物增加。

常见的农药残留物有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吡虫啉类等,而化肥残留物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养分。

这些残留物在农田中逐渐积累,进而进入土壤和水体中,对周边环境造成威胁。

2. 农田排水中的养分农田排水中含有大量的养分,特别是氮和磷。

这些养分通过农田排水渗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引发藻类过度生长、水体缺氧等问题。

富营养化的水体不仅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周期,也会对水质造成负面影响。

3. 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随着农田的大规模开垦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日益突出。

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表层会因为降雨、风蚀等原因而被剥离,丧失肥沃的农业土壤。

大量泥沙通过水流被带到水体中,对河流和湖泊造成淤积和污染。

三、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技术1. 农田管理技术合理的农田管理技术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首先,合理施肥和农药使用是保护土壤和水体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测量土壤养分含量,并根据作物需求进行合理施肥,能有效减少养分流失。

其次,选择合适的农作物栽培和轮作模式,具有一定的抗病虫害和抗逆性,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非常重要。

完善的灌溉和排水系统能够减少农田排水对水体的污染。

在灌溉过程中,要注意减少水分浪费和养分流失。

同时,建立合理的农田排水系统,能有效控制水体中的氮磷流失。

3.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体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治理的方法。

例如,利用某些微生物和植物的功能,可以将农田中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对策

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对策

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对策1. 引言1.1 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农田重金属污染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田土壤中重金属超标面积逐年增加,已有近一半的农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超标现象。

主要受到工业废水、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废弃电子垃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壤中镉、铬、铅等重金属超标严重。

特别是一些重金属元素对于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长期食用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产品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甚至引发癌症、中毒等严重后果。

农田重金属污染不仅危害农产品质量与农业生产安全,也影响到环境生态平衡与人民健康安全。

加强对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的监测与研究,提高人们对农田环境质量的重视与认识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农田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与修复,确保农产品质量与环境安全。

1.2 对农田重金属污染的重视对农田重金属污染的重视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田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农田重金属污染不仅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影响,还会通过食物链向人体传播,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农田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重视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和防治。

只有时刻保持警惕,加强监测和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控制和减少农田重金属污染的发生和扩散。

还需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引领产业升级和环境治理,为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共同努力,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技术支持,促进我国农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内容结束】2. 正文2.1 农田重金属污染的成因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如果排放不经过处理直接进入农田,就会造成农田重金属污染。

2. 农药与化肥使用: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也会导致农田中重金属的积累,特别是一些含有铅、镉等重金属成分的农药和化肥。

农田农业废弃物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农田农业废弃物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农田农业废弃物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农田农业废弃物重金属污染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严重问题,给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研究和实践都在进行,各种治理技术也被提出和应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农田农业废弃物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一、问题现状农田废弃物中的重金属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等,长期施用造成土壤中重金属积累,影响了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环境。

特别是在我国,农田废弃物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为严重,亟待解决。

二、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污染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体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土壤退化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增加了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

三、主要治理技术目前,针对农田农业废弃物重金属污染问题,主要的治理技术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等多种手段。

这些技术各有特点,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理。

四、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资源,降解或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治理方式。

通过合理利用微生物菌剂和植物的生长,可以有效减少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

五、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是通过化学方法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形态,使其变为不易迁移和生物有效的形态,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

这种技术需要谨慎使用,以免对土壤造成二次伤害。

六、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是通过土壤改良、固化等手段,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减少其对植物的毒害。

这种技术常常结合其他修复技术进行综合治理。

七、问题反思与展望在治理农田农业废弃物重金属污染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特点、作物品种和不同技术的适用性,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提高治理效果和降低成本。

八、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不同治理技术在不同土壤和废弃物条件下的适用性和效果,为今后的农田农业废弃物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九、研究现状与成果目前,各地研究机构和科研团队都在积极开展农田农业废弃物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新技术展望与探索

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新技术展望与探索

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新技术展望与探索农田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长期以来,农民在农田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以及工业废弃物等物质,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

这些重金属元素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很容易超出人体健康的标准并且通过农产品进入食物链中。

因此,如何解决农田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

传统的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式进行实施。

物理方法主要是采用吸附、离子交换、沉淀等方式将污染物体进行分离与移除;化学方法主要是采用还原、氧化、沉淀沉淀、或者钝化等方式去除污染物;生物法主要是利用生物酶解、微生物降解等生物遗传学和生物技术对污染物体进行分解和转化。

现今的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仍存在一系列缺陷,例如成本高、处理周期长、修复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新技术的出现为农田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和修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目前正在研究的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新技术。

1.纳米技术修复:发现使用纳米材料是实现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新技术。

纳米材料分为大范围材料和小范围材料。

大范围材料包括氧化锌、氧化钛和碳纳米管等。

若以合适的条件对这些大范围的纳米材料进行渗透处理,它们能够帮助去除过量的重金属离子。

小范围纳米材料是指纳米峰和纳米颗粒等。

这些小范围的纳米材料是可以吸附重金属到它们的表面,并缓慢地从表面吸附重金属离子。

2.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和生物体展示的生物化学反应来降低污染物存在的程度。

生物修复技术高度依赖于各种生命形式与稀有物质之间的特定的生物化学关系。

这种生物化学反应能够转换入侵的有毒污染物并将其转化成能够再被生命形式代谢利用的有机物质。

3.气相生物修复:气相生物修复(Biofiltration)是将有毒气体使用许可的土壤綜合技术來清除有機氣體有毒污染物質。

有异味、VOC、BTEX和HAP等有毒物质的减少。

微生物是气相生物修复技术的关键成分,通过在特定填料上附着并生长,小微生物可以将有毒物质转化成非有毒或低毒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科发资〔2017〕298号附件10“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近年来,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重大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对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十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证明,由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照搬国外技术与理论无法切实解决我国农业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环境和科学问题,难以有效地遏制农业环境污染和日趋加剧的发展态势。

为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文件精神,落实《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确定的“保护耕地资源,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重点任务,聚焦我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组织实施了“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1—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高发区和重金属污染典型区为重点,以农田面源污染物和重金属溯源、迁移和转化机制、污染负荷及其与区域环境质量及农产品质量关系等理论创新为驱动力,突破氮磷、有毒有害化学生物、重金属、农业有机废弃物等农田污染物全方位防治与修复关键技术瓶颈,提升装备和产品的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

到2020年,示范区实现氮磷和农药污染负荷降低20%以上、农药残留率降低30%以上,污染农田重金属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农业有机废弃物无害化消纳利用率达到95%。

围绕专项总体目标,衔接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全产业链三个层次,在2016年、2017已经启动实施26个项目的基础上,2018年度拟发布9个任务方向,其中共性关键技术研究1个任务方向,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8个任务方向,拟安排国拨经费1.3亿元。

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类1. 集约化养殖粪污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装备研发研究内容:针对主要畜禽种类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粪污环境污染问题,研发主要畜种集约化养殖场规划布局、畜禽厂环保型设施设计、粪污污染控制规程;研发集约化养殖粪污收储运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及关键技术设备;研发集约化养殖业粪污高效转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专用设备;研发主要畜种集约化养殖环—2—境与粪污无害化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及装备;开展基于污染防治的集约化养殖场综合养分管理技术应用及其经济与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编制粪污污染控制技术规程2套,粪污收集、运输和贮存的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设备3套,研发粪污污染处理技术专用设备3套,研发粪污无害化现场快速检测技术规程3套;提出粪污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案3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件,有效转化3件。

开展集约化养殖粪污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的试验示范,实现集约化养殖业粪污无害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

【预期性指标】编制主要畜种集约化养殖粪污污染防治技术标准草案4项;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10篇。

执行期限:2018-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二、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类2. 长三角镉砷和面源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示范研究内容:针对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程度高所引起的农田重金属和面源污染加剧问题,以都市农业、城郊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高要求为目标,集成农田重金属污染物阻断技术与材料、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及氮磷流失消减技术、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防控技术与产品、典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集约化农田生态种养技术和模式;优—3—化配套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品种、超富集/耐性植物间套作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农艺管理措施;应用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检测技术、设备和标准,开展重金属污染和面源污染的监测和评价,建立区域重金属和面源污染的预警系统;构建长三角高度集约化农业重金属和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编制技术规范,开展工程化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形成长三角高度集约化农业重金属和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4套,编制水稻等主要种植制度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规范4项,建设农业废弃物污染控制技术工艺生产线1条,年处理能力1万吨。

建立长三角高度集约化农业重金属和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集成技术示范区,核心区面积0.1万亩,示范区面积0.5万亩。

实现土壤镉、砷等重金属去除率达12%以上,或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药残留率下降30%以上,氮磷和农药污染负荷消减25%以上,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5%以上。

【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5万亩,实现污染负荷消减目标,培训技术人员3000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3. 黄淮海粮食主产区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研究内容:针对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资料不合理投入—4—导致面源污染和污灌、矿业冶炼等活动导致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典型地表水源污染区域为目标,集成小麦玉米为主的作物生产区主要环境污染物损失阻控技术与产品、农药等农田污染物防控技术、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技术与设备;作物结构优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与修复技术;构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农田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编制技术规范,建设海河、黄河、淮河流域粮田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集成技术示范区。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形成黄淮海粮食主产区主要种植制度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和修复技术模式4套,编制本区域小麦、玉米等主要种植制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技术规范4项,改造作物秸秆无害资源化处理生产线1条。

建立黄淮海粮食主产区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集成技术示范区,核心区面积0.2万亩,示范区面积0.8万亩。

实现碱解氮含量>150mg/kg、速效磷含量>40mg/kg农田土壤氮磷积累量降低30%以上,氮磷污染负荷消减20%以上,土壤重金属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农业废弃物无害化消纳利用率提高到95%。

【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15万亩,实现污染负荷消减目标,培训技术人员4000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4. 黄淮海蔬菜主产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研究内容:针对黄淮海蔬菜主产区农业投入品与产出品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集成菜田氮磷污染负荷消减技术与产品、农药等农田环境污染物防控技术与产品、蔬菜等典型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设备;优化配套低污染蔬菜种植模式、氮磷流失阻控技术、露地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残留地膜回收技术;构建黄淮海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编制主栽菜田面源防治技术规范,建设黄淮海蔬菜主产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集成技术示范区。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形成黄淮海蔬菜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4套,编制本区域主栽蔬菜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清洁生产技术规范4项,建设蔬菜废弃物无害资源化利用生产线1条,年处理能力8000吨。

建立蔬菜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集成技术示范区,核心区面积0.2万亩,示范区面积0.8万亩。

实现碱解氮含量>150mg/kg、速效磷含量>40mg/kg农田土壤氮磷积累量降低30%以上,氮磷、农药污染负荷消减20%-30%,农药等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物残留率降低30%以上,蔬菜废弃物无害化消纳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

【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15万亩,实现污染负荷消减目标,培训技术人员4000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6—拟支持项目数:1-2项5. 长江中游双季稻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研究内容:针对长江中游低丘-平原区水系发达、以水稻种植和畜禽养殖为农业主产业的区域特点,综合集成氮磷高效水稻品种、农田氮磷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等污染物阻控、稻秸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产品与设备;集成养殖污染物的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集成径流输移和汇流区生物净化等小流域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实现技术的全时、全程性衔接,并使其功效、成本等技术指标达到实用化的要求;构建长江中游低丘-平原双季稻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模式,编制技术规范,开展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形成长江中游低丘-平原双季稻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4套,编制双季稻区面源污染防治技术规范4项,建设秸秆和养殖污染物高效利用生产线2条,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年;建立区域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集成技术示范区,核心区面积1万亩,示范区面积2万亩。

实现氮磷和农药等污染物负荷消减30%以上,农田有毒有害等化学品残留量降低30%以上,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利用率达到95%。

【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25万亩,实现污染负荷消减目标,培训技术人员4000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7—拟支持项目数:1-2项6. 西南粮食主产区重金属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示范研究内容:针对西南矿业密集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砷镉汞超标以及集约化农田农业化学品高量投入、氮磷流失严重等问题,以西南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建立集约化农田砷镉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示范区,编制基于多源污染快速监测技术的污染农田安全种植区划和监管技术体系;开展农田重金属污染协同钝化、植物阻隔等耕地安全利用技术与产品、植物萃取技术产品与装备的集成示范;开展粮油、粮菜轮作农业结构优化模式与区域养分资源多级循环利用耦合技术、污染物输移全程和周年全时控制技术、景观生态全程阻控技术的集成示范;优化配套低积累作物品种及农艺管理措施;构建西南粮食主产区砷镉与农业面源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编制技术规范,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西南粮食主产区砷镉汞和农业面源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方案1套,建立污染快速监测技术及其分区分级治理方案,形成西南粮食主产区砷镉和农业面源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模式3套,编制水稻等作物和果树等种植制度区污染防治技术规范3项,建设1条年产5000吨的重金属钝化剂/活化剂生产线。

建立西南粮食主产区砷镉汞和—8—面源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集成技术示范区,核心区面积0.1万亩,示范区面积0.2万亩。

实现土壤砷镉去除率达到20%以上、或有效性降低50%以上,氮磷、农药污染负荷消减30%-50%,农产品质量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

【预期性指标】技术辐射推广5万亩,实现砷镉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修复目标,培训技术人员3000人次。

执行期限:2018-2020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7. 华南镉铅污染农田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示范研究内容:针对华南地区由于矿山开发、冶炼导致的流域性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集成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治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协同钝化阻隔技术、植物萃取技术产品与装备、植物间套作修复技术等;建立针对不同类型金属矿体、冶炼加工、矿山废弃物、尾矿、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地表水和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源阻断、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过程一体化示范工程;构建华南区域性镉铅等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模式,编制技术规范,开展示范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