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道院赋第十八段赏析【明代】朱升骈体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南道院之山,在墓南院之左则。轩窻敞辟,巨山 远嶂,咸在焉。其颜曰悠然堂适。
………………………………………………………
………………………………………………………
咸淳二年(1266年)朝廷下令正式建筑道院,奠定了齐云山道教沿革的基础。齐云山的开发发 轫于晋朝,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显官巨贾纷至沓来,李白、朱熹、朱升、唐寅、海瑞、 戚继光、徐霞客、郁达夫等人慕名登山,以一睹齐云神山秀水为人生一大快事,他们寄情于峰 岩之上,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记,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珍贵文化遗产。目前齐云山除了道教的 宫、殿、院、坛、阁等108处外,尚有摩崖石刻和碑刻537处,主要分布于真仙洞府、石桥岩和 紫霄崖一带,年代上起北宋年间,下接当代书画名家,俨然历代书法大展览,构成了令人神往 的人文景观系列。
作品赏析
香炉峰在月华街太素宫前,山峰独立挺拔,形似香炉,故名。此峰底座小而稳健,炉身粗壮, 顶端与底座大小几乎相同,传说顶上的铁亭、香炉当初是朱元璋所赐,每当雨后初晴,云雾飘 渺之时,香炉峰或隐或现,有诗赞其妙曰:“山作香炉云作烟,嵯峨玉观隐千年”。 朱升是秉承 孟子思想的, 认为“孝”应该贯穿于人 的一生 , 人不仅应 该在父母活着时候孝敬 他们 , 而且在父母死后依然要 尽孝道 , 这才是真正的“孝” , 是为“大孝” 。朱升认为对 于“ 大孝”之人应当给予褒奖。 朱升不仅讲究“孝”的思想内涵 , 而且还非常重视 “孝”的物质载体和 形式。朱升认为子女尽孝也应该有一定的物质形 式 , 特别是父母死后, 子女更应该通过一定 的物质载体 来承载他们的孝心。朱升对程和卿建永思亭来祭奠死 去的亲人是非常赞赏的, 认 为这样才可 以让后辈有规 则可循 , 有祭拜亲人 的形式和场所 , 然后可 以知“大孝” 之所在 , 使“孝” 的精神永在 。对于丧服制度的规定朱 升也有 自己的看法 。至正丁未年(至正二十七 年, 1367 年) 朱元璋“诏翰林儒臣议定三年丧服, 应奉奏 日: ‘母 怀胎十月, 乳哺三年 , 该 斩衰三年 ; 父暂有腹育之恩 , 寝 则处乾推湿, 该齐衰三年’ , 而朱 升则认为 : ‘ 父 , 天 也 ; 母 , 地也。地无天不生万物 , 人无父不生其身 ; 止知有 母 , 不知有父, 非盛世之 礼也 " , 父母 的关 系有如 天与地 , 而父亲的权威和地位要高于母亲 , 无父或无母 皆不会 有子女, 因此子女只知其母或只知其父都为不 孝 , 这是礼法所不允许的。基于这一认识 , 朱元璋最后 下令“定父母皆斩衰三年。
国学 骈体文
南山道院赋 第十八段
明代 朱 升
作品赏析
齐云山道教沿革建筑很多,自开山以来,历代均有修建,明末最盛时这一百余处,原有太素宫,三元 宫,玉虚宫,静乐宫,天乙真庆宫,治世仁威宫,宜男宫,无量寿佛宫,应元宫,郎灵院,净乐道院, 道德院,中和道院,黄庭道院,拱日院,东阳道院,东明太微院,榔梅院,华阳道院,西阳道院,添书 院,石桥院,密多院,以及三清殿,参阳殿,兴圣殿,斗姆阁,文昌阁福地祠,土地祠,善圣祠,功德 堂,碧霄庵,东岳庙,等等,此外还有“九里十八亭"。 朱升对孝的论述,《 南山道院赋》 一文 中, 朱升道 : “客有为言戴 氏南山道院之状者 , 日: 此孝 子廷芳所为其先考处士南山君( 注: 即戴杞) 之墓庐也。 孝子未生 , 而处士卒 , 孝子既长 , 资明而志 远, 善友而劬 一书, 以为继述显扬 , 悉弗越子职外, 惟思吾亲而弗获也 , 乃道院于墓左而游居焉。 吁! 可哀也矣” ; “余日: 嘻 嘻, 是殆大孝矣。孟子 日: ‘ 大孝终身慕父母 ’ 。夫为 婴儿未有不慕亲者 , 哀 与年衰, 心逐形忘, 学不至于人 伦之至 , 不能为终身慕 。父殁而子甫生 , 子长而父是 慕 , 今 于孝子见之 , 是殆大孝矣。若然 , 则流峙之环拱 , 景象之秀异 , 天所 以妥处士之灵 , 而 昌孝子之 裔 , 吾将 述子之辞 , 为南 山道 院之赋 以美之。 真仙洞府崖壁下有许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 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圆通洞供奉的慈航普度天尊;罗汉洞供奉着真武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 八罗汉;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真仙洞府崖壁上“天开神秀”四个大字,为真仙洞府的 标志。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 村)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 士。元末(1367年)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 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 而闻名。朱升一生有二十四本专著,著有《易书诗》、《周家仪 礼》、《礼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考经》、 《小学》旁注、书传辑正、书传补正、老子孙子旁注,还有小四书 小学名、数医家诸书、葬书、内外传、刑统传解等,传世的有《前 图》二卷、《枫林集》十卷,《四库总目》另有前图二卷,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