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治理的特色和优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治理社会治理与服务
中国国家治理的特色和优势
刘晓光
阿拉善盟委党校,内蒙古 阿拉善 750306
提要: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国家治理理论不断成熟完善和治理实践不断探索积累的40年。

当今中国国家治理的特色和优势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体现在用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各领域的鲜活实践中,体现在强化党的领导权、政府执行权、国家监察机构监督权的公共权力配置和制衡中。

中国国家治理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治理实践极具中国特色,凸显社会主义性质,面向现代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家治理;特色优势
一、邓小平同志的嘱托与国家治理的提出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这是新一届党中央对邓小平同志政治嘱托的坚定贯彻,也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

针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什么,文章中进一步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二、中国国家治理的特色和优势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原则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政治框架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原则,那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这其中充分汲取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教训,坚决抵制了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凝结着党的历任领导集体的政治智慧,饱含着全党全国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政治热情和发展信心。

关于这条原则的论述,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
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
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
各方面,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
基本经验。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
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依法执
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
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人民是
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
度。

因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
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2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国家
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8年3月4日,国家领导人看望
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
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指出,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
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党、中国人民
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
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
制度。

新型政党制度有“三新”:一是“利
益代表”维度。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
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
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
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

二是功能维度。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效避
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
性竞争的弊端。

三是效果维度。

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效避免了旧式
政党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
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断裂的弊端。

“履
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与西方政党制度不同,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
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
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
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
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
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
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
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
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

二是中
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
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
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中国的政治
局势保持了长期稳定,国家主权和领土安
全得到了有效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
会实现了蓬勃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
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了充分保证。

实践证明,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多民族国家实现长治
久安的有效保证和实现形式,是先进的新
型的有效的民族地区治理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
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
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报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中国民主
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把坚持和完善基层
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国家层面的民
主制度与基层范畴的民主制度有机结合,
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内容更为全
面、更为丰富,结构更为完整,功能更为
强大。

这有利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民主制
度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它们之间的衔接
与互动,有利于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国家
·63 ·
区域治理社会治理与服务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本质,使中国的政治制度更好地成为亿万人民群众参与并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的制度。

3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感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个概括是对社会主义传统所有制理论的突破,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把它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分配方式必然要按劳分配为主体,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又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性,所以,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工作战略目标,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经济领域的重大制度体系建设目标。

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经济体系充分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和中国
化、现代化方向,具有强烈的科学性、民
族性、时代感。

4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指导地位鲜明反映了国家治理的中国颜色
和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基本文化制度是以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为核心进行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
道德建设的。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坚持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不断增
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
化、党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提供丰富有益文化资源的同时,自觉接
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形
成了各民族心向党、心向党中央的共同精神
寄托,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十九大
报告鲜明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
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
道路。

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
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文化领域
的强有力的体现和鲜明特色。

5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安排使国家治理
更加有效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十八大提出,加
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的重要思想,把社会管理创新推向社会治
理创新的新境界。

十九大提出“提高社会
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
水平”。

社会化是指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
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做到共建共治共享。

法治化是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
方式维护群众利益、处理社会问题、化解
社会矛盾。

智能化是指运用大数据、信息
化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精确性
和便利性。

专业化对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
要求更高。

随着社会治理经验的积累和信
息技术的应用,党中央对治理理论、治理
目标、治理能力、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的
认识更加清晰、更加科学。

6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治理,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

”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秉承“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
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
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
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
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对人与自然辩证规律的
科学认识,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的科学管
理,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新视野和新境界。

7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
全部工作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必须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
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
障的格局[1]。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
就深刻指出,“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党法”,
“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


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规定:“加
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党内法规既是管党
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的有力保障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
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
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
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
规。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强调:“在我们国家,法律是对全体公民
的要求,党内法规制度是对全体党员的要
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严格。

我们党是先锋队,对党员的要求应该更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努力形成国家法
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
进、相互保障的格局。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
心,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这种地位,决
定了党的建设制度体系不仅是国家治理体
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国家社会各项
制度的制定实施起着“总揽全局、协调各
方”的作用。

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在国家治
理体系中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它能够保证
国家治理体系的社会主义方向。

同时,党
内制度与国家法律的有机衔接,体现了国
家治理体系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建立在此
基础上的治理能力必定是强有力的。

8权力配置和制衡走向现代化
十九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深化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与以往机构
改革相比较,这次机构改革有三个鲜明特
征:第一,强化党的领导权,强调“坚持
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
构改革的根本保证和首要任务”。

通过优
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建立健全党
·64·
区域治理社会治理与服务
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同级组织中得到贯彻落实;优化党的组织、宣传、统战、政法、机关党建、教育培训等部门职责配置,优化设置各类党委办事机构,优化规范设置党的派出机关,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统筹设置党政机构,对职能相近、联系紧密的,实行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既强化党的机构作为领导者、决策者的地位,又有效整合优化力量和资源,发挥综合效益,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第二,强化政府的执行力。

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通过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整合分散于不同部门的职责,使各个政府机构职能明确、责任清晰;精干设置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科学配置权力,减少机构数量,简化中间层次,提高行政效率,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
型政府。

第三,强化监督权。

深化国家监
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党的历史
使命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事关全
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

深化国家监察体
制改革,是对政治体制、政治权力、政治
关系的重大调整。

纪律检查是全面从严治
党的利器,国家监察是对公权力最直接最
有效的监督,合署办公能够强化党和国家
的监督效能和治理效能,使依规治党和依
法治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可以看出,
党的领导权、政府的执行权、国家监察机
构的监督权三者之间科学配置、相互衔接、
有效制衡,突出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深化
政府的服务理念,强化对党政公权力的有
效监督,构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符合时代
特征和人民意愿的现代权力配置和制衡体
系,彰显了党中央强有力的自身建设能力
和国家治理能力。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
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
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

十九大报告清晰地提出了国家治理现
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二〇二〇年
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
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2]。

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从
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
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
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

这标志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
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非同小可。

总的来说,在新时代聚焦新的社会主要矛
盾,面对新的历史任务,不断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加强党的
领导,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能够有效保证和充分落实人民民主权力,
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
于推进党内制度建设与国家制度建设的有
机衔接,保证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是我
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国家富
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制度支撑
和能力支撑。

在这个伟大实践中,我们要
自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
领,发扬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攻坚克
难、开拓进取,取得新成绩、创造新辉煌。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
[J].全国新书目,2016(07):39.
[2]见超.理论指导 再立新功 协会学
习践行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
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J].中国建筑金属结
构,2018(06):12-13.
作者简介:
刘晓光,男,蒙古族,阿拉善盟委党
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管理学副教授,
在职研究生学历、农业推广硕士,从事公
共政策和阿拉善盟盟情研究。

(上接第58页)
品的宣传力度来让更多的人对转基因食品有更准确的了解,从而达到增加转基因食品消费意愿的目的。

调查中发现,电视新闻和网络的宣传效果较为明显,因此建议,政府可以加大在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平台上对转基因食品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

此外,建议政府可以采取适度的补贴措施以鼓励在居民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购物超市售卖转基因食品,使转基因食品可以慢慢深入到居民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Astrid Dannenberg. The dispers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sumer preferences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 A meta-analysi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8).
[2]Colson, Gregory . What do consumer
surveys and experiments reveal and conceal
about consumer preferences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J]. GM crops & food,
2013,4(3): 158-165 .
[3]陈从军.转基因食品消费者感知风险
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4]陈廷贵,陈苗苗.国产和进口转基
因食品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以转基因大米和转基因大豆油为例[J].上
海农业学报,2015,31(06):126-133.
[5]胡焱,俞益武,卜京琼,等.国内消
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消费态度——以北京
和上海为例[J].中国食品学报,2008(04):7-13.
[6]邱彩红.消费者对转基因稻米的支
付意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7]马琳,顾海英.基因食品信息、标
识政策对消费者偏好影响的实验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11(9):65-73.
[8]刘玲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消
费意愿及期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华中
农业大学,2011.
[9]俞文博,顾熀乾,展进涛,陈超.基
于信息传递视角的转基因食品消费认知情
况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农村
经济与科技,2013,24(09):67-69+174.
[10]王玉清,薛达元.消费者对转基
因食品认知态度再调查[J].中央民族人学
学报:自然利学版,2008(17):27-32.
[11]张红霞,黄建军.消费者个人特
征对其超市购买频率的影响[J].商业研
究,2005(13):35-41.
·6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