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成武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练习必修部分第二单元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归纳提升真题对应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题对应练第二单元古代和近代西方
的政治制度
1、[2014·四川卷] 西塞罗认为:“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
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
”此“大写的法”指的是()
A.自然法B.万民法
C.公民法D.《十二铜表法》
2、[2014·山东卷]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
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
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5.[2014·广东卷]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6. [2014·北京卷] 下图是法国1789年的一幅漫画。
画中三人分别代表贵族、平民和教士。
结合所学判断,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愿是()
A.第三等级反对制定新宪法
B.三个等级联合废除君主制
C.三个等级合力制定新宪法
D.三个等级修改拿破仑法典
7. [2014·江苏卷]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
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
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8.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9.[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
10.C2 T1[2014·全国大纲卷] (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阴谋、屠杀、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
(法国的国民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他们被赋予一种威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用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
——摘编自[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年)
材料二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
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
中国倡言革命者,实为无病呻吟。
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
法国自18世纪以来王族贵族“骄恣暴戾”,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
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并非“革命必得之果”。
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态度及其依据。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法国大革命的两种评价及其理由。
(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主要因素。
(8分)
真题对应练第二单元古代和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
答案和解析
1、A[解析] 本题以西塞罗的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题干“正义”“理性”等信息可知,“大写的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是一种法律观念,即自然法。
《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都是具体的法律。
故正确答案为A项。
2、A[解析] 本题以雅典城邦为牺牲的战士树立墓碑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解题时要抓住材料中“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一核心信息,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重点是公民的平等。
故正确答案为A项。
3.C[解析] 本题以古代雅典法律规定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古代雅典政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材料只有一项法律规定,不能说明雅典法律的完备性,故排除A项;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强调的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与自杀无关,排除D项;雅典公民自杀必须先申请,说明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与法律尊重生命无关,排除B项,选C项。
4.B[解析] 本题以美国参议院名额分配为切入点,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主权在民、天赋人权、自治、平等的内涵。
天赋人权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
材料规定选举权为“(非自由人)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就使《独立宣言》关
于天赋人权的规定得不到认真兑现。
5.D[解析] 本题以西方的政体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德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但皇帝的权力高于议会的权力,立法权无法制约行政权。
与此相符的是D项。
A项适合于英国;C项指美国,实行三权分立;B 项君主权力受制于议会,而德国皇帝权力高于议会权力。
6. [C[解析] 本题以1789年法国的一幅漫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法国大革命前,三个等级的矛盾尖锐,却能够围绕“新宪法”通力合作,C项正确;A项与图片寓意相左,排除;B项与图片信息无关;拿破仑法典是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选C项。
7. D[解析] 本题以德国君主立宪制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的信息说明德国君主立宪制具有专制主义的色彩,符合这一趋势的是皇帝拥有立法和行政大权,故D项正确。
8. B[解析] 本题以美国参议院名额分配为切入点,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主权在民、天赋人权、自治、平等的内涵。
天赋人权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
材料规定选举权为“(非自由人)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就使《独立宣言》关于天赋人权的规定得不到认真兑现。
9. [答案]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考查学生提取、解读有效信息与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根据材料中的目录找出一处差别,然后从出版时间的不同并结合各自的时代特征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可以从政治需要、经济发展、思想的时代差异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不同角度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10 [答案] (1)基本态度:否定(批判)。
依据:法国大革命方式激进;破坏巨大;过于追求形式,没有建设性。
(2)评价:否定;肯定。
否定的理由:盲目学美,导致大乱;体制变革应循序渐进;革命带来恐怖统治和社会动荡。
肯定的理由:推翻专制,享有平等权利;革命爆发和处死国王有其必然性;革命并非一定带来破坏。
(3)时代影响:个人的政治立场、思维方式、阅历等;对历史事件本身了解的程度(本问回答出2点即可)
[解析] 本题以法国大革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的态度主要根据材料一“可以适用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依据要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法国大革命的负面作用概括。
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二的两段材料分别概括评价,然后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种评价产生的理由做分析。
第(3)问,材料一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材料二突出的是评价者的个人立场与素养;对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是影响评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