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梯形的认识”的教学与感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VANGJSIH GYAUYUZ教学反思·
【摘要】本文以“梯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论述以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建议教师铺垫提问,营造学生自觉学习的氛围;引入提问,引导学生自觉构建学习目标;探究提问,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应用提问,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创新;回顾提问,指导学生自觉总结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引导生命自觉梯形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103-03
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唤醒生命自觉,成就魅力人生”,以学校核心文化理念为引领,培育拥有生命自觉之人。

这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致的。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自觉意识的培养,也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自觉学习”要关注数学的本质回归,关注学习过程的组织,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品质。

我校数学教研团队开展“以问题为引导,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为主题的校本教研,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以问题为引导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观念进行研究。

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梯形的认识”一课,谈谈“以问题为引导,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有效做法。

一、教学实践
(一)铺垫提问,营造学生自觉学习的氛围
【教学实录】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平行线)
师:这是什么图形?……请在上面任意添加两条直线,并且与这组平行线相交,想一想:可能得出哪些平面图形呢?
生1:长方形。

生2:平行四边形。

……
师:同学们的想法可真多,赶紧动手吧。

(学生汇报)
生3: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什么?
……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师(小结):看来,在一组平行线上添加两条直线,围成的四边形可能是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还可能是一种新的四边形——梯形。

【设计意图】
如何在课的伊始有效导入,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果在这组平行线上添加两条直线,与它们相交,围成一个四边形,可能会是什么图形呢?”接着,将绘画引入课堂,让学生动手添加直线,这个任务学生完成得轻松,课堂氛围轻松,于是学生愿意自觉地学,师生关系和谐,在这样的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效率高,问题也非常容易解决。

这样教学,使学生一开课就能自主学习。

(二)引入提问,引导学生自觉构建学习目标
【教学实录】
师(小结):通过操作,我们得知,在一组平行线上添加两条直线,可能得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哪些是我们没有研究过的?那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什么?
生(齐):研究梯形。

(板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关于梯形的什么知识?
生1:我一年级时就认识了梯形,我还想知道它为什么叫梯形。

生2:我想知道梯形像平行四边形那样有高吗?如果有,它的高怎么画?
生3:我想知道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
【设计意图】
在新课引入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出课题,再根据课题提出要学习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构建学习目标。

由于学习目标是学生自己构建的,学生会自觉以其为导航,引领整节课的学习。

(三)探究提问,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实录】
师:观察这些梯形,并且和平行四边形比一比,不同的地方在哪里?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

生1: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一样有四个角、四条边。

生2: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一样是四边形。

生3: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有一组对边会相交。

(教师板书)
师:请你指出哪一组对边平行,哪一组对边会相交。

(生用手比画)会相交,也就是不平行,另外两个梯形也是这样吗?
师:平行线也会有不同的位置,大家请看。

以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梯形的认识”的教学与感悟
□南宁市奥园小学莫洪宣
GVANGJSIH GYAUYUZ
·教学反思
师:给这些不同位置的平行线上添加两条不平行的直线。

围成的图形又会是怎么样的?
生4:还是梯形。

生5:这些图形的方向、位置和大小都不一样了,为什么还是梯形?
师:那什么是梯形呢?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汇报)
生6:是四边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师:看看课本是怎么说的。

生7:课本上没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
生8:“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说明另一组不平行了。

生9:“只有”是什么意思?
生10:说明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生11:课本这样说更简洁。

(板书:只有)
【设计意图】
在数学课堂中,主动参与自觉学习的学生对新知识感兴趣,
会自觉地去学习新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如何
引导学生理解“梯形的概念”这一有难度的问题?教师遵循主体
教学性原则,将新知识问题化,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自
觉学习。

围绕“梯形和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相比,有什么特
征”“添加的两条直线会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到底什么样的图
形是梯形呢”“‘只有’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师生交流质疑,学生
充分讨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得到了充分的发
挥。

学生一步步抓住梯形的特征,梯形的概念在学生的心中逐
渐明晰起来。

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理解了梯形的
概念,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

(四)应用提问,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创新
【教学实录】
(游戏:利用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创造出一
个梯形)
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选择了和三角形
搭配呢?是利用了它什么样的特点?
生1:因为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平行。

生2: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有两组对边平行,有了
平行线,再加上三角形有不平行的线,这样就可以得到梯形。

师:如果只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能摆出梯形吗?
……
【设计意图】
如何通过练习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提升?分层教学是
一条有效途径,可以让每一名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因此,
教师设计了集开放性、层次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拓展题,让不同
层次的学生的自觉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展示汇报后,教师再以
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用操作活动对“梯形的特征”进行诠
释,让学生在想象、推理、观察、操作与交流中再次巩固所学的新
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回顾提问,指导学生自觉总结活动经验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刚开课时提出的新问题解决了吗?回顾一下,
我们是怎么获得这些新知识的?
……
【设计意图】
全课小结环节,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课堂教学以
提问的方式展开,由于学生经历了提问和推理的过程,因此,学
生能自觉总结出新的知识和学习活动经验,这加深了学生的记
忆,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积累学习活动经验的能力,使
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二、教学感悟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提出:“学习是相遇与对话,是与客观世
界对话(文化性实践)、与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与自我对话
(反思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活动。

”可见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重
要性。

我校数学团队开展“以问题为引导,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为主题的数学校本教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
问题为引导”是指课堂主要以“问题”发现、生成和解决为主线,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质量高、挑战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和促
进学生独立思考,旨在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
力和思维能力。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体现“学为中心”
“学为中心”是当前南宁市教科所对课堂教学提出的一个要
求,想实现从“教为中心”的课堂到“学为中心”的课堂,关键是要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如果要研究的问题都由教师
提出,或者问题的探究都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学生又怎么会有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呢?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丰
富学生提问的素材,让学生学会提问……在本课中,学生提出了
大量的问题,问题形成了探究的内容,串成了课堂的主线。

自己
提问,自己研究,自己解决,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有利于
学生自觉学习。

(二)以问题为引导,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怎样检测思考的有效性?怎样强调重点问题?怎样引导深
入思考?这需要教师以有效的问题为引导,取代常规课堂中一
直沿用的平淡讲解,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与同学交流探
索。

课始,以问题“如果在这组平行线上添加两条直线,与它们
相交,围成一个四边形,可能会是什么图形呢”引发学生思考,并
且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看了这个课题,
你们想知道关于梯形的什么知识”,学生自觉以这个问题为导
航,引领整节课的学习。

围绕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呢”
“‘只有’说明了什么”师生交流质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梯形
的本质得以构建。

拓展练习部分提出问题“如果只用平行四边
形和长方形,能摆出梯形吗”,再一次引发学生的思考,巩固了
“梯形的本质——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一知识点,让学生经历
了数学化的思考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三)巧设活动,沟通图形之间的联系
通常数学活动包括动手的操作活动和动脑的思维活动,两
者都能有效地推进认知的深入和学习经验的积累。

在数学活动
GVANGJSIH GYAUYUZ
教学反思·疑问:“正方形能否看成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能否看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四边形可以按对边是否平行进行分类吗?四边形可以按对边是否相等进行分类吗?四边形可以按对角是否相等进行分类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交流,逐一导出一系列特殊的四边形,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其整理出来,揭示各种四边形概念之间的内涵关系。

(如图1)
图1
学生也可以从对边是否平行来比较四边形的特征,梳理各种四边形概念的外延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并用集合图的形式进行呈现。

(如图2)
图2
三、基于自主探究渗透类比思想
在图形与几何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包含并列等多种数学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环节拓展图形知识,探究含有多种关系的数学问题。

如在学习“四边形的分类”相关知识后,学生根据集合图进行整理总结,生成了新的问题:“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们之
间是一种包含的关系,还有哪些数学知识之间也是这种包含关系?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是特殊的梯形,它们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还有哪些数学知识之间也有这种并列关系?”通过自主探究这些数学问题,逐步渗透关系类比的思想,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数学知识提供了保障。

此外,要让学生理解图形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最有效的操作活动就是作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合作操作等方式,探索作图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在操作、归纳、类比等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数学问题,开展自主探究,这样既是对教材知识的有效拓展,也是后续学习的有力保障。

如在学习“画垂线”这一知识内容时,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尝试先用三角板和量角器自主尝试画垂线,再使用三角尺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通过这样的实践探究,学生逐步认识并概括出画垂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另外,学生借助点子图练
习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和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如果不借助点子图,怎么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呢?怎么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呢?怎么用直尺和三角尺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呢?”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展开自主探究,由此认识到平行线的判定以及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几何性质。

通过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学生在实践中建立了类比关系,奠定了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也由此积累了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经验,进而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总之,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基于自主探究,在观察、操
作、整理、交流等课堂实践中,经历感知图形、建构分类、比较类推、抽象概括、关系类比、实践类比的探究过程,在分类、集合、类比的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中深刻感悟和理解数学思想。

【作者简介】韦仕宁(1972—),壮族,广西贺州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上接第89页)中,学生不仅仅是要认识某个对象,更要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认识梯形的特征以及梯形的底、高等概念之后,教师让学生利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熟悉的图形动手创造一个梯形。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巩固对梯形的特征的认识,而且能深入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

此外,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不断丰富感性经验,深化对梯形的认识,同时也为其后续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特殊梯形提供了鲜活的资源。

(四)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自觉学习活动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

”可见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节课的教学以问题为引导,尝试促使学生自觉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自我的需求下学习,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自觉学习活动。

在这种理念的引
导下建构数学课堂,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数学建模的学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觉为主”的原则,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觉学习
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顾志能,汤利燕.学生提问让课堂展现别样精彩——“年、月、日”一课的创新求变与教学感悟[J ].小学数学教师,2018(12).
[4]黄春铭,肖炜清.《认识梯形》一课教学实录与评析[J ].广西教育,2015(48).
(责编杨
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