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1例Q热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1例Q热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Q热是由一种叫做Q热立克次体的病原体引起的人兽共患性疾病,Q热病潜伏期2~
38d, 通常为12~19d。
起病急骤, 恶寒战栗,体温迅速高达39~40℃, 呈驰张热, 体温持续5~
14d后下降,有时发热与无热期可交替出现。
伴有恶心呕吐, 剧烈头痛, 腰肌和腓肠肌痛, 眼眶、关节、胸部疼痛也时有发生。
较少伴发肝炎、肺炎, 个别有腹泻, 或偶见皮疹。
可并发脑炎、
脑膜脑炎、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本病流行病学特征,呈散发,男性青壮年多见,
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在牧场、屠宰场、皮革或肉食品工厂暴发流行。
2014年4月7日我科
收治一位Q热患者,经过3天的检查治疗及护理后于4月11日转入309医院继续治疗。
现
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4岁,主因“间断发热20余日,最高体温达39.7,午后及夜间体温相对较高,伴剧烈头痛,腓肠肌疼痛”经外院就诊后治疗效果欠佳,为进一步诊治于2014年4月7日12
点由急诊平车推入急诊病房。
入院时T39.7℃P123次/分R40次/分BP104/55mmHg SPO297%,立即给予心电监护,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L/min。
胸片示:右下肺少量炎症;B超示:脾肿大;超声心动示:少量心包积液。
查血白细胞:14.1G/L,N:79%,生化结果:肝功能多项异常,遵医嘱给予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治疗,但效果欠佳。
患者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营养状况差。
急查血清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加之临床表现而确诊,因患者疾病具有传染性于11日转入309医院治疗。
2 护理
2.1.1发热的观察及护理患者出现发热39℃以上,保持室内空气通气,鼓励患者多饮水,注意营养和液体的补充;保持口腔清洁,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保持床
单位、衣服干净干燥,及时更换;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血
压升高,以及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一定警惕体温持续升高。
高热期间定时监测体温变化,每小时测量一次,准确记录体温动态变化情况。
持续物理降温,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情况,防止冻伤。
2.1.2加强消毒隔离和职业防护目前认为Q热患者有明确的传染性,因此加强消毒隔离
是重要环节,给予患者安置单独病室进行隔离,单独护理,严格限制探视。
病房内每日用紫
外线灯消毒2次,每次30分钟,指导患者咳嗽咳痰或打喷嚏时用手纸捂住口鼻,出病房活
动时要戴口罩。
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操作前均正确穿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和医用鞋帽、戴橡
胶手套,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用后所有物品归类集中放置,统一处理,
2.1.3并发症的护理各地Q热病的病死率不一,而死因多为肺炎、心包积液,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DIC等并发症,特别是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所以并
发症的及时发现和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故在静脉输液时,一定要按医嘱控制输液
速度,经常巡视病房,对每个患者应做到细致的观察,病情出现变化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
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例如出现肺炎患者,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
排痰等。
呼吸困难者取半坐卧位,控制滴注速度,以免引起肺水肿;
2.1.4心理护理 Q热病目前还不容易确诊和多见,加上反复高热。
会使患者产生焦虑和
恐惧心理。
因此,护理工作者应在病人清醒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心理感受,针对性
的交流,必要时讲解关于疾病的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烦躁、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增加患者的信心。
通过健康教育,耐心解释和细心护理,帮助患者认识本病,了解每项检查,治疗和护理的目的,使其处于主动接受治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
3 讨论
立克次氏体以鼠类为储存寄主,以某些节肢动物(虱、蚤、蜱或螨)为媒介传给人类。
通
过节肢动物的粪便污染人体伤口或通过节肢动物的叮咬而感染人类。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典型
症状,并做病原体分离及血清免疫学检查。
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族等均可治愈病人,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疾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接触及虫媒传播,对于医务工作
者不要有排斥和厌恶心理,尤其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思想工作,倾听患
者主诉,站在患者的立场,体现优质护理和人文主义关怀;工作中必须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并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流程,认真施行各种消毒隔离措施,切断医源性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忠,陈桐,黄捷通.山东省畜间Q热血清学初步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
志,1996,(1):121.
[2]张启恩,艾承绪,刘玉堂,等.新疆西北地区蜱传斑点热、Q热等血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3,(2):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