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分析
选择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资产阶级创造的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是:社会化的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化大生产。

/4.按劳分配的对象是:消费资料。

/5.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区别:旧的分工依然存在,并且存在脑体力劳动的根本对立;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实行按劳分配;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极高水平,社会成员各方面的需求还不能得
到充分满足。

问答: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具有自觉性、计划性和比例性?答:1)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运行是一个自觉地、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的过程。

一般地说,任何社会的国民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也会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同。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比例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实现的;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比例性,主要是通过自觉地、有计划的调节实现的。

2)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归根到底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以及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总量平衡只能是相对平衡,合理的或正常的生产过剩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储备。

3)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就要求我们把计划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保持经济运行的计划性和比例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自学考试教材的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这章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学习研究一门学科,首先要弄清楚其研究对象是什么,但对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则是在学习完全部课程内容后,才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和体会。

这章共三节,第二节是重点。

} 第一节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这一节介绍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知识,对什么是经济、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做了解释,学习者对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应有所了解。

较为重要的是教材中的第四、五两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和其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问题。

前一问题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和要求:它深深的植根于现实经济运行的土壤中;它不是封闭、凝固、静止的学说,不是某种教条,而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拘泥于前人的个别语句,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和发展。

后一问题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经济科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没有狭隘阶级私利的局限,没有阶级偏见妨碍他们如实地揭示客观真理,只有无产阶级能坚持以科学态度去探索、认识、反映客观经济规律。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这一节是本章重点,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个问题: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即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供人消费的生活资料人类才能生存和繁衍下去,只有生产不断发展前进,人类社会才能进步。

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的生产活动也即人的有目的的劳动过程,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的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劳动对象即人的劳动加于其上的自然物或经人加工过的物质,后者称为原料。

劳动资料则是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人们用来从事劳动的各种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其中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统称为生产资料,是劳动过程的客观物质因素。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人们的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作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改造自然界和劳动对象,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体现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不断发展的,总的说包括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两方面,即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或者说劳动者是生产力和主观要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生产力的客观要素或物质条件则更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但是生产工具在发展,劳动对象在扩充,而且在现代生产力中科学、技术、运输、能源、信息等也日益成
为生产力体系中独立的要素。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尤其是一个社会中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生产力中包含科学技术,科技因素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方面,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其次,今天的科技已是一种与生产并列的人类基本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它的突破可以使生产力获得跳跃式发展,从而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社会生产方式的另一方面是社会生关系,即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即经济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从根本上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首先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是接连不断的进行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生产关系还包括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经济关系。

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简单地说即是生产决定后三者,后三者对生产起反作用。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的。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和发生作用的。

其客观性表现在:人不能消灭或改造经济规律,不能任意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无论人认识经济规律与否,它都在起作用,人若违反了经济规律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但是,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说经济规律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客观经济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了,人可以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经济规律、利用经济规律,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如下特点:绝大多数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一旦这种经济条件消失,这个经济规律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经济规律虽然没有阶级性,但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而人是有阶级性的,由于经济活动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在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问题上就会有阶级和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

四、研究生产关系必须重视生产力的状况
政治经济学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它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它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则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其上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意义
这一节的两个问题,前者可简要把握以下几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抽象法是研究经济问题的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要了解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中,还要借鉴一切人类优秀科研成果,借鉴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社会科学的一切新方法新手段来发展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后者可简要把握如下三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知识: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三、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本章知识难点:一、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的区别
本章知识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关于政治的涵义
对政治的解释分为两大类:剥削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道德。

这是古代东西方国家较为普遍的观点。

(2)把政治说成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实际上就是一个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的过程。

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法学家凯尔森。

(3)认为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或者说政治就是“权术”、“统治术”、“权谋”。

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马基雅弗利。

(4)认为政治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中国的孙中山。

(5)认为政治就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

这是当代西方国家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这是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界定政治。

(2)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

这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揭示政治的实质。

(3)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政治的含义
(1)对政治概念的不同定义
一是利益关系说;二是社会关系说;三是活动政治说;四是综合政治说。

(2)政治的确切内涵
政治就是在特定经济基础上,人们为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围绕社会公共权力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说
第二、政治学即权力学说
第三、政治学以政策作为其研究的中心任务说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就是以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政治现象的描述和把握,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按照政治学的本质属性来划分,政治学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按照政治学的研究特点功能来划分,政治学可以被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层次来划分,政治学研究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4、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5、目前政治学研究主要划分为九类。

一是政治学理论;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三是政治思想;四是政治制度;五
是比较政治学;六是行政管理;七是国际政治;八是政治学研究方法;九是分支学科。

三、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西方政治学最早发源于古希腊,创始人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其所著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

1、古代西方政治学
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撰写了《理想国》和《政治学》等著作,开辟了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

西方古代政治学说有这样一些特点:①它始于对国家问题的研究,因为它是以城邦国家作为研究和分析对象的;②它强调政治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道德,因为它认为政治是研究群体的善,国家的应然状态是至善的社会团体;③它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④在研究方法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所不同。

柏拉图主要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并且把政治与哲学、道德、教育以及家庭等问题糅合在一起,在他看来,政治学就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主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150多个城邦国家的比较,研究了不同的政体类型,并开始把政治学与伦理学分开,使政治研究的概念趋于系统化。

所以,在方法论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思辨研究方法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证比较研究方法,奠定了西方传统政治研究方法两大倾向的基础。

2、中世纪西方政治学说
欧洲的中世纪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封建性,其经济基础是封建领主占有生产资料;另一个是宗教性。

这个时期的政治学说是神学政治观,其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中世纪的政治学说的基本特点有:①鼓吹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②强调君权神授,认为教权大于王权,给王权也加上了神圣的光环;③主张神创等级制,以上帝创造万物为借口标榜封建等级秩序的合理性;④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的研究多诉诸神秘的直觉,后期即阿奎那时期则运用哲学的严密思维,采用抽象的概念分析方法,推导上帝的存在,论证国家、政体以及法的政治思
3、近代西方政治学
近代政治学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说
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基雅维利和博丹。

马基雅维利(1469~1527)意大利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君主论》,有的译为《霸术》。

其鲜明特点是从人性出发研究社会政治。

在方法上是以事实和经验为依据,马基雅维利的国家学说是基于他的人性恶理论。

国家的职责是阻止人类因贪欲而引发的无休止的争斗,最终目的是建立秩序。

马基雅维利认为理想的政体是共和政体。

博丹(1530~1596)是法国政治思想家和法学家,是近代资产阶级主权理论的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有《共和六论》。

主要贡献是:①主张以人的眼光研究国家问题。

②提出了主权理论。

认为国家主权是指一个中心(或是一个君主,或是一个集团)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它是一种永久性的绝对权力,对于公民和臣民而言,它是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政府可以更换,主权永远存在。

国家主权通过法律得以体现,并维护社会稳定,使国家合法化。

③以主权的归属作为依据,将政体划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三种类型,赞美合法的君主制政体是最稳定、合理的形式等。

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家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他们开始尊人重世,开始以政治权力作为研究的核心取向运用经验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等等,都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神学政治学说的突破。

当然他们的思想也带有阶级局限性的一面。

(2)17~18世纪的政治学说
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美国的潘恩、杰斐逊、汉密尔顿等。

格老秀斯(1583~1645)是荷兰政治思想家,自然法学派创始人之一,近代国际法理论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海上自由论》、《战争与和平法》。

他的政治学说主要有自然法、主权理论和国际法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斯宾诺莎(1632~1677)是荷兰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有《神学政治论》、《伦理学》、《政治学》。

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人性论,认为生存权是人性的根本原则,是人的最高的自然权力。

其主要政治思想有国家论、政体论、自由论。

霍布斯(1588~1679)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近代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自然法与国家法的原理》、《论公民》等。

洛克(1632~1704)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政府论》等。

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建立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基础上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天赋人权的理论,奠定了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

孟德斯鸠(1689~1755)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论法的精神》。

他发展和完善了洛克提出的分权学说,系统论述了三权分立思想。

他主张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来组成国家机构,其中,议会行使立法权,君主掌握行政权,法院专管司法权,利用权力之间的相互约束保证它们不被滥用。

他认为,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

他强烈抨击私有制,认为封建专制制度是私有制发展的顶峰。

他提出了“人民主权学说”和“社会契约论”,主张在新社会契约基础上建立人民主权的、实行法制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以人性论及自然法为理论基础,结合政治实践的需要,进行政治制度的构建和政治方案的设计。

主要表现在:①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观念。

②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强调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进一步揭批神权以及封建等级制。

③肯定人们对正义、平等、自由、民主、幸福的追求,形成正义论、平等论、自由论、民主论、天赋人权等理论。

④认为国家是人们缔结契约的结果,契约一旦生效,国家权力至高无上。

⑤分析政治权力的类别、特性和功能,提出了配置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

⑥重视法的作用,主张要依法建国,依法治国,按照法处理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等权利的实现必须依靠法律的保障,同时,这些权利的活动范围也必须以法律为边界。

⑦这些思想学说的本质是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和市场规则在政治思想上的投射。

(3)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政治学说
代表人物有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

边沁(1748~1832)是英国政治思想家、法学家、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理》等。

其政治思想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原则基础上,成为功利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议会改革方案直接成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指导原则。

密尔(1806~1873)是英国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著作有《论自由》、《功利主义》等。

自由论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张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

密尔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传统自由主义向现代自由主义的过渡,是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其本人也成为自由主义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代表之一。

孔德(1798~1857)是法国思想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实证政治体系》。

其政治思想主要由实证主义体系和社会团结思想组成。

实证主义体系方面,指出科学的知识必须以“实证的事实”为基础。

社会团结思想方面,指出社会起源于人的社会本能,社会的精神
权力应由科学家来行使,保证社会的秩序和进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广泛流传,对现代政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主要代表,著作有《社会静力学》等。

他用自然科学概念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提出了有影响的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自由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要求,通过确立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理论依据,运用社会学世界观,借助自然科学的概念、逻辑和方法,把西方政治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出现。

这些思想家主要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期望通过社会变革达成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变革计划包括诸如建立社会公有、共同劳动的共和国等等。

这些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4、现代西方政治学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的关系逐步紧密。

1880年10月,在美国学者柏吉斯的倡导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开始培养政治学博士和具有学科意义的政治学研究,政治学由此获得独立学科地位,标志着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进入了现代时期。

“新政治学运动”的兴起引起政治学研究方法的革新。

它主张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政治研究,认为价值判断有碍于科学的政治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政治学进入发展的兴盛期,行为主义政治学迅速崛起,它带动政治学研究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研究理念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

现代西方政治学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理论,即对传统政治研究的继承和深化,又称现代政治思潮;一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即所谓的“政治科学”。

(1)现代政治理论
现代政治理论基本是17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其显著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思潮纷杂。

主要有:
A、新保守主义。

其核心观点是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和革新,主张节制政治,以妥协的手段调和各种社会势力的利益冲突。

B、新经院主义。

在它的政治理论中同时兼有神学和伦理学两种政治观。

它认为人的一切权力都来源于上帝,所以,必须为它负责并提供服务;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无法实现政治体制的完善。

C、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和国家至上的观点,主张把过于集中的国家权力尽可能多地转移给各社会团体,实现政治权力的多元化。

D、存在主义。

为了恢复个人的自由,回归人的本质状态,他们号召人们对国家和社会采取一种弃绝和反抗的态度。

E、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各种自称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的统称,它由现代西方各种新老左派政治思潮组成,对资本主义持批判的态度,但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其主要理论有:卢卡奇、葛兰西对社会主义实践遗留的理论问题的探索;马尔库塞等人把政治与心理学结合的初次尝试;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阿尔杜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F、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最激进的政治理论,它不满足于政府和社会制度任何形式上的变革,要求废除国家,认为人的自由意志、个性发展和人的活动才是使社会充满生机和获得进步的力量源泉,鼓吹“无命令、无服从、无制裁”的无政府状态社会。

(2)行为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指运用实证方法对个人或团体政治行为进行研究的西方政治思潮的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