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海-气作用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海-气作用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原意是“圣婴”,最初用来表示某些年份圣诞节前后,沿厄瓜多尔海岸出现的一支微弱且向南移动的暖洋流。
后来科学上用此词表示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尺度为几千千米的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温现象。
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往往出现赤道东太平洋上温度异常变冷现象,过去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又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圣女”的意思。
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
人们知道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很久了,但至今对厄尔尼诺形成机制还不太清楚。
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正常年份,当赤道南侧东南信风盛行时,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的冷洋流在离岸风(东南风)的作用下,使沿岸一带深层的冷海水上泛,沿岸水温特别低,因此气温也很低,空气层稳定,很少有降水,有利于干燥气候的形成。
而在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为东南信风的向风岸,又有暖洋流经过,有利于这些地区暖湿多雨气候的形成。
此外,在赤道地区的东西方向上还存在沃克环流圈。
它是由赤道地区存在大尺度的东西方向热力差异所引起的。
在赤道太平洋西部的印尼群岛和马来群岛,降水丰沛,水汽凝结成云致雨时释放出大量潜热,形成“热源”;而在南美西岸沿海冷海水上泛形成“冷源”。
这种东西温差引起纬向气压差,从而形成“热源”地区气流上升,“冷源”地区气流下沉,冷源下沉气流在低空流向热源地区,热源上升气流在高空流向冷源地区,这样就在赤道太平洋上空形成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很弱,并常有变化。
南美西岸冷海水上泛,再加上沃克环流下沉气流,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地区气候异常干燥。
而马来群岛和印尼群岛及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处在沃克环流的上升区,再加上暖湿的向岸气流,使这里降水丰沛,空气潮湿。
在非正常年份,大约每隔3~4年,最短2年,最长7年,东南信风会突然减弱,甚至会转变为西风,这时赤道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泛现象消失,赤道逆流(自西向东水流)增强,且在较大的洋面坡度作用下,有更多的暖海水输送到东太平洋,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海水温度高于多年平均值,出现正距平。
据1951年、1953年、1957年、1965年、1969年和1972年6个厄尔尼诺年暖期3个月平均的合成图表明,发展最盛的厄尔尼诺事件,温度正距平 1 ℃的空间范围在赤道附近南北达15个纬度,东西达80个经度(90°W~170°W),中心最高正距平在2 ℃以上。
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规模最大,1 ℃正距平区南北近40个纬度,东西伸展120个经度(西伸到160°E),月平均温度正距平在5 ℃以上,秘鲁沿海更高。
厄尔尼诺出现,东太平洋洋面温度升高,暖洋流代替冷洋流,原来的沃克环流中的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从而出现对流天气,气候由原来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并且出现洪涝灾害。
与此同时,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因沃克环流中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再加上原来的东南信风减弱或消失,甚至变为西风,原来旺盛的上升流则减弱,降水锐减,气候明显干燥。
厄尔尼诺出现,对世界气候有很大影响,强厄尔尼诺差不多可以影响地球3/4面积的气候。
典例读“某年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值分布图”,图中曲线表示等值线,数值表示高于正常年份的水温。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用箭头画出南美洲西岸A处的洋流方向。
(2)这种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现象。
该现象形成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与该现象相反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这两种现象都是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表现。
(3)简述该现象发生时,对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南美西岸降水和渔业的影响。
答案(1)略。
(2)厄尔尼诺太平洋东南信风的减弱拉尼娜海—气(3)澳大利亚东部:干旱(降水减少);南美西岸:异常多雨,甚至洪涝灾害。
由于表层海水温度升高,营养物质减少,致使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渔业严重受损。
练习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
(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
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西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答案(1)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
(2)大气环流会减弱(或大气环流变得不稳定),因为其下垫面(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
减小(或产生变化);大洋西岸降水量会明显减少,因为这里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大洋东岸降水量会明显增多,因为沿岸暖流的增湿作用以及这里的下沉气流减弱。
解析该图为“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的示意图”,把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洋流以及大气的热力环流整合在一个图上,考查海—气之间的关系。
第(1)题,先通过图中海水性质(暖水和冷水)来判断下垫面温度的高低:大洋西部温度高,大洋东部温度低。
再联系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可知:大洋西部下垫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大洋东部下垫面温度低,相对而言,空气收缩下沉,进而引起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形成一个顺时针运动的热力环流。
第(2)题,某些年份,太平洋赤道逆流的南支越过赤道沿厄瓜多尔沿岸南下,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水温升高,迫使秘鲁寒流的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太平洋赤道附近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减小,大气环流会减弱。
大洋东部由于受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影响,降水量会增多,有时还会出现暴雨,形成洪涝灾害。
大洋西岸由于热力环流减弱,上升气流也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所以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往往发生旱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