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险家【激情陈红:踏浪放歌的“海上冒险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多年前,歌手陈红以一曲《常回家看看》唱红大江南北,这首歌同她一道成为历届春晚观众心中最难忘的回忆。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正当事业如日中天时,这位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却突然“神秘消失”。
2012年春天,中国第一部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央视6个频道和地方台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
谁能想到,该片的总制片人、总编导竟是隐退很久的陈红。
为拍片她在海上漂泊5年,去过很多国家,台风中多次遇险甚至被海警用枪直接顶住后背。
从甜美可爱的女歌手到气场宏大的纪录片掌门人,其间她到底经历了怎样令人惊叹的人生蜕变?
遇知心爱人,成名后选择隐退
陈红1968年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非常喜爱歌唱。
22岁那年,她考上了海政文工团。
1999年陈红参加央视春节晚会,一首《常回家看看》让她成了家喻户晓的歌星。
鲜为人知的是,当时陈红只是想把它作为一封家书表达对父母的愧疚,压根儿就没想到会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98年陈红回家乡哈尔滨参加抗洪抢险,意外遇到了词作者车行,他说陈红你应该唱首关于回家的歌,然后就说自己写了《常回家看看》。
陈红看了歌词后,觉得非常朴实,写出了像她这样多年离家在外的孩子的心声。
这年11月,陈红把它录制好后就寄给了父母。
老人说这首歌写得太好了,他们一边听一边流眼泪。
因为很少有时间陪伴父母,最初陈红以为这只是自己的生活,后来上春晚时,
才知道这是千千万万家庭共同的心声,越是离开家的人越容易找到共鸣。
所以,这歌一下就火了。
陈红的父亲并不希望女儿做职业歌手,反而希望她做一个相对稳定的音乐老师。
“我的性格比较低调,向往踏实、稳定的生活,也不太喜欢娱乐大众、让别人来评说自己,所以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做明星。
”而《常回家看看》和《感恩的心》两首极具代表性的歌曲,也让陈红感到很难再有突破了。
于是,就在自己的歌唱事业处在所谓巅峰状态时,她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隐退”。
其实陈红当年暂别歌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遇到了知心爱人。
1999年,她和丈夫恋爱了。
提起自己的爱人,陈红说“我们俩人的认识挺有意思的,当时住得很近,一条高速公路,我住在路这边,他住在路那边,都要从高速公路那个口出去,我们两个经常在那儿交集。
别看老是碰上,我却没有在意,但他是个有心人,每次碰到我的时候都会很留心注意我。
比如说天冷的时候、天黑的时候,他就会跟着我的车把我送到住的地方再走。
有好几年都是这样的,但我竟不知道。
“就这样,他默默地当了4年护花使者后,大概对我的生活和人品有一个了解。
知道我每天什么时候回家,回家都会接触什么人,他发现除了一个小保姆以外,我从来不邀请人到家里做客,每天就是工作。
这样简单的生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渐渐地,我们开始一起吃饭、喝茶、聊天,言谈中,我觉得他是一个可以做丈夫的人。
”
求婚那天,老公郭玮玩了个魔术,巧妙地把手中的硬币瞬间变为一枚钻戒。
面对突如其来的求婚,陈红惊呆了,她没有当即作出决定。
当晚,陈红躺在床上碾转反侧自己在歌坛上正火,此时结婚生子,定会使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事业受到影响。
可长期的“地下情”已经让两人深感疲惫。
思考良久,陈红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接受郭玮的求婚。
一年后,他们可爱的儿子出生了。
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陈红无论买菜做饭还是接送儿子上幼儿园,都是亲力亲为,俨然一个贤妻良母。
孩子是陈红一手带大的,她说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除了工作,她的时间都给了孩子和家人。
“小家伙一定要和父母在一起,和老人在一起的孩子长大会有一种缺失。
”
转行做纪录片,5年漂泊海上
一晃几年过去了,当年和陈红一起走红的几个歌手渐渐成为国内歌坛的顶梁柱,而陈红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婉拒了所有演出邀请,将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家庭。
虽然陈红从未提过想要复出,但郭玮明白妻子对事业成功的渴望。
2007年,待儿子有一定独立能力后,陈红也有了自己的安排,她从海政歌舞团调到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担任总编导和副主任的职务,她决定转行去做纪录片。
从歌手到纪录片制片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对于这个全新的领域,陈红决心全力一搏。
对此,丈夫表示理解他知道当年陈红为了爱情从事业巅峰隐退,现
在孩子也大了,是该放手让妻子搏一搏了。
有了家庭做强大后盾,陈红干劲十足,申报选题、组织人手、研究筹备、撰写脚本,她一样一样地学,常常通宵工作。
陈红记得中国纪录片学会会长刘效礼跟她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等于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拍纪录片的人必须要忍住清贫,耐住寂寞,去追求你心中的信念,记录国家的历史,展望未来,让历史告诉未来。
”
陈红正式上任后心气儿挺高,一度对选题非常挑剔,“搞前人没搞过的题材,搞前人没搞过的风格,最重要的是要搞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意义的大片子”成为陈红主攻的方向,最后她决定拍摄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
于是,陈红多方奔走,到处为纪录片“化缘”筹集资金,最终该片由国家海洋局、海军政治部联合摄制,还说服了中石油和中海油参与协拍,海政电视艺术中心与三多堂科技共同制作。
《走向海洋》从拍摄到后期制作完成,共用了5年时间。
其间陈红一头扎在剧组没日没夜地当起总指挥,剧组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以及海外近10个国家,拍摄了大量的素材,作业过程异常艰辛。
为拍摄海南某钻井工作情况,摄像师顶着烈日,背上被暴晒起层层白皮;一次摄制组被误当作“走私船”,海警的枪口直接顶到了陈红的背上;克服重重阻力,收录了中国海军首批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归来的真实镜头。
当时有一个妻子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迎接在海上执行护航任务半年多的丈夫归来,孩子长大了,爸爸都差点不敢认了,
这让陈红非常感动……
西沙、南沙和曾母暗沙等海域是最艰苦的地方。
陈红说在海上拍摄遭遇台风是家常便饭,“曾母暗沙的拍摄是在科考船上完成的,还动用了直升机,为了达到拍摄效果,只能把人连同摄像机伸出窗外去拍摄。
在南沙时因风浪太大,我们很难靠近岛礁,不得不在小船上进行拍摄,当时船身晃动得厉害,每拍一个镜头都十分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