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全媒体运营框架和具体实践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日报全媒体运营框架和具体实践模式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新媒体起步比较早: 集团1999年创办大洋网;2007年成立滚动新闻部;2010年《广州日报》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 将包括网站在内的新媒体业务全部注入粤传媒, 以期利用市场资本和新机制来发展新媒体业务。

但是, 经过这么多年发展, 还是没能把新媒体做大做强,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没有打通内容生产的经脉, 从根本上解决纸媒与新媒体“你是你, 我是我”两张皮的问题。

直到2014年年底, 集团成立了全媒体编辑部, 并以此为依托不断调整完善顶层设计、组织架构、采编流程、管理考核, 建立起一体化运作的全媒体内容生产体系, 不仅使纸媒与新媒体之间“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而且真正做到了“你就是我, 我就是你”, 解决了不同媒介之间优势互补、一体化融合发展这个根本问题。

当然, 对于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来说, 这仅仅是开了个头。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 不仅要看思路、比胆识, 更要看定力、比耐力。

完善组织架构建立中枢平台
2014年12月1日, 在广州日报社成立62周年这个特殊日子里,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编辑部正式成立运行。

作为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数字化采编部门, 全媒体编辑部由《广州日报》夜编中心、全媒体中心(含数字新闻实验室)、音视频部以及大洋网等组成, 主要承担新闻的组织策划、内容采集、信息集成、把关发布等职能, 包括《广州日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新闻客户端、大洋网等新媒体产品的维护与更新, 以及《广州日报》主要新闻版面的编辑工作, 是集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中枢平台。

全媒体编辑部主任由《广州日报》总编辑兼任, 下设内容总监、技术总监, 以及执行总监和执行副总监。

其中, 执行总监由《广州日报》夜编中心主任兼任, 执行副总监由全媒体中心主任和大洋网总编辑等兼任, 显然, 在此框架下执行总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统筹角色。

这样设置架构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希望在不打散报社原有部门建制和不改变上市公司新媒体业务隶属关系的同时, 通过统分结合的管理方式, 既分出不同媒体平台的活力, 又统出融合发展的合力。

二是报纸采编拥有强大的新闻生产能力, 且报纸编辑部在原有生产体系中处于相对强势地位。

三是领导交叉任职, 有利于打通新旧媒体部门之间的壁垒, 融通人员之间的隔阂。

在全媒体编辑部的统筹指挥下,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变革内容生产方式, 创新采
编业务流程, 建立起了“统一指挥, 统一把关;滚动采集, 滚动发布;多元呈现, 多媒传播”的全媒体内容生产体系。

“统一指挥, 统一把关”, 是指全媒体编辑部统合集团多个采编部门进行一体化运作, 并将之前分属不同部门的新媒体发稿权限, 全部归口到全媒体编辑部统一进行发布, 确保每个平台和终端上的内容都事实准确、导向正确。

“滚动采集, 滚动发布”, 意味着要打破报纸原有的出版周期, 记者采集回来的文图、音视频等多种形态的新闻素材, 经过全媒体编辑部加工、把关、集成之后, 在多个平台和终端上24小时不间断地滚动发布出去, 随时为用户奉上色香味俱全的资讯大餐。

“多元呈现, 多媒传播”, 就是按照平媒、网媒、掌媒各自的传播规律和特点, 做到新闻内容的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元呈现、多媒传播, 达到传播效应叠加和效果最大化, 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再造业务流程内容一体化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必须对沿袭多年的报业采编流程进行改造, 包括编前会议、主任值班、记者采写、稿件编辑、审核发布等诸多环节。

具体来说, 集团进行了如下尝试:
人员集中办公。

为了便于一体化运作, 全媒体编辑部的所有主任和编辑全部集中在同一个空间内办公。

各位主任在负责自己分管工作的同时, 还要轮流值全媒体编辑部的班, 负责组织召开编前会, 统筹新闻的策划、采集、编辑、把关工作。

根据实践情况来看, 物理空间的改变可以让大家“一目了然”, 沟通的效率比以前明显提高, 工作的协调性也大大增强。

记者即时交稿。

对于突发新闻和需要滚动发布的新闻, 要求记者到达现场确认可靠信息后, 10分钟内发回140字左右的快讯, 2小时内发回500字左右的消息, 如有可能全部要求配发照片和音视频。

对于非紧急稿件和提前策划的稿件, 要求采访完毕后根据新闻事件的特性尽快发回快讯、消息或完整稿件。

最后, 记者还须采写一条最为完整、纵深的新闻稿件, 且最好与新媒体平台上已经刊发的稿件形成递进、差异和错位, 晚上提交供报纸版面采用。

稿件加工改写。

从全媒体编辑部新设的基础编辑岗位, 抽调10名素质全面的资深编辑, 组成类似“内部通讯社”一样的编辑小组, 负责新闻策划、采编对接、稿件改写等工作, 并将合格稿件放到成品库供新媒体终端编辑选用。

基础编辑就如同报纸采编和新媒体之间的一个“转换器”, 将采访部门的优质新闻资源激发、挖掘出来, 源源不断地引流到新媒体平台上来。

稿件审核把关。

为了确保舆论导向正确, 所有新媒体终端发布的稿件须经采访部门和全媒体编辑部值班主任双重把关, 如遇重大事件和敏感题材还须请示值班老总。

此外, 还特别增设了新媒体检查审读员, 专门负责未刊发稿件的审读和已
发布稿件的检查, 确保把好出口、及时纠错。

稿件发布原则。

新媒体的特点是“快”和“新”, 纸媒的特点是“全”和“深”。

根据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 在发稿时注意把握如下原则: 对于大家都有的、通用的即时新闻, 尽快在新媒体上先发, 争抢第一落点;独家新闻和深度稿件则由纸媒先发, 新媒体可以提前导读并于见报次日转载。

整合产品矩阵构建立体化传播体系
在完善组织架构和改造业务流程的同时, 集团对全媒体产品线进行了整合。

在电脑端, 对大洋网进行全新改版, 整合推出广州24小时、广州观察、广州镜头、广州政务、广州服务等五大本地资讯服务板块, 使网站定位更加明晰, 页面清新炫动, 引起了业界关注和网友点赞。

据第三方监测数据显示, 改版短短一个多月, 由于《广州日报》优质采编资源的注入, 大洋网日均点击量和日均访问用户迅速攀升。

在移动端, 《广州日报》新闻客户端即将全面改版上线, 数字新闻实验室基本组建完成, 全媒体采编系统正在建设之中;《广州日报》新浪微博粉丝560多万, 腾讯微博粉丝360多万, 总粉丝数突破900万大关, 长期稳居全国报纸官方微博影响力前五;《广州日报》官方微信用户数36万, 阅读数在纸媒中仅次于《人民日报》官方微信;集团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达到30多个, 涵盖了新闻资讯、生活服务、互动娱乐、电商平台等方方面面。

这样, 围绕《广州日报》这一共同品牌, 各个全媒体产品既有不同的分工, 又能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

打通内容经脉之后, 集团初步解决了微博、微信、网站、APP等新媒体“标配性项目”的新闻生产问题。

接下来, 集团将通过新媒体项目孵化机制, 动员采编力量全员投入, 组建多个扁平化、项目化、模块化的团队, 深耕行业板块和垂直领域, 推出一系列有市场竞争力和商业转化能力的新媒体产品,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长尾效应, 重塑积少成多的营收价格体系, 通过广告、流量变现、线上线下活动等, 探索多种模式赢利的可能性。

由于集团将经营性资产和新媒体业务整体注入了上市公司, 这使集团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上面临一些特殊情况。

譬如, 由于资金、人员、考评分属不同体制, 采编经营要求严格分开, 这些都从客观上增加了资源整合和媒体融合的难度。

因此, 集团更需通过一些制度性的创新来克服体制困扰, 尤其要利用好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势, 通过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 培育一些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项目, 在新媒体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 接下来国家必将加大在媒体融合方面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集团计划用好政策红利, 做好新媒体发展的顶层设计, 打通运营多个环节, 以一个个具体项目为抓手整合资源, 争取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建成具有强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