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总备课和时间进度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第二册全册总备课
一、全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六个单元,期中数与代数有4个单元,一个单元是数的认识,三
个单元是加减法;图形与几何安排的是观察物体和有趣的图形。
除此者外,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
(二)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的区别
数与代数:考虑学生对于计算学习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避免难点集中,为了促进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及学习活动的多方面的体会。
原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移到了一年级下册,原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和运算”后移到二年级上册。
图形与几何:相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比较困难测量长度和长度单位的学习从一年级下册后移到二年级上册。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初步理解计数单位“十”、“百”的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和数位顺序,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体会100以内各数的意义。
(3)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初步发展数感。
(4)学习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发展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数的运算
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
(1)不同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2)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4、数学好玩
综合与实践:分扣子
(1)结合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
(3)获得初步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4)在回顾、交流、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的能力。
填数游戏:根据数独游戏改编
(1)经历填数游戏活动,初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2)在探索、尝试、交流活动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5、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
让学生真正经历对本学期各个领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初步培养回顾与反思的过程。
二、全册教学建议:
(一)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的教学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此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数感,发展学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运算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进
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理解和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并能运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
2、对于计算,要突出对算理的认识和对算法的探究,摆脱重复、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运算体会数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一年级上册出现的毛毛虫图的基础上,一年级下册出现了类似“尺子”的数线。
3、运用100以内数加减法的运算的教学,是结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获得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发展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本途径。
4、对于解决问题,运用教材设计的问题串,更好的体现阅读和理解问题、捕捉和补充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要求。
例如“美丽的田园”在鼓励学生通过按照顺序观察等方法捕捉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加以记录;鼓励学生根据所求的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
在后续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中,鼓励学生通过画图等形式分析数量关系。
(二)图形与几何
1、通过让学生在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与交流等活动中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2、第一学段是实物观察,活动任务是观察与辨认。
从不同的角度只观察一个物体作为基本要求,体会从不同方向去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同一幅图不超过三个方向。
3、在“有趣的图形”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借助折纸、拼图、设计图案等实际操作,认识平面图形,促进他们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数学好玩
1、让学生在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中,体会游戏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活动后注意回顾活动过程,反思开展活动的意义和收获。
(四)对于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要让学生真正经历对本学期各个领域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初步培养回顾与反思意识。
(五)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教学时,教师首先
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老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
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来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
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数学。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老师不要急于求成,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立了“问题银行”等栏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的问题当时不能解决,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以后解决。
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
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加与减(一)………………………………… 9课时
二、观察物体………………………………… 2课时
三、生活中的数……………………………… 7课时
四、有趣的图形………………………………… 4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3课时
五、加与减(二)………………………………… 8课时
数学好玩………………………………… 1课时
猜数游戏 1课时
六、加与减(三)………………………………… 10课时
总复习………………………………… 5课时
教学进度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