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土壤类型分布及养分含量情况

合集下载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安康市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山腹地,地势较为复杂,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分布广泛,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

本文将对安康市的农业资源分布进行详细介绍。

一、土壤资源分布安康市的土壤类型多样,包括山地土壤、丘陵土壤、河滩土壤等。

其中山地土壤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秦岭山区,呈弱酸性或中性,肥力较高,适宜种植经济作物和果树。

丘陵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酸性较强,肥力较低,适宜种植杂粮和柑橘等作物。

河滩土壤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汉江流域,肥力较高,适宜蔬菜和水果的种植。

二、水资源分布三、气候条件安康市属于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温和。

年平均气温约为14℃,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年降水量在850毫米到1000毫米之间。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和果树。

安康市以小麦、玉米、大豆和高粱等杂粮为主要种植作物,占据了农业面积的大部分。

此外,安康市还以水果种植为主要特色,如苹果、葡萄、柿子等。

安康市的气候条件也为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畜禽养殖业也相对发达。

四、农田资源分布安康市的农田资源主要分布在丘陵和盆地地区,其中丘陵地区适合农业种植,盆地地区适合畜禽养殖。

农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率较高,农田平均海拔在500米到1000米之间。

安康市的耕地多以谷物为主,旱地水田都有,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

安康市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民主要从事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

总结起来,安康市拥有丰富的土壤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适宜农业的发展。

安康市的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广泛,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田资源主要分布在丘陵和盆地地区,而水资源则主要依赖于汉江和各个水库。

这些资源的分布为安康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安康地区土壤硒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安康地区土壤硒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主要仪器 ;P F 6 — 2 双通道非色散原子荧光光度
计 ( 检 出限 40 . 0 1 n g / mL ,适 用 十 一种 元 素 痕 量 测
定 ,双 通道 , 自动进 样器 、 自动稀 释 系统 ,全 自动 顺 序 注射 氢化 物 发 生 系统 ) ,北 京普 析 通 用 仪器 有 限责任 公 司。
1 引 言
硒是人体和动物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硒 参与人体多种蛋 白质 ( 辅酶 A 、Q )的生物合成 ,
具 有 抗 氧 化 、提 高 免 疫 功 能 、维 持 甲状 腺 正 常 功 能 、促 进 生殖 、拮抗 重 金 属元 素 及致 癌 物 的毒 性 、 抗 病毒及 抗肿 瘤等 多方 面 的生物功 能 ,现 已证实 硒 与4 O多种 常 见 疾病 有 直 接 和间 接关 系 ,适 量 补 硒 对 疾病 的防 治作用 非 常重要 l 1 。 然 而 ,硒 在 地 球 上 的 分 布 却 极 不 均 衡 ,据 WH O公 布 的资料 ,全球 有 4 0多个 国家属于低 硒 和 缺 硒 地 区 。我 国是 世界 主要 低硒 和 缺硒 国家 之一 , 有 7 2 %的县 ( 市 )属低 硒 和 缺硒 地 区 ,从 黑 龙 江 、 内蒙 、甘肃 、青海 到 四川部 分地 区严重 缺硒 。1 9 8 0 年 ,国家在 安康市 紫 阳县发 现 富硒 资 源 ,并 且属 于
布 图 ,对安 康地 区耕 作层 土壤赋 存硒 资源 的特 点 以 及分 布规律 进行 分析 ,并 提 出安 康地 区硒 资源 开发
利用思路 ,为安康市开发硒资源和发展富硒食品产
业提供 科 学依据 。
2 材 料 与方 法
2 . 1 材料
2 . 1 . 1 土壤样 品采集 采 集 区 域 :安 康 市 九 县 一 区 1 0 9个 镇 ,8 8个

中小规模养猪场沼气发酵产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中小规模养猪场沼气发酵产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中小规模养猪场沼气发酵产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摘要:为解决中小规模养猪场沼气发酵产物的合理利用,调查了安康市107个养猪场对沼气发酵产物的利用现状,并分别采集了16家养猪场附近4种不同类型土壤,测定土壤养分及盐分含量。结果表明,各养猪场对沼气发酵产物中沼液和沼渣的利用率不足50%,就近堆、排放较为普遍。堆、排放沼渣和沼液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比未堆、排放耕地土壤分别增加了38.46%、11.39%、4.75%、11.02%、18.69%,对全磷和全钾含量影响不明显;在设施菜地施用沼液和沼渣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比未施用的设施菜地土壤平均含量分别增加了16.16%、12.30%、6.28%,全氮、全磷、全钾及硝态氮含量变化不明显;对4种不同土壤类型土壤盐分含量及pH值均无明显影响。养猪场沼气发酵产物对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性质有明显作用,不合理利用引起的资源浪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值得关注。关键词:沼气发酵产物;利用现状;土壤质量;安康市Effect on Soil Quality of Biogas Fermentation Products in Small and Medium-scale Pig Farms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status of biogas fermentation products in 107 pig farms in Ankang city was surveyed.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soils near 16 pig farms were collected and the contents of nutrients and accumulation of salts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survey showed that there was less than 50% of utilization rate of biogas slurry and biogas residue of biogas fermentation in pig farms. Stacking or discharging near the pig farms were usual treatment methods for these products. The test results on soil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NO3-N,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increased by 38.46%, 11.39%, 4.75%, 11.02% and 18.69% in soils stacked or discharged biogas slurry and residue, comparison with the soils of none stacked or discharged, while the contents of total phosphorus and total potassium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soil of greenhouse,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increased by 16.16%, 12.30% and 6.28% in soil of stacked or discharged biogas slurry and residue comparison with the soils of not been stacked or discharged, and the contents of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total potassium and NO3-N also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addition, the content of salt and pH value of the 4 different soil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The products of biogas fermentation in pig farms could improve the fertility and quality of soil, however,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waste of resources induced by irrational use.Key words: biogas fermentation; utilization status; soil quality; Ankang city规模养猪场是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方式,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趋势。但每年这些养猪场产生大量的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置和充分利用,将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不仅恶化了畜牧业自身的生产环境,而且对周边大气、水、土壤等人类生存环境形成污染,严重威胁着城乡的生态安全。目前国内外关于猪场废弃物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1-4],其中以沼气工程为核心的生态型养殖场建设是养猪业较为普遍的发展模式,为解决养殖场环境污染,提供生产生活用能和有机肥源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多数中小规模养殖场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不具备后续处理条件和设施,对沼气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率非常低,粪便、污水等废弃物经厌氧沼气发酵处理后沼液中的COD、总氮、总磷等含量依然较高[5,6],无法满足直接排放的要求,如果直接排放又会给当地养殖业、农业环境带来了新的难题。中小规模养猪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沼气发酵产物很难做到高效综合利用,作肥料应用于农业生产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选择。沼液和沼渣是很好的肥料,对用它们作肥料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报道也较多[7,8],而对发酵产物在不同类型土壤中施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却鲜见报道。通过对安康市中小规模养猪场沼气发酵产物综合利用现状调查,结合前人的研究,分析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效果,提出设想和建议,为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养猪场经济效益、保证养猪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对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旬阳县的107户建有沼气池的养猪场沼气发酵产物的利用情况进行现场调查,所调查养殖场大部分是建于2005年左右、规模在2 000头以下的中小型养猪场。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16家养猪场附近堆、排放沼液、沼渣时间在3年以上的耕地,及这些耕地邻近未堆、排放沼液和沼渣的耕地,同时选择经常用沼液和沼渣施肥的设施菜地以及附近从未用沼液和沼渣施肥的设施菜地共4种类型土壤,分别采集耕层(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盐分(以电导率表示)等含量。土壤pH值测定采用电位法,水土比为2.5∶1;硝态氮用酚二磺酸比色法;盐分含量采用电导率法,用DDS-307型电导率仪测定,水土比为5∶1;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的测定均采用常规方法[9]。2结果与分析2.1安康市中小规模养猪场沼气发酵产物利用现状截至2009年底,安康市共有规模养猪场12 000余个,80%以上属2 000头以下的中小型养猪场,50%以上养猪场设有沼气工程。这些沼气工程设施能够处理养猪场产生的40%~70%的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其产物中沼气主要作为清洁能源应用,约5%用于设施蔬菜中,主要用于加温或采光,多余的沼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沼液和沼渣一部分作肥料(沼肥)用于设施蔬菜生产、农田或水产养殖,一部分就近堆、排放到荒地或水域中,对中小型养猪场沼气发酵产物的利用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各养殖场对产生的沼气的利用率较高,达到75%以上,40%左右的养殖场能够全部利用,主要用来作为炊事、取暖、加热等的燃料,由于夏季高温时期产生的沼气量较大,50%左右养殖场会将多余的沼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沼液和沼渣的利用率普遍较低,作肥料应用于设施蔬菜生产不到10%,普通农田小于50%,且以就近堆、排放方式为主,约50%被就近堆、排放到荒地或水域中。由于沼气工程一次性投资较大,运行成本较高,发酵产物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不但会降低投资效果,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堆放于附近荒地和排放于附近水域还会对土壤、水、大气等造成新的环境污染[10,11]。2.2养猪场沼气发酵产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2.2.1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培肥地力、改善作物品质及食品风味、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全氮含量反映了土壤氮素供应情况,硝态氮含量可反映土壤对当季作物的供氮能力,也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氮对植物生命活动以及作物产量和品质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合理施用氮肥是获得蔬菜高产的有效措施。对几种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测定结果见表2,堆、排放沼渣沼液土壤类型A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17.86~32.77 g/kg,平均值24.73 g/kg,比附近未堆、排放沼渣、沼液耕地土壤类型B平均值17.86 g/kg高38.47%,施用沼液和沼渣的设施菜地土壤类型D比未施用沼液和沼渣的设施菜地土壤C有机质平均含量高16.16%,沼液和沼渣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较明显的效果。设施菜地土壤类型C和D的全氮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06~1.57、1.02~1.64 g/kg,平均值分别为1.25、1.26 g/kg,二者变化范围和平均值均较接近,土壤类型A全氮含量平均值为0.88 g/kg,比B的平均值0.79 g/kg高11.39%。从土壤硝态氮含量测定结果看,A平均含量为83.33 mg/kg,B为79.55 mg/kg,A比B高4.75%,C与D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值间的差异均较小。以上分析表明,沼液和沼渣无论是以何种方式进入土壤,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这与其自身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关[12],但对不同土壤类型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影响差异较大,长期堆、排放的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增幅较大,NO3-N含量有小幅度增加;设施菜地土壤全氮和NO3-N含量均无明显变化,这可能与设施菜地长期施用氮肥量较大有关[13]。2.2.2对不同土壤磷素含量的影响对不同类型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测定结果(表3)表明,露地土壤类型A和B的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57~1.13和0.58~1.19 g/kg,平均值分别为0.82和0.78 g/kg,变化范围和平均值均较为接近;设施菜地土壤类型C和D全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83~1.49 和0.89~1.55 g/kg,平均值分别为1.14和1.19 g/kg,二者之间的值较为接近,但其变化范围和平均值均高于A和B,其全磷含量高与设施菜地长期施磷量大,引起全磷量的累积有关。从有效磷含量结果来看,设施菜地土壤类型C和D有效磷含量变化范围和平均值均高于耕地土壤类型A和B,这同样与施用磷肥量有关。土壤类型A和B的有效磷变化范围分别为35.58~72.76 和34.82~71.05 mg/kg,也较为接近,但A的平均值为51.19 mg/kg,较B的平均值46.11 mg/kg高11.02%。从测定数据分布情况看,A 的数值分布在变化范围上限值附近的较多,而B的数值分布在变化范围下限值附近的较多,初步可认为堆、排放沼渣、沼液对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有明显的作用。从设施菜地C和D的结果看,D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值均高于C,D的平均值为123.44 mg/kg,比C的平均值109.92 mg/kg高12.30%,说明在设施菜地施用沼液和沼渣能提高其土壤有效磷含量。2.2.3对不同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土壤类型A和B的全钾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6.95~10.14和6.77~9.62 g/kg,A的平均值为8.88 g/kg,较B的平均值8.15 g/kg高8.96%,设施菜地土壤类型C和D的全钾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6.89~11.26和7.06~11.53 g/kg,较为接近,平均值分别为8.91和9.07 g/kg,平均含量也较为接近;土壤类型A和B的速效钾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82.96~189.52和80.11~141.64 mg/kg,A的平均值为134.87 mg/kg,较B的平均值113.63 mg/kg高18.69%,设施菜地土壤类型C和D的速效钾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01.22~292.94和105.54~296.77 mg/kg,D的平均含量为189.58 mg/kg,较C的平均含量178.38 mg/kg高6.28%(表4)。对于耕层土壤有效钾含量,国内外一般认为,菜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在150~250 mg/kg之间为适宜范围,大于350 mg/kg为过量[14],如果按这一标准,所调查设施蔬菜地有71.3%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适宜范围下限,处于偏低水平,说明当地设施蔬菜栽培钾肥施用量不足。以上测定结果和分析结果表明,沼液和沼渣在土壤中合理施用对改善当地土壤钾素含量有较好的作用。2.2.4对不同土壤电导率和pH值的影响土壤的电导率反映了土壤盐分含量状况。由表5可以看出, A、B、C、D各土壤类型的电导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27~0.35、0.26~0.37、0.30~0.42、0.29~0.41 mS/cm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29、0.29、0.35、0.34 mS/cm,设施菜地明显高于露地土壤。由于设施蔬菜化肥施用量大,尤其是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土壤电导率升高[15];从测定结果看,沼液和沼渣无论是在露地堆、排放还是在设施蔬菜上施用均未对土壤电导率产生明显的影响。关于设施条件下土壤pH值变化及其原因的报道屡见不鲜。从pH值测定结果看,设施菜地C和D的土壤pH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74~7.52和5.81~7.46,平均值分别为6.69和6.75,低于露地土壤类型A和B,但A与B、C与D相比较土壤pH值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值均较为接近,沼液和沼渣对不同类型土壤pH值的影响不明显。3结论与讨论1)各养猪场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沼气发酵产物中沼气的利用率较高,超过75%,而沼液和沼渣的利用率不足50%,就近堆、排放于荒地或水域中情况较为普遍,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引起次生环境污染问题。2)沼渣和沼液堆、排放于耕地中,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比未堆、排放耕地土壤分别增加了38.47%、11.39%、4.75%、11.02%、18.69%,对全磷和全钾含量影响不明显;在设施菜地施用沼液和沼渣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比未施用的设施菜地土壤平均含量分别增加了16.16%、12.30%、6.28%,全氮、全磷、全钾及硝态氮含量变化不明显;未发现对4种不同土壤类型土壤盐分含量及pH值的影响。3)沼液和沼渣是很好的肥料,富含各种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在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沼液和沼渣能提高土壤中有机质、速效N、P、K等养分的含量,改善土壤性质,故对沼气发酵产物综合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研究很有必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参考文献:[1] 高云超,潘木水,田兴山,等. 猪场粪污发酵微生物肥及其肥效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5(2):52-54.[2] 付美云,朱进春,曾蕾,等. 猪粪与生活垃圾堆肥试验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09(9):72-75.[3] 吴淑杭,徐亚同, 凌云. 猪粪便生态型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Z1):168-171.[4] 李清伟,吕炳南,李慧莉,等.猪粪好氧堆肥研究的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7(1):63-65.[5] 杨金楼,计中孚.上海地区畜禽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沼渣液后处理技术调查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3,9(增刊):139-143.[6] 刘荣厚,郝元元,叶子良,等.沼气发酵工艺参数对沼气及沼液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增1):85-88.[7] 王卫平,朱凤香,陈晓旸,等. 沼液浇灌对土壤质量和萝卜产量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484-487.[8] 张祥明,郭熙盛,刘春盛,等. 氮磷钾配施沼气肥对早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10,41(2):399-402.[9]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0] 胡振鹏. 利用猪场废弃物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7):664-668.[11] 钱靖华,田宁宁,任远.规模化猪场粪污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态养殖,2006,42(20):57-59.[12] 于颖,王宏燕,周东兴.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8):140-144.[13] 周建斌,翟丙年,陈竹君,等.设施栽培菜地土壤养分的空间累积及其潜在的环境效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23(2):322-335.[14] MILLER R W, DONAHUE R L. Soil in our environment[M]. 7th ed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1995.[15] 周建斌,翟丙年,陈竹君,等.西安市郊区日光温室番茄施肥现状及土壤养分累积特性[J]. 土壤通报,2006,37(2):287-290.。

安康市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安康市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安康市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摘要:分析安康市国土资源开发优势及制约原因,提出该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安康市安康市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势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北纬31°42′27″ ~ 33°50′26″,东经108°01′13″ ~ 110°12′02″之间。

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土地总面积为23536.31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45%,居全省各市(区)第四位。

区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1.1土地资源。

安康市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陆的东北缘,自然成土条件多样,土壤类型复杂,有潮土、水稻土、黄棕壤、紫色土、棕壤、暗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等。

1.2 水资源。

安康市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汉江干流自石泉县西部入境,由中部斜穿过境,于白河县东北部出境,由西向东横贯全市,是陕西省河流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区内河网密度1.43km/km2,呈“叶脉状”排列。

安康市地下水资源丰富,2009年地下水资源总量17.54亿立方米,可开采量2.05亿立方米。

主要集中在石泉—安康等几个山间盆地,秦巴山区均为裂隙水,而转补于地表水。

全市水体多属重碳酸型,弱矿化水质,ph值约7.7 ~ 8.2,基本无污染,适宜生活饮用和工农业生产。

1.3 气候资源。

安康市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秦岭巴山天然屏障作用,形成特殊的气候区:区内地势高低差异悬殊,垂直地带性气候具有亚热带向山地暖温带和山地温带过渡性的气候特性。

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冬季温和,春季升温快且波动大,秋季降温急骤,夏季炎热。

雨热同步,四季分明。

安康市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雨涝、暴雨、冰雹及春季冷潮,夏季伏旱、旱涝交替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

1.4生物资源。

安康市因处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并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在山地地形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北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区内生物既有独特的地方种,又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生物,生物区系类群复杂,种类繁多,南北生物荟萃。

安康市粮油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安康市粮油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安康市粮油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研究摘要通过对安康市耕地的土壤养分情况分析,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安康市粮油作物耕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并按照氮素实时监控和磷钾素养分恒量监控的方法,对水稻、玉米、马铃薯和油菜不同目标产量下的施肥量进行了推荐。

关键词粮油作物;施肥;指标体系;陕西安康中图分类号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5-0241-01安康市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通要冲,介于北纬31°42′~33°49′,东经108°1′~110°12′之间。

全市土地总面积23 529 km2,耕地总面积约33.33万hm2,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96万hm2、玉米种植面积8.06万hm2、马铃薯种植面积55 580 hm2、油菜种植面积58 080 hm2。

在化肥施用方面,农民往往习惯重施氮肥、轻施磷钾肥,而且过量施肥、肥料表施、浅施肥现象比较突出,导致肥料利用率低问题严重[1-3]。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材料本研究所采用的土壤调查化验分析资料为安康市自2006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调查采样分析结果;田间试验为各县区所实施的“3414”试验。

1.2 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随机采样的调查采样方法。

采集的土样由市、县区土肥站进行化验分析,土壤有机质采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法,全氮采用半微量凯氏蒸馏法、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速效磷采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采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

各种田间肥效试验设计严格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要求实施。

数据处理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现状通过对全市采集的土壤样品化验分析,全市耕地耕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0.62 g/kg,变幅11.33~45.88 g/kg,耕地土壤的全氮含量平均值为1.40 g/kg,变幅0.64~2.74 g/kg,其变化幅度相对不大;耕地土壤的碱解氮平均含量107.66 mg/kg,变幅53.80~208.39 mg/kg,其含量变幅比较大;耕地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6.92 mg/kg,变幅7.41~45.29 mg/kg。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一基本介绍地理位置安康市地处于祖国内陆腹地,陕西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通要冲,介于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

北与西安周至、户县、长安县以及商洛市的柞水、镇安县毗邻;西与汉中市的佛坪、洋县、西乡县接壤;南与重庆市的城口、巫溪县、四川省的万源县相连;东与湖北省的竹山、竹溪县、郧西、郧县相接。

安康处在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居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全市总面积23529.24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11.4%,其中耕地面积199432公顷,林地1658496公顷,森林覆盖率55.4%,荒山荒地91691公顷,水域面积39861公顷。

地质地貌安康市位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缘,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

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横贯其中,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貌轮廓。

市辖区北部秦岭东梁海拔2965.4米为全市最高点,南部巴山的化龙山海拔2917.2米为南部最高点,汉江在白河出境处海拔170米为全市最低点,相对高差2700米以上。

安康市地貌受垂直地带性差异变化制约,分为山地、丘陵地、川道平坝地三种基本地貌类型,分别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2.58%、5.35%、2.07%。

这种高低悬殊的地理特征,形成气温差异带来动植物垂直不同分布和人类选择生存空间的不同分布。

自然气候本市属于北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主要特点是热量丰富,降雨充沛,冬季温和,春季升温快但波动大,夏季炎热,秋季降温急骤,雨热同步,四季分明,但降雨量年内年际间变率大。

全市自然气候以旱为主,旱涝交错,灾害频繁。

由于受地形和海拔高度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性明显,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温度降低,雨量增加,温度东部高于西部,降雨量西部高于东部,全市平均降雨量910毫米,东、北部700—900毫米,旬阳小河是少雨中心,西部和南部为900—1200毫米,任河西部是多雨区,全市年降雨量多集中在 7—9月。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电子教案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电子教案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一基本介绍地理位置安康市地处于祖国内陆腹地,陕西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通要冲,介于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

北与西安周至、户县、长安县以及商洛市的柞水、镇安县毗邻;西与汉中市的佛坪、洋县、西乡县接壤;南与重庆市的城口、巫溪县、四川省的万源县相连;东与湖北省的竹山、竹溪县、郧西、郧县相接。

安康处在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居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全市总面积23529.24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11.4%,其中耕地面积199432公顷,林地1658496公顷,森林覆盖率55.4%,荒山荒地91691公顷,水域面积39861公顷。

地质地貌安康市位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缘,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

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横贯其中,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貌轮廓。

市辖区北部秦岭东梁海拔2965.4米为全市最高点,南部巴山的化龙山海拔2917.2米为南部最高点,汉江在白河出境处海拔170米为全市最低点,相对高差2700米以上。

安康市地貌受垂直地带性差异变化制约,分为山地、丘陵地、川道平坝地三种基本地貌类型,分别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2.58%、5.35%、2.07%。

这种高低悬殊的地理特征,形成气温差异带来动植物垂直不同分布和人类选择生存空间的不同分布。

自然气候本市属于北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主要特点是热量丰富,降雨充沛,冬季温和,春季升温快但波动大,夏季炎热,秋季降温急骤,雨热同步,四季分明,但降雨量年内年际间变率大。

全市自然气候以旱为主,旱涝交错,灾害频繁。

由于受地形和海拔高度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性明显,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温度降低,雨量增加,温度东部高于西部,降雨量西部高于东部,全市平均降雨量910毫米,东、北部700—900毫米,旬阳小河是少雨中心,西部和南部为900—1200毫米,任河西部是多雨区,全市年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非常丰富。

本文将从气候条件、土壤性质、主要农作物以及农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对安康的农业资源分布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安康市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

安康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2℃,无霜期长,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该地区降雨充沛,年降水量约800-1200毫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水稻的种植。

然而,由于地势高原丘陵,夏季气温较高,需要加强对农作物的灌溉。

其次,安康市土壤肥沃、品质优良,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安康的土壤主要以壤土为主,土壤酸碱度适中,在肥力上属于较高水平。

此外,土壤质地松散,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在保水保肥方面具有较好的条件。

这种肥沃的土壤特点,使安康的农业生产受益良多,为各类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安康市农业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和各县区。

其中,市区主要开展果树、花卉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安康市以著名的红富士苹果和核桃而闻名,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丰富。

此外,市区还有大量的温室大棚,用于蔬菜和花卉的种植。

各县区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同时也种植油菜、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

安康市农业发展现状良好。

近年来,该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时,注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安康市还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安康市农业资源分布广泛,气候条件和土壤品质优良,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市区主要发展果树和花卉等经济作物,各县区则以粮食作物为主。

近年来,安康市注重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安康市的农业将继续取得更好的发展。

安康市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安康市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二 、 土地 资源开发 利用存在 的主要 问题
21 .土地垂直差 异明显 ,山地 多,平地少 安康 市地貌 以 山地 为 主 ,山、丘 、川 共 同存 在 。 全市 山地 与丘 陵 占土地 总面积 的9 .3 79 %,河 谷盆地仅
安康市地质灾 害类型主要有滑坡 、泥石流 、崩塌 、
地面塌陷、地裂缝五种类型。地质灾害的频发成为影 响
E H N EOFE P  ̄ E E 经 验交 流 XC A G X E NC

安廉市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 高洛安 阮 方
摘 要 :安康市存在 土地利 用结构 不尽ຫໍສະໝຸດ 理 ,土地供 需矛盾 日益 尖锐的形
式。本 文针 对安康 市土地 资源开发利 用存在 的主要 问题 ,提 出合理 开发安康 市土地资源的策略 。 关键词 :安康 ;土地资源 ;开发利用 ;对策
积 1 7 .6 4 4 公顷 ,三者合 计面积2 0 29 公 顷 ,占全市 1 5 6 .8 土地 总 面积 的 1 6 . %。截 止 目前 ,全 市可作 为耕地 后 0 备资 源 的面积不足 1 8 . 万公 顷 ,耕 地后备 资源不足 , 2 难 以满 足未来 一定 时期 的非农建设 占用 、农业结构 调
安康经济发展 的第一大隐患 ,防范形势十分严峻。各种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对人 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而且 也成为土地 资源开发利用不可忽视 的限制条件 。
23 .土地承载力不高 ,生产率低 目前安 康市土 地承载力 不高 ,生产率低 ,主要 表
现在 以下两个方面 :
占土地 总 面积20 %。耕 地 中 , 自然坡 面大 于2 。耕 .7 5
次 ,南部 多 于北 部 ,东 部少 于西部 ;暴雨 以紫 阳、

安康市中山区玉米耕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及施肥建议

安康市中山区玉米耕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及施肥建议
mo u n t a i n a r e a
安康 市地 处陕 西 省东 南部 , 介于 北纬 3 l 。 4 2 ~ 3 3 。 4 9 , 东
经 1 0 8 o 0 1 ~ 1 1 0 o 1 2 之间。 玉 米是 当地 的 主要 粮食 作 物 , 常 年
表 1 安 康 市 中 山 区 玉 米 耕 地 土 壤 养 分 测 定 结 果
【 m g’ Kg ‘
种 植面 积 8 . 0 6 5万 h m 左右 。 近年来, 农地 土壤 的 结构 , 给 农 业环 境 和农 产 品质 量
安全 带 来 了 隐 患 。 因此 , 应 摸 清 玉米 耕 地 土 壤 养分 状 况 , 科
f o r p r a c t i c l a p r o du c t i o n .
Ke y wo r ds c o r n f a r ml nd; a n u t r i e n t s t a t u s o f s o i l ; a b un d a n c e o r d e ic f i e n c y i n de x; f e r t i l i z a t i o n r e c o mme n d a t i o ns; An k ng a S h a a n x i ; mo d e r a t e
ZHANG Li
L I U We n
CHEN Yo u — q i a n
( S h i q u a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 L a wE n f o r c e me n t i n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 S h i q u a nS h a a n x i 7 2 5 0 0 0; Ha n y i nA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S e r v i c e Ce n t e r ; An k ng a A c u l t u r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 C e n t e r )

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康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安政发〔2017〕12号

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康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安政发〔2017〕12号

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康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正文:----------------------------------------------------------------------------------------------------------------------------------------------------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康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安政发〔2017〕1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安康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康市人民政府2017年4月1日安康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改善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陕西省政府印发的《陕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制订本方案。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我市市情,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提供环境保障。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到2030年,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主要指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不低于82%;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不低于81%。

安康地形地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安康地形地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安康地形地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地形地貌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陆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

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

安康以汉江为界,分为两大地域,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以汉水—池河—月河—汉水为秦岭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

全市地貌可分为亚高山、中山、低山、宽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种类型。

在本市土地面积中,大巴山约占60%,秦岭约占40%;山地约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占1.8%。

海拔高程以白河县与湖北省交界的汉江右岸为最低(海拔170米),秦岭东梁为最高(海拔2964.6米)。

秦岭主脊横亘于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于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凤凰山自西向东延伸于汉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间,形成“三山夹两川”地势轮廓,汉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

秦岭、大巴山主脊与汉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

境内的主要山脉有秦岭的东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龙山、凤凰山、笔架山。

气候安康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多雨多有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

多年平均气温15℃~17℃,1月平均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16.4℃(1991年12月28日宁陕);7月平均气温22℃~26℃,极端最高气温42.6℃(1962年7月14日白河县)。

最低月均气温3.5℃(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6.9℃(1967年8月)。

全市平均气温年较差22℃~24.8℃,最大日较差36.8℃(1969年4月镇坪)。

垂直地域性气候明显,气温的地理分布差异大。

川道丘陵区一般为15~16℃,秦巴中高山区为12~13℃。

生长期年平均290天,无霜期年平均253天,最长达280天,最短为210天。

安康地貌介绍(2)

安康地貌介绍(2)

安康地貌介绍(2)第二节地貌分区一、秦岭亚高山区分布于宁陕境内的秦岭主脊和平河梁一带,是汉水和渭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子午河、旬河、池河等的发源地。

境内的秦岭主脊,走向北东东。

被蒲河、西河、两河、旬河、长安河、池河等河流分割,形成南北走向的次级分水岭,海拔1800米以上。

主分水岭除极少部分外,均超过2200米,且有东梁(2964.6米)、秦岭梁(2894米)、草垭子(2896.5米)、光头山(2697米)等许多超过2500米的高峰突出在山脊上。

本地貌区现代形成过程以寒冻风化、重力崩塌和剥离侵蚀为主。

其特点是:河流相对切割深度500~1200米,地面坡度多在35°~60°。

2600米以上的高峰多由变质砂岩、石灰岩和花岗岩组成,其中,花岗岩组成的高峰经寒冻风化呈球状剥落,具有浑圆状外貌,坡面风化形成石英粗沙。

海拔2100米以上有许多古冰川地貌,其中在海拔2250~2900米的围谷或冰斗中,常见乱石窖分布。

地面以天然林地为主,次为草甸。

位于宁陕中部的平河梁(2053米)是旬河、子午河与池河的分水梁,其中龙潭子(2697米)为最高。

平河梁垭口的东北侧是旬河和月河的源头,西南侧是子午河支流长安河的源头,垭口两侧形成两个背靠背的大粒雪盆。

二、秦岭中山区分布于宁陕的东北部、中部和石泉、汉阴、安康的北部以及旬阳西北边缘,海拔在600~1800米之间。

其特点是河流相对切割深度500~1000米,多呈狭窄的V形谷和狭长的山脊,以月河与旬河间的分水岭为最长。

地面坡度45°左右,常见悬崖峭壁,而在旬河、沙沟有较宽的谷地和平坝。

三、南羊山中山区分布在旬阳北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87%。

主峰南羊山(2358.4米)属于褶皱断块山,有数条大致东西走向的断裂通过南北两侧和中部,形成断崖和断谷。

其东段坡度在20°~40°,地势较缓;西段坡度35°以上,地势陡峻,V型谷多,切割深度1000~1200米。

安康市汉滨区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安康市汉滨区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安康市汉滨区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分析我们需要了解安康市汉滨区的地理特点。

该地区位于陕西省南部,是秦巴山腹地,地势较为险峻,山地面积较大。

气候上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四季分明特点。

夏季气温较高,降水充沛;冬季则较为寒冷,降水较少。

我们需要考虑该地区的干旱灾害风险因素。

根据气候和地形条件,该区域的干旱灾害风险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降水不足:安康市汉滨区年平均降水量为850毫米左右,稍高于陕西省其他地区,但仍然不足。

尤其是在夏季,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区域的降水量明显减少,干旱灾害风险较大。

2. 土壤类型:该区域土壤以黄壤、黄棕壤为主,土层较薄,保水能力较差,容易导致土壤干旱,进而使植物生长受限。

3. 水资源短缺:由于地形的限制,安康市汉滨区的河流和水源较少,水资源有限。

在干旱季节,尤其是夏季,供水问题日益凸显,给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困扰。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根据上述干旱灾害风险因素,我们可将安康市汉滨区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 高风险区:该区域降水量较少,土壤干旱程度高,水资源短缺。

尤其是在夏季,干旱灾害风险较大。

这些区域包括山地和丘陵地带。

2. 中等风险区:该区域降水量相对较多,土壤保水能力较好,水资源相对充足。

在夏季也能够维持正常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这些区域主要分布在山脚下的平坝地带。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风险区进行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对于高风险区,需要加强土地保护,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加大水浇灌和人工降雨投放的力度,以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要加强水资源的调度和管理,确保居民生活的供水。

对于中等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可以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安康市汉滨区的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合理划分不同风险区域,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可以提高该地区应对干旱灾害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正常进行。

安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

安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

安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安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一、规划目的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市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结合安康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特编制《安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任务、落实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对市域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与主要用地规模进行安排;、制定区域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调控和指导县(区)土地利用;、加强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安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三、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问题的通知》(国发〔〕号)、《国务院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号)、《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送审稿)、《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征求意见稿)、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分解下达年各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的通知》(陕政办发〔〕号)、《安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康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年)、《安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年)、宁陕、石泉、汉阴、紫阳四县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年)、其他相关资料。

四、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安康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

安康农业资源分布一基本介绍地理位置安康市地处于祖国内陆腹地,陕西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通要冲,介于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北与西安周至、户县、长安县以及商洛市的柞水、镇安县毗邻;西与汉中市的佛坪、洋县、西乡县接壤;南与重庆市的城口、巫溪县、四川省的万源县相连;东与湖北省的竹山、竹溪县、郧西、郧县相接。

安康处在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居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全市总面积23529。

24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11.4%,其中耕地面积199432公顷,林地1658496公顷,森林覆盖率55.4%,荒山荒地91691公顷,水域面积39861公顷。

地质地貌安康市位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缘,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横贯其中,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貌轮廓.市辖区北部秦岭东梁海拔2965。

4米为全市最高点,南部巴山的化龙山海拔2917。

2米为南部最高点,汉江在白河出境处海拔170米为全市最低点,相对高差2700米以上。

安康市地貌受垂直地带性差异变化制约,分为山地、丘陵地、川道平坝地三种基本地貌类型,分别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2。

58%、5.35%、2.07%。

这种高低悬殊的地理特征,形成气温差异带来动植物垂直不同分布和人类选择生存空间的不同分布。

自然气候本市属于北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主要特点是热量丰富,降雨充沛,冬季温和,春季升温快但波动大,夏季炎热,秋季降温急骤,雨热同步,四季分明,但降雨量年内年际间变率大。

全市自然气候以旱为主,旱涝交错,灾害频繁.由于受地形和海拔高度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性明显,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温度降低,雨量增加,温度东部高于西部,降雨量西部高于东部,全市平均降雨量910毫米,东、北部700-900毫米,旬阳小河是少雨中心,西部和南部为900—1200毫米,任河西部是多雨区,全市年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

安康市总体规划说明书解析

安康市总体规划说明书解析

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第一章安康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地理位置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与西安市、商州市毗邻,西与汉中市接壤,南与四川、重庆相连,东与湖北为邻,处于川、渝、鄂、陕四省市接壤地区,故有“鸡心岭—脚踏三省〞之说。

地理座标为东径108°01′—110°12′,北纬31°42′—33°49′,市域面积2352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9%。

汉滨区位于市域的中部,市区在汉滨区中部的汉江两岸,现是安康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信息中心。

二、地形地貌安康市北靠秦岭,南依大巴山,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区,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起伏较大,最高处是秦岭东梁,海拔2965米,最低处为白河与湖北交界的汉江岸边,海拔170米,地貌分为亚高山、中高山、低山和宽谷盆地四种类型。

三、江河水系安康市域是陕西省河流密度较大地区之一,河流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

汉江两岸发源和流经安康的河流,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3条,较大河流有子午河、汶水河、池河、月河、旬河、任河、岚河、吕河、南江河等,各河水量丰沛,全市总径流量为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亿立方米,入境容水量为亿立方米。

四、气候特点安康市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垂直地域性气候明显,地理分布差异大,汉江、月河川道和海拔600米以下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以上,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以下,年极端最高气温40℃,年极端最低气温-11℃。

年平均降水量为93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小时,最大冻土深度7厘米,常-1-安康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年主导风向为西南西风。

第二节社会经济环境状况一、历史沿革安康市在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夏代,安康属于梁州。

商、周时期,为庸国的封地,称为“上庸〞。

秦时,在安康置汉中郡西城县,郡治设于西城。

安康农业及富硒资源现状

安康农业及富硒资源现状

安康市农业及富硒资源现状一、市情概况安康市古称金州,地处陕西省南端,周边与四川、重庆、湖北毗邻,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其中,构成“两山夹一川(江)”的自然地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全市国土面积23529平方公里,辖1区9县,总人口300万人,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长(210—270天),年平均气温12℃-15℃左右。

全市日照时数在1495.6小时(镇坪)—1836.2小时(白河)之间,年降水量在750毫米—1100毫米之间。

安康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亚热带资源区,是南北过渡带少有的自然资源基因库,生物资源荟萃、矿产资源富集、水力资源充沛、旅游资源独特,素有“秦巴万宝山”之称,森林覆盖率56.5%,有各类植物3000多种、动物430种,素有“生物基因库”、“天然中药材之乡”的美誉。

安康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处于南北交界处和东西结合部,位于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是连接西南、西北、华中地区的交通枢纽。

二、安康市农业现状安康现有耕地总资源581.35万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287.2万亩(其中水田52.42万亩,水浇地41.67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15亩。

200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233.7亿元,农业总产值87.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

近几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9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90万吨左右。

粮食作物种类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红薯、大豆、红小豆、绿豆、蚕豆、荞麦等,其中水稻常年种植面积45万亩左右,产量20万吨左右;玉米常年种植面积130万亩左右,产量25万吨左右,占全市粮食总产的三分之一;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80万亩左右,产量13万吨(玉米与马铃薯是我市中高山区农民的主要粮食作物);红薯常年种植面积45万亩左右,产量8万吨左右;大豆常年种植面积19万亩左右,产量2万吨左右;红小豆常年种植面积3万亩左右,产量2000吨左右;绿豆常年种植面积9万亩左右,产量6000吨左右;蚕豆常年种植面积9万亩左右,产量7500吨左右;荞麦常年种植面积2万亩左右,产量2000吨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康市土壤类型分布及养分含量情况
一、全市土壤类型:七个土类、十五个亚类、三十四个土属、164个土种。

(一)、我市共有七个土类:潮土、水稻土、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

(二)、分布:见图
二、不同土壤养分含量情况(耕层农化分析加权平均值如下)(一)、潮土:耕层厚23厘米,PH:7.3;有机质1.7%;全氮0.11%;全磷0.189%;全钾2.49%;速效磷17ppm;速效钾124ppm。

(二)、水稻土:耕层平均17厘米,有机质1.89-2.14%;全氮0.128-0.135%;全磷0.129-0.154%;全钾2.31-2.415%;速效磷8.9-9ppm;速效钾121-133ppm;PH6.1-6.7。

(三)黄棕壤:占全市土壤面积73.46%。

PH6.5-6.7;有机质1.5-1.84%;全氮0.11-0.124%;全磷0.149-0.193%;全钾1.75-2.57%;速效磷8.3-8.9 ppm;速效钾111-134 ppm。

(四)、紫色土:耕层16-17厘米;PH7.7-8.5%;有机质1.19%;全氮0.093%;全磷0.137%;全钾2.11%;速效磷5.3 ppm;速效钾92 ppm。

(五)、棕壤:耕层19厘米;PH6.5;有机质3.18%;全氮
0.165%;全磷0.199%;速效磷15.3 ppm;速效钾199 ppm。

(六)、暗棕壤:主要分布海拔2300米以上的山地,PH6.0,林区有机质难分解。

(七)、山地草甸土:是积水的碟形洼地,主要分布在高山凉冷气侯的平利千家坪、宁陕平河梁、秦岭梁和岚皋界梁。

PH7.6-8.3;有机质15.24-1.88%;全氮0.431-0.047%;全磷0.21-0.133%;全钾3.36-0.46%。

以上数据图表均来源于《安康土壤》西安地图出版社1989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