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博弈行为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博弈行为分析
“市场进入”的本质就是企业受到利益诱导,以其所拥有的资本、劳动或技术等要素资源,在不同市场、地域或行业之间的转移。
“银行业市场进入”是指暂时处于银行业以外的生产要素以各种方式进入银行业的过程。
当前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面临具有“2+2+2”特点的市场进入。
“2+2+2”的特点,即包括“新设”和“参股”两在种进入方式、“内资”与“外资”两类进入资本、“大中城市”与“非大中城市”二元进入区域。
因此,我国的银行业市场进入不是单一的问题,而应是综合考虑“2+2+2”的有机整体,即“市场进入篮子”。
这种市场进入,对我国的银行业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影响。
博弈论是研究市场进入问题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从博弈论的视角对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
因此本文旨在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围绕“2+2+2”的特点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进入进行系统、动态的分析。
论文首先提出了研究问题,分析了“2+2+2”的特点,以及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从而提出了问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论文尝试着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或突破:提出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2+2+2”的特点,并且将这个特点作为论文展开分析的一条主线;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进行“适度开放”的政策建议;论文将一些经典博弈模型与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博弈行为进行结合,同时得出了一些与我们通常认识不同的结论。
论文的结构安排构成了纵轴以时间为主线,横轴根据“2+2+2”展开的“总—分—总”分析的复合结构。
论文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进入博弈行为分为“进入前、进入时、进入后”三阶段进行分析,其中在进入时与进入后两个阶段又针对“新设”和“参股”两种进入方式进行分别分析,在此基础上又综合三阶段对两种进入方式的博弈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应地,论文研究的博弈行为主要包括进入前的博弈行为、进入时的博弈行为、进入后的博弈行为、以及综合进入三阶段的进入方式博弈行为。
关于“进入前”的博弈行为,主要体现为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制度变迁博弈。
论文提出了推动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制度变迁的“三个动力”假说,认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业在位者、潜在进入者的多层次互动进化博弈过程推动了我国银行业市
场进入制度变迁的进程。
在研究“进入时”的博弈行为,作者主要研究了新设方式进入的二元区域博弈、“进入—容纳—壁垒”博弈;参股方式进入方式的参股对象选择博弈、股权定价的双价博弈与讨价还价博弈等。
通过博弈分析我们认为,从新设进入来看:国内、国外资本各有比较优势,二者不能相互代替;政府应该制定透明合理的进入壁垒以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在位银行没有阻止新设银行进入的必要或实力,关键在于利用好先动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从参股方式来看,我们看到在位银行具有对外资的天然偏好;低价出售股权换取技术的说法不成立,这除了增加我们的经济损失外,还会增加参股者成为投机者的风险;拍卖机制可能比讨价还价机制更有效;政府应该调控好国内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节奏、而不是设置倒计时间表。
关于“进入后”的博弈行为,作者认为主要包括新设方式进入后的市场分割博弈、存款保险制度博弈;参股方式进入后的市场定位博弈、技术转让博弈等。
进入后的博弈行为决定了市场进入最终的效果,因此对它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这部分的研究证明了新设形式的进入暂时会形成市场分割的现象,但随着转换成本的降低,今后竞争会逐渐增强;通过外资参股取得预期效果是有前提条件的,外资参股后具有先增加股权比例后获得控股权的两阶段目标。
因此我们既不能用对外资的开放代替对内资的开放,也不能用开放代替改革。
关于进入方式的博弈行为,作者认为这是潜在进入者、在位银行、政府各主体综合考虑纵向进入前、进入时、进入后三阶段,横向比较“2+2+2”三方面内容之后,对进入方式的选择博弈。
进入方式的选择,既是各主体间的互动博弈,也是各主体自身对两种进入方式的单一博弈,而且各主体对进入方式的博弈选择是动态变化的。
在综合分析以上各类博弈行为的基础上,论文针对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提出了“适度开放”的政策主张,认为“适度开放”,指的是在整个经济发展的框架内,对银行业市场进入采取以开放为基础的,开放水平渐进扩大、开放结构不断优化的适应性开放。
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这种适度开放的丰富内涵和应该坚持的“八项原则”。
本文的结论指出:“适度开放”,是实现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由“粗放式的不平衡开放”向“集约式的平衡开放”转变、最终实现我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