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省级优秀教学设计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上阕末尾“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下阕做了怎样的回答?到底是“谁” 能主沉浮呢?(“同学少年”“百侣”)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年 轻,富有才华,有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蔑视反动军阀)
讲解: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同学少年”表 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 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 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 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 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草、荆棘或树,我们称之为“象”(所见),“意象”是这些客观的景或物 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所感),“意境”是一组意象形成的一个大环境,是 一个画面(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组景物)。学诗歌,我们必须要引入这三个概念, 因为它们是诗歌的要素。
二、活动形式 绘制一棵思维树。 三、活动过程 齐读词作。 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表达的情感基调是“豪迈”。 这棵种子发芽了,我们以“树”的形态展示它的具体表现。树干是“以天下 为己任,开创未来新天地”的主题。观察作品,应该画出主要枝杈是几个(两个) 一个实是上片,一个是下片。 上片分析: 上片之象(用“树叶”表示),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意象,万,漫,写广阔,写博大,抒发豪迈之情;“红”是革命的色彩;与 “碧”相映,展示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百舸争流,奋勇争先;鹰翱翔天空,敏 锐有力;鱼畅游水底。所有意象表达的落脚点集中在一个词语上,是哪一个词语? “自由”。 所见所感所思。 所思即是“问”,谁主沉浮?究竟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 下片分析: 齐读下片。找出下片的中心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 么作用?
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 貌?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六、熟读成诵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 200 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 7 重点:意象、意境 难点:鉴赏方法的初步形成 一、活动导入 这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比喻成一个人写文章的想法。一种思想的萌生,一 种表达的愿望,正如一粒种子,总是要向下扎根,我们称它为“内容”。向上萌 发的,是我们看得见的形式。 这粒种子是一株小草,还是一丛荆棘,抑或是一株参天树。我们叫它“形式”。 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会用一种形式呈现,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写文章、 比如写诗填词。 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章法,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欣赏诗 词我们要懂的三个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间接抒情,比如“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一种直接抒情。下片直接抒发对战友的感情,喷薄而出, 汹涌澎湃。有理想,有信念,战无不胜,乾坤在心中,天地在手中。意象纷呈, 意境宏阔。
六、活动总结 课内知识总结,见 ppt,笔记。 抒情方式总结。 七、活动巩固 学法指导,通过做题完成学习巩固 欣赏诗歌的方法: 输入过程朗读成诵。 输出过程 (1)词句内涵的体现。课后第二题;考查对中心的体会程度。 示例:万山红遍,“遍”,布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红红的枫 叶,丹枫似火,表达了作者火热的情怀,象征着中国革命的美好前途。 (2)分析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画面 感,或描绘画面,或概括画面。 (3)结合背景,领会主题。
魄,在他笔下的自然之景均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初中读过的《沁园春·雪》是 这样,现在这篇《沁园春·长沙》也是如此。我们要注意作品中写了怎样的景, 抒了怎样的情,景与情又是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3、分析上阕。 ①“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点明了词中表现的时令、地点和作 者的处境。出于词律的需要,词中用语的顺序往往与直白的散文不同。此句今译 就要调一下语序: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面前的湘水向北流去。” 难点是“独立”一词,须联系背景去理解。注释中有“秘密离开韶山到长沙” 一语,这是毛泽东躲避反动派的耳目,所以“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同时,“独” 字又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形独而心不独。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 6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篇 5 教学要点 1、掌握《沁园春·长沙》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本词的中心。 3、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①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②朗读。 2、导入。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气
4、分析下阕。 ①“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 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提问:结合已经学过的词,说说词的上下阕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上阕往 往写景,下阕往往叙事)这首词符合这个规律吗? 讲解:“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应注意与上阕首句 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 之“百”。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 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毛泽 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 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 “峥嵘岁月”。 ②“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便是对“峥嵘岁月稠”的展 示。
提问:这段景物描写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与一般咏秋景诗词的基调有何不 同?(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你能用 四字短语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之特点吗?(如“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 不胜收”)
讲解:这里作者用如橡大笔为我们描绘了富有生机的秋色图。分别写了山、 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 突出它们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 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一 个“竞”字更是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但不同 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秋景,会有不同的感受,表现在诗词作品中也就不同了。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此论甚当。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 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③“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句提出了一个震天动地的巨大问 题,突出显示了作者之胸襟。此句中的“怅”字,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由深思而 慷慨激昂的思绪。
提问:这句诗与前边写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 联系是什么?
讲解:面对秋景和迷茫的大地,诗人不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也中 说:“秋光虽美,隆冬将至。”却把“景”甩开,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 宰这样一个出人意表的问题,自是不同凡响。这是由自然之理过渡到人事之理, 其相通之点即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 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争取, 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 为己任的宏大心胸与高远志向。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 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 品味鉴赏上阕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 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 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 品味鉴赏下阕 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似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 提问:“曾记否”是在向谁发问?(“百侣”“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是怎样一幅图画?(启发学生补充形象,发挥想象) 讲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 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许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 展望。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直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 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 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 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5、总结全词。 提问:这首词表现了青年时代的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胸怀和远大抱负, 全词充满了乐观向上催人奋进的情 x 和力量。但这种思想感情却不是直接以说教
的形式出现的,读过全词之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用 形象的画面代替议论等)
讲解:此词上下阕分别通过写景和叙事抒发了作者变革现实、改造社会的宏 大志向。上下阕末尾均用设问句式,遥相呼应,有问有答,浑然一体。上下阕合 起来,不难看出全词的思路:独自一人来到桔子洲,但心中并不孤单,眼前的秋 景呈现出勃勃生机,大自然的物类都争相过着自由的生活,更何况我们人类呢? 此时一个问题酝酿成熟了——谁是这天地社会的主宰?我们,这些年青的革命 者,回想当年的战斗生活,我们有才干,有决心,一定能完成改造社会的重任, 同伴们,投身到战斗激流中去吧!但这个思路是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这就是 诗的特性,我们也要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 单,“寒秋”却无冷意。
②“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集中描绘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 秋景图。用“看”字领起,一直贯到“自由”,与下阕中用“忆”字领起,《沁 园春·雪》中用“望”字领起,均称做一字领起。读词时要会找到这种字。
是的,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都有什么样的体现?少年风华,挥斥方遒。 应和上片词尾一问,现在遥相回应一笔。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在 中流击水的同志们,击起的浪花阻挡了飞驰的船只。我们有力量、有能力掌握局 面,把控大势。 过渡语句:上片下片连接性语句是那句?如何承上的,又如何启下的? 携来百侣曾游,写革命战友在橘子洲头相聚的情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引 出下文革命经历的回顾。 四、活动深入 要想一棵树长得好,要浇灌水润树根。也就是我们要对作品的背景探一探, 寻一寻,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 1925 年秋创作的。长沙是毛泽东成长的地方,也 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1911 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革命 的征程。1917 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开启了早期的革命活动。1920 年, 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 年,他领 导长沙工人罢工,后来被通缉。1925 年,他组织农民运动,又遭通缉。8 月, 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就是此时,他来到了橘子洲。32 岁的毛泽东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 他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再度全词,涵咏品味。 五、活动拓展 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情感,这种对革命战友的激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选取 的意象角度必须是大气的,纵横开合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高山大河,雄鹰展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