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培育“四有”公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分析其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来看清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挑战,以便更好地应对。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进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国家对高校投入力度不断地加大。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上,不断发挥其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的丰硕成果。

制度上:由于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更自觉的认识,高校校园学生文化工作呈现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趋势。

许多高校已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保证。

物质上:高校中教学大楼,图书馆,操场,体育馆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为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文化活动中的问题:看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娱乐活动”占得比重多,学术类思想性活动比例较少,这些偏向娱乐性的活动并不能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

以师大为例,仅12月就有三次以上的联谊交友活动海报挂出,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偏少。

很多活动组织进行时存在无序混乱等问题,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宣传文化或教化的作用,这是文化建设中应努力避免的。

组织的文化活动采取的形式也较为固定,缺少创意,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涉及学生思想建设的活动举办的频率比较低,看起来像是完成上级任务,并未认真加强。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学生中仍存在不爱惜公共财物,不遵守基本道德公约的现象。

以师大为例,尽管洗手间都贴有“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标语,不遵守的人仍大量存在,自习室图书馆研究间更是常见乱丢弃的垃圾,这证明了知识能力和道德水平没有必然联系,高校的文化建设不应该侧重于文化活动的举办,而应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文化”不是在别人能看到时做到彬彬有礼,而是强调在没有监督时也能自觉地做到。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高校中科学文化建设已十分重视,而思想道德建设更不能忽视。

此外,高校学生中“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仍存在,采用网络等新形式传播的“迷信主义”也有抬头的趋势,这些都是文化建设中需要警惕的。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从上述现状可看出,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从其存在的问题可看出未来仍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一)多元价值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识记表层,随着市场经济、科技的发展,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新事物的不断出现正不断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重塑着一些基本观念。

从一个语言学专业学生的角度,近年来很多新词新语的出现能生动及时地反映人们思想状态的变化。

高校学生中普遍使用的很多新词新语很多有低俗化的趋势,如“屌丝”“穷挫丑”“土肥圆”“穷癌”“懒癌晚期”等,有些词本是用来调侃搏大家一笑,而过于广泛使用以致很多人用这些词自称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这些词语背后代表的一种草
根的无奈和自嘲。

随着微博的流行,很多微博段子手显得十分机智有才,往往能在社会热门事件发生后迅速编出应时的段子针砭时事,这固然有好处,而有些段子讽刺的现象后究竟是在“针砭时弊”还是只是无奈地应和。

柯震东吸毒事件曝出之后,多少人在其微博下留言“没关系我们还支持你”,网友调侃同样是吸毒,李代沫吸毒后其微博下大多是骂他“骗子人渣”的评论,于是感叹道,“这果然是个看脸的世界!”很多大学女生竟调侃称要去北京监狱外排队见柯震东,调侃归调侃,如果这样的言论多了,该给主流价值观造成怎样的冲击?
词汇语言最能及时生动地反映人们思想状态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接受各种资讯的来源也更加多样化,各种信息通过多种媒介迅速传播,且夹杂着他人的评论和看法,当所有人都在大声说话时很难听到自己内心思考的声音。

人心越是浮躁,高校学生就越应该保证头脑清醒,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不同的信息观点采取辩证批判的态度。

一些貌似机智实则心术不正,甚至助长歪风邪念的段子或话语背后体现的是人们信仰缺失,价值观受到冲击。

多元价值观对“集体主义”也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在高校中同学间“互助团结,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不常见了,继10年前的朱令事件后,2013年的复旦投毒案再次让我们寒心。

前阵子上海某法院二审仍维持对被告林森浩的死刑判决,其以“愚人节开玩笑为由”的投毒行为引人深思,多元的价值观可能导致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诱惑变多,部分学生为求异于他人更是会做出一些违背主流价值观的事。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网络是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其作为大众传播载体自身所具有的弱点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网络文化的内容良莠不齐,当其成为高校学生接收、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很多网页广告包含大量三俗内容,这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侵蚀。

网络的发展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渗入的方式更隐蔽更多样。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在思想领域展开攻势,企图通过网络这种虚拟传播手段向我国主流社会进行渗透,强烈冲击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标准。

通过网络看剧或玩游戏是高校学生课余放松的主要消遣活动。

部分美剧、韩剧中体现的不健康的价值观易使广大青年学生受到侵蚀,世界观、价值观被扭曲,因此广电总局已明文推迟引进部分美剧,韩剧。

事实上,应对此种挑战最好的方法应是我国的文化产品生产者努力制造优秀的文化产品,公平地与外来文化产品进行竞争。

真正优秀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外来作品还是值得推广的。

(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往往造成消极、落后的国民习性,即所谓的“劣根性”,一些沉淀在人们心中的陈旧的思想观念不断地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林语堂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在《吾国与吾民》中就系统分析过国人性格中圆熟、忍耐、冷漠、老猾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等特性,单看“冷漠”这一特性,今天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仍是需要加强克服的。

很多学生仍是只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并不热心公益。

中国社会在古代长期处于的“人治”社会,中国百姓的自由没有法律保障,导致人们不敢发表政治言论,“只有模棱两可的冷淡态度最为稳妥安全”。

而在有了法律保障言论自由的今天,国民性格中“冷漠”的因子就减少了吗?联想到近年来发生的“摔倒老人没人敢扶”及其他不断挑战我们道德底线的事件,高校文化建设中更是应该加强此类“顽疾”的应对。

传统文化中的“迷信”的因子也在以其他形式出现。

如社交平台上常见的“锦鲤大王”转发可佑全家的转发,还有一些星座运势等,对待这些应仅将其看作娱乐。

三、小结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一环,从离我们最近的校园文化建设可看出其面临艰巨的挑战,似乎也对一些看似可笑的行为采取稍稍理解的态度。

如前阵子广电总局删节了某剧一些暴露的镜头引起超过95%被调查网民的不满,“删节”的举措正体现了文化建设事业艰巨。

当然,各部门还应看清哪些是主要挑战,哪些是次要。

通过多种活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仍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最艰巨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