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特的阶级分析微观基础与历史变革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赖特的阶级分析微观基础与
历史变革理论研究*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分析马克思主义机会平等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7JYC710085)的阶段性 成果。

■王坤
【提 要】赖特认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仅停留于阶级分析的高抽象层次,缺乏对阶级微观层面 的分析,因此导致其在理论和现实层面面临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为了回应这些问题,赖特从生产
方式、社会形态和具体事态三重抽象维度,立足阶级结构和阶级构成两个层面,对中间阶级的历史 地位及阶级联盟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重建阶级分析的微观基础’赖特对阶级
分析的微观模型虽然精致,但是由于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片面理解,导致
了一些结论上的谬误。

【关键词】微观基础 中间阶级 阶级联盟
【中图分类号】B51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32/ki.ll-3953/a.2019.03.014
【文章编号】1008-1747(2019)03-0087-06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遵循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基 础上,致力于研究反对和推翻资本主义的方案的 设计、正确性和策略的问题。

如果说以科恩和罗
默为代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
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描绘和构建上,那么赖特将研 究重点放在了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上,即致力于研
究阶级理论以及历史变革理论。

他的阶级分析理
论的最终目标是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分析
其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动力。

一、赖特阶级重构缘由
罗伯特•霍尔顿提出:“阶级经常被人们认为
是已经死亡了”,“阶级理论色彩强烈,许多命题 被证明是错误的或是有缺陷的,特别是马克思和
恩格斯关于发达资本主义世界中无产阶级革命的 著名论断”。

川赖特则认为,马克思的阶级分析
方法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解释力,尤其是在宏观 维度分析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然而在微观维度 上需要对其加以补充和完善。

“分析马克思主义 反对把社会形态和阶级描述为服从行为规律的整
体,而那些规律却不是构成它们的个人的行为的
作用。

” PI
赖特认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面临现实和理论 层面两个维度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回应这些挑战
则需要进行重构。

在现实层面表现为无法回应当
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马克思断言随着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分布趋向于两极分化。


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 的变化,尤其是大量中产阶级的出现,使整个资 本主义的阶级分布呈现出椭圆形的发展态势。

与 此相应,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很多既不像
资本家也不像工人的“中间阶级”,而这部分群
2019.03| 熔佩腎 87
体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没有形成,因此,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这部分群体并没有深入分析,因而也无法运用一以贯之的理论对他们的阶级地位进行准确界定。

赖特所指的中间阶级主要包括两部分群体,一部分是恰好拥有人均资产份额的人,另一部分群体是在剥削关系中具有双重地位的人,他们本身既是剥削者,同时又是被剥削者匚在理论层面,赖特认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对阶级微观层面的研究是有欠缺的,主要是缺乏对阶级的微观维度的分析,因此也就无法对当代社会中的一些阶级关系现象进行解释。

比如,为什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近些年没有组织规模比较大的社会主义运动,为什么当代丁人阶级政党在革命中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为了更好地对这一现象进行说明,既要对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予以分析,还需要对包括阶级斗争的合法性和动机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也就是说,有必要从与社会相对应的个体和群体的视角分析阶级斗争发生的可能性。

赖特认为马克思事实上并没有忽视这一部分,马克思本来打算在《资本论》第三卷用一章的内容来分析“阶级”,只是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没有完成此部分的丁作。

赖特指出,虽然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分析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基本方法,但是这种分析方法在有些地方不够准确和完整,需要进一步的澄清、修正、补充一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澄清、修正和补充的实质是对马克思阶级分析微观基础的重构。

赖特认为,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对社会阶级关系在宏观维度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但是在中观和微观维度有所欠缺,由此导致了理论和现实层面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下学者为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关系发生的新变化做出准确地回应,增强阶级理论的对现实的解释力,并提升阶级理论的内在一致性.他们在对阶级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更加注重从阶级的中微观层面来分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阶级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同样也呈现出了这样的趋势和特点。

赖特还进一步指出,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阶级研究的微观层面,而且对阶级相关概念的使用和界定也更加谨慎,力求概念准确、理论严谨。

赖特在对阶级理论重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阶级相关概念的准确界定和使用,并积极对当代资本主义中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进行回应。

在赖特看来,马克思阶级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对当代社会中处于矛盾地位的中间阶级进行准确界定,并对社会中类似阶级的现象分析不够准确。

例如,就家庭内部女人遭受男人不公平的对待而言,如何看待男性对女性的支配?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冋应这一现象是否合适?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还存在这样一些现象,一些人基于自身拥有的权力或优势地位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剥削他人,或者一些人凭借其拥有的技术资源剥削他人。

以上这些不公平的社会关系能不能从阶级的视角加以分析以及如何分析?为什么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会进入低潮?
基于回应当代变化的阶级关系的需要,赖特提出,从微观层面对阶级理论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阶级理论的重构,应当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需要注重对概念的精准界定以及准确使用,在研究中避免使用一些不清晰、不准确的概念和理论,对一些模糊的理论应加以澄清。

除此之外,在研究中“发展在抽象程度上属于’中等层次’的概念和理论,这一层次低于生产方式研究的抽象程度,但比对具体情况的具体研究更加抽象”叫
二、赖特的微观阶级分析模型
赖特认为阶级分析方法应当包含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重维度,即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具体事态,这二重维度对应于阶级分析的不同抽象层次。

在赖特看来,由于马克思对阶级的分析大
88理統野2019.03
多属于宏观维度,缺乏对阶级构成的微观细致的研究.因此依循此种阶级分析方法只能得出两极分化的阶级构成模式。

这种阶级对立的两极模式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不相符,由此赖特提出,为了更好地反映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现象应当降低阶级分析的抽象层次,注重对阶级的中观和微观层面,即阶级的社会形态和具体事态层面的研究:除此之外.为了对阶级和阶级联盟的形成以及发展进行更好的研究,阶级分析的对象还应当包括阶级结构和阶级构成两部分内容俵1)。

表1阶级分析的理论对象和抽象层次
抽象层次
分析的理论对象
阶级结构阶级构成
生产方式两极分化的阶级关系阶级间的貶大斗争
社会形态基于同生产方式和既定
生产方式的不同发展阶
段中的阶级共存
阶级联盟
具体事态特定行业的阶级关系中
的组织变化
具体的阶级组织:政
党、工人组织联盟
(-)阶级分析的三重维度
事实上,赖特对阶级结构(class structure)和阶级构成(class formation)的区分和界定构成了赖特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的重要特征,当然也构成了赖特重构阶级理论微观基础的核心内容.阶级结构强调生产中的关系,即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是剥削者或被剥削者):阶级构成则注重对群体的具体构成的分析.主要包括阶级联盟形成的原因和机制等内容“阶级结构指的是个人(或在某些情况下,家庭)参与其中的社会关系的结构,这种结构决定着他们的阶级利益。

阶级构成是指在阶级结构中以该阶级结构所形成的利益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群体的构成”同。

阶级结构不同于阶级构成,通过阶级结构和阶级构成的区别有助于厘清阶级斗争的合法性与动机问题。

在赖特看来,马克思关于阶级的大多数分析都集屮在左上角和右下角两个单元,即阶级结构和政党、工人组织联盟°对阶级结构的两个较低的抽象层次基本上没有做出过系统的理论说明.而这一部分恰恰应当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问题。

“近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阶级研究的许多进展,都可以被看作是为阶级结构抽象分析和阶级构成分析之间的断裂搭建桥梁的尝试.这些新的阶级分析有两个基本要点:第一,填充类型表的结构这一类中没有得到理论说明的单元;第二,更为系统地分析这种关系的结构向群体角色构成的转化问题。

”问
赖特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反对这种停留于宏观层面的阶级分析。

一方面是考虑到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区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宏观维度对阶级的分析则忽略了资本主义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无法准确认识资本主义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本身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这一点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核心命题之一”冋;另一方面,在赖特看来,在社会形态和具体事态的抽象层次上对阶级的分析,在当代社会中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阶级的微观层面的分析能够对社会中的一些阶层进行准确的界定.能够对阶级与非阶级关系进行明确区分并有助于对社会发展前景的预测
赖特主张对阶级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生产方式层面的分析。

在一定意义上,仅仅注重生产方式的分析层次是一种笼统的分析,在这个层面上的分析仅仅是对社会现象或人们社会关系的一种最抽象概括。

以资本主义为例.事实上,资本主义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阶级关系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然而这一变化在生产方式层面是无法分析的需要降低分析的抽象层级,才能对不同阶级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准确分析。

也就是说,通过对不同抽象层次的阶级的分析.“许多争论可以解释为对于所
2019.03略佩野89
谈论问题的恰当抽象层次的分歧”叫由此.赖特主张,对现实社会阶级分析应当定位在社会形态这一层次,因为“现实社会从来都不能被描述为仅仅具有一种剥削形式,它们总是生产方式的复杂的结合体”闾。

阶级分析的最微观层次是具体事态分析,这种分析更多地运用于社会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增强传统阶级理论的解释力。

赖特指出所谓“具体事态分析”指的是针对具体制度的细节和进入视野的偶然历史因素而对社会进行的研究。

“具体事态的分析层次同样是一个抽象层次,对于阶级和非阶级的关系与通常发生的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例如:阶级与种族、阶级与性别),这一抽象层次是最能够胜任的分析。

”闵这不是说原则上这些论题不能在更为抽象的层次上探讨,而是说这种更为抽象的研究所使用的概念工具发展得还很不充分,一旦使用这些工具,那么它们往往过分简化问题。

例如,如果在生产方式的层次上研究性别和阶级关系.多数马克思主义分析实际得出的结论就会把男性支配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支配。

因此,要使妇女解放的斗争合法性的唯一途径是把妇女解放看作是阶级斗争的一种类型。

然而,妇女压迫和阶级的这种同化具有了两种后果,既模糊了对妇女压迫的特殊性,也降低了阶级概念的理论一致性。

三、中间阶级及历史发展趋势分析
为了回应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迁之后的阶级关系的复杂现状,赖特提岀了中间阶级的理论。

所谓中间阶级是指以下两种不同形式的、没有两极分化的阶级地位。

一种是“传统的中间阶级”,即恰好拥有一定资产的群体,他们既不雇佣他人,同时又不被他人雇佣;另一种是“新中间阶级”,他们是处于特殊地位的一些群体。

新中间阶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处在一个矛盾的地位上,也就是说他们处于剥削中的矛盾地位。

他们具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双重身份。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纯粹的资本家和T人之外.社会中存在另外一部分特殊群体,他们通常是掌握一些资源,比如说技术或权力,并可以运用这些资源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但同时,他们为资本家所雇佣,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中间阶级的重要历史地位
赖特在对阶级理论重构的基础上从阶级结构的视角对中间阶级进行界定,并对中间阶级在历史发展中地位进行了历史性分析。

作为中间阶级的“矛盾地位”的主要形式在不同的社会中依据剥削关系的特定组合,会发生历史性变化。

赖特列出了在不同社会中的主要的矛盾地位的历史模式,指岀通常在前一个社会形态下的中间阶级通常成为后一社会形态下的统治阶级,或者说是新兴阶级。

参照表2
表2生产方式序列中的基本阶级和矛盾地位
生产方式基本阶级主要矛盾地位
封建主义领主和农奴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管理人员/官僚政府官僚社会主义官僚和工人知识分子/专家
赖特基于生产方式序列中的基本阶级和矛盾地位分析得出了一个不同于马克思的预见性结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在阶级力量上是资本家阶级的唯一竞争对手,由于其他阶级的存在,社会的未来发展可能呈现出新的特点。

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级即管理人员、官僚有可能承担变革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并替代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真正统治者。

因而社会主义(作为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不再是资本主义唯一可能的未来。

赖特根据中间阶级的矛盾地位理论指出:“资本主义中,剥削关系中的主要的矛盾地位由管理者和政府官僚构成。

他们体现着一种同资本主义极为不同的阶级组织原则,这种原则
90理佩腎2019.03
潜在地提供了替代资本主义关系的一种选择。

”问组织资产剥削可能预示着资本主义社会“后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出现。

赖特对阶级理论的重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论点:第一,“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直接和固有的未来”的观点值得商榷。

因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包括两种剥削资产的平等化,并不存在同时发生的逻辑必然性;第二,资本主义未来具有开放性,革命任务的承担者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无产阶级,其他阶级具有接替工人阶级的潜力;第三,提岀了一种新的形态的社会主义,这种理论不同于将社会主义看作共产主义转变的过渡的观点:赖特认为,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一致性。

历史阶段的序列以剥削形式的依次消亡为标志,随着不同形式的剥削被消灭,社会不断进步。

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主义是进步的,国家集权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是进步的,社会主义相对于国家集权主义是进步的,资本主义不再被认为是人类发展道路中最后一个对抗的社会形式,但对历史道路的进步性依然存在c
赖特脱离了传统的剥削以及阶级对立关系分析,专注于“中间阶级”的研究。

赖特将阶级的分层建立在对土地、组织、权力、技术及管理等基础之上,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资本与劳动之间对立实质,脱离了生产关系的范畴,因此无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规律。

(二)阶级联盟及其历史发展方向
阶级结构不同于阶级构成,正是基于这一视角,赖特强调阶级联盟的重要意义及形成机制,并以此揭示当代社会无产阶级革命落入低潮的原因。

赖特指出,阶级结构和阶级构成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视野下通常是看作没有疑问的,尤其是在对工人阶级的分析中,通常存在这样一个假定,即作为结构性定义的无产阶级与作为参与阶级斗争的群体性行为者的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一'—对应的关系。

在赖特看来,在阶级分析的这两个层次之间几乎不存在直接的决定关系。

因为阶级结构仅仅界定了物质利益的范围,在其之上出现了阶级构成的尝试,但它并不是唯一地决定着那些尝试的结果。

剥削关系的重叠程度部分决定着阶级联盟的形成。

如果剥削关系没有重叠.那么联盟就变得非常重要。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复杂的剥削机制,这就意味着阶级关系也是错综复杂,想要了解阶级革命发生的可能性及历史发展方向则需要对阶级联盟做进一步的分析。

典型的阶级联盟发生在阶级之间、阶级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尤其是在矛盾的阶级定位之间结成联盟。

是否能够结成联盟以及如何结成联盟,赖特认为这一问题取决中间阶级在衡量利弊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

一般而言,中间阶级具有三个选项,第一,设法利用他们的剥削者的地位通过购买生产性资本进入剥削阶级;第二,与占支配地位的剥削阶级结成联盟;第三,他们可以与主要的被剥削阶级结成某种形式的联盟。

在第二种选择下,需要剥削阶级将自身利益与这些矛盾定位联系起来,结成联盟,以减少与这些矛盾定位的阶级之间的冲突,但是这种策略的代价较高,因为他们要允许矛盾定位中的大部分得到相当大比例的社会剩余,这种联合支配权会导致经济停滞,最终引发反资本主义倾向的出现。

第三种选择是与广大下层阶级结成联盟,通常是在技术需求下降,权力常规化的时候,处于明显的被剥削者矛盾定位的人们,把利益的天平看作是更加符合工人阶级,于是与工人阶级阶层联盟。

赖特基于阶级构成和阶级结构理论,对阶级斗争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历史的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图2展示了阶级结构、剥削形式和历史变迁的一种系统分类,表中的行不是“生产方式”,而是将众多的剥削关系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类型(位于社会形态的抽象层
2019.031船佩腎91
次),表中依次递进的每一行都对应一种资产不 平等的形式。

同时与之相联系的阶级关系和剥削 形式被消灭。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成功实现这些社会变迁的可能性单调递增。

与实 现劳动资产所有权的平等化相比.的社会化.或者是组织的民主化. 社会化,需要更高的生产力水平。

立组织资产稳定的、民主的控制, 动化水平下,工人有时间参与管理决策和制定民 主的经济计划等。

赖特不否认在生产力水平较低
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社会制度的变迁,比如说
实现生产资料
或者是技术的 比如说,要创 必须在高度自
是岀于对意识形态的信奉,克服相对不利的物质
条件的束缚,但是在赖特看来,这种热情很难长
时间保持,最终导致冋复到某种形式的剥削和支
配倾向:当然也不是不存在这种跳跃的可能性,
比如说,当生产力发展已经具备了变迁所需的最
低条件.比如说,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已经足够
发达,足以同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组织的 民主化,就可以跳过作为统一的生产方式的国家
集权主义。

赖特在这里试图向历史唯物主义冋归,但是 这种冋归却显得极为僵化。

赖特预言作为技术资
产或组织资产的掌控者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有
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统治者。

然而,这一观点的 提出缺乏现实根据:赖特关于社会发展方向的分
析是基于对处于矛盾地位的中间阶级的理性选择
的基础之匕当社会的发展对他们不利的时候, 他们便会和无产阶级达成联盟,由此组成一股推
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力量。

逻辑的推理不等于社会
现实。

赖特的此种观点在逻辑上是行得通的,或
者说确实存在着这种可能性,但是却不存在现实
必然性:赖特没有对阶级革命的深层的动力因素 进行分析,而仅仅基于理性分析的视角从历史经
验来分析社会革命发展趋势,没有看到社会革命 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做出相
应的变革。

赖特在对阶级分析微观基础的重建过程中吸
收并借鉴了三类方法:第一类方法是社会分层研 究中所采纳的方法;第二类是韦伯主义的观点;
第三类是与马克思主义传统相联系的方法及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表面上看起来,赖特的阶
级分析的微观基础非常的精致,采用当代社会科
学的研究方法,吸收借鉴韦伯主义的观点,并且 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以及历史主义观念引入其
中但是形式上的精巧无法掩盖理论本身的缺 陷,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僵化理解。

正如王 新生教授所评价的那样:“赖特等人的基本看法
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捕捉到并正确指出了旧有的
阶级解释模式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裂隙。

但是也必须指出,他们并没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
去理解阶级解释模式在马克思理论中的作用:他 们将阶级解释模式看作是一种僵死的、非历史性
的理论模式,甚至将其看作是特定的结论,而不
是将其看作一种考察问题的方法.因此并没有真
正把握阶级解释模式在唯物史观中的方法论意 义。


注释
[I] 【英】戴维•李:《关于阶级的冲突》,姜辉译,重庆出版
社2000年版,第32页
⑵【英】G.A.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i --------种辩护》,段忠桥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3][4]⑸⑹⑺[8][9][10]【美】埃里克•欧林•赖特:《阶
级》.刘磊、吕梁山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 页;第11页;第14页;第12页;第13页;第111页;第
13页;第91页。

[II] 王新生:《阶级意识的隐退与公民理性的建构》,《哲学
动态》2014年第5期。

(作者为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振良
92 2019.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