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运城物理期末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运城物理期末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______。

(3)本探究实验中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 B C A D F80 1.02控制变量法
【解析】
【详解】
(1)[1][2][3]为了验证猜想一,即音调高低可能与横截面积有关,需要保持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不变,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A、B、C符合要求,它们的材料相同,都是铜,长度相同,都是60cm,只是横截面积不同;
[4][5][6]为了验证猜想二,即音调高低可能与长短有关,需要保持琴弦的材料和琴弦的横截面积不变,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A、D、F符合要求,它们的材料相同,都是铜,横截面积也相同,长短不同;
(2)[7]为了验证猜想三,即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编号
G、H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只是材料不同,和J作对比,只需要长度也是80cm、横截面积也是1.02mm2即可;
(3)[8]本探究实验过程中,三个变量,保持其中两个量不变,对比第三个量的变化与音调高低的关系,这是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2.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发声的音箱上,感觉音箱在晃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2)小明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
(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与抽气机连通的密闭玻璃瓶内.
①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________.
②分析实验现象,运用的科学方法可得出结论________.
【答案】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桌子上放一些碎纸屑变小真空不能传声【解析】
(1) 小明把手放在发声的音箱上,感觉音箱在晃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都能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3)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故可的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点睛:利用转换法解答,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一些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
3.
(1)由图(a)可知当线轴的甲轮刚接触到棉布时,其速度的大小将(变小/不变/变大),而乙轮的速度不变;
(2)从图(a)、(b)两种类似现象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而发生折射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3)下列几个研究案例中与本题的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A.用水波来形象地认识声波;
B.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C.在探究发声的音叉是否在振动时,将一个乒乓球靠近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D.将闹钟放在钟罩内,通过抽气来探究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1)变小;(2)光由空气进入水中的速度变慢了;(3)A.
【解析】试题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阻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同时要知道若物体不受力,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2)分析(a)和(b),要注意从中找出相同点,总结规律.(a)发生折射是由于速度发生了变化,从(a)联想(b)的原因.
(3)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类比法.将物理现象与生活现象类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更容易理解.
解:(1)在滚动过程中,由于甲首先到达细布,受到摩擦力而速度变小;乙此时仍在光滑的木板上,由于不受摩擦,所以乙的速度不变.
(2)从(a)图看,由于甲端的运动速度发生了变化,甲端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偏折,所以(b)中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能是由于光的传播速度发生了变化,即可能是光由空气进入水中的速度变慢了.
(3)此题这种研究方法为类比法,在前面电学中,将水流类比为电流、水压类比为电压、通过水波认识声波等都属于此种研究方法.选项B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了控制变量法;选项C在探究发声的音叉是否在振动时,将一个乒乓球靠近它,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运用了转换法;选项D将闹钟放在钟罩内,通过抽气来探究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运用了理想实验法.故只有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变小;(2)光由空气进入水中的速度变慢了;(3)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此题中关键要找出生活现象和物理现象的相同点,运用类比法将知识进行迁移,这也是我们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平时要注意总结.
4.
(1)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如图甲所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越
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这说明______.
(2)图乙是探究“”的实验装置图,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以沿ON 向前或向后折的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ON垂直于镜面。

能折叠的纸板的作用是:。

(3)图丙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组装实验装置时,放置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夹位置非常重要,应当先调整固定的位置(选填“铁圈”或“铁夹”);实验时,小雯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答案】(1)真空不能传播声音(2)光的反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铁圈” ;缩短试验时间或节省时间.
【解析】试题分析:(1)把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进一步推理空气越稀薄,声音越小,空气完全没有时,声音也听不到,可得真空不能传声。

(2)把纸板ON的右半边向前或向后折时,如果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反射光线不能出现在纸板上。

所以,用能折叠的纸板判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若先固定铁夹,温度计的位置相对固定,铁圈上下调整的空间有限,难以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应当先调整固定铁圈的位置,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小雯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因为热水温度较高,可以减少实验时间。

考点:声音的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实验装置的合理安装
5.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_____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和_____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如图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____点,最低的是按住_____点.
【答案】长度 a b A B
【解析】
【分析】
【详解】
(1)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和张力有关,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用到的实验方法为控制变量法,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两者的粗细和张力相同,所以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应该控
制他们的长度和张力相同,满足该条件的是a和b两弦线.
(2)按住AC两点比较,按住A点时弦较短,所以发出的音调较高的是按住A,发出的音调较低的是按住C按住BC两点比较,按住B点时弦较粗,所以发出的音调较高的是按住C,发出的音调较低的是按住B,所以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A点,最低的是按住B点.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小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棋子A 的像.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棋子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棋子B与棋子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________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
【答案】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分别测量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分析得出结论: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的距离相等.
【解析】
【分析】
(1)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3)从实验的目的: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角度分析即可.
【详解】
(1)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所成的像不在桌面上,所以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2)实验时用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
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所以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像距和物距是否相等;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7.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图。

(1)该实验中,纸板A、B的作用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让入射光线沿FO方向射入,则发现反射光线沿______方向射出;
(3)实验结束后,小明想继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装置如图乙,却发现点燃蜡烛A,在平面镜后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根本无法透过平面镜看到蜡烛B。

小明可用______代替平面镜,让实验顺利完成;
(4)实验结束时,小华将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如图丙。

现将平面镜移至图丁位置,硬币的成像情况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
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答案】显示光路(或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径迹或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OE玻璃板(或薄玻璃板) A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实验中纸板A、B上可以显示出光路。

(2)[2]让入射光线沿FO方向射入,则反射光线沿OE方向射出,因为光路是可逆的。

(3)[3]实验中直接用平面镜探究,无法观察到点燃蜡烛所成的像是否与未点燃的重合,因为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通过平面镜来观察其成像情况,所以实验中可用薄琉璃板来代替平面镜。

(4)[4]先将硬币放在平面镜前,所成的像在a处,然后移动平面镜至丁位置处,则硬币的像仍然在a处,因为硬币的位置没有变化,则其像的位置也不变,故A选项正确。

8.小明利用以下实验装置在水平放置的白纸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如图a所示,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此实验最好在_______(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如果有3 mm 厚和1 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如图b所示,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小明同学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的白纸上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
(3)如图c所示,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物与对应像的位置。

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较暗确定像的位置 1 像和物大小相等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此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进行。

[2]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择薄玻璃板,用1mm厚的。

(2)[4]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像与A处点燃的蜡烛大小相等,可得到结论像和物大小相等。

[5]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那么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

(3)[6]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看大小是否相同。

9.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__________(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准确确定_______________;
(3)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选取两支____(选填“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蜡烛;
(4)无论怎样水平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与桌面
__________;
(5)判断平面镜成虚像的方法是:在B处放一个光屏,眼睛在_____(选填“A”或“B”)侧观察,如果光屏上没有像,那么,所成像为_____像;
(6)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答案】反射像的位置完全相同不垂直B虚相等
【解析】
【详解】
(1)[1]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2)[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可以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3)[3]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这样可以通过对比蜡烛的像和另一支蜡烛的大小关系,从而知道这支蜡烛和蜡烛的像大小关系;
(4)[4]无论怎样水平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玻璃板所成的像在桌面的上方或下方;
(5)[5][6]判断平面镜成虚像的方法是:在B处放一个光屏,眼睛应该在B侧观察,如果在A 侧观察,会看到玻璃板反射的光线,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则不能,如果光屏上没有像,那么,所成像为虚像;
(6)[7]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10.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

平面镜M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白色硬纸板垂直立在平销面上。

(1)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A0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

改变光的入射角度,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①上述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_____。

②白色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向镜面,则反射角是_____。

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上,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

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

(3)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仍贴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_____(选填“在”或“不在”)纸板这一平面内:通过平面镜观察镜中硬纸板上的反射情况与图丙中相符的是_____(选填序号)。

【答案】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显示光的传播路径0°可逆的不在③【解析】
【详解】
(1)①已知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多次改变光的入射角度,测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并比较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因此该实验探究了反射定律中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②白色硬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 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向镜面,入射角是0︒,则反射角是0︒,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若此时通过平面镜观察纸板,因为物像关于镜面对称,则看到的图象应为丙图中的③。

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某一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比较不同液体吸热升温特点”.在两个相同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
(1)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如乙图所示,水的沸点为_______℃.
(2)实验中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说明食盐水吸收的热量比水_______(选填“多”或“少”).
(3)能否仅由“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大的结论?答:
__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8多不能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中所示温度计示数为98℃;
(2)在相同的酒精灯下,向相同的烧杯加热,要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就得比较加热时间的多少,而实验中加热食盐水所用时间多,则其吸收的热量也多;
(3)要比较比热容的大小,必须得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保证质量不变,还有一个因素,得使两者的温度差相同,才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

【详解】
(1)根据图中所示,温度计示数为98℃,所以水的沸点为98℃;
(2)我们知道要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就得比较加热时间的多少;
(3)要比较其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就得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所以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才能比较,而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故答案为:(1)98;(2)多;(3)不能;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12.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的规律”。

(1)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
(2)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2min后停止读数,根据记录的数据画出了水沸腾的温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乙。

根据图像可得出的规律是:_______。

(3)观察了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的现象。

请结合你的探究经历说说这两种现象的不同之处。

________(写出1条即可)
(4)有的同学想把装水的试管放入烧杯中,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加热进行实验探究,如图丙所示这样做是否可以?为什么?_____
【答案】停表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前水吸热升温,而沸腾时吸热不升温;沸腾前产生的上升气泡,由大变小,沸腾时产生的上升气泡由小变大。

不可以;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不再升高,当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与烧杯中的水没有温度差,无法吸热,不能沸腾,所以不能进行此实验
【解析】
【详解】
(1)[1]探究水沸腾的规律,要记录时间,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停表;
(2)[2]从图乙可以看到,第4min到第6min,水在沸腾,水持续吸热,温度保持98℃不变,可以得到的规律是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3]从图乙可以看到,水沸腾前,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98℃不变;还可以知道,沸腾前由于上面的水温度低于下面的水,产生的上升气泡会遇冷液化成水,气泡会变小;而沸腾时水的温度均匀,但是上面水的压强较小,那么产生的上升气泡会变大;
(4)[4]不可以;因为当烧杯的水沸腾时,温度达到沸点,温度不再升高,而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试管的水温度和烧杯水的温度是相同的,试管无法从烧杯中吸收热量,达不到沸腾的条件,不能沸腾,所以不能进行此实验。

13.雨过天晴,善于观察的小红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路面上积水少的地方一会儿就干了,面积水多的地方就很难干.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是否与液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身边可利用的器材:天平(砝码)、水、烧杯若干、量筒若干【方案一】
(1)在相同环境下,选择天平(砝码)、水、两只相同的烧杯;
(2)可以使用天平来定量判断液体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质量有关,具体做法是:
①实验前,在烧杯中分别倒入__________________(相同质量、不同质量)的水;
②调节好天平,把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两托盘上,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天平平衡;
③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天平是否_________________,如果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质量无关.
【方案二】
(1)在相同环境下,选择水、两只相同的量筒;
(2)可以使用量筒来定量判断液体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质量有关,具体做法是:
①实验前,在量筒中分别倒入不同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
②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记录水的体积,计算出量筒中水减少的体积;
③如果量筒中水减少的体积相同,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质量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评估】
你准备选择方案________来进行探究(一、二),其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同质量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仍然平衡平衡无关一能观察到质量的微小变化
【解析】方案一:使用天平来定量判断液体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质量有关,应该保持液体种类、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和液面的空气流速相同,质量不同;(1)在相同环境下,选择天平(砝码)、水、两只相同的烧杯;(2)具体做法是:①实验前,在烧杯中分别质量不等的水;②调节好天平,把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两托盘上,通过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③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如果平衡,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质量无关。

方案二:(1)在相同环境下,选择水、两只相同的量筒;(2)可以使用量筒来定量判断液体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质量有关,具体做法是:①实验前,在量筒中分别倒入不同体积的水,记录水的体积;②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记录水的体积,计算出量筒中水减少的体积;③如果量筒中水减少的体积相同,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质量无关。

评估交流:选方案一进行探究,优点是能观察到质量的微小变化。

点睛: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等;在进行探究时,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每次只控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质量的关系要控制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速度相同;评估实验时,可从操作性和实验的时间长短进行评估,据此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