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和胃汤、针灸联用对脾胃虚弱 ( 虚寒 )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药界 2020年03月第05期
—173—
中西医结合
健脾和胃汤、针灸联用对脾胃虚弱(虚寒)
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分析
向华勇 兰苏勇
(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重庆 404700)
【摘要】目的:研究为健脾和胃汤针灸联用对于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6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次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8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给予基本的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健脾和胃汤联合针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66%,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脾胃虚弱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相对于西药治疗效果更好,患者的恢复情况更好,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针灸治疗;健脾和胃汤;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
【中图分类号】R 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4808(2020)05-173-02临床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炎症,此种胃炎为慢性胃炎中的一种,在消化系统中是非常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上脾胃虚弱是常见的浅表性胃炎症型,主要可以通过中药来进行调节,
从而逐渐改善病情[1]。
因此,
为了真正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医学上进一步对健脾和胃汤联合针灸进行研究,真正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
本次研究主要以健脾和胃汤针灸联用对于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效果为主,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6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次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8例患者。
观察组共18例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为23~71岁,平均年龄为(47.29±9.71)岁;对照组共18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为24~70岁,平均年龄为(48.14±9.88)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将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硫糖铝混悬液1.0g,每日三次,并给予奥拉唑肠溶片20mg,一日两次;对于出现消化不良,恶心的患者则再给予枸橼酸莫沙比利片5mg 进行治疗,每日三次,连续治疗三周。
观察组则给予针灸配合健脾和胃汤进行治疗,准备佛手12g,沙参12g,炒白术12g,元胡12g;白芍15g,丹参15g,茯苓15g;砂仁10g,姜半夏10g,灸甘草10g;进行水煎服,每日一剂,持续治疗三周。
针灸则主要选择三阴交,内关,梁门,合谷作为配穴,将足三里,中脘,气海作为主穴,对患者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进行温针灸针刺治疗,每周进行五次针灸,持续治疗三周。
1.3评判标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包括显效,有效以及无效。
显效表示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生命体征均已消失;有效表示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无效则表示患者的病情并未得到好转,甚至出现加重情况[2]。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的数据录入以及计算采用SPSS 25.0软件实现,对于计量数据采用来表示,对于计数方面的数据采用(%)来表示,以t 与χ2检验,如果最后所计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共18例患者中,10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44%(17/18);对照组共18例患者中,共5例显效、7例有效以及6例无效,治
疗的总有效率为66.66%(12/1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有统
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中医中认为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脾胃虚弱,脾胃不健,饥饱失常,年老体弱等情况,将会直接导致患者出现四肢乏力的症状。
在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虽然西药能够给予一定的效果,但是疗效不怎么理想。
而采用健脾和胃汤联合针灸进行治疗,能够有效起到温中化湿,降逆止呕的效果,能够对胃起到行气功效,此外,还能够理气燥湿,帮助患者行气止痛,滋阴养胃,活血化瘀的效果。
而使用针灸进行治疗,能够有效起到温补脾阳,补益气血的作用,且针灸能够帮助患者温中散寒,调和患者身体中的气血,起到良好的效果,健脾和胃汤联合针灸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发挥中药以及针刺的效果,使患者得到进一步的康复。
对于脾胃虚弱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健脾和胃汤联合针灸进行治疗,能够真正提高治疗的效果,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
复,提高治疗有效性,真正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66%,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采用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慢性浅表性胃炎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
这一结果与熊云, 张旖晴, 刘涛在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一文中的数据一致[4]。
综上所述,对于脾胃虚弱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相对于西药治疗效果更好,患者的恢复情况更好,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虎.温针灸配合腕踝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J]. 中国中医药现
代远程教育, 2018, 09(15):38-39.
[2] 熊先亭.火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3] 王志.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对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J]. 中国继续医学
教育, 2018, v.10(14):170-171.
[4] 熊云,张旖晴,刘涛.健脾和胃汤配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疗效观察[J]. 中医药通报, 2017, 14(3):50-52.
失眠的中西医防治
李姗姗
(广安市广安区人民医院,四川 广安 638000)
【摘要】目的:据统计,近年来世界有25%左右的人都饱受失眠的困扰,在睡眠障碍患者中,有95%以上的失眠患者。
因此,失眠越来越成为中西医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失眠,首先应该掌握共识精神,做到灵活运用、取长补短,既要注重规范化治疗,又要注重个体化治疗。
【关键词】:失眠;中医治疗;西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 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4808(2020)05-173-01一、失眠的分类1、按病程分类:(1)急性失眠:病程在4周以下。
(2)亚急性失眠:病程在4周以上,6个月以下。
(3)慢性失眠:病程在6个月以上。
2、按病情分类:(1)轻度失眠:具有偶发性,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小。
(2)中度失眠:每晚都会发生,对患者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并伴有疲惫、焦虑、易怒等症状。
(3)重度失眠:患者通常整晚难以入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症状表现突出。
二、失眠的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中,通常应用苯二氮卓和非苯二氮卓类的药物,疗程应该适当,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结合中医治疗方法来巩固疗效,减轻戒断症状。
而对于急性期的失眠,则不需要采用药物治疗。
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之前,应该先对患者失眠的病程、病情、症状等全面明确。
对于急性失眠、生理、心理性等的轻度失眠患者,可以通过找寻病因和消除病因的方法来治疗,这样就会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的失眠症状,一些患者不需要用药就可以治愈。
对于心理、生理性失眠、睡眠卫生不良、矛盾性失眠患者,可以通过以情胜情、顺情从欲、语言开导、暗示解惑、宁神静质和移情易性等的中医情志疗法来治疗,和人之一行为疗法相结合,实现“先睡心,后睡眠”,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多数患者的失眠症状会得以改善。
如需药物治疗,也可以选择小剂量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比如佐匹克隆、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等。
治疗的时间应该在三周以下,不能过度治疗,多数的患者都可以治愈。
由于内科疾病所导致的失眠患者、滥用中药、西药所导致的失眠患者、精神障碍所导致的失眠患者一般都属于亚急性失眠或者是慢性失眠。
在对这一类中度以上失眠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首要的原则就是病因治疗,主要的临床治疗方法是镇静催眠药物:应用中等剂量的非苯二氮卓类的药物或者是苯二氮卓类的药物来治疗,也可以主要应用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来治疗,配合中医药治疗两个月到三个月,待患者睡眠改善之后,可以将西药的用量减少或停止。
(注意停药的顺序:先停用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再停用非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对于有镇定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和焦虑药物,需要维持一段时间再停药,同时应继续通过中医巩固治疗。
多数的失眠症状都会得到缓解甚至消失。
)对于通过上述治疗不见效的非器质性失眠(失眠症)患者和慢性重度失眠患者,或因为其病因复杂、症状繁多、病程长、用了很多种药物都不能改善失眠症状、已经对治疗丧失信心的患者,可以考虑是顽固性的失眠,这一类患者应该住院进行系统的治疗。
首先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树立起自信心,尽量将失眠的病因消除。
多数患者由于长期的失眠都曾经服用过苯二氮卓类的药物或者是非苯二氮卓类的药物,经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的表现,因此可以联合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奥氮平。
也可以应用足量、全程、合理的联合用药原则进行治疗,但是不能长期应用,应该间歇性轮替用药,这样才不会出现药物依赖现象。
当患者的睡眠得到改善,每天的睡眠可
以达到4小时到5小时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减少用药,直到停药。
在停药的时候同样应该
注意停药的顺序,先减少苯二氮卓类的药物用量,再减少非苯二氮卓类的药物用量,直到停药。
对于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之下停药。
如果患者在药物减量或停药之后再次出现了反跳或者是戒断症状,就需要再适当延长治疗的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主要的目的就是减毒增效,让患者渐渐减少对西药的依赖,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通常情况下,用药的疗程应该在半年甚至半年以上,当患者达到了中医的“阴平阳秘”境界时,失眠就会得到治愈。
如果患者出现了药物依赖现象,就应该由精神专科的医生进行治疗。
三、中医治疗失眠
1、静心安神汤:固定方,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减。
生牡蛎30克、生龙骨30克、炒酸枣仁20克、丹参30克、茯苓20克、夜交藤30克、合欢皮20克。
2、和丹栀逍遥散:用于肝郁化火证所导致的彻夜失眠、头昏头胀、急躁易怒、不思饮食、舌红苔红、脉弦数。
有着清肝泻火、静心安神的作用。
3、和黄连温胆汤:用于痰火内扰证导致的失眠、头重昏沉、胸闷气烦、腹中痞满不适、口苦、恶食嗳气、目眩、舌苔黄腻、脉弦数。
有着清热化痰、中和安神的作用。
4、和归脾汤:用于心脾两虚证所导致的失眠、多梦、易醒、头晕目眩、心悸健忘、肢倦神疲、食少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有着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
5、和黄连阿胶汤:用于阴虚火旺证所导致的失眠、入睡困难、头昏耳鸣、心悸不安、遗精健忘、腰酸足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津少口干、脉细数。
有着滋阴清火、养心安神的作用。
6、对于阴血虚所致的失眠并伴有唇甲泛白、舌淡脉细、心悸气短症状的患者,在中医治疗的时候可以加归身、生地、白芍、龙眼肉来滋阴补血。
对于气虚所致的失眠并伴有心悸气短、乏力症状的患者,可以加麦冬、太子参、五味子来益气敛神。
对于肝郁所致的失眠并伴有情绪抑郁、胸肋满闷的患者,可以加柴胡、枳壳、白芍来疏肝解郁。
如果患者的主要症状是早醒、并经常焦虑,可以应用抗焦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结束语:综上,对于失眠的治疗,虽然已经有中西药的治疗方法和中医的针灸、耳穴及推拿等的治疗方法,但是顽固性的失眠患者依然很多。
因此,在治疗失眠的时候,可以通过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在不给患者造成药物依赖的情况下缓解或消除失眠症状。
参考文献
[1] 缪冬梅.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研究[J].健康必读,2018(32):155-156.[2] 王晓梅,来昌艳.中西医结合治疗血虚肝郁型抑郁相关性失眠疗效观察[J].山西中
医,2018(12):26-27.
[3] 何勇,郑艳.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
志,2018(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