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现象到本质——相互作用与能量 第九章 机械和功 四、功率》公开课教案_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机械和功
第四节功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建立功率的概念,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物理思维。
2.通过结合速度以及压强概念建立的方法建立功率概念,得出计算公式P=W/t,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了解功率单位瓦特(W)以及瓦特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4.通过参与学会估测日常生活中物体做功的功率大小,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功率的概念和建立概念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情景1:观看图片“建筑工地上吊车吊砖和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搬砖”。
提出问题:在这两个过程中是否有力做功?做功的大小如何计算?根据画面所示的情景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你是否能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引出:吊车和人做功的快慢不同。
做同样的功,所用的时间越短,做功越快;用同样的时间,完成的功越多,做功越快。
2.新课教学
●功率的概念
情景2:学生讨论和思考。
提问:如果吊车和人做功的多少和所用的时间均不相同,你如何比较吊车和人做功的快慢?
引导学生回想速度、压强等概念的建立方法。
学生通过各个数学表达式,进行分析、比较,讨论其概念建立过程的共性。
引出:如果做功的多少与所用的时间均不相同,可以利用功和所用时间之比,表示做功的快慢。
教师指导和学生讨论: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功率的定义,以及功率的定义式。
功率:做功与做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功的多少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P=W/t
●功率的单位
提出:功率的单位:瓦特(W)
单位换算:1kW=1000W
1MW=1000kW
提出问题:学习密度时,知道水的密度为1×103kg/m3的物理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103kg。
那么,1W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
引出:1W的物理意义是物体每秒所做的功为1J。
知识拓展:著名发明家瓦特的发明对人类的贡献。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出问题:1W有多大呢?
学生体验:让学生把物理书用2s的时间从地上捡到书桌上。
引导学生计算这个过程中大约做了多少焦的功,功率大约是多少瓦。
(引导学生体验功率的大小)
观察PPT:出示人骑自行车、马奔跑、高速行驶的列车、小轿车、飞机和万吨级轮船。
给出各种情形下功率的大小,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较常见的交通工具的功率大小有一定的了解。
3.课堂小结
功率:做功与做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功的多少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P=W/t。
(4)单位: 瓦特(W)。
4.小练习
(1)举重是我国的优势体育项目。
一位身高170 cm的运动员和一位身高160 cm的运动员,在挺举项目中用相同时间,把同样重的杠铃举起,如图所示。
如果他们对杠铃所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功率分别为P1和P2,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W1=W2、P1=P2B.W1>W2、P1=P2
C.W1>W2、P1>P2 D.W1<W2、P1<P2
(2)见课件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
锻炼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的方式建立新的物理量。
教师将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
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注意列举生活中较常见的交通工具的功率大小,很好地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