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三上·杭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就像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鲍勃•迪伦,2017年瑞典文学院又避开热门,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有人借此调侃诺奖“万年陪跑王”村上春树。

(甲)不过村上春树自述读过石黑一雄出版过的每一本书,且评价说:“至今为止,我阅读石黑的作品时,从来不曾失望过,也从未不以为然。

”(乙)他甚至说:“近半世纪的书,我最喜欢的是《别让我走》。

”(石黑一雄2005年年作品)
(丙)石黑一雄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对困扰现代社会的历史、科技、道德责任等问题的线索都是通过故事展现出来,既不矫揉造作,也不生硬粗冷。

一个个温暖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艺术笔触下娓娓道来。

他挖掘并细致地展示了普通人道貌岸然的外表下隐藏着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及震撼人心的情感之流。

(1)这段文字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颁发
B . 不以为然
C . 困扰
D . 道貌岸然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6高二上·荣成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阅读微信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

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

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
会转了。

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 . 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

C . 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

D .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

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B . 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 . 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 . 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 . 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

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 . 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 .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3. (9分) (2019高一下·宣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材料一:
什么是数据?数据(data)在拉丁文里是“已知”的意思,在英文中的一个解释是“一组事实的集合,从中可以分析出结论”。

笼统地说,凡是用某种载体记录下来的、能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某种信息的,就可称之为数据。

古人“结绳记事”,打了结的绳子就是数据。

步入现代社会,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丰富,载体也越来越多。

什么是大数据呢?量的增多,是人们对大数据的第一个认识。

随着科技发展,各个领域的数据量都在迅猛増长。

有研究发现,近年来,数字数据的数量每3年多就会翻一番。

大数据区别于数据,还在于欻据的多样性。

正如高德纳咨询公司研究报告指出的,数据的爆炸是三维的、立体的。

所谓的三维,除了指数据量快速增大外,还指数据增长速度的加快,以及数据的多样性,即数据的来源、种类不断增加。

数据是一种资源,但数据又跟煤、石油等物质性资源不一样。

物质性资源不可再生,你用多了,别人就用少了,因而很难共享。

数据可以重复使用,不断产生新的价值。

大数据资源的使用是非恶性竞争的,共享的前提下,更能够制造双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数据如果不被融合、联系在一起,也不能称之为大数据。

(选自刘军《大数据是“原油”,不是“汽油”》)
材料二:
5月12日,2019首届天府大数据与数字经济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成果,《2018全球大数据发展分析报告》在当天正式发布。

就全球趋势而言,2018年大数据市场总体价值约420亿美元,其中大数据软件市场价值约140亿美元。

该报告预估,大数据服务和硬件市场规模在经历2016—2022年的快速增长后,将放缓增长趋势,而大数据软件市场规模仍将保持10年的高速増长。

与此同时,伴随21世纪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世界各国无一不在觊觎着红利可观的大数据市场,但由于各国基础实力、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差异,全球大数据发展正面临不均衡的市场分布问题。

报告对世界主要国家政府大数据开放建设程度的分析,韩国、加拿大、美国、法国、印度、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俄罗斯处于第二梯队,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开放数据程度与上述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各国分值呈现较大差距。

以全球大数据发展情况为背景,报告进一步分析到,中国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正处于积极快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政府开放数据的实施路径是由地方政府数据开放为点,逐渐形成国家层面的数据开放。

从具体数据来看,中国的大数据产业相关人才数量占全球总数的59.5%,排名第一,其次为占比22.4%的美国。

另外,2018年中国大数据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和相关技术专利数量在全球比例均超过了美国,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在此优势之下,中国如何实现后发赶超?报告指出,政府掌握着70%左右的高价值数据集,因此,政府大数据汇聚共享开放将是实现数据全面共享开放、进而更好发挥其价值的关键。

(选自2019年5月13日《成都商报》)
材料三:2017—2018贵阳数博会参会人员停留比较图
上图为2019年数博会会展中心3公里范围内,各类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同比增长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相对于数据来说,大数据不仅具有数据的量不断增多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数据的多样性的特点。

B . 与不可再生的物质性资源不同,数据作为一种人类资源,可以重复使用,能不断产生新的价值。

C . 虽然各国都想霸占大数据市场,但各国具体情况的差异使得全球大数据市场发展分布并不均衡。

D . 要实现数据的全面共享和数据价值的充分发挥,政府掌握的高价值的大数据应该实现共享开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材料一对数据的定义看,数字是数据,文字也是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都是数据。

B . 数据只有被融合联系才能成为大数据,人们在共享的前提下使用大数据资源可以实现双顺。

C . 从贵阳数博会的统计数据来看,参会人数和参会人员停留时间2018年比2017年皆有增长。

D . 贵阳数博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会场周边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大数据的介绍侧重点各是什么?
4. (12分) (2017高一下·滨海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①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

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
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

②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倒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

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进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进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③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花散发出的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

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有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上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的金黄整齐地划割。

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清脆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

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

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竞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层层叠叠,间羼杂染,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像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

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

④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

不见了小时候攀爬、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

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埋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⑤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

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⑥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

我静静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呜,遥远得如同是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

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嘴巴。

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

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⑦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

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

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⑧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

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⑨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

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

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

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选自《散文》2007年第8期)
(1)“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

”这段文字写村庄的树丛和原野,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特色和作用。

(2)作者说:“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

”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村庄留存着哪些记忆。

(3)文题为“一座村庄的消失”,哪些景象能表现“村庄的消失”?并请结合全文,探究村庄消失的原因。

(4)对于“村庄的消失”作者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分析并评价。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20高二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拓跋仪,秦明王翰之子。

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

太祖幸贺兰部,侍从出入。

从破诸部,有谋战功。

太祖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

垂问仪太祖不自来之意。

仪曰:“先人以来,世据北土,东与燕世为兄弟。

仪之奉命,理谓非失。

”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仪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非仪所知也。

”及还,报曰:“今则未可图,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

”太祖以为然。

太祖征卫辰,仪出别道,获卫辰尸。

太祖大喜,徙封东平公。

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

慕容宝之寇五原,仪摄据朔方,要其还路。

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

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

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

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

”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

先是,上谷侯岌、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闻仪待士,先就仪。

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成败要害,造次备举。

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太祖以仪器望,待之尤重。

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穆崇谋为乱,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

崇子逐留伏士中,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

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

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

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三》)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

B . 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

C . 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

D . 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祖,作为帝王谥号使用,常见于开国皇帝,因创立基业,功劳甚大,故继承帝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

B . 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

C .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陛下本义是台阶,其两侧是古时帝王卫士的戒备之地,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D . 庶人,周代称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拓跋仪有勇有谋,深受太祖赏识。

他容貌俊美,身材魁伟,武艺高强,超出常人,有谋略,多次跟随太祖出征,屡立战功。

B . 拓跋仪睿智果敢,维护国家利益。

他出使后燕,面对君主的问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洞察敌国国情,谋划可图之计。

C . 拓跋仪善待士人,拥有雄才大略。

他尊重善待来拜访他的名士,并一起谈论当代事务,见解高明,当时有人就愿意依附他。

D . 拓跋仪恃宠而骄,谋反出逃被赐死。

他富有才气和声望,深受太祖重视,然而因贪婪野心而密谋反叛,后因恐惧出逃被抓后赐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则未可图,垂年已暮,衅将内起,是可计之。

②崇子遂留伏士中,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2018·郴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谢叠山①先生北行
王奕
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

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

两生②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

白骨青山如得所,何须儿女哭清明!
【注】①谢叠山:名枋得,南宋遗民,无世祖曾两次召他到大都,均被他拒绝。

后被强迫北上,他绝食而亡。

②两生:汉朝统一天下后,原为秦朝博士的鲁人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臣朝见的礼仪制度,回到鲁地征聘儒生,有两位前朝儒生不肯应征。

(1)本诗多处用典,请结合颔联或颈联加以分析。

(2)尾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8高二上·姜堰期中) 补写出句子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洒酒祭月,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

(4)《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3分)
8. (1分)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有顺境,就有逆境。

请你结合《赤壁赋》里揭示的人生道理写一段文字。

200字左右。

9. (2分)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④不少于200字。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高二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鱼冲波而上,不损其鳞;鸟溯风而翔,全用其羽。

”清代王夫之
“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

”日本宫崎骏《猫的报恩》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给同为青年而一度迷茫的李华写一封信,谈谈你的认识和判断,帮助他奋勇前行。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答案:1-1、
答案:1-2、
考点:
解析: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答案:2-1、
答案:2-2、
答案:2-3、
考点:
解析:
答案:3-1、答案:3-2、答案:3-3、
考点:
解析:
答案:4-1、
答案:4-2、
答案:4-3、
答案:4-4、
考点:
解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答案:5-1、
答案:5-2、
答案:5-3、
答案:5-4、
考点:解析: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答案:6-1、
答案:6-2、
考点:
解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答案:7-1、
答案:7-2、
答案:7-3、
答案:7-4、
考点:
解析: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3分)答案:8-1、
考点:
解析:
答案:9-1、
考点:
解析: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