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精选教学文档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优秀12篇)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优秀12篇)《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张习题纸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据我了解,咱班有不少同学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对吧?都有谁?我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来到威海后,你觉得威海这座海滨小城怎么样?学生自主交流2、师:听得出来,同学们很喜欢威海,其实,世界也给予威海很高的评价,20__年,威海荣获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
在我国获得这个奖项的城市并不多,生活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感觉怎么样?想知道威海为什么会获得这个奖项吗?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威海。
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表格)二、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交流整理(一)观察表格,提出问题1、师: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知道了什么?)预设:生1:我能知道垃圾处理能力每一年是多少吨生2:我还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再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项指标在每一年当中的数量是多少,而且还能看出各项指标每一年的数量不一样,有变化,是吗?那各项环保指示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咱们就以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这项指标为例一起来研究研究,从98年到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么样?2、课件显示:(关于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统计表)师:请看屏幕,对照数据,谁来说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生交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全面。
不仅看出了每一年的数量是多少,而且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这几年当中数量有时是增加的,有时是减少的。
那你们能不能将这种有增有减的变化情况用一种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回忆一下,我们在整理数据时,除了可以整理成统计表,还可以整理成什么?有想法了吗?马上把你的想法画在一号练习纸上。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陈华一、教学任务分析1.教材分析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科学、客观地认识世界。
它是数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中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本节课《折线统计图》就属于统计与概率的模块范畴。
在上海教材中,学生关于折线统计图的前继知识是——二(上)的《统计表初步》和《条形统计图(一)》、三(下)的《条形统计图(二)》,后续知识是——九(下)的《数据的整理与表示》和《统计的意义》。
因此,本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定位为——在复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两种统计图的共同特点有感知,对不同之处能区分并解读出两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并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呈现方法。
2.学生分析1. 《折线统计图》是概率与统计的一个内容,它有别于其他抽象数学,属于应用数学范畴,学生是有生活经验作为学习基础的。
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调用大量的生活经验,例如气温变化,小毛巾重量变化,世界人口变化情况等信息,从而帮助自身学习、理解折线统计图。
2.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具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
根据这个特点,选用上海教材中“三类五种” 折线分类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折线统计图每一根线段变化的情况。
然而“三类五种”图亦有缺点,学生会重点关注每一段的变化情况,忽视整根折线。
因此,课中还需要通过手势、小游戏等方式体验整根折线的变化情况。
3.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会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
学生往往会把“折线的长”与“变化幅度大”划上等号,而这仅仅在横轴项目等距设置的前提下才成立,带有片面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 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 读懂折线统计图中的统计信息,并能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学习的过程,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有效学习,在过程中提升辨析观察能力、说理分析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幅什么统计图?你们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师:是的,这是折线统计图。
我们以前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师(出示条形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度来表示数量,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那么折线统计图又是怎么表示数量的?它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了解特点:师:这幅折线统计图,你能看明白吗?说说你能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我们来听听下面几位同学的汇报吧。
预设:生1:我发现3月8日日平均气温最高,因为它的点最高;3月6日日平均气温最低,因为它的点最低。
生2:我发现3月9日和10日日平均气温一样,因为它们之间的线是平的,说明气温没有变化。
生3:我发现有的地方线很陡,比如8号和9号,6号和7号,说明气温上升下降的比较快。
师:刚刚几位同学的汇报中都提到了两个字“点”和“线”,在折线统计图里,点和线有什么作用呢?师:是的,点的高低可以看出气温的高低,线的平、陡、缓可以看出气温的变化:如果线是水平的,说明气温没有变化,比如9号和10号;如果线比较陡,说明气温变化大,比如8号和9号。
线的上升、下降,我们就能感受到桃源天气的变化趋势,这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师:说的很对,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事物的一种变化趋势。
师:那么关于某一天的气温,我们怎么知道呢?师:林林同学告诉了我们一个好方法:先找到日期,沿着日期所在的线垂直向上移找到点;再把点水平向左移,找到对应的刻度,就知道了某一天的气温是多少了。
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看来,这个点在表示数量的时候反映了两个信息:日期和温度。
师:我们用林林的方法说说这些点表示的信息吧。
(逐个说出点表示的信息。
如:3月5日日平均气温是12℃)师:你都说对了吗?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还能发现了哪些信息呢?预设:①横轴表示日期,纵轴表示温度;②这幅统计图统计的是桃源县3月5日∼3月11日的日平均气温。
……三、分析数据,解决问题师:从刚才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桃源这段时间气温上升下降快,起伏大,如果我们不及时增减衣服,就很容易感冒。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统计图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1.2 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的定义和特点。
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不同类型的折线统计图。
分组讨论和合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章:单式折线统计图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步骤和注意事项。
如何通过单式折线统计图解读数据,如趋势分析、拐点识别等。
2.3 教学方法利用实际案例数据,引导学生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进行数据分析练习,让学生通过折线图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
第三章:复式折线统计图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定义和特点。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不同类型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分组讨论和合作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章:应用举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利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如销售数据分析、气温变化趋势等。
4.3 教学方法利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
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对统计图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5.3 教学方法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六章:实践操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熟练绘制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综合实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作法与特征的基础上,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实际应用。
在利用多媒体迅速准确的作图的同时,共同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所传达的信息。
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与优点。
感受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课堂注重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广阔空间,提供思维的大场,使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能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对此能加以概括和整理的读图能力和自由猜想质疑并能合作验证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对象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查找筛选信息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在众多的信息中比较、分析从而理解、感悟数学现象。
结合数学综合实践课的特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突出信息技术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中的作用,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在课堂中打破传统的实际应用以做题为主,学生手不离笔的机械练习状态,让学生经过读图不仅读出数学信息,还能读出地理,社会等各种信息。
从而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价值性和实用性。
同时通过对一些社会信息的了解,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人格得到升华。
(三)教学环境分析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1.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够进行交流。
2.根据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二)技能:1.会读图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能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
2.能用电脑作图提高学习效率。
能利用媒体寻找学习资源进行探究学习。
(三)情感: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读图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1.利用Excel的插入图表功能作图,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及在生活中的实效性。
关于折线统计图说课稿3篇

关于折线统计图说课稿3篇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篇1《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六年级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并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
2、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根据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
对于统计图,在生活中我们运用——最主要是看统计图,如何准确分析统计图应该是新课程对统计图的定位,因为生活中处处是统计图:股票、每年政府总结的报告汇总——历年来各方面的经济增长。
因此,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如何看统计图——基本的最多、最少,及折线统计图特有的变化等。
而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根据统计图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渗透分析、推理的知识。
一、教学的设计:为达到这些目标,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本课分成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实践应用——全班总结——知识拓展五块内容,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展示越洋工艺品厂工艺品销量情况的条形统计图来与折线统计图来复习并比较,得出折线统计图的概念。
出现了“不计算,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个月销量增长最快”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折线统计图”在探究新知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优秀5篇)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目标:篇一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通过对比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利用迁移让学生经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看懂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并能根据数量的变化趋势作出适当的推测。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23年济南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如下: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师:从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的长短可以看出气温的什么?师:条形统计图可以反映出各个数据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的引入:师:从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每月平均气温值,并能直观地比较每月平均气温的大小,但不能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用怎样的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反映每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呢?3、揭示课题:认识折线统计图二、新授(一)探究一1、认识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1)在折线统计图中看到了一些什么?(2)介绍横轴与纵轴、刻度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月份、温度)师: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多少℃?(1℃)(3)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相同点:横轴与纵轴不同点:直条表示数量、点表示数量。
(4)看数据师:2023年3月济南市的平均气温是多少℃?你是怎样看的?(先看横轴、再看纵轴)(11℃)师: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7月)(5)看上升与下降幅度师: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上升幅度表示什么意思?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你是怎样知道的?(看折线越陡峭程度)2~3月,3~4月师: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10~11月)师: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统计量变化的情况。
折线统计图教案(通用20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折线统计图教案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折线统计图教案(通用2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折线统计图教案(通用2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折线统计图教案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4~96页。
教学目标1、使同学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引导同学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战略,发展统计意识。
3、使同学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迁移感知出示数据。
4月10日:27℃;4月12日:15℃;4月14日:12℃;4月16日:21℃;4月18日:25℃;4月20日:26℃。
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
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出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我们到“金陵气象”网站去看一看吧!登陆“金陵气象”网页,检查有关气象信息。
(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提问: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出示网页中反映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谈话: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
折线统计图教案【6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6篇】教学过程:篇一一、新课导入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
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
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1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
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
(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课件演示)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
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1、认识折线统计图(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
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篇二教学内容1.使学生通过浏览报刊,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3篇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3、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引出折线统计图(1)这是20xx年3月一周的日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
出示统计表(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吗?(条形统计图)(3)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清楚的看出什么?小结:通过条形统计图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出每天的平均气温,还能很快看出哪天的平均气温最高,哪天最低。
(4)那怎样更简单、更清晰的表示一周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出示折线统计图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二、解读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也是统计图的一种,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a)独立观察b)小组交流3、大组交流(1)点: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②小结: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表示每天的平均气温。
(2)线: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呢?(平均气温在上升)①在这张图上平均气温上升还有吗?②那么它们上升的情况一样吗?小结: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③除了平均气温上升的情况,还有没有其它情况?(气温下降)能具体举例说说吗?(4)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的情况,看看书上怎么说的?①学生看书②选择图上相邻的两天温度说说平均气温是怎么变化的?③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气温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5)刚才我们看的都是这两天之间的气温变化情况,那么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你能不能说说整个一周的变化情况吗?三、感受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我从卫生老师那了解到了我们班*同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体重变化情况,并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从这张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1)独立思考——同桌说一说(2)交流(3)小结:2、这是一张*同学的上学期的几次单元测验变化情况的统计图,我只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你从中又了解到了什么?3、小结: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4篇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设计篇4教学对象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统计整理数据的思想和操作能力,并且能够将自己的见解和认知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因此,本课的教学要建立在表现一定数学思想和学生能力发展的高度,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归纳、实践应用的能力出发,着眼于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未来的联系。
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是湖北科技出版社《实验教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突出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
新课标对《折线统计图》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目标:即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2、能力目标: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从实例中使学生得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
教学策略:本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发现、组织交流、组织应用等教法。
精心组织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在知识的引入环节,通过对近几届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数量的整理,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为什么要制成折线统计图呢?”很自然的揭示了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激发探究欲望。
在小组探究环节,“关于折线统计图,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困惑后再适时引导自学、讨论和探究,既尊重了学生主体又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渗透学法指导。
应用部分更是紧密结合生活实际问题。
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探究法、独立自学、独立思考、个人动手、小组合作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交流、讨论、归纳等。
折线统计图教案优秀12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优秀12篇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一一、说教材《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
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一)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1.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来说统计观点(数据分析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意识;体会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根据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在对“折线统计图”这个内容实行教学设计的同时,整节课也在尽可能使学生意识到数据的重要价值,进而使学生感受到“数据是有信息的,信息是能够提取的,信息是为人们服务的。
”这个点是本节课重要的教学隐线。
2.提供相对原始的数据,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越是零散的数据,就越具有统计的必要。
所以,创设记录小玲身高的情境,提供了相对原始的身高数据,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当学生意识到数据统计能够协助他们描述问题、分析问题时,他们才有更大的兴趣去进一步地学习。
3.使用多媒体技术,深入体会折线统计图特点,感受数学化。
折线统计图的最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能够清晰、直观地反映出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但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体会出这个特点,甚至在与条形统计图对比的时候,常常认为条形统计图也能够反映出变化趋势。
其实,观察条形统计图中的变化趋势,学生更多地是看相差的“量”,而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的变化趋势,学生则能够直观地看折线“走势”的变化。
所以说,利用折线统计图来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更为直观、形象。
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这个点,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中的无数个“条”集合成一个“面”,再注重到无数个“点”集合成一条“线”的过程。
让学生在经历微积分的数学化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体会折线统计图能够反映事物发展变化趋势的特点。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
(1)该内容所处位置。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一年级上册)。
●简单的统计活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下册,三年级下册)。
●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活动(四年级上册)。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折线统计图》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特征(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本单元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如身高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变化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中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在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的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通过分析《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折线统计图这部分重在:理解、应用,制作统计图不是学习重点。
3、教材对比冀教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比较两种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第一,两种版本教材都是利用知识迁移,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二,冀教版教材的折线统计图中用红颜色重度标识了“点”,在尝试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将“点”标好,让学生补充。
这样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
第三,冀教版教材中本单元还涉及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开始接触“统计”内容,学习了根据分类结果得到的简单统计表和“以1当一”的简单条形统计图,在二年级上下册分别学习了“以1当二”、“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到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在学习本单元“折线统计图”之前对条形统计图已经学习了很多内容,包括画条形统计图,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问题等等,所以学习本单元知识,就从条形统计图迁移过来。
《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

《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事先收集有关数据。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例12、分析统计表。
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3、揭示课题。
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遭,可由教师揭示)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快哪段时间身高增长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折线统计图》教案优秀4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折线统计图》教案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折线统计图》的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难点: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
,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
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2、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一)设疑自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2、分析统计图。
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3、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
出示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解疑合探1、初步感知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
问:20xx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指一指?生:边指边答20xx年489支。
追问:489在哪?生:在20xx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2、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
出示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统计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小学六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折线统计图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理解并分析折线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折线统计图数据的理解与分析。
教学难点•折线统计图数据分析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1.1 折线统计图的概念折线统计图是一种用折线把数据点连接起来的图表,常常用来呈现各种统计数据的变化趋势,如时间变化、地理变化等。
在折线统计图中,横轴通常表示时间或地理区域等连续变量,纵轴表示对应的数据值。
1.2 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确定横轴和纵轴,将数据点对应到坐标系上;2.连接相邻的数据点,形成折线;3.添加标题、标签等细节信息。
第二部分:折线统计图的数据理解和分析2.1 折线统计图数据的理解在折线统计图中,可以通过观察折线的形状和走势,来获取对应的数据信息,例如:•折线的斜率越大,说明数据的增长速度越快;•折线的交点,可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2.2 折线统计图数据的分析折线统计图通常用于分析各种数据的变化趋势,例如:•时间序列数据的变化趋势;•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趋势;•不同年龄段的体重变化趋势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相应的事物。
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折线统计图的概念•通过简要介绍折线统计图的定义、用途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节: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讲解和演示•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步骤,并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进行演示。
第三节:练习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围绕教材和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练习,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节:折线统计图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讲解折线统计图数据的理解和分析方法,并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进行演示和讨论。
第五节:练习折线统计图数据的分析•围绕教材和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折线统计图数据的分析练习,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折线统计图 -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折线统计图,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依据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师:为了增强体质,我们常作一些体育运动,你平时都开展什么体育运动?(生)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都是不错的项目。
你看,五年级李老师班要派出两位同学参加跳单绳比赛,于是对他们进行了训练,并将一周训练的成绩统计起来,制成了统计图。
(课件出示)这是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
从统计图中你看懂了什么?(生)师:是的,条形统计图最容易看出最多和最少的数量,也就是看出数量的多少。
关于统计图,你还认识什么统计图?(生)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这样一种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板书)李老师把其中一位同学的成绩也绘制成了折线统计图,但没有注明是谁的成绩,看大屏幕,你来猜猜看是谁的成绩,但要准备一个猜测的理由。
(生)二、初步认知。
1.直观判断东东的统计图。
生指出从点能判别(师板书:点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从线的变化来判别,并用手势表示线的变化。
(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很好的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师:试想一下,南南的成绩画成折线统计图,线的变化应该是什么样?归纳:点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线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2.小组学习:(1)先试着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2)再组内交流:画图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3)交流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师:画折线统计图时,先画什么?(点)画完了吗?(还要连线)为什么要连线?生。
师:不连线,点就只能反映数量的多少,看不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要描点,因为点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要画线,这样才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师: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南南一周的跳绳数量的变化情况吗?(生:起伏不定)3.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
学情分析
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会根据条形和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的问题。
2.能掌握绘制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独立绘制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导学策略
导学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小黑板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揭题。
二.展开
1.投影出示P63练习第1题的统计表。
先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再回答表后问题。
(1)2019年与1991年相比,哪些行业的人数增加了?哪些行业的人数减少了?
(2)2019年与1991年相比,哪个行业的人数增加最多?哪
个行业的人数减少最多?
(3)结合这个地区的总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写理由。
2.尝试画条形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完成下图(第2题)。
投影出示P63练习四第2题。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请学生说说是画什么统计图?(1)学生自己试一试,完成统计图。
(2)学生交流互评。
(3)教师小结。
三.巩固
练习基本练习题
四.总结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