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附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期末
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4.0分)
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认识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①天圆地方②麦哲伦环球航行③据太阳、月球形状推测④地球卫星照片.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
D. ④②③①
2.明明的家乡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如图备选选项中符合条件的是()
A. B.
C. D.
3.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点是()
A. 北极点上
B. 任意一点上
C. 赤道上
D. 南极点上
4.与65°W经线对应组成经线圈的经度数应是()
A. 115°W
B. 115°E
C. 25°E
D. 25°W
5.在儿童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逐渐接近的地方是()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南回归线
D. 北极圈
6.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
这一
记载说明()
A. 太行山是由海洋演化为陆地而成的
B. 太行山今后将会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 今天的海螺海蚌是陆地演化而来的
D. 古老的海螺海蚌一直生活在陆地上
7.古诗词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下列诗句中,描述气温日较差
大的是()
A. 才从塞北踏春来,又向江南看杏花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8.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是()
A. 各占二分之一
B. 三分之二是陆地
C.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D. 四分之一是海洋
9.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A. 乌拉尔河
B. 巴拿马运河
C. 苏伊士运河
D. 白令海峡
10.读如图四个大洲的轮廓图,完成10~11题。
四个大洲中,终年冰雪覆盖,无人定居的是()
A. A
B. B
C. C
D. D
11.读如图四个大洲的轮廓图,完成10~11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A. A
B. B
C. C
D. D
1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所对应的气候类型正确的是()
A. ①地中海气候
B. ②热带沙漠气候
C. ③热带草原气候
D. ④热带季风气候
13.图中阴影区域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季风气候
B. 热带雨林气候
C. 热带草原气候
D. 热带沙漠气候
14.“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
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14~15题。
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A. 乡村,这里有河流
B. 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 城市,这里有田野
D. 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15.“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
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14~15题。
该聚落地处()
A. 地表崎岖的山区
B. 冰天雪地的高原
C. 干旱缺水的荒漠
D. 灌溉便利的平原
16.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的人种主要是()
A. 黑种人
B. 黄种人
C. 白种人
D. 混血人种
17.肤色、眼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就是波浪状,鼻梁高,体毛较多的人种是()
A. 白色人种
B. 黄色人种
C. 黑色人种
D. 混血人种
18.一般情况下,下列哪个地区人口分布比较集中()
A. 沿海的平原地区
B. 干旱的沙漠地区
C. 湿热的雨林地区
D. 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19.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范围最广的语言分别是()
A. 西班牙语、英语
B. 汉语、法语
C. 俄语、阿拉伯语
D. 汉语、英语
20.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的是()
A.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B. 基督教、犹太教、佛教
C. 犹太教、印度教、佛教
D. 基督教、天主教、佛教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0分)
2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的A、D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分别是:A ______ ;
D ______ 。
(2)当地球运行至B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__ ,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 ,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______ 现象(极昼/极夜)。
(3)当地球位于C位置时,南半球为______ 季,这一天长春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 。
(4)期末考试期间(1月初),地球公转到______ 点和______ 点之间。
(填字母)
22.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图中大洲与大洋的名称:
大洲:④______,⑥______;大洋:A______,C______。
(2)中国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线路,以我国福建省泉州市为起点,经过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D______洋→红海→N______运河→经过地中海→到达欧洲各地。
N运河是______洲和
______洲的分界线。
(3)下面是网友“蜘蛛侠”在网上查阅的地理知识: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每年发生地震1000多次,究竟是什么原因?请你用所学地理知识,做出合理解释:是因为位于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的交界处。
23.读图,回答问题。
(1)A、B两地气温年较差大的是______ 。
(2)读图判断A地气候类型是______ ,气候特点是______ 。
(3)B地气候类型是______ ,气候特点是______ 。
(4)据图分析可判断A地位于______ 带。
B地位于______ (南、北)半球。
2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如图)
材料2:我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古村落面貌,村落背依青山,清流穿村而过,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
(1)聚落可分为______ 和______ 两大类。
(2)材料1中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 ,理由是______ 。
(3)材料2中皖南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特色?______ 。
(4)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据太阳、月球形状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本题考查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理解解答即可.
2.【答案】A
【解析】解:观察图示可知,A、P地的经纬度为(20°N,130°E)属北半球、东半球,故符合题意;B、P地的经纬度为(20°S,100°W)属于南半球、东半球,故不符合题意;C、P地经纬度为(2°S,20°W)属于南半球,故不符合题意;D、P地的经纬度为170°E、2°N)属于北半球、西半球,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为界,西经20度以东、东经160度以西为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东经160度以东为西半球;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
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为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为23.5°N-66.5°N,南温带的纬度范
围为23.5°S-66.5°S,北寒带的纬度范围为66.5°N-90°N,南寒带的纬度范围为66.5°S-90°S.解答此类题目时关键是确定主导因素,如判定东西半球看经度,确定南北半球和温度带看纬度.
3.【答案】C
【解析】解:赤道的周长是四万公里,也就是八万里。
身处赤道上时,地球自转一圈正好是它的周长,所以就是“坐地日行八万里”了;依据题意,结合选项,C符合。
故选:C。
纬线是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并与经线垂直,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
本题考查重要的经纬线,理解解答即可。
4.【答案】B
【解析】解:与65°W经线对应组成经线圈的经度数应是115°E;故选项B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B。
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经线圈的特点是两条经线的经度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
掌握经线圈的含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解:当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结合选项,
六一儿童节后,太阳直射点逐渐接近的地方是北回归线。
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
儿童节接近
夏至日。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概况。
可以认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解答。
6.【答案】A
【解析】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这是海陆变迁的例证。
故选:A。
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也有可能变成陆地,
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变迁的知识点,理解答题。
7.【答案】D
【解析】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新疆气温日较差大。
故选:D。
新疆深居亚欧内陆,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都很大,全年多晴天,日照强烈。
由于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灌溉。
本题考查新疆的气候特点,理解解答即可。
8.【答案】C
【解析】解: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故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我们生活的地球,从太空看是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
9.【答案】C
【解析】解:乌拉尔河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故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B、A、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分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七个大洲。
观察大洲和大洋分布图,明确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10.【答案】A
【解析】解:读图可得,A是南极洲,B是非洲,C是大洋洲,D是南美洲。
其中南极洲被三个大洋包围,终年冰雪覆盖,且无人定居。
故选:A。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
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结合图示来解答此题。
本题考查世界不同大洲的轮廓及特点,读图解答即可。
11.【答案】B
【解析】解: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图中的B表示非洲。
故选:B。
依据大洲轮廓,读图分析可知,A为南极洲,B为非洲,C为大洋洲,D为南美洲。
考查部分大洲的轮廓和特点,基础知识,结合图示不难解答。
12.【答案】B
【解析】解:读图可知,图中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均被北回归线穿过,①②为北非与西亚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③为南亚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④为我国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根据题意。
故选:B。
习惯上,人们按照地球上的“五带”来称呼气候,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科学家则主要依据各地气温和降水组合形成的气候特征,划分出一系列的“气候类型”。
本题考查了世界部分地区气候的分布情况,认真读图分析解答。
13.【答案】B
【解析】解:通过图中的重要纬线来看,该气候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地区,如:图中阴影部分的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等地区。
故选:B。
习惯上,人们按照地球上的“五带”来称呼气候,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科学家则主要依据各地气温和降水组合形成的气候特征,划分出一系列的“气候类型”。
本题考查世界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读图解答即可。
14.【答案】B
【解析】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题干中描述该聚落表示乡村聚落,田野、小河、炊烟、村庄、冬麦等等,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等工作。
故选:B。
聚落是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所形成的,其规模有大有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一般来说,现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异,牢记即可。
15.【答案】D
【解析】解:据题干中的描述可得,该聚落位于灌溉便利的平原地区,该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适宜形成聚落。
故选:D。
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
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乡村聚落更能体现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答的关键是要了解影响聚落的主要因素及聚落特征,理解解答即可。
16.【答案】C
【解析】解:亚洲西部、非洲北部的主要人种是白色人种;西亚和北非地区多为阿拉伯国家,被称为“阿拉伯的世界”,多讲阿拉伯语。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种人;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和亚洲西部和南部;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本题考查世界人种的分布,结合相关地图记忆简单.
17.【答案】A
【解析】解:肤色、眼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就是波浪状,鼻梁高,体毛较多的人种是白色人种.
故选:A.
白种人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多呈浅淡色;发呈金黄;眼色碧蓝或灰褐色;发形呈波状或直状;唇型为薄唇;鼻狭而高;颧骨不高突;体毛和胡须较发达等.黄种人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呈黄色或黄白色;发形直,发色黑;眼色深;颧骨较高;面部扁平;体毛和胡须稀疏.黑种人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多呈黑色或黑褐色;发形为曲卷形或波形,发色深黑;眼色黑褐;唇厚而凸或较厚;鼻宽扁或较宽;眼裂较大.
本题考查世界不同人种的特征,比较记忆即可.
18.【答案】A
【解析】解:世界人口的分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沙漠地区、雨林地区和高纬度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分布稀疏。
故选:A。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
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
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是: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因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对人口有极大的吸引力。
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及特点,牢记即可。
【解析】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3.7亿多,中国主要使用汉语,另外,东南亚一些国家也使用汉语,因此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国的殖民地曾经遍布全球,英语也随之传播,因此英语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世界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
本题考查知识点简单,属于基础题.
20.【答案】A
【解析】解: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故A正确。
故选:A。
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建筑物,金碧辉煌的佛教庙宇,高高耸立的基督教堂,星月映照的清真寺院等,世界上现有将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其中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教徒以亚洲为最多,在亚洲又集中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
本题考查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牢记即可.
21.【答案】春分冬至北回归线昼长夜短极夜春昼夜等长 D A
【解析】解:(1)读图可得,A是北半球的春分日即3月21日前后,B是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C是秋分日即9月23日前后,D是冬至日即12月22日前后。
(2)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C是北半球的秋分日,此时南半球为春季,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4)1月初地球公转到D点和A点之间即北半球的冬至日与春分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
故答案为:(1)春分;冬至;(2)北回归线;昼长夜短;极夜;(3)春;昼夜等长;
(4)D;A。
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
据图中不同字母的位置解答。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示意图,要熟记图中不同字母代表的节气名称及昼夜长短特点,牢记即可。
22.【答案】大洋洲南美洲北冰洋大西洋印度苏伊士亚非亚欧太平洋
【解析】解:读图可知:
(1)全球共有七大洲、四大洋。
依据位置,图中大洲与大洋的名称为:④大洋洲,⑥南美洲,A北冰洋,C大西洋。
(2)依据位置,图中D为印度洋,N为苏伊士运河,该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因而多火山地震。
故答案为:
(1)大洋洲;南美洲;北冰洋;大西洋;
(2)印度洋;苏伊士;亚;非;
(3)亚欧;太平洋。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
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本题考查大洲大洋的分布及板块运动,读图解答即可。
23.【答案】B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北
【解析】解:(1)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减去一年中最冷月平均气温。
读图可得,A、B两地气温年较差大的是B。
(2)读图可得,A地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3)B地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该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地区的大陆西岸。
(4)A地各月气温都在20℃以上,该地位于热带。
B地最热月气温出现在7、8月份,该地位于北半球。
故答案为:(1)B;(2)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3)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4)热;北。
观察气候资料图时,可以先看横坐标轴,它表示月份,再看左侧纵坐标轴表示气温,最后根据气温曲线上的点估出各月气温值。
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和气温曲线图的判读一样,只不过降水是估算各月长方形柱状的数值。
据图中信息解答。
本题考查气候资料图的判读,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据图中所示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点解答,牢记即可。
24.【答案】乡村城市 B 该地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更为便利,地形更平坦开阔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解析】解:(1)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材料1中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该地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更为便利,地形更平坦开阔。
(3)材料2中皖南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特色是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
(4)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故答案为:(1)乡村;城市;(2)B;该地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更为便利,地形更平坦开阔;(3)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4)地形平坦、水
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
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聚落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理解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