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袁枚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所见 课件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牧童:振:振荡;回荡。说明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意欲捕鸣蝉,欲:想要。捕:捉。鸣:叫。 忽然闭口立。
所见
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牧童的歌声嘹亮。
歌声振林樾(yuè)。振:振荡;回荡。说明
所见
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yuè)。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意欲捕鸣蝉,欲:想要。捕:捉。鸣:叫。 忽然闭口立。立:站立
译文:
牧童悠闲地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主题思想: 《所见》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牧童 行歌捕鸣蝉图。画面动静结合,生动有趣, 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刻 画得栩栩如生,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 喜爱之情。
所见
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yuè)。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牧童骑黄牛,
袁枚(清)
歌声振林樾(yuè)。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歌声振林樾(yuè)。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歌声振林樾(yuè)。振:振荡;回荡。说明 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所见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授课设计:所见设计理念针对低年级儿童特点,在情境中内化生字、词和诗句,授课中浸透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的学习。
器重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习更多的古诗。
授课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2在学习《所见》的过程中浸透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
3意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授课重点认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授课准备教师:制作课件,或准备挂图、生字卡。
授课时间1课时。
授课过程一、积攒显现,引入新课1抽背学一生时会背的古诗,齐背古诗。
(要求:一边背古诗一边想象古诗的画面。
)目标:经过复习学生会背的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2介绍作者袁枚。
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诗的梦想。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1 袁枚老先生可会写诗了,他把自己所见到的好多事情都写成了诗。
有一天,他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出示全诗的情况课件),请你认真观察。
袁枚老先生遇到了一件什么事?2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再次读诗,把诗句读畅达、连接。
4检测生字。
(1)生字在诗句中出现,请生读。
相机点拨“牧”、“骑”、“欲”的记忆方法,做一做“闭”的动作等。
(2)生字从诗句中跳了出来,去掉音节读。
(3)齐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畅达连接。
三、朗诵古诗,感觉境地1 练读第一句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一句诗的动画。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抽生读—小组读—齐读。
)你意会到了此时小牧童的心情吗?是怎样意会到的?2 练读第二句诗。
1 / 2出示“意欲捕蝉鸣,突然闭口立”的情况动画。
师: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读好这一句吗?意会小牧童此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诵整首诗。
指导方法:一边练习,一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 1)自由练习。
(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师范读,纲要求:闭上眼睛边听教师读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4)听了教师的范读,你忧如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吗?①指名读、齐读。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两首》课件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整体感知
《寻隐者不遇》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
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 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 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 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所见》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 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 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
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
“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 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
了牧童怎样的心情。
4.诗人在《所见》一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寻①隐者②不遇③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④,言⑤师⑥采药去。
只在此⑦山中,云深⑧不知处。
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人。 ③遇:遇到,碰到。 ④童子:儿童,诗中指的是隐者的徒弟。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8.课文结构
9.课文主旨 10.课堂拓展 11.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12.当堂检测
5.读懂课文的金钥匙
6.课文解读 7.读懂课文的金钥匙答案
13.课后作业布置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 理解古诗的意思,能准确说出诗句中部分词语的意 思。 (重点)
4 体会《访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并能写一段
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
袁枚的资料
袁枚的资料袁枚(1730年-1804年),字韵洁,号文章,又号月斋主人,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散文家和理学家。
袁枚生于江苏镇江,其家族是在明朝末年由河北移居江南的移民。
袁枚自小聪慧好学,具有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被誉为清代文坛的一颗璀璨明珠。
袁枚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擅长诗词创作。
他的诗词多以咏物写景、离骚抒怀为主题,充满了对自然美、人文景观以及人生哲理的独到体验和领悟。
袁枚的诗词深受宋代文学的影响,他特别欣赏和研究杜甫和苏轼的作品,并从中汲取灵感,独创了一种清丽秀逸的风格。
袁枚的散文亦是文学史上的佳品。
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精神上的寂寞和独立,体现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袁枚的散文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其作品往往充满着诗意和意境,给人以清新和明快的感觉。
他的散文作品受到了后世许多文人的推崇和模仿,对于后世散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袁枚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理学家。
他学习程朱理学,并通过他的著作《随园诗话》向后世传播了程朱理学的思想。
袁枚的理学思想以“实务化”为主要特点,注重实践,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理学原理解决问题。
袁枚的理学思想深受清代社会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文学和理学之外,袁枚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
他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兼修文史、经世之学,广泛涉猎各种学问。
袁枚的广博知识和卓越才华使他在当时的文化和学术界崭露头角,成为了知名的文化名人。
袁枚一生著述颇丰,共留下了许多著作和文集。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包括《随园诗话》、《随园诗话续录》、《月斋诗话》等。
《随园诗话》是袁枚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诗词为主题的文学评论集,被后世赞誉为理论研究诗词创作的重要著作之一。
袁枚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得到了当时的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和广泛传颂。
他的作品对于清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文人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指导。
古诗 所见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号仓山居士,随园主 人。一生做过几个地方的知县,除了赢得贤明政 声之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诗 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 说《子不语》等。
所见
作者所看见的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 。 诗句的意思是: ————————————————————————。 (2)填空。 《所见》一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的作品, 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 )、( )、( )、 ( )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也为我 们刻画了一个( )、( )的牧童形象。
所见
(清)袁枚
mÙ
qÍ
牧 童 骑 黄 牛,
zhèn
yuè
歌 声 振 林 樾。
yÙ bŭ
chán
意 欲 捕 鸣 蝉,
忽 然 闭bÌ 口 立lÌ。
所见
(清)袁 枚
牧 童 / 骑 黄 牛, 歌 声 / 振 林 樾。 意 欲 / 捕 鸣 蝉, 忽 然 / 闭 口 立。
小组合作学习:
1、借助工具书联系古诗理解字词的意思。 牧童: 振: 林樾: 意欲: 闭口: 立: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机灵活泼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 枚
牧 童 / 骑 黄 牛, 歌 声 / 振 林 樾。 意 欲 / 捕 鸣 蝉, 忽 然 / 闭 口 立。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当堂检测:
(1)补充诗句,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小娃g撑小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1、《打开绿色的课本》是一首诗歌。
以“绿色的课本”比喻“大自然”。
大自然里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处处充满了绿色,而且大自然里蕴涵着丰富的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更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之所以用“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集中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珍爱,懂得一个人只有执著地追求,才能在从事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绩,也更能体现出法布尔身上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地钻研和探索精神。
一、本学期我们要养成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读书做笔记有三种形式:摘抄、编写提纲、写读后感。
三、赞美老师的名言: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根据提示写成语。
1、形容口才好的成语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语惊四座2、形容人才学出众的成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博古通今3、八字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陶校长的演讲一、填字:Lian 锻(炼)精(练)(连)接简(练)(炼)钢Ji 立(即)(即)使(既)然(及)时奋笔(疾)书Li (历)史日(历)鼓(励)(厉)害激(励)再接再(厉)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陶校长”是陶行知,他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要求学生每天从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
健康是生命之本;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工作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2、这是一篇演讲稿。
演讲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演讲的主要特点:真实性、鼓动性。
四、陶行知的名言。
1、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_所见》
亮点概述
所 见
诗人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 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 爱之情。
感谢观看
意 欲 捕 鸣 蝉,
心里想。
捉。
正在鸣叫的知了。 第三句 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的蝉吧。
忽 然 闭 口 立,
闭着嘴巴。 站立不动。
我一定要 想办法抓 住它!
第四句 忽然,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第二层:这两句写了小牧童的静态,那 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 注。
所
见
夏季
(清)袁枚
所见
江苏省高邮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赵双静
情景导入
所
见
(清)袁枚
走近作者
袁枚:汉族,字子才,号简斋, 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清代 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 林院庶吉士。
知识讲解
所
见
(清)袁枚
牧 童 骑 黄 牛, 歌 声 振 林 樾。
意 欲 捕 鸣 蝉,
忽 然 闭 口 立。
所 见
作者所看见的。
牧 童 骑 黄 牛,
放牛的孩子。 第一句
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
歌 声 振 林 樾,
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茂密的树林。
今天真 高兴!
第二句 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第一层:这两句写了小牧童的动态,那 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 放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背诵内容(上册)
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背诵内容1.师恩难忘2.陶校长的演讲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诵读与欣赏: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去吧,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给你们送去明媚的早晨。
去吧,大地会吹来阵阵微风,给你们留下愉快的黄昏。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5.装满昆虫的衣袋6.变色龙7.金蝉脱壳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
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就变成了深绿色。
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
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
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
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
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刚出壳的蝉儿除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外,全身都是灰白色的,折叠的翅膀也只有一点点。
但是,很快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又小又嫩的翅膀逐渐大了起来,很快盖住身子,像两把扇子长长地拖在身后。
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变成了棕黑色。
所见 PPT课件
课文讲解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江苏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 | 上册
课堂练习
1、把《所见》背给爸爸妈妈听。 2、搜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积累背诵。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1.牧童的表情如何?装束如何? 2.在什么季节? 3.什么地点? 4.蝉的叫声怎样?
……
……
江苏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江苏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 | 上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 | 上册
第一单元 · 第三课
所见
江苏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 | 上册
课文导入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江苏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 | 上册
课文导入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江苏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 | 上册
课文导入
儿童疾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课文讲解
歌声/振林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意欲/捕鸣蝉,
江苏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忽然/闭口立。
江苏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江苏教育出版社 五年级 | 上册
课文讲解
注释: 振:震动,飘荡。 林樾:林荫茂密的地方。 意欲:心里想要。 鸣:鸣叫。
苏教版五年级上语文《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学板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语文《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学板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古诗两首文本解读:课文的两首古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
《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诗歌记叙以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事。
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
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
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
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资源运用:1、放大课文插图或投影片。
2、老师多阅读些唐诗,并了解作者贾岛的生平及有关材料。
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2课时第一课时1、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1、背诵并默写诗。
第二课时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所见》。
2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构想或建议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看?(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二、揭示诗题:1、板书《导隐者不遇》。
2、解题。
访:访问、拜访、寻访。
隐者:隐居的人。
不遇:没有遇见。
3、揭图。
请看图。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2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振林樾。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
意欲捕鸣蝉, 了,就马上停止唱歌,
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忽然闭口立。
填空题
1、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这首诗是___ 代清诗人 袁写枚的。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诗两首
骆家庵小学 陈雪
同学们,在烈日炎炎的夏 日,你们最喜欢做什么呢?
游泳 大树底下乘凉 吃西瓜 抓蛐蛐儿
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 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 脚步,他看到了眼前的这 幅景象。
《所见》
清袁枚作品。“所 见”,即诗人偶 然看到的一幅生 活画面。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 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 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 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 大家”。
2、《寻隐者不遇》是 唐代诗人 贾岛写的。 诗的后两句是: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业:1.将《寻隐者不遇》和 《所见》其中一首诗描绘
的情景写下来。 2、背诵两首自己喜欢 Nhomakorabea古诗。
谢谢
袁枚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 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 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 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 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 为当时诗坛所宗。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 等。其《所见》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悠然自 得的牧童形象,诗句连贯,简单易懂,这 正是作者的创新之处。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所见》教学设计教案
《所见》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课教材简析:《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
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
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天真孩童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回味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骑、振、蝉”三个生字,初步了解作者袁枚;2、想象古诗所描绘画面,理解古诗意思;3.一诗带多诗,从运用一定描写手法突出人物特点角度拓展古诗,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诗人对天真孩童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回味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诗带多诗,从运用一定描写手法突出人物特点角度拓展古诗,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画面,理解古诗意思及诗人对天真孩童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回味之情。
【教学难点】一诗带多诗,从运用一定描写手法突出人物特点角度拓展古诗,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多媒体课件一、谈话创情境,引入新课:1、同学们,在刚才的看图猜诗句游戏中,我们知道了古代儿童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摘荷花、放风筝、捉蝴蝶……曾经,有一位清代诗人袁枚,他也看见了一个孩子有趣的事并用一首诗记录了下来,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那么题目《所见》的意思就是?指名说。
(亲眼所看见的情景)3、这情景,是谁看见的呢?是的,是袁枚。
(板书:袁枚)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袁枚(课件出示袁枚简介),谁愿意读?二、多角度朗读,明晰诗意:大诗人袁枚究竟看到了怎样有趣的一幕呢?咱们一起到诗中去寻找答案。
(一)初读,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读古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
1、学生自读古诗。
2、这三个红色的字你能读准吗?指名读。
这些是我们今天的生字,观察一下,他们的结构都是?(左右结构)是的,那写起来要注意左窄右宽。
清代袁枚简介
袁枚
●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 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 美食家。
●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 (1742年),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共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声望, 但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 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 称“随园先生”。
●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受沭阳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曾趋前30里迎 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他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 “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 乾隆八年(1743年),袁枚28岁。这年,袁枚改溧水知县。赴任途中,袁枚感慨万千,忧伤无奈地作了《途中寄金二质夫》 一文。
● 乾隆九年(1744年),袁枚29岁。这年秋季袁枚被聘到江宁任帘官(同考官),协助主考官批阅江南乡试考卷,做江南地 区举人考试工作。
归隐随园
● 乾隆十四年(1749年),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34岁的他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 随园乃康熙织造隋公之园,废弃已久,破败零落,袁枚出资购置,易“隋”为“随”,起名“随 园”。袁枚辞官后对随园“一造三改”,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将它建成一个集山水人文景观于 一体、清幽迷人、著名一时的私家园林,吸引四方诗人来此聚集 。并以养病为由入住此前所购的 小仓山随园,筑室定居,自此始了悠闲的归隐生活,世称随园先生。归隐后,袁枚成为自由身, 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再无任何顾忌和羁绊。他如鱼得水,创作了大量表现自我性情的 诗篇,并广纳弟子,出资刊刻诗集,成为乾嘉诗坛赫赫有名的诗坛将领,引领一代诗风。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知识点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师恩难忘》1.《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
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博学多才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田老师善于用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上语文课,使我从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为我今后的文学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关于感谢师恩的名句: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八字成语列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陶校长的演讲》1.《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演讲稿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2.“建筑人格长城”指健全个人的人格。
“真人”指真诚、不虚伪的人。
“科学的健康堡垒”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而塑造成的健康、强壮的身体。
3.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
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三、《古诗两首》1.《古诗两首》中《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
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是“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2.《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
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3.《题秋江独钓图》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一首题画诗。
全诗通过九个“一”写出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
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袁枚
袁枚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袁枚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散文,尺牍等30余种。
袁枚之妹袁机亦甚具学识,《如皋县志》、《杭州府志》、《清史稿·列女传》皆有传。
袁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袁枚八年后写成的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袁枚收录了许多鬼怪故事,以简洁明了的笔法,写成笔记小说《子不语》,与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齐名。
袁枚也是一位美食家,写有著名的《随园食单》,是清朝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
该书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
江苏古籍出版社已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
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倡导“性灵说”。
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
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
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
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
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
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所见》说课稿导读:本课学习重点是明白得古诗的意思,难点是借语言文字,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搜索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参考,期望能给大伙儿带来关心!一、说教材《所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欢乐读书屋》里的一首古诗。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突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形。
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
第一句话表达《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表达《牧童捕蝉图》。
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形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
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明白得课文的图画。
二、说学情学生的的朗读水平不高,明白得能力有限,对古诗还生疏,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
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形,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
因此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形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I、明白得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依照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看的爱好。
学习重点是明白得古诗的意思,难点是借语言文字,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四、说教法l、直观教学法; 2. 图文结合法; 3. 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自主探究法。
学生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专门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关心学生明白得诗意,新颖的形式,杰出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爱好,消解学生观看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苏教五上语文古诗词规划
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汇总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朝代】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解释:不知处:不知道在哪里。
所见【作者】袁枚【朝代】清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解释:意欲:心想。
振:震荡。
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
樾:树阴。
题秋江独钓图【作者】王士祯【朝代】清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
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蓑:蓑衣。
扁(pian)舟:小船。
丝纶:钓鱼用的丝线。
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朝代】唐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朝代】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故人:老朋友。
辞:告别。
下:顺流而下。
唯:只。
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送别诗:渭城曲【作者】王维【朝代】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袁枚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散文,尺牍等30余种。
袁枚之妹袁机亦甚具学识,《如皋县志》、《杭州府志》、《清史稿·列女传》皆有传。
袁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袁枚八年后写成的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袁枚收录了许多鬼怪故事,以简洁明了的笔法,写成笔记小说《子不语》,与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齐名。
袁枚也是一位美食家,写有著名的《随园食单》,是清朝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
该书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
江苏古籍出版社已出版《袁枚全集》共八卷。
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倡导“性灵说”。
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
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
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
他讥讽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儿搬家”。
他也反对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说,认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
主张骈文和散文并重,认为骈文与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与奇一样不可偏废,二者同源而异流,它们的关系是双峰并峙,两水分流。
诗歌清新隽永,流转自如。
写景诗飘逸玲珑。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