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文复习: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文复习:八年级上册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古诗文复习:八年级上

初中阶段语文文言古诗文必背篇目分析与讲解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ě)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经查证并无“怡然自得”版本,纯属误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而明亮。

旷:空阔,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交通,互相通达。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悉:全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就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髫,古时候小孩子头上扎起来的下垂的短发。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的样子。

从来:从……地方来。

要(yāo):通“邀”,邀请。

咸:都,全问讯:打听消息。

讯,消息。

妻子:妻子、儿女的总称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叹惋:慨叹惋惜。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为:对,向。

具:通“俱”,完全详尽。

惋:惋惜延:邀请。

语云:对(他)说。

“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或告诉
不足为:不值得向。

足,值得。

为,向、对。

既:已经,以后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

向:原先,旧。

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作标记。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拜见。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志,做的标记。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刘子骥:名驎(lín)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规:计划,打算。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

寻:不久。

遂:终于。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文中指探访访求。

津:渡口。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
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男子的配偶,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鲜嫩而美丽(多指植物);今义:滋味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断绝来往;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

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词类活用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 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舍弃 ) 寻:寻向所志(寻找)
屋舍俨然(房子) 寻病终(不久)
志:处处志之(做标记) 中:中无杂树(中间)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 晋太元中(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其: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多词一义
文中出现了三对词都是一个意思,这种词类叫做多词一义。

有:'便要还家,“要”(通假字)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都是邀请的意思;缘溪行”,“缘”与“便扶向路”,“扶”都是“沿着”的意思;“悉如外人”,“悉”
和“咸来问讯”,“咸”,还有“皆出酒食”,“皆”都是“都”的意思。

不足为外人道也,“道”与“此中人语云”,“语”都是“说”的意思
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叹惋 3)咸:咸来问讯 4)并:并怡然自乐
沿------1)缘:缘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在本文中,主要表现在省主语和省宾语。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

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

(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

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
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闻之所从来”的省略。

“之”代“渔人”。

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教学素材
【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内容评析】
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
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
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找到
2.线索: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3.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

斯是(3)陋室,惟(4)吾德馨(5)。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9)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7)。

可以调素琴(8),阅金经(9)。

无丝竹(10)之乱耳(11)(16),无案牍(12)之劳形(13)。

南阳(14)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5). 孔子云:“何陋之有?”(17)
注释:
(1)名:出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2)灵:灵异(3)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4)惟:只
(5)馨:散播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吾,我。

(6)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鸿,大.儒,旧指读书人,这里指知识渊博的人. 有学问的人。

(7)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

这里借指没有学问之人。

(8)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素:不加装饰的(9)金经:这里泛指佛经。

(10)丝竹:丝,琴瑟,竹,管弦乐,这里指的是合奏乐器的声音,解为噪音。

(11)乱耳:乱,使……烦乱。

(12)案牍,官府的公文。

(13)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今义样子;劳,使……劳累。

(14)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5)子云:汉代的扬子云(也作“杨子云”“扬雄”)(前53—18)的字。

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

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和前一句引用典故表明:“陋室不陋”)
(1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萧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之,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也有表舒缓语气的作用。

(17)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8)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20)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漫上。

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译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有多深,有龙(居住)就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藓痕碧绿,长到
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

平时和我交谈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平民。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奏乐声使我的耳朵紊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作品主题、立意以及主题思想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

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

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

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
利禄(无案牍之劳形),也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

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

真是陋室不陋。

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
“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

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

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

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

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作品赏析
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二、(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

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
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

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

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

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

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

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

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

既不愿
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

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

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

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

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向立意的构思
(3)对仗工整,押韵
(4)采用类比的手法,让文章更生动
文体介绍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
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铭是应用文。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

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

晋陶渊明独爱菊⑶。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⑷。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⑸而不染⑹,濯清涟而不妖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⑻,香远益(9)清(10),亭亭净植(1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2)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13)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4)莲,花之君子(15)者也。

噫(16)!菊之爱(17),陶后鲜有闻(18)。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9)?牡丹之爱,宜乎(20)众矣!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公元集》、《周濂溪集》。

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
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
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
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特别。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染:沾染(污秽)。

【7】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涟:微波。

妖:美丽而不端庄。

【8】通:贯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