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美民间美术与民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之美——民间美术与民居
民间美术与民居是人民大众勤劳智慧和淳风之美的结晶和物化。

民居是人们的栖身之所,民间美术是生活之点缀。

它们最贴近人民生活,集中体现了带着芬芳乡土气息的美——生活之美。

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古老民族,他们在悠久的历史中不仅共同织就了一幅幅绮丽多彩的民居风貌:如北京的四合院,蒙古族的毡包,福建客家的土楼,西北的窑洞等,而且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了精美的民间美术形式:吉庆的年画、多彩的剪纸、憨态可掬的泥塑……这些或粗犷,或细腻;或厚重,或轻巧的民居因为有了民间美术的装饰点缀更显浓郁的生活情趣;民间美术也因为有了民居的存在,有了民居这一生活场所而有了用武之地。

民居与民间美术的结合散发出浓郁的生活美的气息。

四合院是中国北方住宅的代表,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

它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东南角是带有门楼的大门口,每到春节,人们往往在大门上贴威武门神,用这一符号来辟邪镇宅,喻求生活安定。

进入大门是第一进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书塾居住或杂间。

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或为屏门,或为垂花门)进到正院。

正院由四周房屋围成,它起着通风采光的作用,是架构与自然联系的通道。

其间往往栽种花草树木、配置荷花缸、鱼缸。

院内的老人,在阳光下安享着天伦之乐;嬉戏的孩童,在追逐玩闹中度过无忧的童年。

清代有句俗话:“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

”非常形象的形容了四合院的安详恬静、闲适悠然的生活情趣。

正院的北面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它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3大间,正中的一间称为堂屋,不住人,往往作会客和举行仪礼之用,东西两间为长辈居住。

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春节时人们往往在这些房间的门上贴上“麒麟送子”“推车进宝”之类的年画,在卧室房间的炕头贴上炕头画,在厨房里贴上灶王神,用这些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装饰着庭院,使春节的气氛更加欢乐热闹。

这些年画在表现形式上非常注重“寓意”的运用,它通常将汉语中普遍使用的四字一句的成语进行谐音的形象转换,把吉祥的成语变成生动的画面来表达美好的愿望。

如:喜上眉梢,用喜鹊落梅的喜庆形象来比附;连年有余,用莲花和鲤鱼的丰收景象来象征;吉庆有余,用戟、磬、鱼的形象组合来表示。

有时还把传统故事中的形象或自然动物形象用作一种寓意符号,如以桃子的形象寓意长寿,以石榴的形象象征“多子”,以松鹤表示人的长寿健康……
正房后面,还有一层院落,里面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库房、杂间之用。

在北方除四合院外,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民居建筑。

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

土窑洞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生活。

窑洞的窗户也许是整个窑洞中最讲究、最美观的部分。

拱形的洞口由木格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为了美化生活,窑洞的主人们常以剪纸装饰窑洞。

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

窑洞的窗户是窑洞内光线的主要来源,窗花贴在窗外,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

进入窑洞会看到纵深靠墙处有一个大炕,在炕周围的三面墙上约1米宽的地方,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炕围画,它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美术形式。

这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还可以保持清洁。

装饰窑洞的这些剪纸题材广泛,从人们喜闻乐见的家禽、飞鸟走兽,到花鸟虫鱼、山珍果物;从反映现实生活的放牧、回娘家、赶集,到表现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等,都是其取材范围。

民间艺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常常将寓意美好的多个形象集中到一个形象上来,用大胆而夸张的形
象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理想和表达欢乐的情绪。

(抓髻娃娃陕北)
民间剪纸中象征繁衍与保护的娃娃造型,统称为“抓髻娃娃”。

包括“招魂娃娃”、“送鬼娃娃”、“辟邪娃娃”、“送病娃娃”等。

黄河流域农村最为多见。

孩子生病、孩子满月、过生日及新婚嫁娶等民俗行为中都会大量出现“抓髻娃娃”。

焚化“送病娃娃”、悬挂“招魂娃娃”、张贴“送鬼娃娃”等行为至今仍然流行。

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把我们带进了如画的江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天井”式住宅的迷人魅力。

“天井式”住宅是江南地区(现在泛指地处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安徽等东南沿海省份)民居的代表。

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风格迥异,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院内房屋沿轴向对称分布,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

江南民居大门上面的门楼是比较引人注目的,门楼是由门楼顶和门罩两部分组成,门楼顶是从上面墙上挑出来的一个屋顶,主要目的在于装饰而不是遮雨,门楼顶的下面是门罩,门罩的中心是匾额,匾额的四周是雕刻花板。

因为大门口是一个宅院的门面,所以门楼和门罩上的砖雕石雕都比较精致,往往是同类中的精品。

砖雕和石雕也是民间美术的一种。

砖雕是在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它还用于屋檐、屋顶、屋瓴等处,它的存在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

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

庭院一般呈正方形或矩形,面积狭小,四周又被房屋所包围,显得十分封闭,置身其中如在井下,人们称之为“天井”。

因为建筑屋顶都向院内倾斜,下雨时雨水都流向自家的院子,被称之为“四水归堂”。

正房的一层是三开间的堂屋,它是全宅的中心,与天井之间不建门窗和墙而直接相通。

堂屋的后板壁称为太师壁,壁前置一长条几案,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两侧墙前也放置同样的桌椅,整座堂屋家具的布置取对称规整的形式。

楼上楼下都有隔扇门窗。

这些家具和隔扇门窗上都有精致的木雕,其内容题材相当广泛,民俗题材双喜、寿字、万字、八节、回纹及人物题材
中的力士,仙佛、罗汉等形象动态,被赋予美好的吉祥的寓意。

民间雕刻匠师运用想象,把理想的事物和现实的东西结合起来,如“龙腾虎跃”,“麒麟送子”等。

为表现龙虎的奔腾如飞,在腿和身体两侧装上“火苗”形象,给人以飞动,快捷感。

还有的把不同类别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如人物、花鸟、山水、几何形等共处一个画面上,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显得民间风味浓郁,装饰性极强。

在祖国的其它地区还分布着其它各具特色的民居,住在这些民居中的人们在生活中创造着当地的民间美术。

民居和民间美术形象地负载着一个地域的民俗生活历史,承传着祖祖辈辈的审美理想,饱含着浓烈的生活气息,真正体现着民间生活的自然清纯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