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台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12分)
1. (3分) (2016高三上·市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甲(无所用心/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山阴道上,目不遐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zhǐ)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翩,奇怪迭出。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tūn)夕月,落崖惊风。
我们的乙(世界/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丙(感情/俗情)为之一扫。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__________;心肠热,故__________。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__________;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__________。
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dàn)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sù)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1)文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福祉(zhǐ)目不遐接
B . 朝暾(tūn)鬼话连翩
C . 怪诞(dàn)惊魂甫定
D . 悚(sù)然钻之弥坚
(2)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 无所用心世界感情
B . 无所适从视界俗情
C . 无所用心视界俗情
D . 无所适从世界感情
(3)文中划线处依次填入下列各词,顺序正确的是()
A . 悲慨万端是非不管冷眼看穿热肠挂住
B . 是非不管悲慨万端热肠挂住冷眼看穿
C . 热肠挂住悲慨万端是非不管冷眼看穿
D . 冷眼看穿是非不管热肠挂住悲慨万端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年3月l5日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叫停经营者以各种方式设置的霸王条款。
但目前不少商家对此置身事外,像青岛38元一只“天价虾”的现象依然存在。
B . 一位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说:“阅卷时所看到的许多考生作文至今记忆犹新。
有的感情真挚,观点深刻;有的字字珠玑,满口余香;有的却不忍卒读,难以入目。
”
C .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8日进入第二天。
中方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苏伟表示,发达国家目前承诺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援助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D . 表演时,铁花飞舞,鞭炮齐鸣,加上鸣锣开道,气势极其恢弘壮观。
12名打铁花者一棒接一棒,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紧跟而来,棒棒相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全国各地举办了纪念大会、文艺演出、书画联展等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B . 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人员对4100多名年龄20岁到24岁的年轻人研究一年后发现,那些经常使用电脑或手机的人,更有可能出现压力增大、睡眠紊乱以及沮丧抑郁等问题。
C . 在文理分科大讨论中,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多赞成维持现状,大学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则倾向于取消分科,出现了“当事者”赞成分科、“旁观者”取消分科的情况。
D .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还比较陌生,但其实她早已蜚声国际,她是著名记者,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
2.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
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
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
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
②批评史上这类权宜应变的现象,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表示传统并不呆板,而具有相当灵活的机会主义。
它一方面把规律定得严,抑遏新风气的发生;而另一方面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于因对抗而地位摇动。
它也颇有外交老手的“富于弹性的坚定”那种味道。
传统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愈迫切:于是不再能委曲求全,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
③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表现。
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更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例如西方十七、八世纪批评家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圣佩韦认为当时法国的浪漫诗派蜕变于法国十六世纪的诗歌。
中国也常有相类的努力。
明、清批评家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挂钩:我们自己学生时代就看到提倡“中国文学改良”的学者煞费心机写了上溯古代的《中国白话文学史》,又看到白话散文家在讲《新文学源流》时,远追明代“公安”、“竟陵”两派。
这种事后追认先驱的事例,仿佛野孩子认父母,暴发户造家谱,或封建皇朝的大官僚诰赠三代祖宗,在文学史上数见不鲜。
它会影响创作,使新作品从自发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法:它也改造传统,使旧作品产生新意义,沾上新气息,增添新价值。
④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观见审”(元行冲《释疑}》,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
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
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
⑤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
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田地,所谓“此中人语”。
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
⑥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旁人难于意会。
释袜弘《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
”其实这是生活中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
文学研究里也有相似的现象。
假如我们不很认识古代和外国的文艺传统或风气,对于它们的
作品往往读起来就像隔雾看花,谈起来也未免隔靴搔痒,要把手边用惯的尺度去衡量,把耳边听熟的议论去附会。
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
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
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别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
“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
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
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
⑦这些文体就像梯级或台阶,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次最高。
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把“诗”认为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
于是那两句老话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全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
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
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中国诗和中国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传统有惰性,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但是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
B . 批评史上有人曾嘲笑这类权宜应变的现象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传统其实并不呆板且相当灵活,因为旧传统既因坚守规律而抑遏新风气的发生,又因避免对抗导致地位动摇而收容新风气。
C . 新风气同旧传统一样,都具有两面性:新风气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又要宣示历史渊源,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依据所自。
作者认为这对创作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D . 作者主要批评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主要是批评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有见树不见林的偏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旁征博引,语言风趣幽默,思维辩证缜密,论证方法丰富,论据详实,辛辣的讽刺入木三分,生活化的语言生动活泼。
B . 比喻论证,把深奧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
如文中以“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
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
C . 对比论证,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
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
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D . 引用论证,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如明、清批评家把《水浒》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挂钩,白话散文家在讲《新文学源流》时,远追明代“公安”、“竞陵”两派,来论证新风气向古代也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3)下列选项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表示传统并不呆板,而具有相当灵活的机会主义。
它表面上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于因对抗而地位摇动,而实际上把规律定得严,抑遇新风气的发生。
B . “外交老手的‘富于弹性的坚定’”比喻旧传统在面对新风气时,像外交老手一样,在坚定不变的底线和原则的前提下,也能接受灵活的、不触及本质的改变。
C . “当局称迷,傍观见审”中的“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傍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审”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
D . “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别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水米无干”指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是散文用来“言志”,诗歌用来“载道”。
3.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狐狸的窗户
(日)安房直子
是什么时候了呢,是我在山道上迷路时发生的事。
我要回自己的山间小屋去,一个人扛着长枪,精神恍惚地走在走惯了的山道上。
是的,那一刻,我是彻底的精神恍惚了。
我不知怎么会胡思乱想,想起过去一个特别喜欢的女孩子来了。
当我在山道上转过一个弯时,突然间,天空一下子亮得刺眼,简直就好像是被擦亮的蓝玻璃一样……于是,地面上不知为什么,也呈现出一片浅浅的蓝色。
“咦?”
一刹那间,我惊呆了。
眨了两下眼,啊呀,那边不是往常看惯的杉树林了,是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的原野。
而且,还是一片蓝色的桔梗花田。
我连大气也不敢喘。
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走错了,竟冷不防闯到这么一个地方来了?再说,这山里曾经有过这样的花田吗?
立刻返回去!我命令自己道。
那景色美得有些过分了,不知为什么,让人望而生畏了。
可是,那里吹着让人心旷神怡的风,桔梗花田一直延伸到天边。
就这么返回去,未免有点让人觉得惋惜了。
“就稍稍歇一会儿吧!”
我在那里坐了下来,擦去汗水。
就在这时,有一团白色的东西,刷地一下从我的眼前跑了过去。
我猛地站了起来,只见桔梗花“刷刷”地摇出了一条长线,那白色的生灵像个滚动的球似的,向前飞跑。
没错,是一只白狐狸。
还是个幼崽。
我抱着长枪,在后面紧追不舍。
但很快被小狐狸甩掉了。
“欢迎您来!”
我吓了一跳,回头一看,身后是一家小店,门口有块用蓝字写的招牌:“印染·桔梗屋”。
在那块招牌下面,孤单单地站着一个系着藏青色围裙,还是个孩子的店员。
我顿时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我知道,他就是那只小狐狸变的。
“我给你染染手指头吧?”
狐狸说着,用四根染蓝的手指组成一个菱形的窗户,然后架到我眼前,快乐地说:“您往里瞅瞅吧。
”
在小窗户里,我看到了美丽的狐狸妈妈。
小狐狸告诉我,很早以前,它的妈妈被人用枪打死了。
狐狸接着说:“后来,仍然是这样一个秋日,风呼呼地吹,桔梗花异口同声地说:‘染染你的手指吧,再用它们搭成一个窗户!’从此我就不再寂寞了。
不论什么时候,我都能从这扇窗户里看到妈妈的身影了。
”
我也染了手指。
在窗户里,我看到了一个从前特别喜欢,而现在绝不可能见面的少女。
我想付钱,可一分钱也没有带。
狐狸说:“请把枪给我吧。
”
我将枪给了小狐狸。
收下了我的枪,小狐狸送给我一些蘑菇。
我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我一边走,一边用手搭起了小窗户。
这回窗户里下着雨,朦胧中我看到了我一直怀念的院子,院子里还扔着被雨淋湿了的我的长靴。
家里点着灯,传出两个孩子的笑声,一个是我的声音,还有一个是我死去的妹妹的声音。
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一场大火烧毁了我们的家。
这个庭院,现在早就没有了。
不过我想不要紧,我拥有了了不得的手指啊!
我要永远珍惜这手指头。
可我回家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习惯性地洗手。
一切都完了!
第二天,我决定再到狐狸家去一趟,重染一遍手指。
我一连好几天都在林子里徘徊,但却再也没有出现那片桔梗花田,也没有看见那只白色的小狐狸。
(选自作者同名小说,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划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多次出现为全文营造了一个空灵、充满无穷魅力的氛围。
B . 环境描写为引出下文做铺垫,为“我”与小狐狸相遇提供一个梦幻般的场所和背景。
C . 美丽的蓝色、无边的桔梗花田如此美好,暗示了下文悲剧即将发生。
D . 为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设置出特定的自然环境,从而突现主题。
(2)请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写出故事梗概。
(要求字数在80字以内)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认识。
4. (3分)(2020·上饶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已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这就需要人为干预生态修复活动,使遭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动态平衡,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011年以来,政府出台的如“水十条”“土十条”等环保政策致力于水资源、土壤、大气、固定废弃物等生态
修复的实施。
在政策指引下,全国开始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计划,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目前,农业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好转。
在资金推动下,生态修复行业有新一轮迅猛发展,河流、湖泊、场地、矿山、耕地、草原等生态修复均取得显著成效。
因城市化、工业化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生态修复行业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
生态修复技术较为粗放,尤其是场地修复仍以传统的异位阻隔填埋为主,或者采用挖掘与热脱附、固化稳定化、水泥窑处置相结合的处理方式,而欧盟的原位和异位修复技术比重相当,美国的原位修复技术接近70%。
(摘编自环保网2019年2月24日《2018年自然生态修复现状》)
材料二: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生态状况变化是趋好的。
三大主要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整体好转,而湿地生态系统还在退化。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主任欧阳志云说:“例如一些区域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开采过度,致使河流干涸,湿地湖泊丧失。
同时,海河生态功能和黄河自然水文过程基本丧失,长江上游水电资源开发强度大,生态破坏严重。
”
从国际标准化来看,在人均GDP达到一万至一万四千美元时,开始环境污染治理。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我国人均GDP为八千多美元。
在此条件下,中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采取了高强度行动。
然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需要遵循社会经济和自然演变规律,要避免造成过高的社会经济成本。
这意味着打赢生态环境质量保护这场硬仗,还需要长期科学治理。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的流域系统治理,以水为载体,以中小流域为单元,系统规划、统一整治。
此外,还需在科技、标准、制度、立法等方面,加强针对各类新型污染物的前瞻性布局,建立面向新型污染物的防治体系。
(选自《中国科学报》2019年1月8日《生态环境质量拐点,中国准备好了吗》)
材料三:
表:“十三五”部分重点流域治理后目前水质状况
Ⅰ、Ⅱ、Ⅲ类
(经净化处理可供饮用)
Ⅳ、V类
(仅供工业农
业用水)
劣V类
(基本上已无
使用功能)
各
类水质
区域占比
流域名称
珠江流域85%13.4% 1.6%
长江流域85%13.1% 1.9%
西南诸河95.2% 3.1% 1.7%
西北诸河96.5% 3.5%0
浙闽片河流96.3% 3.7%0
辽河流域47.6%31.2%21.2%
海河流域44.5%35.5%20%
材料四:
目前政府对环保行业保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已开始实施。
据环保部规划院测算显示,“十三五”全社会的环保投资将达17万亿元,是“十二五”的三倍,环保产业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中国环保产业潜在需求旺盛。
理论上,一个国家环保产业的潜在需求通常是由工业生产和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总量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决定的,习惯于用单位国土面积的化石能源消耗量来估算环保产业的潜在需求量。
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单位国土面积和单位GDP化石能源消耗量“双高”的国家。
虽环保行业发展前景看好,大量资本涌入环保行业,填补了污染治理资金缺口,但造成了产能过剩和低价竞标,影响其健康发展。
同时,环保设备企业小散弱特征明显,“低档过剩、高档缺少”问题尤为突出。
还有,如具备环保技术的机械和液压免烧砖设备因标准化不一,价格不同,企业趋利明显而影响规模和质量。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9年3月15日《环保行业发展前景及分析》)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各有15%的区域的水体还需要进一步治理,每个流域都存在只能用于工农业而不能供饮用的水体。
B . 从治理后的水质状况来看,目前辽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污染程度还非常严重,经净化处理后可供饮用的水占比不到一半。
C . 各流域经过治理后,到目前为止,西南诸河、西北诸河、浙闽片河流均有超过95%的区域的水体经净化处理可供饮用。
其中,西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已经没有污染了。
D . 2018年环保类PPP项目中,污水处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两类共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垃圾发电和海绵城市则占比较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011年以来,在政策指引和资金推动下,我国的河流、湖泊、场地、矿山、耕地、草原等生态修复均取得显著成效。
B . 我国在场地修复活动中大多采用传统的异位阻隔填埋方式,这一修复技术与欧盟、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C .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我国在人均GDP低于国际标准人均GDP的条件下采取高强度行动,但并不意味着势必造成社会经济成本过高。
D . 中国是一个单位国土面积和单位GDP化石能源消耗量“双高”的国家,环保产业前景很好。
(3)请简要概括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4分)
5. (4分) (2020高二下·宁波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家诫叙
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
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
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
子之于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诗》曰:“泂①酌彼行潦② ,挹③彼注兹,可以餴饎④ ,岂弟⑤君子,民之父母。
”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
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致其意。
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
吾病焉,是以为此。
合众父母之心,以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
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
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
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注】①泂:从远处。
②行潦:本来指沟中的流水。
③挹:舀。
④餴饎:煮饭,烹煮泰稷。
⑤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父母则不然,子虽不肖肖:孝顺
B . 为《贤母录》,以致其意致:表达
C . 吾病焉,是以为此病:遗憾
D . 庶几有益乎庶几:希望,但愿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父母之于子也不知东方之既白
B . 皆有礼存焉风雨兴焉
C . 无憾而后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