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习题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习题
第一章~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面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顺序号填入括号内)
1.要了解4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①40个学生②40个学生的成绩③每个学生④每一个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2.标志是()
①说明总体特征的名称②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③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名称④说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的名称
4.某同学的统计学成绩为90分,则90分为()
①品质标志②数量标志③数量指标④标志值
5.每班组有20名工人,把每个人生产的产品数量加起来除以20,这是()
①对20年变量求平均②对20个指标求平均
③对20个标志求平均④对20个标志值求平均
6.社会经济统计是()的有力武器
①解决实际问题②认识社会③克服主观片面性④解决量论问题
7.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①社会经济统计活动②政治经济学③数理统计学④解决理论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下面各题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其顺序号填入题目后的括号内)
1.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之别()
①品质标志可以用数量表示②品质标志不能用数量值表示
③数量标志可以用数量值表示④数量标志不能用数量值表示
2.要了解某市商业企业经营情况,则指标有()
①该市商业企业个数②该市商业职工人数③该市职工工资总额
④该市商业企业销售额⑤该市大中型企业个数
3.指标与数量标志间存在着变换关系,是指()
①指标有可能成为数量标志②数量标志有可能成为指标
③在不同研究目的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④在同一研究目的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⑤在任何情况下二者都可以互相转化
4.在工业普查中,()
①每一个工业是总体单位②全部工业企业是统计指标
③工业总产值13700亿元是统计指标④设备台数是离散变量
⑤工业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是品质标志
5.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有()
①目的必须明确②指标必须确定③内容必须全面、系统
④层次清楚,联系紧密⑤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6.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是()
①数量性②总体性③社会性④连续性⑤具体性
7.统计指标体系按其作用不同分为()
①社会指标体系②经济指标体系③科学技术指标体系
④基本指标系⑤专题指标系
三、填空题
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2.社会经济统计在管理工作中的功能有()、()、和()。

3.“统计”一词的涵义有()、()和()。

4.标志是说明()特征的,分为()和()。

5.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的()及其()。

四、名词解释
1.统计总体:
2.统计指标:
五、简答题
1.简述社会经济统计的作用?
2.何为“统计”的三种不同的涵义,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3.一个完整科学的统计指标应满足哪些要求?
4.统计指标和标志有何区别与联系?
5.要了解某市工业的情况,指出其中的总体、总体单位、指标、标志、变量值
第三章~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调查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①就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了调查②到茶叶产区了解收购情况
③对工业企业的设备进行普查④抽选一部分单位对已有资料进行复查
2.下述调查属于经常性调查的是()
①每隔若干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②对近年来物价变动情况进行一次摸底
③对2003的职称评审结果进行调查④按月上报商品销售额
3.一次性调查一般是()
①定期进行的调查②不定期调查③和时间没有关系的调查
④每隔一定时间,可以定期进行,也可以不定期进行
4.全国工业调查企业设备普查,全国每个工业企业是()
①调查对象②调查总体③调查单位④填报单位
5.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
①二者一致的②二者不一致③二者没有关系④二者有时一致
6.普查中规定的标准时间是()
①时期现象的调查时间②时点现象的调查时间
③调查期限④调查登记的时间
7.有意识地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是()
①重点调查②抽样调查③典型调查④非全面调查
8.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方式法是()
①非全面报表②重点调查③典型调查④抽样调查
9.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分析的需要,将叫总体()区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①按品质标志②按数量标志③按数量指标④按一定标志
10.统计分组的根本作用在于()
①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②研究现象间的依存关系
③区分事物质的差别④划分经济类型
11.统计分组的首要问题是()
①划分各组界限②确定组数③选择分组标志④确定组距
12.按数量标志分组,首先要确定总体()
①各组成部分间的数量界限②各组组限的取值
③各组组距和组数④在选定标志特征下有多少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
13.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根本区别是()
①分组标志是品质标志还是数量标志②所用的统计表是简单表还是复合分组
③分组数目的多少④选择分组标志的数量
14.平行分组体系和复合分组体系的区别是()
①每一次分组固定因素的多少不同②两者选择的分组标志不同
③二者研究总体的复杂程度不同④各体系包括的组数多少不同
15.各组次数除以本组组距,称为()
①频数②频率③比率④次数密度
16.分布数列指()
①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②按数时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③按数量指标分组形成的数列④按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17.当总体内最大变量值与最小变量值一定时,则意味着()
①组距一定②组数一定③全距一定④组距大小与组数多少成正比
18.用组中值做为组内变量值的代表值,是因为()
①组中值更有说服力②组中值就是组平均数
③组中值比组平均数更有代表性④不可能得到组平均数
19.各组变量值在决定总体数量中所起的作用()
①与各组次数或比率大小无关②与次数大小有关;与比例大小无关
③次数或比例大的组,其就量值的作用小
④次数或比例小的组,其变量值的作用小
20.各组上下限简单平均等于()
①组数②组距③组限④组中值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①经常性调查是定期调查,一次性调查都是不定期调查
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单位
③调查期限即工作的时限,即调查时间
④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根本区别在于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⑤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的各方面都进行调查
2.普查属于()
①全面调查②非全面调查③一次性调查④经常调查⑤专门调查
3.某地对集市贸易个体户纳税情况进行调查,1月5日抽选5%的样本检查,5月1日抽选10%的样本检查,这种调查()
①非全面调查②一次性调查③定期调查④不定期调查⑤经常性调查
4.重点调查()
①适宜调查对象比较集中的场合②可用于经常性调查
③可用一次性调查(向重点单位布置报表)
④既可用一次性调查,又可用于经常性调查⑤以上都正确
5.典型调查()
①是深入细致的调查②可以补充全面调查的不足
③调查单位的选择具有主观性④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调查方法
⑤是一专门组织的调查
6.抽样调查()
①是一种全面调查②按照随机原则选取调查单位
③永远存在抽样误差④目的在于取得样本指标⑤不存在登记误差
7.统计整理的必要性在于()
①原始资料分散、零碎、不系统②原始资料难以描述总体数量特征
③次级资料不能满足统计分析需要④承上启下⑤原始资料太多
8.统计分组的含义包括()
①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分,即将总体区分为不同的若干部分
②对总体单位而言,即将性质相同的个体组合起来
③把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④把总体区分为性质相异的若干部分
⑤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分
9.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①选择分组标志②确定组数③划分各组界线④把握总体构成⑤确定组距
10.分布在各组的总体单位数为()
①次数②频数③频率④比率⑤次数密度
11.组距数列的影响要素有()
①变量值的大小②频数③频率④组限的确定⑤次数密度
12.在等距数列中,各组次数的分布()
①不受组距大小影响②受组距大小影响③与次数密度分布不一致
④与次数密度分布相一致⑤与次数密度无关系
13.统计表从形式看,由()构成。

①总标题②横栏标题③纵栏名称④指标名称⑤指标数值
二、填空题
1.统计调查是指()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在这个统计工作过程中,担负提供()的任务。

2.统计调查搜集的资料有两类,即()和()两类:
3.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和()
4.统计调查按对象包括的范围,可分为()和()两类;按调查调查在时间上是否连续,可分为()和()两类;按组织方式:可分为()和()两类。

5.制定统计报表制度应遵循的原则有()、()和()。

6.常用的原始资料正确性审查方法有()、()。

7.根据分组标志特征不同,分布数列分为()和()两种,按()分组形成的分布数列
称为():按()分组形成的数列称为()。

8.变量数列按各组组距的情况分为()和()两种,()数列各组次数分布不受组距影响,
划分()组限时,相邻的组限必须重叠,但()不在内。

9.一次性调查是()登记的调查,可分为()和()两种。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单位、报告单位、调查项目之间的关系?
2.简述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区别和联系?
3.简述统计调查中搜集资料的方法
4.如何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
5.简述变量数列的种类,特点及应用条件?
五、习题
1.某地区有三个制鞋厂。

甲厂日产胶鞋110双,其中男鞋65双,女鞋45双;在总产量中,一等品75双,二等品26双,三等品9双,乙厂日产皮鞋145双。

丙厂日产旅游鞋353双,其中男鞋274双,女鞋271双;在总产量中,一等品353双,二等品155双。

三等品37双。

根据上列资料编制:(1)简单分组统计表
(2)平行分组体系
2.某地有军工及民用机械厂各一个。

军工机械厂有工人320人,其中男工240人,女工80人。

在总人数中;车工110人,其中男工72人,女工38人:钳工25人。

其中男工22人,女工21人。

民用机械厂有工人500人,其中男工380人,女工120人。

在总人数中:车工21人。

其中男工120人,女工80人;钳工70人,其中男工55人,女工15,装配工97人,其中男工82人,女工;杂工133人,其中男工123
人,女工10人,根据上面资料,编制一张复合公组统计表。

3.某乡镇工厂工人月工资(包括奖金)额与完成加工的额情况
表2
作简单说明。

5.某服装厂某月每日的服装产量如表3
第五—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指标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①人口出生数②人口死亡数③人口数④毕业生数
2.下列指标中,()是时期指标。

①设备完好台数②在校生数③商品库存额④商品销售额
3.结构相对数指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
①只能同是总体单位数②只能同是总体标志数值
③可以同是总体单位数,也可以同是总体标志数值
④可以一个是总体单位数,另一个是总体标志数值
4.总体内部部分数值与部分数值之比是()
①结构相对数指标②动态相对数指标
③强度相对数指标④比例相对数指标
5.某厂总产值计划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8%,执行结果仅比去年提高4%,则总产值计划执行结果的提高程度的计算应是()
①4%
8%

8%
4%

104%
1
108%
-④
108%
1
104%
-
6.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为18227亿元(甲)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6%(乙),轻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
7.6%(丙)。

则结构相对指标为()
①甲,乙②甲,丙③乙,丙④都不是
7.某厂1986年完成产值200万元,1987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了231万元,则超额完成计划()
①15.5% ②5.0% ③115.5% ④120%
8.按照计划产品量比去年增长30%,实际比计划完成了90%,同上年相比今年产量实际增长程度为()
①15.5% ②5.5% ③17% ④120%
9.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意义是
①权数的经济意义②权数本身数值大小
③标志值的大小④权数对应的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的比重大小
10.分配数列中,当标志值较大的组权数较小时,算术平均指标()
①偏向于标志值较大的一方②偏向于标志值较小的一方
③不受权数影响④上述说法都不对
11.简单算术平均数可以说是()
①简单调和平均数的一种特例②加权调和平均数的一种特例
③加权算术平均数的一咱特例④几何平均数的一种特例
12.某公司所各三个企业计划规定的产值分别是500万元、600万元、700万元、执行结果,计划完成程度分别为100%、115%、110%。

则该公司三个企业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①108.3% ②108.9% ③106.2% ④108.6%
13.各变量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
①为是小值②为零③等于各变量平均数之和④等于各变量之和的平均数
14.当总体各单位标志值都不相同时()
①众数不存在②众数就是中间的数值
③众数就是最大的数值④众数就是最小的数值
15.标志变异指标中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①全距②标准差③平均差④平均差系数
16.标准差与平均差的区别主要在于
①计算条件不同②计算结果不同③数学处理方法不同④意义不同
17.标志变异指标中的平均差是()
①各标志值对其术平均数的平均差②各变量值对离差的平均数
③各变量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④各标志值对其术平均数离差绝对值
18.标准差和平均差就其实质而言属于()
①总量指标②相对数指标③强度相对指标④平均数指标
19.把全部产品分为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其中一级品占全部产品比重为70%,则70%属于 ( )
①具有某一标志的单位在总体中的成数P
②不具有某标志的单位在总体中的成数Q
③结构相对数 ④平均数
20.变量的方差等于 ( )
①变量平方的平均数减变量平均数的平方
②变量平均数的平方减变量平方的平均数
③变量平方平均数的平方减变量平均数平方再开方
④变量平均数的平方减变量平方平均数再开方
21.甲数列的标准差为7.07,平均数为70:乙数列的标准差为3.41,平均数为7则( )
①甲数列平均数代表性高 ②乙数列平均数代表性高
③两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相同 ④甲数列离散程度大
22.甲乙两数列比较,甲数列的标准差大于乙数列的标准差,则两个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 ( )
①甲数列大于乙数列 ②乙数列大于甲数列 ③相同。

④并不能确定哪个好
23.己知甲数列的平均数为X 1,标准差为α1,乙数列的平均数为X 2,标准差为α2,则 ( )
①若的代表性高则12121,x x x σσ<>
②若的代表性高则12121,x x x σσ≥<
③若的代表性高则12121,x x x σσ<<
④若的代表性高则12121,x x x σσ>>
24.某数列变量值平方的平均数等于9,而变量平均数的平方数等于5,则标准差为( )
①4 ②-4 ③2 ④14
二、多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的作用包括 ( )
①它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认识的起点
②它是计算相对数指标和平均数指标的基础
③它是实行社会管理的依据之一
④它对于区分相对数指标和平均数指标的重要意义
⑤反映性质相同的两个总体规模的差异
2.下列指标中的强度相对数指标有 ( )
①工人劳动生产率 ②人口死亡率 ③人均国民收入
④人均粮食消费量 ⑤人均粮食占有量
3.相对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是 ( )
①绝对数 ②无名数 ③有名数 ④平均数 ⑤上述情况都存在
4.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的地位随研究目的的变动而不同,是指 ( )
①总体标志总量可以转化为总体单位总量
②总体单位总量可以转化为总体标志总量 ③两者不可以互相转化
④两者有时可以互相转化 ⑤二者可以互为分子、分母
5.分子、分母可以互换的相对数指标有 ( )
①强度相对数指标 ②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指标 ③比例相对数指标
④结构相对数指标 ⑤动态相对数指标
6.计算算术平均数时,由于所掌握的资料不同,可用的公式有 ( )
①总体单位总量除总体标志总量 ②
X n
∑ ③xf f ∑∑ ④f X f ∑∑ ⑤kw w ∑∑ 7.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公式中 ( )
①分子分母属于同一总体 ②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相同
③分子附属于分母 ④分母是分子的直接承担者 ⑤分子是分母的直接承担者
8.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 )
①受各组次数的影响 ②受组中值大小的影响 ③受各组标志值大小影响
④不受各组次数的影响 ⑤受各组次数和各组标志值的共同影响
9.在何种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 )
①各组次数相等的条件下 ②各组次数不相等的条件下
③在分组组数较少的条件下 ④各组次数都为1的条件下
⑤各组权数系数都相等的条件下
10.下列哪些情况应采用调和平均法计算 ( )
①已知各企业计划完成百分比实际产值求平均完成计划百分比
②已知商品单价和商品销售额求平均价格
③已知分组的粮食亩产量及各级粮食总产量求总的平均亩产
④已知同类数种产品单位成本及总生产费用求平均单位产品成本
⑤已知投入的劳动时间同,求单位产品耗时
11.几何平均数主要适用于 ( )
①变量值的代数和等于标志总量的情况 ②具有等比关系的变量数列
③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的情况 ④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速度的情况
⑤求平均比率时
12.根据资料不同,计算标准差可选用下列公式中的
( )
①σ=

σ=
③σ ④
σ=
⑤()C σ=其中是任意数 13.下列哪几组数值可以算出标准差 ①260,5x x n
n ==∑∑ ②5,30x V σ== ③()()240,10x x x x n -=-=∑ ④229,5x x == ⑤()24,15%x V σ==
14.不同总体间的标准差不能进行简单对比,这是因为
①标准差不一致②平均数不一致
③计量单位不一致④总体单位数不一致⑤上述原因都对
三、填空题
1.总量指标是计算()和()的基础。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内容不同可分为()和()按其反映时间状况和不同可分为()和()。

2.结构相对数指标是()与()之比,这与统计分组结合在一起,各组百分数不会(),而各组百分数之和必须为()。

3.某企业甲产品单位成本计划降低7.6%,实际降低10%,则计划完成程度为()。

4.相对数指标中的分子、分母关系要求十分严格的有()和(),即这些指标的分子分母不能互换。

5.社会经济统计中,常用的平均数指标有()()()()和()。

6.平均数指标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

7.算术平均数是()和()之比。

8.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权数有()和()两种形式,()是权数的实质。

9.利用组距数列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各组代表标志值是(),平均数的计算结果只是()。

10.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等于(),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和为()。

11.调和平均数是(),其加权平均法公式的展开式为()。

当()时,加权算术平均和加权调和公式合并为一。

12.由相对数或平均数计算平均数,只有基本公式的分子资料时用(),只有基本公式分母资料时用()。

13.众数决定于()最多的变量值,因此不受()的影响;中位数只受极端值的()影响,不受其()的影响;算术平均数则受整个数列所有()的影响,()的影响最大。

14.算术平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是根据()计算得到的,称为();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志值()确定的,称为()。

15.全距是总体中单位标志值的()与()之差。

如果资料为组距数列,可以用()和()之差来近似地表示全距,它比实际全距()。

全距受()的影响最大。

16.由于掌握的资料不同,平均差的计算分为()与()两种。

平均差系数是()与()之比,计算分式为()。

17.是非标志的平均数为(),标准差为()。

18.有200件产品,合格品为180件,不合格品有20件,则是非标志的平均数是(),标准差是()。

19.某产品的合格品率为85%,废品率为15%,则该种产品的平均合格品率为(),标准差是()。

20.标准差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标志值之间的(),还决定于()的高低。

21.标准差系数是()与()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22.已知平均数为2600,标准差系数为30%,则标准差为()。

四、简答题
1.时期指标和时间指示有何区别?
2.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如何区别?
3.实物指相当规模和价值指相当规模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4.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有何区别:
5.什么是权数?计算算术平均数应如何正确地选择权数?
6.用组距分组资料计算X,其结果与用未分组资料计算是否一致,为什么?
7.常用的五种平均数值指标各有何特点?
8.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各有什么特点?
9.为什么要计算标准差系数?
五、习题
1.某地区1990年和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表1。

表1
2.某企业统计分析报告中写道:
我厂今年销售收入计划规定2500万元,实际完成了255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2%;销售利润计划规定8%,实际为12%,超额完成计划4%,劳动生产率计划规定比去年提高5%,实际比去年提高5.5%,完成计划110%,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规定比去年下降3%,实际比去年下降2.5%,实际比计划多下降0.5个百分点。

指出上述分析报告中哪些指标计算有错误,并将其改正过来。

3.某公司下属三个部门1992年商品销售额计划和实际资料如表2。

表2
4.某地区1991年国民收入为320亿元,其中用于消费220亿元,用于积累100亿元;该地区1991年年平均人口2950万人。

要求:
(1)分析该地区1991年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2)计算人均国民收入强度相对指标
5.某企业两车间生产同种产品产量和成本资料如表3。

表3
要求:
(1)分别计算1992年和1993年甲乙两车间的平均单位成本:
(2)分析该种产品甲乙两车间平均单位成本变动情况。

6.某公司下属三个企业销售利润资料如表4。

表4
7.某车间生产三批产品的废品率分别为1%、2%、1.5%,三批产量占全部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5%、35%、40%,试计算该车间三批产品的平均废品率。

8.因某种原因,银行为吸收存款而提高利息率,五年的年利率分别为9%、10%、12%、14%、20,试计算五年的平均年利率。

若存入2000元,第五年末实际存款额为多少?
9.某厂长想研究星期一的产量是否低于其他几天,连续观察六个星期,所得星期一日产量(单位:吨)为:
100 150 170 210 150 120
同期非星期一的产量整理后的资料如表5。

表5
(1)计算六个星期一产量的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
(2)计算非星期一产量和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3)计算星期一和非星期一产量的标准差;
(4)比较星期一和非星期一产量和相对离散程度哪个大一些。

10.某企业职工工资的分资料如表6
表6
要求:
(1)计算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及标准差
(2)分别计算工人和技术及管理人员的平均工资(即组平均数)和标准差、方差(组内方差):(3)计算工人和技术及管理人员工资的组间方差;
(4)用具体数值证明方差的加法定理即总方差等于组内方差的平均数加组间方差。

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时间数列是()
①将若干统计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数列
②将一系列统计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数列
③将一系列相同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数列
④将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排列起来的数列。

2.时间数列中,()各指标数值可以相加。

①时间数列②时期数列③平均数量间数列④相对数时间数列
3.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关系表现为()
①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②定基增长速度是各环比示意图工速度之和;
③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加一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加一。

④各环比增长速度加一后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加一。

4.某企业1987年产值比1980年增长了1倍,比1985年增长了0.5倍,则1985年比1980年增长了
()
①0.33 ②0.5 ③0.75 ④1倍
5.平均增长量等于()
①平均发展速度乘期初水平②平均增长速度乘期初水平
③逐期增长量之和除以时间数列项数减一④以上都不对
6.某企业一、二、三、四月份各月的平均职工人数分别为190人、214人、220人和232人,则该企业第一季度平均职工人数为()
①215人②208人③222人④214人
7.某企业工业总产值1980年至1985年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6.5%、7%、7.3%、7.5%、7.7%则其平均增长速度为()




8.已知某工厂某产品产量的环比发展速度,1981年为103.5%;1982年104%;1984年为105%。

1984年的定基发展速度为116.4%,则该厂1983年的环比发展速度为
()
①110.9% ②113% ③101% ④103%
9.用水平法平均发展速度推算,可使()
①推算的期末水平等于实际期末水平②推算的各期水平等于各期实际水平
③推算的各期水平之和和等于实际各期水平之和
④推算的各期定基发展速度等于实际的各期发展速度
10.用累计法平均发展速度推算,可使()
①推算的期末水平等于实际期末水平②推算的各期水平实际水平
③推算的各期水平和等于实际各期水平之和
④推算的累计增长量等于实际的累主地增长量
11.已知各期定基发展速度和时期数,而不知其他情况,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①只能用水平法②只能用累计法③两种方法都不能计算④两种方法都能计算
12.以1949年a0为最初水平,1994年a n为最末水平计算钢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需要开()
①38万方②44次方③45次方④46次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