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与面积单位评课
面积与面积单位评课

数学课《面积与面积单位》点评《面积与面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那个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下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于老师讲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教师能够比较娴熟的运用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融为一体,为学生创设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使课堂变得精彩起来。
二、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策略使知识在操作实践中,在合作探究中掌握。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教学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体验与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操作实践中理解知识、构建知识。
如:在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面积单位时老师不是生硬地交给学生这就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就是基本的面积。
而是拿出两个大小相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用眼观察大小。
当问题解决产生矛盾冲突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操作自动摆放。
交流比较结果、共同探讨出测量面积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再让学生认识1平方厘米的米纳基单位,并在自身中找适合用平方厘米作面积单位的地方,遵循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原则。
同时加强了对平方厘米的认识,紧接着老师又提出一个高的要求。
量正方形和教室的面积,巧妙地将知识引向深入。
合作探究中延伸到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认识和应用之中。
三、教师还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学习方式的三个围度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灵活性。
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如:小组对抗赛,30秒找1平方厘米的物体。
总之,本节课老师精心设计了大量让学生从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小组合作等多种开放有效的学习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的无穷了趣,尤其最后精心安排练习。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精选5篇)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精选5篇)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
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
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篇1我们数学团队的张**老师本周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面积和面积单位》。
在这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1、创设整体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开的玻璃店给镜框镶玻璃的故事导入新课。
很快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展开学习。
效果很好。
2、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面积,并在教师有层次的习题设计中,不断完善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使我们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3、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例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观察法;比较数学书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叠法;比较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摆法……这些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4、环节清晰,探究目标明确。
5、多媒体的运用为本节课情景的创设,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议:在学生探究之后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有意识的去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相信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三年级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篇2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数学教学说课设计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数学说课评课

数学教学说课设计《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数学说课评课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同学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主要体现在:(一)营造宽松环境,给同学学习的“平安感”。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
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同学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在课前导入中,我就以拍手游戏告诉同学: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课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间的合作才干有胜利。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给同学的学习带来了一种“平安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二)创设情景,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需从同学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动身,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
而这节课是同学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同学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动身,引导同学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外表,感知“物体的外表”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协助同学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同学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同学找找自身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资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同学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
同学不只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三)、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同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同学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同学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同学内部认知矛盾的抵触,使同学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时激起同学的欲望。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我把两张纸藏起来,告诉小朋友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同学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小朋友认为格子一样大的话,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
认识面积评课稿通用12篇

认识面积评课稿通用12篇认识面积评课稿1一、注重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
在课开始部分,教师就设计有效活动,安排了两个同学分别擦洗大小黑板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二维空间的认识,由此积累认识面及认识面的大小的活动经验。
再接着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身体物体的面,引导学生感知面的大小,进而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
二、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常常认为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为了突出面积概念的本质,教师让学生摸摸桌子的侧面,球面,看看湖面、钟面,从而丰富了“面”的表象,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概念。
三、精心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的需求。
教师精心选择了两个长方形,使学生用已有的观察、重叠方法都不能方便地进行比较,产生认知冲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如何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意四、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逐步内化对面积概念的认识。
第一个练习题比较国家、省份面积的大小,用目测法。
第二个练习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确定图形的'大小;第三个练习则是提高练习,从中渗透了面积与长、宽、边长间的联系,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建议与改进:1、在发展学生面积守恒的观念时,教师最好用数学书来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书在横放、竖放、斜放时的现象,从而渗透“图形的面积不会因摆放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守恒规律。
2、教师的过渡语还不够精炼。
例如,在学习完物体表面的面积后,教师可如此过渡:“物体的表面的大小,那我们学习的图形有大小吗?好,现在,我们一起用手来比划出几个图形。
”认识面积评课稿2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俞##在xxxx年上的一节三年级概念课《面积的认识》,底气造就了大气,正是俞老师自身的底气-----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了解;对知识建构的把握,造就了这一堂大气的概念课。
老师们都知道,概念课好上,但是要把一节概念课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及面积单位》教学设计评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及面积单位》教学设计评课稿作者:谷雨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41期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农垦建三江管局小学数学团队第二组的评课教师谷雨。
本次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之所以取名为“实效杯”就是为了追求课堂有效性。
因此,我们认为,“有效的教学”既需要以“精巧的预案设计”为基础,又需要用“灵动的流程实施”作保障,同时,还需要“到位的细节跟进”来完善。
我们团队刘洋老师执教的《面积及面积单位》就是本着这一原则设计的。
下面我将从创情境、重操作、教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自评。
一、创情境,精选生活素材巧引新知。
数学源于生活。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
”而孩子们的兴趣有一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
刘老师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彼此之间并不了解。
因此刘老师利用课前的互动。
通过播放美丽怡人,富有特色的家乡照片,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创造出师生共同喜爱的事物——照片,引入生活中的问题:给喜爱的照片做相框是求什么?唤醒学生原有对周长的认知。
如果给照片装玻璃哪块合适呢?从而引入新课——面的世界。
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进入数学情境,更有助于学生把生活的问题转为数学问题来研究,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重操作,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生成面积概念。
夸美纽斯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了:系统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使抽象的概念教学具体化,生动化。
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一个飞跃。
怎样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刘老师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
如,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的面,课桌面,黑板的面等……让学生充分地看,体会物体有表面。
让学生细致的摸,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慢慢地摸遍这个面,边摸边体会,把摸的感觉转化成对面的大小的初步感知。
通过同学之间的比一比,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摸到的面有的大,有的小。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是学生学习求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知识,是学生学习面积这块内容的起始知识,在几何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月8日在远程教育室听了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实录。
本节课突出地表现出以下几点:一、知识让学生在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中感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让学生自己“悟”出来的知识总是“美”的,总具有生命力的。
体现出让学生在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中感悟知识这一闪光的一面。
本节课对“面积”这一抽象的概念,教师是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感知面积。
二、在课堂上,教师们着力突破以往的学习表达方式,凸显学生与素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开放、互动性的交流与对话,拓宽了学生与表达与交流的渠道,为他们创造了更多与同伴、与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等的对话与互动的机会。
三、回归生活的数学让学生学得更有“味”了。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丰满”了。
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知识性目标上而是将发展性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多元化。
以上谈到是教学中的一些较“亮”的一面,但它的背后也让我引发出一些思考:《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本堂课,教师非常重视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但是错过了许多可以落实可持续目标的机会,不知是处于尊重学生呢?还是处于尊重教材?总是显得很小心,不想让学生放手去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产生的过程中,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层层深入,创设多个活动,让学生体验从“观察法”到“重叠法”再到“数格子法”最后引出面积单位。
《面积计算》评课稿(通用17篇)

《面积计算》评课稿《面积计算》评课稿(通用17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面积计算》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面积计算》评课稿篇1本节课,秦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教学中先让学生有根据地猜测照片的大小,结合经验进行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再用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学习: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
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
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
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
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说课设计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数学说课评课

数学教学说课设计《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数学说课评课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同学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主要体现在:(一)营造宽松环境,给同学学习的“平安感”。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
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同学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在课前导入中,我就以拍手游戏告诉同学: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课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间的合作才干有胜利。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给同学的学习带来了一种“平安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二)创设情景,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需从同学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动身,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
而这节课是同学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同学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动身,引导同学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外表,感知“物体的外表”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协助同学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同学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同学找找自身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资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同学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
同学不只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三)、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同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同学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同学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同学内部认知矛盾的抵触,使同学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时激起同学的欲望。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我把两张纸藏起来,告诉小朋友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同学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小朋友认为格子一样大的话,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高数组姜玉霞本节课钱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这个理念在这节课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一、创设情境中,让学生动心。
这个阶段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老师和学生比赛涂色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
这一步,是充分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这一点出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为了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想办法比较红、黄、绿三张纸面积的大小,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用重叠法比较出红、黄之间面积的大小,却无法用这个方法准确比较红绿纸面积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认知矛盾的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比较面积方法的强烈愿望。
教师很好地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引导组织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在摆一摆、量一量、数一数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从而体会到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并且要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这一系列的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整节课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节课学习气氛活跃。
本节课教师精心设计了大量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小组活动等多种开放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愿学、爱学。
因此,学习气氛比较活跃。
四、运用媒体,让课堂高效。
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
多媒体呈现给小学生的是一种动态的,很符合小学生的胃口。
本课老师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年级下《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三年级下《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在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几何与图形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对于这种抽象的面积知识接受起来相对困难。
然而,他们又对“有用”的数学开始感兴趣。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要注重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
下面我就王老师这一课,谈谈自己听后的体会: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创新的源泉。
上课伊始,王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黑板和国旗都有面,如果让你们比赛擦它们的整个面,你会选择哪个?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教师不是生搬硬套的交给学生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
而是在充分操作、合作交流中建立和理解面积和面积的。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引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先让学生来观察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那个大。
学生一眼就能看出。
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数学和练习本的封面,有什么感觉?再比一比他们的大小。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根据学生的经验,一般都能用重叠法来比较大小。
这样,面积概念的形成是层层深入的,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概念,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一环节,老师出示刚才学生猜测的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单位》评课稿听了三年级仇老师的数学课《面积单位》后感触颇多。
仇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仇老师上的课教学目标明确,言语干脆,教态自然,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主要体会如下: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开始老师播放小蚂蚁搬家的动画片让学生想办法告诉小蚂蚁他的新家有多大,通过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发现用小正方形摆最合适,从而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2、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小学生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说一说、摸一摸、想一想、记一记、找一找、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在教学平方厘米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了充分的活动,设计量、读、摸、看、想、找的环节在学生的脑海中充分建立了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突出重点,促进迁移。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量一量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突破了难点。
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教师提出用1平方厘米测量桌面,这一设计让学生在认知上有一冲突,自然引出比它大的单位1平方分米。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式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4、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估计能力。
在教学了1平方厘米后,让学生估一估橡皮的各个面的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优缺点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优缺点
1、能把握好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
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我你的生活,数学又在生活中运用。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
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比较散,备课时,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中,教师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
这次师傅思想开放了,让学生“活”学“面积和面积单位”。
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
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
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
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
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但也有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探讨之处,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
这节课的小组活动,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等。
我想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
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
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亲爱的同行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分享我的课堂教学经验,与各位共同探讨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内容。
首先,请允许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课程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面积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面积单位进行计算。
通过“理论讲解-示例演示-小组探究-个人实践”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在课程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首先,我通过有趣的启发式问题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我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解释了面积的定义,并逐渐引入面积单位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我设计了一些具体的实物例子,并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操作实践。
通过比较不同面积单位的大小,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单位的区别和应用场景,从而巩固了概念的理解。
此外,我还引入了网上工具和游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针对本节课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我在课堂上采取了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探究任务,在合作学习中,他们互相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得到了积极参与和交流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给予个别指导和辅导。
在课堂互动中,学生们除了学会如何正确运用面积单位外,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广泛的交流能力。
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科素养。
学生们不仅熟练掌握了面积的定义和计算,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自主性得到了提高。
而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为他们提供了个别辅导和巩固练习,帮助他们逐步克服了困难。
评价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体地位,通过启发问题、示例演示、小组探究和个人实践等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面积》评课

《面积》评课
听了X老师的《面积》这节课,我收获很多。
下面是我的一些感受:
首先,X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巧妙,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让学生逐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导入环节,X老师通过有趣的涂色游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面积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面积单位时,X老师
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不同图形的长和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其次,X老师的教学策略非常有效。
他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和互动交流,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计算方法。
同时,X老师还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X 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转化思想”,将不同形状的图形转化为相同形状的图形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
最后,X老师的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X老师还注重评价和反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总的来说,《面积》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通过学习这节课,学生初步掌握了面积的计算方法,对面积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向X老师学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设计面积尺评课

设计面积尺评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是学生学习求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知识,足学生学习面积这块内容的起始知识,在几何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学握这些知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就潘老师这一课,谈谈自己听后的体会:一一、自主探究,感悟并理解面积概念在面积意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面积具体指的是什么,让学生上来摸一摸、指一指,初步感悟面积指的是物体表面的大小,接着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面积有大小之分,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概念的第一层含义。
在教学第二二层含义时,让学生比较-封闭图形和一.不封闭图形的大小,这时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促使学生去思考,发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从而揭示面积概念的第二层含义。
再者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指一指身边熟悉物体的面积,加深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并让学生体会到面积概念来源于生活,体会到学习面积的必要性。
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引出面积单位在教学面积单位前,通过动手操作、同桌合作交流,要求学生选择适合的学具,动手摆一摆,数-数,说一说如何比较两个面积较接近的图形。
再通过比较用圆形、长方形、正方拼成的结果,从而发现只有用正方形拼才最适合。
再通过面积相同的平面图形都用正方形摆,为什么得出的结果不一样,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得出是因为正方形的大小不同。
通过多次感知和矛盾的冲突,让学生意识到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日也只有用正方形测景比较方便。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形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就应该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学会在探索这些现实的情况和问题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报告

《面积和面积单位》观课报告姜秀芝今天我观看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节课,自己感受很深,老师积极的教学态度、“美妙”的教学引导、恰如其分的教学评价,使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老师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一点体会,期待与同行们共勉。
1、本节课成功之一:巧妙举例,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就在身边,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开始老师通过猜谜语,初步感受面积这一概念?”接着通过找课桌、书本等物体的面引入。
让同学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
接着通过摸一摸课本和课桌、苹果的面,比一比书本面和课桌面的大小,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让同学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逐步理解面积的概念,把同学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数学知识的笼统性与同学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同学思维的不时突破和发展。
,初步建立面的表象。
再通过涂色竞赛活动,让同学感受到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之分,都有一定的面积,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老师在本课导入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2、老师本节课成功之二:层层设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任务驱动的设置,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
在教学中,如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老师将同学引入重重矛盾之中,引导同学自身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锻炼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规范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同学始终在兴奋中考虑、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而且使同学学得愉快,学得主动,老师这一环节做得非常好。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导读:本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于老师这节课是充满新意的概念课,有以下三个优点:1、将数学绘本引入课堂,辅助数学教学。
利用绘本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寓教于乐,克服了数学课堂的枯燥与单调,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建立面积概念。
本节课,学生的认知由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面积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老师借助多媒体用红色色块动态涂满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涂色的面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的优势。
3、把数学做“长”,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认识面积时,于老师提供了一个长方体,让他们先摸一摸长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又摸一摸其他面的面积,让孩子们感知到像这样的立体图形,有好几个面,而且每个面都用面积,为后继知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学习进行了巧妙的渗透和铺垫。
对本节课我有2点建议:1、建立1平方厘米的空间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于老师在课件上是直接出示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边长是1厘米,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这里,可以先出示一条1厘米的线段,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先出示一条1厘米的线段,再转化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的产生及实际大小,完成从一维到二维的转型,有利于区别长度与面积的不同。
2、认识1平方厘米的大小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身边那些物体表面的面积用这个单位来测量比较合适,体会平方厘米是用来量较小物体的面积。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商榷的问题:关于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老师是让学生从绘本中,“一模一样”一词感知的,是像这样直观感知还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原型的合理性”,有没有必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积与面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下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下面就毕坤老师讲授的这节课,发表一下自己浅陋的见解,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一、教师能够比较娴熟的运用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融为一体,为学生创设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使课堂变得精彩起来。
二、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策略使知识在操作实践中,在合作探究中掌握。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教学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体验与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操作实践中理解知识、构建知识。
三、教师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学习方式的三个围度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灵活性。
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四、不足之处:
1、毕坤老师课件的复制之后没有修改,应该量身打造一个属于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的课件。
2、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的迁移,减少旧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很容易把面积与周长相混淆,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相混淆。
而且从课堂上已经不难发现,学生认为周长与面积存在一定的关系,周长长的面积就大。
在交流时,也有学生老把面积说成周长。
所以,我觉得在认识面积后再让学生摸一摸物体或封闭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加以区分概念。
3、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感知统一单位是很重要,但是时间用的较长,导致后面练习题处理仓促,时间不够用。
4、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以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例如:由线条的认识到平面的认识,在成人眼里看似简单,但对于学生而已可以说是质的跨越。
要让每位孩子都有清楚的认识,是否还有更多值得推敲的成分。
总之,感觉毕老师这节课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可能每次试讲完毕老师没有做好课后反思,没有回顾课堂。
但毕老师始终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亲自去体验去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小组合作等多种开放有效的学习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的无穷乐趣。
希望毕老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更优秀,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