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测-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课堂必修2 含解析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毛泽东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上述材料出自下列哪本著作?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井冈山的斗争》
C. 《论十大关系》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C
2.观察下图(《油画:毛泽东主持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中心任务
B. “一五”计划是根据中共“八大”决议制定的
C. “一五”计划建立在三大改造实现的基础上
D. “一五”计划规定了我国过渡时期总任务
【答案】A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答案为A项。

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三大改造的实现是在1956年底,而“一五”计划的实施是从1953年开始,因此可以从时间上排除B、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新中国某一期《人民日报》社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一新的社会组织()
A. 是对解放区土改的推广
B.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推动了当前新农村建设
D. 是“左”倾错误的体现
【答案】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新中国”“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等,结合人民公社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4.下面是“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它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
D.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B
【解析】表格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逐渐成为主导,说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B正确;A是1952年;C 是1958年;D是1978年。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5.根据下表内容判断,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议通过(工业七十条》,加
A. 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B. 人民公社化造成了严重后果
C. 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
D.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C
点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6.1952年1月---10月,党和政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展了“五反”运动。

通过这场运动,一方面开始建立工人监督生产、参与管理的制度;另一方面,资本家们不敢再进行违法活动,大多实际上已丧失了
控制其企业的权力。

这场运动
A. 确保了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B. 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C. 为一五计划指明前进的方向
D. 沉重打击了建国初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
【答案】B
7.下图阴影部分代表的是1953年和1957年上海市郊区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重。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集体生产方式的建立
B. 工业优先发展的挤压
C. 农民消费观念的革新
D. 农村经济“大跃进”需要
【答案】A
【解析】1953年人均支出不如1957年多,显然是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实行导致集体道路的开展造成,A正确;工业化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C中消费观念没有革新,排除;D是1958年。

8.朝鲜战争结束后,在人们为打败强大美国而欢欣鼓舞时,毛泽东告诫大家:“1950年时美国的钢产量是8700万吨,中国只有61万吨,双方相差140多倍。

”这体现出
A. 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B. 中央发展重工业的愿望
C. 战争胜利激发了生产积极性
D.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终止
【答案】B
【解析】材料比较了中美钢产量的数字。

说明中国当时渴望发展重工业,赶超英美,B正确;此时中国尚未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A错误;此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C错误;美国此时并没有停止对中国政策的孤立,D错误。

9.新中国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很快出现了买卖土地、雇佣剥削、放高利贷等现象。

据此可知
A. 土地改革没有改变我国土地所有制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由更加充分了
C. 地主阶级在农村的统治正逐渐恢复
D. 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B
10.1955年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对农业的改造过急过猛,80%以上的农民是在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内加入初级社并随即转入了高级社,后来对农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作价赔偿还也没有认真执行。

对材料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 和平赎买、公私合营存在弊端
B. 生产合作社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 三大改造有弊端应被彻底否定
D. 三大改造直接导致了三年困难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对农业的改造过急过猛”和“后来对农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作价赔偿还也没有认真执行”来看,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故答案为B项。

和平赎买、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措施,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三年困难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结果,排除D项。

11.20世纪50年代《科学普及资料汇编》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公鸡孵小鸡”,使母鸡有更多时间下蛋。

与这些所谓的“奇迹”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A. “包干到户”运动
B. “大跃进”运动
C. “农业合作化”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大跃进”运动。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包干到户”实施于20世纪70年代,故排除A;农业合作化指的是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所以C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是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破坏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D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了不切实际的“浮夸风”,这是“大跃进”运动的内容,故选B。

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大跃进运动
12.下表是1948—1959年北京同仁堂发展态势数据表。

这一时期北京同仁堂跨越式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公私合营
B. 计划经济
C. 国家援助
D. 抗美援朝
【答案】A
点睛:材料“1948—1959年北京同仁堂”是重要的时间点;结合这一时间分析出正确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
材料二 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7年中国农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8—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答案】(1)“一五”计划的完成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57年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经验教训: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进行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2)从“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中可以分析出1958—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方面分析出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是否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是否符合国情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